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珩立在檐下听雨水的声音,点点滴滴,落在空竹上,轻灵悠远。
“贺陵身体如何了?”
“还是半病着,年纪大了,过季染了风寒,一时不容易痊愈,大夫说没有大碍,不过仍需多休息两日。”
“他这两日去看过了?”
“没亲自去,不过派人偷偷打探过两趟,以国子学同僚的名义送了药材,许是怕贺陵问起来吧。”徐立春轻叹了一口气,“如此看来,本质倒还是好的,心中也有几分摇摆不定。”
“你先下去吧。”
徐立春不再说话,退了下去。
幽静的竹居中只剩下了谢珩一个人,空竹回音清脆地传来,仿佛是在风中响起了铃声。
他回身走到案前,打开刚刚徐立春送进来的盒匣,拿起最上面的一封文书,先看了眼落款,刑部尚书戴晋,后面跟着一长串名字,都是刑部的官员,这是刑部尚书带头联名上书,翻开一看,发现其内容是弹劾李稚倒行逆施,言辞颇为激烈。皇帝沉迷修道,不理朝政多年,奏章转呈到尚书省,又被尚书省整理好送了过来,究竟是给谁看的不言而喻。
谢珩继续抽出底下的那一本看了眼,依旧是差不多的内容,不过是落款换成了户部,他心中有了数,把两本文书放回去,手慢慢压下了匣盖,直到严丝合缝。
他在心中想,这倒像是孩子在外面闯了祸,苦主纷纷找上门来告状了。
作者有话要说:
戴+一众苦主:大佬!开门,我知道你在家!这就是你家孩子!给个说法!你家孩子你还管不管了!tm的你还管不管了?!管一管啊!(扑通跪下)
谢天仙(心如止水菩萨状):……我也没说不管。
戴:那你管啊。
谢天仙(菩萨开始入定):……我想想怎么和他说,这种行为是不对的。
戴:(吐血声)
第61章 又是李稚不做人的一天
盛京城是多雨的城,一年四季大雨小雨不断,雨一多,水也多了起来,梁淮河慢悠悠地往上涨,于是令人想到了另外一个词,漂泊。贺陵病了连月,今夜恢复了些精神,他让老仆陆丰将竹帘打上去,北方有高楼,隐隐约约见明月,后院的回塘中栖了六七只躲雨的野凫雁,不时地抖两下。
“这是北方来的野雁,飞了好几万里路,过两日又该回去了。”贺陵平时不苟言笑,很少有温情的时刻,今夜却难得流露出些许慈爱,他打量着水塘中那几只小小的、毛茸茸的灰色野雁,“关山难越,风雨又多,这两扇薄薄的翅膀,要辛苦地飞上好些日子了。”
贺陵出身旧北州八姓之一的清河贺氏,如今贺氏已经没有了余脉,曾经煊赫无比的大家族只剩下他一个人,老来病多了起来,偶尔起了思乡之念,回过神来却想到北方的家园早已荒废沦陷,家人也全都过世多年,一个人在天地间活着,一回首发现无迹可寻,无处可往,抬头望见明月,又联想到平生相遇相知的好友也都已离世,自觉惘然。
这一场大病确实让他生出许多往日没有的思绪。陆丰怕他着凉,想上前将窗户关小些,却被他制止了,他卧在躺椅上打量着那群湿漉漉的野雁,“回去的路途虽然遥远,但成群结队的,一路上也不会感到孤单了。”
陆丰问:“老大人想去北方吗?”
贺陵摇了下头,“盛京是个好地方,要论风流宜居,没有哪座城比得上老皇都,街上那些花衣少年,一个个器宇轩昂,这些年轻人便是走马斗鹰,也看得人心生欢喜,能够终老在此,是一种福分。而北方,北方太远了,苦寒之地,也没有什么人,年纪大了便去不了了。”
在陆丰还在理解这段话中的矛盾时,贺陵道:“山高水深,不能逾越,有的地方,虽不能至,心向往之。”
陆丰有些似懂非懂,他跟了贺陵大半辈子,名为主仆,实为亲人,年轻时的贺陵是真正的裘马少年,才高八斗,傲视群雄,凭借才华与气质令整个东南为之倾倒,那少年的眼神如炬锐不可当,只要见过就不能够忘记。中年时,性情刚烈的贺陵看不惯南朝士族的虚伪,果断辞官归隐,在乡下编书,栅栏外挡过无数的公侯,他也从没有多看一眼。
在陆丰的眼中,贺陵这一辈子从没有徘徊犹豫的时刻,更遑论是退缩了,年少时一人敢孤身深入北国腹地,在汉陵写下《十二门人赋》,风雨来时鬼神同泣,他若是想去哪里,没有任何东西可以阻拦他。
高山再高,人可以攀;溪水再深,舟可以渡。
瘦弱的野雁知道往北方飞去,千万里的路途不过朝与暮,而心心念念北方的贺陵却选择留在了盛京,此地再好,却终究不是游子的故乡,他留在这里又是为了什么?陆丰想了会儿,忽然间明白过来了,贺陵话中所说的北方并非是梁朝的北地,他说的是更遥远的那块战乱之地,是那片好几代贺家人从没有踏足过、却始终魂牵梦萦的汉室故土,那是真正再也回不去的地方了。
高山可攀,溪水可渡,故国不可思。
春去秋来,写出“提携宝剑、故国神往”的少年也已慢慢地老了。
陆丰不再说话,灯影下,主仆两人的影子倒映在轩窗前,煮好的药散出沉沉的香味,长夜雨声淅沥,池塘水深深浅浅,不知觉大半个晚上便过去了。
贺陵看着那些小小的野雁,“说起来有好些日子没见到李稚了。”
陆丰听他忽然提起李稚,神色微微变化,低声道:“他是有些日子没来了。”
贺陵道:“这孩子文静不爱讲话,平时不容易注意到他,这好些日子见不到,心里头却意外有点惦念。”
陆丰想到了知道这阵子外面发生的事情,心中微微一沉,贺陵在家静养,众人怕他病中受气,都瞒着他这些消息,“老大人是想他了?”
“忽然想到他了。”
陆丰斟酌着问道:“老大人是想要将他喊过来?”
贺陵闻声笑道:“这便算了,这一身的病气,徒教他们担心,何况待在一块也没话好说。话说前两日谢府送来两箱供以病中消遣的古书,我记得其中有先汉八子的赋集,他很喜欢杜庾写的文章,你专把那两套收拾好给他送过去。”
陆丰看了贺陵一眼,“是。”
陆丰道:“老大人对李稚很上心。”
贺陵一聊起自己的学生总是心情颇好,“说起来也奇怪,李稚那孩子并非我教过的学生中才华最出众的,性格也不是最讨喜,和我的脾性更是相去甚远,可偏就这孩子,给我一种亲近的感觉,倒真像是自己的孩子。”
陆丰道:“老大人对教的每一名学生都这么说,他们全都是您的好孩子。”
贺陵笑了,叹道:“李稚这孩子确实是我教过的学生中最令人省心的一个了,以前收个学生,每天耳提面命不厌其烦,什么都为他准备好,只有李稚,我年纪真的大了,确实也心力不足,没有为他操过什么心,好在还有谢珩帮着照拂,过两年我走了以后,他留在谢府,我也放心,实话说我对那孩子倒不是很担心,别看他年纪小,他比常人要懂事,很聪明,识分寸,将来的日子不会差的。”
陆丰应和了一声。
贺陵道:“照理说对学生应该一视同仁,他喊我一声老师,我徒担了个虚名,也没有什么东西好留给他的,他喜欢读书,等我百年之后,你便将我所有的藏书都拿去送给他,另有我写的那些集注策论,也一并送去,将来他兴许能够用得上。”那道声音很平淡,生老病死是常态,已经到了这个岁数,考虑身后事也是理所应当,爱功名的就去建功立业,超凡脱俗的去当隐士,喜欢读书便继承他的藏书,这样分配再公平不过。
陆丰点头,“我记住了。”
屋檐外,李稚站在门口默不作声,一旁的贺家老仆看了看他。老仆今夜出门原是为贺陵取药,无意间却在巷子口看见李稚将药材递给国子学的小吏,他这才意识到原来前些日子国子学送来的名贵药材是李稚托人转送的,他出声喊住了他,李稚原是想走,可老仆却说,贺陵想要见见他,又说贺陵这些日子在家静养,并不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李稚这才停下脚步,跟着他进了贺府。
老仆看着面色不定的李稚,李稚最终也没有往前走,他忽然转身离开了,老仆张口轻喊了一声,却没有能喊住他。
李稚走出了贺府,檐下烛光披落,将那张没有表情的脸照的灿然,他头也没回地走进了巷子,黑暗中只听得见自己的脚步声,一直过了很久,他才深吸了口气,又缓缓吐出一口浊气。雨雾模糊了他的身影,也将前路隐去,他知道自己回不了头,也永远不能够回头,他只能够一直往前走。贺陵是最好的老师,他却不是好的学生,注定要辜负了这份期待。
可李稚心中仍是无比庆幸曾经遇到过他,没有见过老师,此生不能说见过高山。
很久之后,战乱结束,天下百废待兴,北国太后周媗问起梁朝晋武公,梁朝在北方推行的教化是经由谁指点的?晋武公回答她,是我的老师。周太后于是诚心诚意地说想要见一见这位南方大儒,晋武公回答她,他已去世多年了。周太后听到后深感遗憾,见晋武公彷徨沉思,便好奇地追问起这位大儒是什么样的人。
晋武公看了年轻的周太后良久,一双眼睛像是静静的深湖,他说了十六个字,“是高山也,不可逾越;是汪洋也,不能窥视。”
几日后,城西酒肆。
六部的几个小吏结伴出来喝酒,盛京的生活枯燥乏味,喝酒聊天成为了他们这些小吏为数不多的取乐方式之一。今日该轮到杨琼请客,可他刚将俸禄寄回到老家去,此时囊中稍有羞涩,于是大家约了个便宜点的酒坊。一群人正在点酒菜,一眼望去都是些熟面孔,薛铭、柳怀、王容生,掌柜的正拼命向他们推荐新出窖的桂花酒,杨琼听到价钱后显得有些犹豫,薛铭见状嚷嚷说新酒干涩,顾自帮他点了别的酒,杨琼笑了笑,而掌柜的也只好不再劝。
众人聊着天,王容生一上桌就滔滔不绝地讲起自己最近新写的诗,他的诗作水平向来一般,众人分明都不大感兴趣,唯有杨琼听得认真,还不时点评夸赞两句,王容生立刻将他引为知己,专门和他讨论起来:“杨兄你说这句诗里面用是‘圆’字好,还是用这个‘尖’字好,荷叶圆圆?还是荷叶尖尖?”
杨琼思索道:“这倒是很难挑,这是两种风情。”
王容生道:“我想要它看上去要很可爱,小巧玲珑。”
“那不如用‘小’?”
“荷叶小小,”王容生低声重复了一遍,眼睛刷得一亮,“这个好,荷叶小小,相当可爱!”
杨琼笑了,说话间酒菜上齐了,却多出两大坛子新出窖的桂花酒,杨琼吓到了,“掌柜的,这酒可是上错了?”
掌柜的一边给他们倒酒一边道:“你们刚刚聊诗我全都听见了,我年轻时也爱读书写诗,这两坛子桂花酒是送的,”说话间看了眼王容生,“荷叶小小确实惹人怜爱,这句诗值得两大坛子好酒。”
杨琼手支着脸颊,一脸“还有这等好事”的表情,王容生则显得有些呆愣,慢慢点了下头,待那掌柜的转身离开后,他才回身看向杨琼,表情精彩叫绝,杨琼忙给他递了杯酒,“来,喝点酒,缓一缓,顺顺气!”
王容生缓过来道:“如此品味,只做个酒肆掌柜,实在屈才。”
杨琼笑道:“我听他是盛京口音,在皇城脚下能有一片祖产用来开店,那必然是祖上有余荫,你看他其貌不扬,说不定是哪个名门望族的旁支,往上数个七八代是公侯名门也说不准,会吟诗作对再常见不过了。”
王容生道:“真要往上数个七八代,你祖上弘农华阴杨氏那才叫真正的公侯名门。”
杨琼一听这话忙让他打住。
王容生却没有停下,反倒叹息起来,“我想到以前众人聚在一块喝酒畅聊,吟诗作对,好不快活,那时一张桌子上有数十人,如今却只剩下我们这几个人了,其他人升官的升官,要么是娶妻生子,还有的回老家去了,二十岁出头时,今宵有酒今宵醉,只懂得寻欢作乐,可年岁渐长,知己好友都慢慢散了,才觉得这样没日没夜的晃荡也不是个事,要说我,你也该为前程做一番打算。”
在他们这群人中,杨琼的年纪最大,生活也最拮据,他是唯一一个由始至终都留在这圈中的人,他为人热心,帮过朋友不少忙,大家都喜欢他,这些年其他人都往高处走,唯有他多年来留在原地踏步,那些曾经把他当好友的,身份高了之后也渐渐地与他疏远起来,更有甚者开始瞧不起他,王容生也不是没见过那些趾高气昂的人,虽是气愤但也无可奈何,倒是杨琼自己从不放在心上,无论别人如何待他,他始终如此,春风和煦,眼睛含笑,仿佛对一切都不在意。
他们这张桌子上的人,薛铭嗜酒,可年前也已经几番升职,过些日子将要娶老师的女儿,前程一片光明。柳怀在工部颇受上司的器重,时常与上司讨论诗词歌赋。王容生自己爱写诗,却也知道借写诗的名义参加各种诗宴,努力结交新的朋友。再举个不恰当的例子,还有这阵子闹得满城风雨的李稚,谁能想到那位大理寺少卿从前也跟他们一起坐下喝酒聊过天?虽说德行有亏,可如今人家位高权重,丝毫没把外界的议论放在眼中,那也是一种本事。
可见众人除了饮酒作乐外,也全都在同时为自己的仕途奔波,唯有杨琼,闲暇时他除了喝酒读书就是在家放喂牛,上司连他的名字都记不住,在盛京当差十几年,到如今还是个无名小吏,说实话确实看得人着急。
杨琼看王容生如此忧心忡忡地为自己分析打算,不由得失笑,抬手搭上了他的肩,“出来喝酒便好好的喝酒,以前不都定下了规矩,在桌上不许谈这些的,破了规矩,自己罚三杯!”又对着薛怀喊道:“给他把酒壶拿过来!”
薛怀本来正跟柳怀说着从前十多岁时与朋友上山看雪鹤的事情,闻声回过头来,“什么?”
杨琼道:“他坏了规矩,给他罚三杯酒!”
薛怀顿时眼睛一亮,抬手道:“是吗?来来来,我给你倒满!”柳怀见状也跟着起哄,说要换更大的碗来,王容生一见个个都针对自己,顿时说不下去了,只好停下这个话题,端起酒杯仰头喝了三大杯酒,转而与他们聊起了另外的事情。
众人继续喝酒聊天,听薛怀讲述那高山冰天雪地中只食甘露水、来去了无痕的雪鹤,杨琼握着杯子笑了下,他也喝了不少,渐渐地也有了些醉意,整个人变得慵懒又随意起来。
也不知过了多久,夜深了起来,酒馆中人逐渐散去,朋友们也尽兴而归,杨琼照例还是最后一个走的,他结了账,觉得头晕便在案前多坐了会儿,正放空思绪醒酒,余光看见一道红色的身影在他的对面落座。
他望向对方,掌柜的已经收拾好了桌子上的狼藉,重新上了一坛桂花酒,退了下去。
杨琼看了对方一会儿,恍然明白过来,慢慢低声道:“那两坛桂花酒,是你请的客?”
第62章 这章只有李稚
李稚道:“路过酒坊,进来闲坐会儿。”
夜深人静的酒坊中没有其他客人,掌柜离开前细心地将酒红色的幕帘放下,两人闲谈的场景不会被任何人看见,李稚道:“荷叶小小,确实佳句,令我想到儿时夏夜与伙伴出门去池塘捉蜻蜓,蜻蜓停在荷叶上一动不动,把它们想象成绿衣仙人,用烟一催,仙人架青云飞升而去,原地空留荷花台。我们就待在池塘边等仙人回来,一等就是数个夏夜。”
杨琼笑了,“所以蜻蜓仙人最终回来了吗?”
李稚道:“没有,它再也没有回来。”
杨琼略遗憾地说:“可惜。”
杨琼看得出来,李稚应该在隔壁听了有一会儿了,以如今李稚的身份,和谁打交道都会引人侧目,李稚有意避嫌,实则是替他考虑,不由得感慨。李稚抬手斟酒,问他道:“再喝一点吗?”
“再喝两杯吧。”
李稚于是帮他也满上,杨琼打量着李稚,正红色衣领别着脖颈,烛光照着那张清秀的脸庞,这一股宁静恬淡的气质,实在令人很难想象这就是近日在清凉台掀起了无数血雨腥风、引得人人忌惮的新晋权臣,遥想曾几何时两人还同在一所院子中闲谈风月,这真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
杨琼没有特意巴结,也没有刻意疏离,更加没有流露出任何批评指点之意,他接过了李稚递过来的酒,喝了一口,他手边的案上还压着刚刚王容生所作的那首诗,王容生临走前拜托他帮着润色,预备着过两日把这诗拿去诗会作名利的敲门砖,杨琼还未来得及动笔,暂时搁在了一旁。
有酒水洒出来,李稚怕沾湿稿纸,随意地拿起那首诗读起来,“我也很喜欢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许多说不出来的心里话,可以写在诗中。”
杨琼道:“帮着改改?”
李稚摇了下头,重新把诗放下了,正如当初贺陵所说,他的行文风格太过明烈,一旦改过,这首诗就不再是原来的样子了,而诗并非只有一种风格独好,千万人有千万人想说的话,若改了本意尽失则不如不动。杨琼听完后自己把诗捡起来,润色了几笔,绝不喧宾夺主,这寥寥几笔间差别就显露出来了,这才是真正的静水流深、与世无争。
李稚并不打扰他,等杨琼差不多改完了,他才道:“我想要请你帮一个忙。”
杨琼笑道:“客气了,但说无妨。”
李稚开门见山道:“我想要请你来做豫州太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