崔折霄跟在了了身后默然不语,他也比了了大两岁,身高稍微差一些,但因为已毁容的脸,与她更是云泥之别,此生再也别想出头。
了了并不想看见他,凌见微的院子里,属于她的房间和从前没有变化,所以她顺手拿起一本书翻了翻,一炷香过后,凌见微人未到声已至:“了了?你回来了?了了?”
一进门瞧见人,凌见微喜出望外,满打满算她们也就几日没见,可对凌见微来说,这几日比当初了了离京那一个多月还难熬!
她太担心她在宫里生活,虽然有皇后娘娘保驾护航,可前朝攻讦无数,皇后娘娘所能做的也十分有限。
欢天喜地的凌见微在距离了了两步之遥时被迫停下,望着女儿伸出的那只拒绝的手,哭笑不得:“看到你这样,阿娘也就放心了。”
还是不要她抱,是她的女儿没错。
了了问:“他可温顺?”
凌见微慢半拍反应:“谁?……哦,你说崔折霄啊,还行,安安静静的,话不多,但不闯祸就成。我跟他说等他成年,给他银子跟铺子,让他分出去自己过,他也没说什么。”
“你去崔家,可曾见过崔文若?”
凌见微茫然地问:“谁是崔文若?”
她记得崔家所有女孩的名字,但这个却从没听说过。
“崔肃的女儿。”
“哦!你说那孩子呀?我见过了,小小年纪,脾气坏得很,那位继夫人瞧着是很和气的,她却对亲生母亲十分无礼。”
现在想想凌见微都感觉很离谱,那点大的小孩,为何会对母亲满是敌意,难道是身边有什么坏人把她教岔了?崔肃好歹也是孩子的亲爹,难道注意不到?趁着孩子年纪还小,赶紧掰过来,否则再等个几年,等孩子彻底定性,到时就是后悔都晚了。
没养女儿前,凌见微的想法跟天底下大多数母亲一样,觉得女孩子最好是文静些乖巧些,体贴懂事,这样以后才好找婆家,聪明些呢,在婆家才能过得好,不至于被人欺负。
这女人呐,一旦成了亲,受委屈是在所难免的,婆家到底不是娘家,而出了嫁,娘家其实也不再是家。
现在凌见微想法有了转变,她认为女孩儿怎样的性格都好,但像崔文若那样万万不行。
了了问:“你喜欢她吗?”
凌见微被问得莫名其妙:“我为何要喜欢她?”
她还等着女儿解释,了了却没有再往下说,反正也不算什么重要的事,凌见微就没再问,转而嘘寒问暖,问女儿在东宫过得怎样,床舒不舒服,枕头习不习惯,伺候的人是否贴心……
问完了生活上的琐事,又问前朝,这也是凌见微最担心的事。
她本身就很敏锐,五年亨通书局开遍大江南北,从凌见微手中走的消息少说也得有个万八千,可谓是什么大事都见识过了,朝中大臣们主要分成四派,梁王一派,忠君的一派,中立的一派——这三派都不足为据,梁王一党在这五年被了了拆得七零八落,只余表面繁荣,忠君派早已是她的人,中立派更像是墙头草,两边都想讨好,两边都不想得罪,但最最烦人的是第四派——顽固派。
他们不管是非对错,只管规矩,在这群老古板看来,了了女儿身明明应该是公主,陛下却非要她做太子,这就是祸乱朝纲,这就是阴阳逆转,所以朝中对了了反对意见最大的,其实并非梁王一党,而是这些顽固派。
了了说:“没事。”
凌见微犯愁啊:“怎么可能没事?这些老家伙,一个个猴精猴精,都是千年的老狐狸,口口声声君臣社稷,实际上倔得十头驴都拉不回来,真不知道他们究竟在坚持什么!”
了了想,还能坚持什么?男人也想要牌坊,只不过他们的牌坊由名利权势构成,所以一边反对了了,一边渴望能通过这件事奠定地位,最好因此青史留名。
凌见微啰里啰嗦说完一大堆,满是期待地看向了了,似乎在等女儿解答,了了想了想,告诉她:“很快你就可以获得自由了。”
见凌见微面露茫然,她补充道:“过几日,会废除和离女三年内必须再嫁的律法,并立女户,你若是不想留在凌家,到时便可另起炉灶。”
凌见微虽然靠老太太装病成功躲过再嫁,但自打了了归位,她身为养母,又得帝后赏赐了一大堆宝贝,加上女官的头衔,那想娶她为妻的人真是能绕全京城七八圈,形形色色什么人都有。
要脸的被拒绝了便就此作罢,最烦人的便是那些厚颜无耻的,尤其是有个姓万的人家,想让家中庶长子与凌见微结亲,万家庶长子今年十九岁,据说容貌不错才情也有,这户人家很是自信,没想到竟被凌见微拒绝,之后竟大放厥词,说什么她都是再嫁之女了,眼光还如此挑剔,早晚嫁不出去!
了了漫不经心地问:“姓万?”
“是啊,那万家家主不过五品官,还不如我的品级高,真不知他们哪里来的脸,觉得娶我是抬举我!”
姓万,五品官,家中长子是庶出,了了迅速从脑海中找到这个名字,“万为仁?”
“对,就是这个名字。”
了了轻眨眼睛,没有再说什么,转而问道:“我给你的雪人,看见了吗?”
“看见啦,还没融化呢,我把它用冰块包起来了,每天都换一回。现在天气还好,再过段日子热了,恐怕一天得换好几回。”
了了说:“不换也可以。”
那不过是她随手捏的雪人,没有灵魂就没有泪水,没有泪水又怎会融化?
凌见微摇头:“那可不行,我舍不得。”
母女俩又说了会话,随着年纪增长,凌见微发现女儿的话越来越少,小时候还常常一口气说一大段话呢,现在问她十句,顶多回个一两句,不过她也习惯了。
最后话题重新绕回立女户废再嫁,凌见微叮嘱了了:“凡事不可一蹴而就,阿娘知道你心中有许多抱负,可不论发生什么事,你都要以自己优先,树大招风,咱们稳扎稳打,千万不可好高骛远。梁王是个小心眼的,你就是不招惹他,他都要来算计你,万事须得小心。”
了了一听就知道,凌见微还没听说她把梁王父子踹水里的事儿。
次日,凌见微刚刚醒来,便得知了了已经回宫了,她很是失落,又想起昨晚女儿对自己说的最后一句话,了了要她不可松懈,依旧努力读书,日后还要她入朝帮忙。
让凌见微管理下人或是做生意,她信手拈来,可入朝为官那是从前想都不敢想的事,她不知道这样做算成功还算失败,又或者了了最终没能登上皇位,跟随她的人会落得个怎样的下场——凌见微根本没有想过,因为她很确定,自己真的想要抓住每一个落在眼前的机会。
赶在早朝开始前,了了顺利回宫,今日梁王告病,没来上朝,太子当众欺辱梁王父子一事瞒得过其他人,瞒不过朝中这群老东西,他们正愁找不到把柄攻击了了。
哪怕太子就在殿内,他们也是一个接一个滔滔不绝,引经据典地骂她到底是女子,摆脱不了女子特有的小家子气,竟不敬叔父与堂兄,简直罪大恶极。
皇帝悄悄揉了揉太阳穴,他的头都被大臣们念叨的疼了,当然也有那不甘示弱的,比如凌老大人,一把年纪了还吹胡子瞪眼跟老古板们吵架,大殿内宛如菜市场,你一言我一语,唇枪舌剑互不相让,了了始终面无表情地看着。
皇帝偷偷看向女儿,试图寻求帮助,他耳根子软,最烦听人吵架,因为他是听这个觉得这个有理,听那个就觉得那个说得也对,无法分清是非黑白。
了了就不一样了,别看大殿上你争我吵喧哗无比,实际上她分得清清楚楚,哪一句话由哪个人所说,这人姓甚名谁是哪一派,说这话的目的是什么,谁是真心着急,谁是真怕,谁又是单纯拱火,她通通都知道。
大臣们吵着吵着,发现事情不对,从前吵得厉害,陛下早气急败坏发脾气摔东西骂人了,可这一回,怎地一点动静没有?
第77章 第三朵雪花(二十二)
皇帝被这群大臣烦得只想拔腿就走, 他其实早坐不住了,可女儿纹丝不动,他这个当爹的怎么也得留下给她撑腰。眼看皇帝忍得太阳穴上青筋乱颤, 老古板们非但不忌惮, 反倒愈发来劲, 恨不得当场把皇帝裤子都给扒下来,那德性, 简直要将皇帝生吞活剥。
这么多年,皇帝都是这样过的,他耳根子软, 既无主见, 亦无帝王之才,下头的大臣们自然乐得糊弄他,一个脑子不清醒的皇帝只能被人牵着鼻子走, 大臣们闹一闹吵一吵,事情便总能按照他们希望的那样发展。
过于吵闹的声音令皇帝喘不过气,完全失了主心骨, 只能朝了了看,但了了并不认为这一幕无法忍受, 毕竟她坐着,他们站着,其中吵得厉害的不少还上了年纪, 她倒挺想看看, 他们究竟能吵到什么时候。
皇帝得不到女儿搭理, 为了防止自己愤怒暴走, 他开始神游天外,四周的喧嚣逐渐淡去, 心静自然凉,要吵任他们吵,清风过大江。
终于,大臣们吵累了,比起一开始的战斗力十足,很多人脚都站酸了,口干舌燥满身是汗,吵架可是个体力活,不是他们这些老家伙能承受的。
于是从第一个收嘴的人开始,大殿之上渐渐安静,最后一个人哑着嗓子有气无力吼了两句后,也彻底沉寂,群臣们终于意识到了什么。
此时皇帝也回过神,心想总算吵完了,今天这早朝上得可真久,他感觉浑身无力,只想快快回寝宫躺会儿,可女儿没发话,皇帝不敢贸然开口。
了了端坐在椅子上,按说太子也该与朝臣并列,可一来她从不对人下跪,二来年纪也小,皇帝便顺水推舟给她赐了座。
她坐在自己的位子上,面无表情,她不开口,皇帝也不开口,群臣们更不开口,大殿内一时安静到诡异,连掉根针的动静都能听见,这位女儿身的太子殿下,给群臣们最大的印象便是话少,冷淡,有人认为这是内心露怯的一种表现,女儿身名不正言不顺,又没有真本事,除了靠冷脸来营造气势,还能怎样呢?
再加上太子殿下还险些要了梁王父子的命,到底是在民间长大的孩子,哪怕是金枝玉叶,也难免小家子气。
时间一点一点过去,原本笃定太子胆怯的臣子这会开始感觉紧张,不知道是谁的汗水滴进了衣领,立夏未至,怎地这样热,热的汗珠子从脑门滑到眼睛里,辣的眼睛生疼。
“吴庸,你方才说我对梁王之子出手过于狠毒?”
吴庸乃三品大员,耳顺之年,德高望重,是顽固派的中坚力量,要说他向着谁,倒不至于,梁王得势时他看梁王不顺眼,天天想弹劾人家,如今太子得势,他就又看太子不顺眼,转而帮梁王说话,了了觉得人类的这种心态有趣得很。
事情的真相如何,经过如何,结果如何,他们是不爱看的,所谓的原则与理想,他们大概也不愿意遵守,纯纯就是爱拱火,再在挑起两边争端时占据道德高地进行批判,从根本上拉高自己身价,想必吴庸吴老大人这年高德勋的好名声,也是由此而来。
面对了了的问话,吴庸毫不示弱:“回殿下,梁王世子与殿下有兄妹之谊,殿下却狠心将其淹入水中,险些要了世子殿下的命,于公,殿下身为一国储君,此举过于小心狭隘,于私,是幼妹不敬兄长。殿下,莫非殿下认为老臣所言为虚?莫非殿下不曾将世子殿下推入水中,还不许他人施救?”
皇帝皱了下眉,他觉得痛快!他的女儿,把梁王的儿子推水里怎么了,就是淹死了那也活该!
了了好整以暇地看着吴庸:“并非是推。”
吴老大人愣住:“什么?”
“以手拥之方为推,我用的是脚。”
吴庸惊愕不已,按说他这般指责,太子小小年纪就是没吓哭也得慌乱不知所措,可她说什么?她说她不是推,是、是踹?
“梁王世子意欲袭击于我,我让他进池子里泡一泡,看那颗榆木脑袋是否能开开窍,怎么,你觉得不妥?”
吴庸立刻道:“殿下这不过是片面之词——”
“梁王世子所语,便不是片面之词?”了了反问,“你在现场亲眼瞧见了?还是说太子与世子两个人的话,你信世子,却不信太子?”
这帽子可扣大了,吴庸连忙下跪:“老臣不敢——”
“我看你敢得很。”
皇帝惊奇的目光在了了与吴庸之间来回转,其实群臣再狡诈精明,明面上君与臣之间的身份依旧如天堑难以跨越,君王可以颠倒是非,大臣却不能恼羞成怒,皇帝从前就是耳根子太软,被人一说便觉乃自己过错,别说是反驳,他连想都想不明白。
“吴庸,有件事我很好奇,想请你这位德高望重的老大人为我解答。”
吴庸谨慎道:“老臣惶恐。”
“你说我教训蛮横无理的梁王世子,乃是手段狠毒,既然如此,我想问问你,寒门之家,养育一名读书人,是否无比艰难?”
吴庸斟酌着了了的话,试图从中找出漏洞或是陷阱,在确认安全后,他继续谨慎回答:“回殿下,这是自然,虽说寒门出贵子,白屋出公卿,然普通人家须拼尽全家之力,方可供养一位读书人。”
“世间至恨,莫过于断人财路,毁人前程,若一位读书人每逢大考,必定身体抱恙,于是族中认定他乃不幸之人,便改为供养他的兄弟。”
了了话没说完,顿了许久,直到殿内群臣的心都吊到嗓子眼,她才继续道:“该说这是天灾,还是人祸呢?”
吴庸后背沁出一身冷汗,他僵硬答道:“自然是天灾。”
“哦?”了了眯起眼睛,“那这样好了,若是有人心存妒忌,暗中陷害,便叫此人天打雷劈,断子绝孙,你说如何?”
吴庸青筋一跳:“老臣不明白殿下所言为何,这与我们今日所说有什么关系?”
“没有吗?”了了轻轻拍了下手,一名内侍迅速递上一沓纸,她抖了抖这沓纸,“可你的亲生兄长,他不是这么说的,我这里有他的证词,你要不要看看?”
皇帝奇道:“这是怎么回事?难道你说的这个读书人,是真实存在的?”
了了顺势将证词递给皇帝,语气冰冷:“吴庸,你可真是宽以待己严已律人,你兄长比你大五岁,自幼聪颖,十四岁便中了童生,吴家全族举力供之,你虽读书也不错,可到底年纪太小,族里也花不起钱再供你,于是你每逢兄长大考,便在他饭食里做手脚,害他在考场上发挥不利,从而取而代之。”
这是这位太子殿下第一次在早朝上说这样多的话,一字一句,理智清晰,不带任何嘲讽意味,却像是狠狠一巴掌甩在吴庸脸上,他冷汗涔涔,不明白这件事为何会被发现,世上知道此事之人只有自己!
“你一路高中,娶了名门贵女,借着岳家之势平步青云,可怜你的兄长,原本前途大好一片,最终却只能在村子里当个教书先生,一生碌碌无为,老来疾病缠身,还要谢你这个亲弟弟愿意给钱看病。”
吴庸否认:“殿下何出此言?老臣万万不会行此不仁不义之事,定然是有人陷害于臣!”
皇帝把那几张证词看了又看,咋舌:“吴庸啊吴庸,看不出来,你说太子下手狠毒,我看你可比太子狠毒多了!梁王世子顶多在床上躺几天,立马又能活蹦乱跳。而你,你这是偷走了你兄长人生中最重要的几十年啊!”
了了说:“你何必狡辩,我也不会听你这片面之词。”
吴庸深知此事决不能流传出去,他心一横,大声道:“陛下与殿下冤枉老臣,可怜老臣一腔碧血丹心,竟遭君王如此辜负,既然如此,老臣愿一死以证清白!”
说着便往不远处的柱子撞去,旁边的大臣跟内侍七手八脚去拦,皇帝抖搂着手里的证词,摇头说:“不愧是亲兄弟,你兄长还真了解你,他说你为自证清白定会使苦肉计,横竖他妻儿已死,自己孤零零一人,便先自尽去了,还邀你早日与他团聚。”
吴庸脑门上鲜血四溅,皇帝这话一说,他没法再继续往下演,只得白眼一翻先晕过去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