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懿太后嘴里说的是你们,眼睛却一直在看沈初宜,非常的意有所指。
沈初宜倒是心虚平和,她忙道:“是。”
德妃和贤妃也懂事,两人一起说了是。
在寿康宫略坐了一会儿,三人就起身告退了。
临走的时候,庄懿太后就道:“鸿儿在哀家宫里,你们放心便是,你们膝下都有孩子,平日里也忙,就不用太过惦念鸿儿了。”
“倒是要多带孩子过来,跟鸿儿一起玩才是要紧的。”
三人应下,便从书房依次退出。
这会儿萧应鸿居然还在庭院中赏景。
可能因为腿上的伤,他已经不能跑跳玩耍了,每日只能坐着躺着,日子寡淡得没有任何趣味。
这样幼小的孩子,居然也能忍耐住寂寞。
贤妃看他那小模样,有些不忍心,便对萧应鸿道:“过几日贤母妃带着妹妹们,请你和哥哥一起去御花园可好?”
萧应鸿眼睛一亮。
他本来想立即应下,可刚要动作,整个人却僵住了。
半响后,萧应鸿只细声细语地说:“鸿儿要听祖母的。”
贤妃颔首:“贤母妃知道的,会先同太后娘娘禀报。”
她也揉了揉萧应鸿的头,跟着德妃两人一起出了寿康宫。
等三人离开,贤妃坐上步辇,回东六宫。
沈初宜不想坐步辇,就跟德
妃一起散步。
两人走出一条巷子,德妃才开口:“瞧着鸿儿乖了许多。”
她跟李幼涵一贯不对付,从小到大皆是如此,两人一起入宫,先后生下皇嗣,两个孩子只差了两个多月。
看着萧应鸿,德妃总觉得看见了自己的萧应泽。
因是同父异母,两个孩子长相甚至都有五分相似。
她也不是没有温柔的时候。
沈初宜应了一声,才道:“乖顺过头了。”
说到这里,她语气很低沉:“我瞧着,他有些怕太后娘娘。”
德妃难得叹了口气:“是啊。”
“方才他从书房离开的时候,脚步比进来时快了三分,几乎是小跑着出去的。”
德妃声音也很低沉:“按理说……”
按理说,不应该的。
庄懿太后对待宫人们都很宽容,她总是笑意盈盈的模样,温和可亲,慈爱友善。
旁人见了都要夸一句太后娘娘是个好人,因何萧应鸿会怕她?
明明庄懿太后现在应该是他最依赖的人。
母亲抛弃了他,他只能跟着祖母,才能在这皇宫里顺利长大。
他应该依赖她的。
两人说到这里,都不再言语了。
这宫里的许多事,都不能明说。
很快,就到了德妃灵心宫的巷口:“改日再聊。”
德妃干脆利落结束了谈话。
沈初宜福了福,目送她离开,才扶着如烟的手往景玉宫行去。
前些时候宫事繁忙,沈初宜就暂缓了平安脉,今日她回到宫中,就让宫人去请了黄茯苓。
黄茯苓过来,给她请脉之后,就笑道:“娘娘身体康健,没有大碍,只是要多晒太阳,气色会更好。”
沈初宜就道:“有劳黄医正了。”
说完自己的身体,趁着雪团还没醒来的间隙,沈初宜就问:“之前听闻二皇子一直病着,腿上的伤一直没好,今日瞧见,走路倒是还算利落。”
沈初宜顿了顿,问:“他的腿伤究竟是怎么回事?”
黄茯苓倒是不迟疑,便说:“二殿下之前伤了脚踝,本来若是好好养,能养好。”
“虽然以后不能跑跳,不能蹴鞠,却也可以如常人那般行走如常,不过之前二殿下忽然又摔倒了,伤处再度扭伤,这一次其实不如上次病情严重,但二殿下会很疼,治疗的过程比较痛苦。”
黄茯苓说到这里,也叹了口气。
萧应鸿也还不到三岁,只是个幼童,受这么大的罪,当真是可怜极了。
沈初宜蹙了蹙眉头,道:“本宫知道了。”
“若是以后鸿儿有什么不妥,记得让人禀报本宫。”
黄茯苓忙道:“是。”
等萧应淳醒了,黄茯苓又去看三皇子。
看到白白胖胖,活泼可爱的三皇子,黄茯苓都笑了一下。
“三殿下身体真是康健,”黄茯苓听完了脉,便对沈初宜道,“娘娘不用放心,不出意外,三殿下会健康长大。”
第135章
孟夏草木长,绕屋树扶疏。①
一晃神,圣京的夏日已经悄然来临。
从某一个闷热无风的傍晚开始,整个长信宫就进入一年中最难熬得暑夏时节。
高大的宫墙遮天蔽日,挡住了偶尔才凉爽的风。
宫中的树木并不算多,尤其是宫巷中,两侧都无树木,行走其中只有头顶的烈阳。
能热得人头脑发晕。
只有部分宫室中才有树木遮阴,让宫殿里不至于那么闷热。
今年沈初宜搬入景玉宫,住在前面的正殿里,才发现前后都有窗的正殿有多凉爽。
圣京的夏日炎热,但东西六宫的主殿都比其他宫殿要高上三级台阶,看似不多,却恰好能让微风吹入内。
即便是白日,微风也能透过大开的隔窗送入殿中,然后从后窗逃离。
再加上庭院中的两棵高大的梧桐树,树冠茂密,枝叶繁盛,遮挡了烈日炎炎,让庭院中凉爽许多。
一对比,就知道景玉宫的好处来。
沈初宜本就耐热,今年搬来景玉宫,倒是不觉得热了,也能适应宫中的夏日。
去岁在畅春园风波太多,到了五月末时,宫里还没安排前往畅春园事宜。
宫人们都在私下议论,不知今年会否还去畅春园。
自然,因为炎热,也因为贵人们去了畅春园,宫里就能悠闲许多,夏日天气少做些差事岂不美哉?
宫人们心里都是盼望的。
景玉宫也听到了不少闲言,甚至贤妃还来问她。
沈初宜就笑道:“这我可不知道,最近陛下国事繁忙,我也不好问这些琐碎事宜。”
这几日,淮州等地出现了地龙翻身,虽不至于天崩地裂,却也影响颇广,萧元宸一直在忙碌救灾事宜,已经多日不曾入后宫。
他不来,沈初宜自然也无处可问。
贤妃叹了口气:“再熬几日吧,若是能去,六月去也使得。”
“那会子才是最热的时候。”
圣京之中,最热的是六月和七月,到了八月,只要一过中秋,天气就立即凉爽下来。
沈初宜陪着她说了会儿家长里短的闲话,就听贤妃说:“你可知道,定国公出京了。”
对于前朝事,沈初宜其实比贤妃要清楚得多,不过她还是道:“应是去淮州,专门主持救灾事宜。”
沈初宜意味深长:“毕竟,定国公一贯忠心耿耿,颇得陛下敬重。”
贤妃也笑了一下,神情很是淡然:“是啊,也只有定国公能得陛下这般信任。”
贤妃家门第不算太高,也不算太低,在满地公亲,遍地勋贵的圣京,普通官宦人家多如牛毛。
不过因出了贤妃和两位公主,如今耿家也算是有些声望,萧元宸稍微关照两分,耿家立即就能起来。
对于这些前朝事,贤妃不可能毫不知情。
两人说了会儿话,贤妃宫里事多,便直接离开了。
等她走了,沈初宜继续读书,今日不算忙,她把近期积攒的课业都整理好,准备过两日请步九歌给她讲解。
这一忙,就忙到了晚膳时分。
红尘四合,落日熔金。
到了傍晚时分,忙碌了一日的长信宫慢慢安静下来,宫道两旁的宫灯依次点亮,照亮了归家的路。
晚风吹拂,并不凉爽,却也能解一解白日的暑热。
一道消瘦的身影行走在空无一人的宫道上,她身上穿着不太合身的宫装,发髻略有些凌乱,走路的姿势也有些别扭。
这是一名三十几许的姑姑,宫灯昏黄,看不清她的面容。
她一路蹒跚前行,脚步非常缓慢,一直从西六宫绕路来到东六宫,最后从尚宫局后门进入。
她抵达尚宫局时已经有些晚了,黄昏已过,星夜将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