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时候的高力士是绝对忠心于李隆基的,是依附于皇权的。
但是毕竟李隆基开了这个口子。】
第138章 第一百三十八个老祖宗很骄傲
【然后到了唐肃宗李亨的时期, 因为他在当太子的时候,被奸相李林甫谋害,和李林甫可以说是水火不容。
他甚至还说出了要将李林甫“发其冢, 焚骨扬灰”的话来,可想而知这个奸相对李亨的迫害有多么严重。
而且在安禄山打到长安的时候, 许多官员纷纷主动投降,“百官受安禄山父子官者陈希烈等三百人”。
这一切都让李亨对朝廷的大臣们大失所望,猜忌甚深。
和他一起从微时走来的李辅国就成了他最信任的人, “政无巨细,皆委参决”。】
【而且唐朝的皇帝们觉得,宦官的权利来自于皇帝, 他们天然便是皇帝的附庸,
只要他们想,给出去的权利随时都可以收回来, 他们随时都可以控制这群家奴。
不过很可惜的是, 历史上一直证明了, 只要皇帝给出去的东西,再要回来就很难。
无论是权臣还是宦官。
每个朝代基本上都知道这些问题, 都想要解决这些问题,最后都要回到这些问题上去。】
【每个皇帝都觉得自己能解决了这个问题,都觉得自己遇到的宦官和宰相是好的。
但实际上也没几个会玩的皇帝,基本上都玩脱了。
像李隆基还算是比较会玩的皇帝, 李亨就不是了。
李豫还算是可以, 他和自己的父亲李亨不一样,对将领任命上面很有魄力。
被李亨给卸了职的郭子仪在李豫在位的时候, 是非常受到重用的。
他先是起用郭子仪击破吐蕃,又用郭子仪等平定仆固怀恩之乱。
郭子仪虽然没有辜负李豫的信任, 但是这也开创了中晚唐藩镇割据的先河。】
【藩镇割据?那是什么?】
【就是指唐朝中后期幽州、魏博等藩镇的将领拥兵自重,在军事、财政、人事方面不完全受中央政府控制的局面。
唐代藩镇割据主要出现在河北,而河北割据又集中在三镇。
宋朝时期之所以重文轻武,有很大的原因便是皇帝不希望军事将领有过大的权利,重蹈唐朝灭亡的覆辙。
只不过他们是从一个极端,走向了另外一个极端。】陈曦感叹道,【如何把握这个平衡,真的是十分考验一个帝王的能力了。】
这个话实在是戳中了许多帝王的心。
他们难道不想平衡这点吗?他们难道想要只信任阉人吗?
只是做到这点太难了罢了。
【不过在当时的唐朝来说,李豫还是个很不错的皇帝了。
看起来比他爹强了不少,他继位的时候,唐朝还在内忧外患之中,
是他一手结束了安史之乱,带领唐朝逐渐走出了阴霾,再次走向了繁荣。
在周边其他国家比如吐蕃,看到唐朝被安史之乱影响的时候,也是他任命将领大破来敌。
虽然也是在其统治期间,长安在吐蕃的攻击下陷落,李豫出逃陕州避难。
也不知道李世民知道此事之后,会不会后悔自己曾经大力扶植吐蕃了。
在李豫在位期间,整饬吏治、漕运、盐政等,致力于安定社会,发展生产,取得了一定成效。
只是可惜,这位英明的帝王并没有活太长时间,在位十七年后去世。】
李世民:“……”
他深吸了口气,道:“那吐蕃,是不是还没有前来乞求和亲?”
如果说之前还对吐蕃带着点无所谓,反正也不过是个蛮夷小国的想法,现在他们可完全不这么想了。
能够将大唐皇帝打的抛弃国都的还是个蛮夷小国,那他们未免也太自大了。
李靖、尉迟恭、程咬金和秦琼等将领尤其不服,他们纷纷上前一步道:“陛下,臣等愿出征,平了那吐蕃!”
李世民抬手:“众爱卿不要冲动。”
众人还想再说点什么,就听得李世民继续道:“朕亲自去。”
众人:“……”
陛下,不要冲动的该是您吧!
其他各个时空在李豫之前的皇帝也都开始考虑,要不要提前为后人解决了这后顾之忧了。
【在李豫去世之后,是其子李适继位。
开始的时候,李适也是雄心勃勃的,想要做成一番大事。
他前期的表现也堪称贤明,坚持信用文武百官,严禁宦官干政,用杨炎为相,废租庸调制,改行“两税法”,颇有一番中兴气象。
只是很可惜的,李适并没有将此举坚持下来,
过了没多久,他便任用卢杞为相。
卢杞为官期间迎合圣意,嫉妒贤能,党同伐异,陷害官员,
并在全国范围内增收间架、茶叶等杂税,致使民怨日深。
这个时候的李适已经显露出自己无能的一面了,身为一个帝王,不能知人善任,便是无能。】
【刚刚我也说过了,李豫的时候已经出现了藩镇坐大的局面,
所以在李适登基之后,他是想要遏制一下藩镇的。
这当然是一件好事,不过这种好事,想要做还是要看看自己的实力的。
李适这么一个人,不是天纵英才的李世民,也不是善于用人的武则天,更不是有着深切底蕴的李治,
他若是当真想要对付藩镇边将,要做的应该是徐徐图之,找准机会,一击必中。
可是李适呢?】
【李适他爹李豫想要扳倒宦官还知道徐徐图之呢,他恨不得一口气吃成个胖子。
在李适继位两年之后,建中二年,李适便发动了削藩战争。
此时李适自己的根基都不稳,就急着削藩,可能只是傻人胆子大吧。
这个时候社会和政治条件都不成熟,不仅没有成功削藩,反而致使四镇之乱与泾原兵变接连爆发,
这场战争中,四人挺身而出,高举反叛大旗,两人更是跃跃欲试,欲图称帝。这便是有名的“两帝四王之乱”。
李适被迫出逃,辗转奉天、梁州等地。
这是第三次天子放弃长安出逃了。
果然,一件好像很离谱的事情只要开了个头,就会接二连三的发生呢。】
李世民:“……”
他一时之间竟然不知道,自己在登基之初,千辛万苦守住的长安,一寸都不愿意退让的长安,居然会在这样的情况下接连被国君抛弃。
若是这座古老的城池有灵,该是多么悲哀啊……
而且这才是第三次,天幕所言,可是国都六陷啊……
【好在这个时候大唐也还是气数未尽,在宰相李泌及大将李晟、浑瑊等人的努力下,平叛成功。
可是这之后李适的锐气便被消磨了,转而委任宦官为禁军统帅,并对藩镇多有姑息。
宦官专权,藩镇坐大的苗头越发旺盛起来。
当然,也不是说除此之外李适就毫无作为了,他联合回纥、南诏、大食,打击吐蕃,为之后的“元和中兴”创造了较为有利的外部环境。
也一度重开安史之乱后被吐蕃切断的东西陆路交通,总体来说,还是有一定贡献的。】
【唐德宗李适去世之后,皇帝的接力棒来到了太子李诵手上。
李诵看不惯宦官,即位后立刻重用王叔文、王伾等人进行改革。
他们和刘禹锡、柳宗元等人一起,形成了以“二王刘柳”为核心的革新派势力集团。
他们维护统一,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反对宦官专权,并积极推行革新,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史称“永贞革新”。
听起来好像也是一片欣欣向荣,不过很可惜的是,他的父亲留下的宦官俱文珍在李适统治末年势力极度膨胀。
所以李诵的这些改革,触动了他们的核心利益,他们可不会坐以待毙。】
【不过是一群宦官,能怎么样呢?】嬴稷有点不屑。
【他们逼迫李诵退位了。】
【什么?】
李世民狠狠地拍了一下扶手:“朕已经下令不得让宦官掌握大权,这帮后人怎么,觉得一个二个都比朕聪明是吧?”
看他生气的模样,众臣担心急了。
这可是刚刚吐血了的人呀!
“陛下息怒,保重身体要紧啊!”
李世民幽幽的说:“再这么下去,朕不要说保重身体了,能不被气死都算是好的了。”
众臣:“……”
别说了,其实他们也气得要命。
这可都是他们打下来的江山啊!都被后人这么折腾了,他们能不生气吗?
可是气归气,还是要保重身体啊。
看看这周边列国,现在好像是臣服于他们,可是后面那些动作,简直是欺负他们大唐无人啊!
趁着他们这把老骨头还没有松散,还是要多给后人扫除一点障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