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
也是这个说法没错,只是他心里还是怪怪的。
“父皇,儿臣做人坦荡,有什么便直接在明面上跟父皇说了,不屑于来那些虚的。”朱高炽以退为进,“若是父皇对这样的儿臣不满,那儿臣也没有什么办法。”
朱棣:“…………”
这话说的,他好像真的怪罪什么反而是他不对了似的。
【这个时候的朱高煦在做什么呢?
在朱高炽继位的时候,朱高煦则遣心腹入京,伺机叛乱。
也就是说,他还没有死心。
不过这个时候他的动静并不大,并没有引起很多的注意。
而且朱高炽这个时候的举动,则是将朱高煦召回京城,增加其俸禄,赏赐宝物数以万计,随后命其归藩乐安。
十月,朱高炽又封朱高煦的嫡子朱瞻坦为世子,其余儿子均封为郡王。】
【这个态度,高下立判。】
【是这样的。
在安抚了朱高煦之后,朱高炽又开始了一系列改革,取消或调整朱棣在位时期的行政政策。
他升文渊阁大学士兼翰林院学士杨荣为太常寺卿,金幼孜为户部右侍郎,俱仍兼前职务,左春坊大学士杨士奇为礼部左侍郎兼华盖殿大学士,升前右春坊大学士兼翰林院侍读黄淮为通政使司。
然后又赦免了建文帝旧臣和永乐时遭连坐流放边境的官员家属,并允许他们返回原处,
又平反冤狱,使得许多冤案得以昭雪,并恢复一些大臣的官爵,从而缓和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
朱高炽采纳夏原吉的建议,取消了郑和预定的海上远航,取消了边境的茶、马贸易,并停派去云南和交趾的采办黄金和珍珠的使团。
并重新任命被贬的官员吴中和杨勉官职,升任锦衣千户。 】
【这些政策虽然多半是和朱棣对着干了,但是根据当时的情况来说,
却也是减轻了许多百姓的负累。
再加上他也是处处以唐太宗为楷模,修明纲纪,爱民如子,
他下令减免赋税,对于受灾的地区无偿给以赈济,开放一些山泽,供农民渔猎,对于流民一改往常的刑罚,采取妥善安置的做法,
这一切都使得洪熙朝人民得到了充分的休养生息,生产力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明朝进入了一个稳定、强盛的时期,也是史称“仁宣之治”的开端】
【或许是被朱棣打压的时间太长了,也或许是在北平这边守的厌倦了。
在继位后不久,朱高炽决定把京师迁回南京。
朱高炽自他登基时起,显然已有此意:
这时他已设南京守备,并派他信任的将军和宦官去指挥。
朱高炽并不是一个铁血帝王,对朱棣的北伐不感兴趣,也不喜欢北京;
此外,他长期在南京当过监国,熟悉南京的情况。
另外他还关心维持北方首都的费用,这项费用不但大大地增加了中国东南的负担,也使各政府部门难以应付。】
说到这里,陈曦叹了口气:【怎么说呢,或许是因为朱高炽并没有经历过那些汉人被北方少数民族欺压的惨痛,
也没有那些千古一帝们敏锐的直觉,知道北方的游牧民族有着多么蠢蠢欲动的野心和难以抑制的欲望,
甚至可以说,在这方面朱元璋、朱高炽等人都有点宋朝皇帝偏安南方的毛病。
他们都想要在南方的安逸之处来让自己更省心一点。
很难说两个谁更好,但是我个人是更欣赏朱棣这种把责任扛起来的,后世那句“天子守国门”听起来真的比天子偏安南方一隅要好听多了。】
朱高炽:“……”
本来面对父皇的责难就有压力了,结果现在天幕这么说,他就更有压力了。
他不是被称作好皇帝的吗?怎么……
【洪熙元年四月十六日,朱高炽定北京所有政府部门为行在。
半个月后,他派皇太子朱瞻基到南京去拜谒朱元璋的皇陵,并留在那里负责。
尽管南京地区有地震的报告,但朱高炽的返回和他朝廷的南迁势在必行。
天灾算什么?可能在朱高炽眼里,北方的异族比天灾还要可怕一点呢。
不过很可惜的是,可能是上天都看不得这一行为,
在实施这一行动前,朱高炽便暴死了。
而他的继任者朱瞻基并未参与这一计划。
怎么说呢,该说这不愧是朱棣喜欢的好圣孙,在这方面朱瞻基与朱棣更亲近,对偏向北方的政策不那么讨厌。
北京依然是京师,南京又成了辅助性的都城。】
【因为朱高炽在位的时间太短了,他大部分的政治生涯是在永乐时期渡过的,
所以现在说他的政绩,大部分也是他建国时期的所作所为。
其中赈灾是其主要政绩之一。
永乐七年朱高炽初次监国期间,明中都凤阳地区爆发了严重的水灾。
朱高炽命大理寺少卿虞谦为右副都御史,和给事中杜钦巡视淮安、凤阳直至陈州一带灾害情况。
在经过巡视后,虞谦与杜钦建议“悉免其年被灾田租,先有勘核未尽者,审实一体蠲免。
若以输在官者,准作今年之数。军民有迫于艰难典卖子女者,官为赎还。”
即免除扬州、淮安、凤阳、陈州水灾地区的田赋,并代百姓赎回因灾害无活而所鬻子女。
在这上面朱高炽做的还可以。】
第211章 第二百一十一个老祖宗很骄傲
【在其他方面, 朱高炽也进行了许多改革。
比如在内阁上,这个由他父亲开始创立的机构被他再次改革,赋予了更大的权威。
朱高炽通过改组内阁, 授予文官显贵的品位,以资历较老的翰林学士和干练的官员充实行政官署。
在他新任命的官员中, 许多人在他在南京或北京监国时已经为他效劳。
因此,朱高炽即位后,便任命在永乐十二年被撤职的黄淮和在同一时期被监禁的杨溥为翰林学士兼大学士。
他原来的老师及关系较亲密的大臣杨士奇成了首辅大学士和少傅;杨荣和金幼孜也留任大学士。
内阁阁员每个人被封为一品高官, 并有兼职。
他们就能直接过问在职大臣们的行政事务和施加政治影响。
这样,内阁不再是像以前明朝皇帝之下的不能负责的咨询机构,大学士亲自参加了决策。
也就是说, 内阁的权利再一次扩大了。】
【可有可无的官员被解职,其他的官员在70岁就奉命退隐;
失职的官员降职,有突出才能的官员升任更重要的职务。
为了取得直率的评价和揭露贪污腐化, 朱高炽在十月十八日给予杨士奇、杨荣、金幼孜, 稍后还有夏原吉每人一颗银印, 上刻“绳愆纠缪”的格言。
他命令他们用此印密奏关于贵族、甚至皇族胡作非为的案件。
监察御史被派往全国各地去调查官员的政绩,并为官僚机构的任命寻求合适的人选。
朱高炽常常要求他的大臣们直言不讳, 不必担心报复,虽然他有时在激动之下训斥或惩处少数官员,但常常后悔并要求原谅。】
【而且虽然朱高炽想要还都南京,但是对北方边防他也不是完全就放弃了。
他在位期间, 曾多次敕谕边关将领加强巡逻, 也加强防御体系的规格。
在他即位后,也开始对北部边防的军事将领进行调整。
朱高炽首先对五军都督府与一部分都指挥使司的人选进行安排。
八月十七日, 朱高炽又“命武安侯郑亨等四人俱充总兵官,亨镇守大同;
保定侯孟瑛镇交趾;襄城伯李隆镇山海;武进伯朱荣镇辽东。”
在这一次他设置的四个总兵官中, 涉及北边的有三个,即大同、山海与辽东。朱高炽在位期间便安排了六个总兵官。
加上甘肃总兵官费瓛,明廷北部便总共有七个总兵官。
朱高炽对待北部七个军镇的总兵官与内地颇为不同,其中最为突出的一点便是,
明廷给其中一位总兵官发出命令之时,亦同时给其他几位总兵官发出相同内容的命令,
此实际上显示的是朱高炽对北边军镇一体重视的特点。】
【朱高炽对科举制度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当时进士之中多为南方人,这个也是当时宋朝偏安一隅,将北方的百姓和土地都拱手相让,
尤其是在靖康之耻后,宋人甚至开始歧视北方的百姓,这真的让人感到好笑又悲哀。
但是北方人天性纯朴、忠贞,也是皇家不可或缺的支柱。
朱高炽体恤北方学子困于经济、教育落后等因素,中进士较少的情况,
为了保证北方人可以考中进士,朱高炽规定了取中比例“南六十、北四十”,这一制度一直被沿用至清朝。】
【跟自己的祖父一样,朱高炽也十分崇拜唐太宗李世民。
而李世民最出名的地方,也是善于纳谏了。
所以他不光崇尚儒学,褒奖忠孝,在京城思善门外建弘文馆,常与儒臣终日谈论经史;
还特别鼓励纳谏,他曾经给杨士奇等人一枚小印,鼓励他们进谏,因此洪熙朝政治非常清明,朝臣可以各抒己见,皇帝可以择善而行。
不过……】
本来已经喜笑颜开的朱高炽:“……?”
一般有这个转折,后面准没有什么好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