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亚欧大陆上席卷的黑色风暴,那可不是闹着玩的。】
【一些在西北散领地内的蒙古部族,在城投后被直接授予了世袭官员身份。
根据不同情况,也会给予不一样的优惠政策。
其中既有分布在河西甘州的蒙古人卫所,也有宁夏固原的自治部落。
尤其是后者,不仅可以继续在规定的区域内放牧,还因为承担军役而免于徭役。
在明朝当局看来,这已经是他们能够给予规划人的最高待遇了。
不过这也只是明朝政府的自欺欺人罢了,被编户齐民郡县和军户卫所包围的小块牧区,实际上很难养活足够的部族人口。
尤其是固原本身所处的河套地区,自唐末开始就遭遇了持续性的环境恶化问题,而当地经济在更早之前就仰仗于来自中亚和草原的商队贸易。
但明朝偏偏用众多卫所与关卡,阻挡了大部分以正规渠道进入内地的外国商人,这无疑是对内地蒙古保留区的严重经济打击。】
【这样下去的结果就是,慢慢恢复人口的蒙古归化部族,根本就不可能靠在一亩三分地上放牧来维持生计。
他们也根本不可能像原本的汉人百姓一样,依靠耕种养活自己。
所以他们经常同周围的贫困郡县进行小型走私活动,或者冒充入关的蒙古人来打秋风。
最后,甚至于吸纳逃离郡县的农民来为自己耕作、放牧。
更有人期望有机会突破边境封锁,同蒙古高原的远亲们建立联系。
固原的叛乱就是基于这样的背景发生的。】
第233章 第二百三十三个老祖宗很骄傲
【固原叛乱最后虽然得以平定, 但是花费的时间却长达半年之久,
明军前后伤亡多达万人,战死数位中高级军官, 前后动用近10万人马,才将4000蒙古牧民与1万多流民消灭。
但恐怕无论是明朝这边, 还是掀起叛乱的满四恐怕都在思考,
同为朝廷需要倚重的番兵番将,同样驻守在丝绸之路的一个关卡和兵家必争之地上,
为什么安禄山可以成功,起码折腾了八年的安史之乱,满四自己的起义却被明军直接剿灭了呢?】
【因为在明朝的时候, 丝绸之路这条国际货运大动脉的价值已大不如前。
明朝会愿意保留了当地部族,除去军事需要之外,就是判定固原并非自己必须占据的重中之重。
这个时候世界的经济大动脉已不可阻挡的移步海洋了, 但是明朝还是坚定的选择了海禁政策。
世界并不会等待大明。
放眼同时代的世界局势, 长期的战乱与破坏, 已经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陆上丝绸之路的价值。
船舶技术的进步,促使更多商人将目光投向海洋。】
【尽管还是会有络绎不绝的商贾, 尝试从甘州和嘉峪关进入明朝的西北做买卖,影响力却已经逐渐不若渡海而来的南洋同行。
这个历史进程在当时就已经如此清晰,却还是被明朝长期坚持的海禁政策给蒙上了一道纱。
至于曾经远胜河西走廊的草原到代道的商路,则更因为明军的陆地封锁和蒙古高原本身的衰败而显得无足轻重。
那却是安禄山往日坐拥财富与权势的原因, 也是后来的满四变得生活困苦的缘由。】
【无论个人的意愿如何, 都不影响明朝时的西北商路已经越来越不重要的事实。
满四不仅无法像过往的安禄山那样坐拥世界财富,也无法像范阳节度使那样招来众多突厥、粟特、契丹、奚部的外族战士。
他的部落和小块牧场, 其实就是路上丝绸之路黄金时代的最后残余。
他的身后已经没有了先辈时期依仗的广袤后路,所以他所能激起的震动, 也就被历史记录者磨的波澜不惊。
而对于明朝来说,类似的事情还发生过多次,其结果无外乎是整个河套乃至草原局部的环境荒漠化与人口散沙化。
不愿前进而只能退缩的明军,仍旧会遭到各类蒙古部族的袭击。
他们的反击也因为自己先前的短视而成为没有根基的浮萍。】
众人并不意外陈曦在这个时候再次提出了海上贸易的重要性,和明朝海禁的短视来。
毕竟这在前面已经提过差不多有八百次了。
他们也再一次感慨明朝皇帝的离谱来,从他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上来看,明朝皇帝确实是有功于汉族人的。
但是从这后面的种种政策来说,明朝又是猛猛把历史的车轮往回带。
他们的很多政策即便是秦朝的皇帝看起来都是有点离谱不能接受的,反而明朝的皇帝却觉得沾沾自喜,觉得自己实在是比之前的皇帝还要英明神武,属实有病。
至于明朝的皇帝们就有点烦了。
毕竟这事是从他们明朝基本上自始至终都坚持下来的一个政策,从朱元璋开始就定下来了基调了。
就算是中间有那么一段时间,朱棣派郑和下西洋,他的目的也并非是打探国外的虚实和做生意,主要还是去弘扬国威了。
什么叫做谦虚,什么叫做勤俭持家,这小子是一点不知道。
也就是因为这边的东西实在是好,外面的东西也实在是多,才勉强打了个平衡罢了。
所以他们每每听陈曦说这个,总有一种说不出来的烦躁。
就是那种:我做错事了,你说一遍就行了我知道了,不用这么一次一次又一次的提吧?
那还都说不要往伤口上撒盐呢,说这么多次,这都不是撒盐了。
这是盐焗。
明朝的皇帝们还是封建时代中央集权最强的朝代之一,那基本上没啥意外是说啥算啥的,哪能受得了这个委屈。
尤其是朱元璋,甚至当即就想倒反天罡来那么一段:你不是不想海禁吗?朕还偏偏加强禁给你看!
但是这种冲动很快也就平息下来了。
因为他老婆在身边。
“陈姑娘说来说去,都离不开海禁,可见海禁确实是不好的。”马皇后拍了拍朱元璋的手,“陛下,咱们还是改了吧。”
不得不说,马皇后不愧是跟了朱元璋几十年,能做吕雉却甘心当长孙皇后一样的人物。
对朱元璋的心思,马皇后拿捏的太准确了。
他是真的没有意识到海禁的风险和问题吗?他是真的要一意孤行吗?他是真的想被后世一直骂吗?
那肯定不是的。
只是朱元璋太好面子了,天幕上这么直白的说他错了,那他当然不承认了。
不仅不承认,还要开始对着干。
这个时候就需要给朱元璋一个台阶让他下来,让他面子上好看些就行了。
马皇后这个时候就是给他这个梯子。
“咱们啊,都是农民出身,有些时候看事情的眼光确实差点。
这是咱的短板,咱得承认。
但是咱也不是没有长处啊,从最底层爬上来,咱是最知道最底层的痛苦的。
以前的那些皇帝,真的有那么大的决心来惩治贪官污吏吗?”
马皇后规劝道,“陛下,你也要看看天幕是如何夸赞你的啊。”
朱元璋舒服了,他反手握住马皇后的手:“还是皇后懂朕。”
马皇后微微一笑:“我们几十年夫妻了,还用得着说这些?”
这个时候帝后之间关系和谐,大臣们也松了口气。
真好真好,皇后娘娘在真好。
这话他们也觉得很有道理,天幕上说的很多东西他们也很认可,可是皇帝陛下不说什么,他们也不敢说什么。
现在有皇后娘娘在,说出了他们的心声可真是太好了!
皇后娘娘万岁!
【固原之乱之外,还有河套地区也很乱。
在明代的北部边防中,河套地区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这边折腾的,不出意外当然也还是蒙古人。
或许是自己的祖先战绩太辉煌了,横扫了亚欧大陆,导致明朝时期的蒙古人其实都不大安分。
到处开花。
“套寇”,也就是河套地区的匪寇,成为了明中后期的重大边患,明朝内部屡次就复套、搜套、筑墙防守等对策发生争论和分歧。
朱见深时期也陆陆续续发生了许多次搜套之战,一改多年来在河套地区的消极防御为主动进攻,
不过这些陆陆续续的搜套并没能从根本上遏制蒙古入犯。】
【早在天顺年间的时候,石彪镇守大同,就上书请置城于威宁海,没有结果。
在王越取得在河套地区的几次胜利后,成化二十年,李晟上奏威宁海、河套可耕可牧,请求在此置城移民,
不过因为他荐用旧臣,非所宜言,降调为通判,下锦衣卫狱。
致使后世明朝北虏之众凡有三窟,一屯河套,近延绥;一屯威宁海子之北,近大同;一屯北口青山,近宣府。
连岁窥伺。其中以威宁海部最强。
此外,成化二十年之后蒙语部族犯庄浪卫,以及正德朝亦不剌入居西海一带,于是在“套寇”之外,又逐渐形成了“陕西三大寇”中的“松寇”“海寇”。
在复套、搜套并未取得理想效果的情况下,遂有人倡筑墙防守之说也就是修筑长城以防御蒙古族不时的入掠,这个建议倒是被朱见深采纳了,于是开始了明代在河套地区大规模修筑长城的活动。】
【当然,也不是说除了北方之外,朱见深时期的明朝其他的方位就很安稳了。
四川、孟密等地其实都有,就不一一细说了。】
嬴稷叹了口气:【听着真是很是让人生气啊。】
【气也没辙。】刘煓倒是看得开,他笑了笑,指着陈曦道,【好在看这女娃的样子,咱们后面还是强大起来了。】
陈曦微微一笑:【太上皇说得对,现在我们国家又强大起来了,并且在水路上也丝毫没有松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