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武则天听着张居正, 也有些眼馋。
对于能干的人,她向来是非常欣赏的,从夸赞骆宾王那里就能看出来了。
只是可惜,骆宾王她都不一定能用, 更不用说是张居正了。
——前者隔着的只是立场, 后者隔着的可是时间的长河啊……
武则天长叹一声:“也不知道咱们大周,有没有张先生如此大才。”
上官婉儿笑道:“虽然不知道有没有, 但是陛下,我大周也没有到明朝这般穷途末路的时候, 就算是有如此大才,那也是看不出来的。”
武则天对这点倒是很赞同。
有些才能,非是穷途末路不可见。
像狄仁杰他们,能力未必比张居正要差,只是没有这样表现的舞台罢了。
不过日后希望也没有。
只是这张居正改革的许多东西,哪怕他们现在用不上,也是可以借鉴一二的。
“怀英啊,就由你主持吧,将这张居正改革的东西记录下来。”武则天道,“让婉儿辅佐你。
咱们这大周,也是该动一动了。”
狄仁杰看了一眼站在女皇身边,看起来温和无害的上官婉儿,心中叹了口气。
“臣,遵旨。”
*
朱元璋对张居正那是又爱又恨,爱是因为这个人是当真有能力,恨是因为这个人拿了皇帝的权利。
什么改革改革的再好,那不也是张居正的功劳吗?
可是这本来应该是属于皇帝的光环,跟张居正有关系,也应该是皇帝指挥,张居正去折腾。
现在的情况是,光环都在张居正身上,后人夸赞的也是张居正。
这怎么能行呢?
皇帝的威严都没有了!
“陛下,这皇帝还是个小孩子,就算是依仗大臣一些,也是可以理解的。”
马皇后多了解朱元璋啊,立刻就知道他在想什么了,拍了拍他的手道。
朱元璋委屈的往过靠了靠。
这种无能为力的感觉,真是太难受了。
*
【明初定制,六部和六科均绕过内阁直接向皇帝负责。
但是张居正的考成法,加强了内阁事权,由内阁通过六科、都察院控制六部,而各省抚按则听命于六部。
最终,从中央到地方各级机构都由内阁控制,从而加强中央集权,使内阁成为变法的中枢。
这就和朱元璋开始时候的意思截然相反了,朱元璋是希望大权在握谁都管不了,所以才想办法把丞相搞没了,
结果现在闹出来一个内阁,权力更大了。
此时的大明,已经从皇帝独揽大权管理官员,变成了从内阁——六科——六部——察地方藩、臬等司及私按两官;
再以两司察州、县官层层督察,从而形成一个从内阁到地方官逐级督察的、严密的考核考绩制度。】
【为排除宦官干政,他还专门告诫冯保“裁抑其党,毋与六部事”,从组织机构上保证新法畅通,而冯保也做到了这点。
这种由三个机构互相监督、定期审核各级官僚政绩、施行赏罚的做法,有力地提高了办事功效。
张居正整顿吏治,务求“法之必行”、“言之必效”,取得了明显成效,如傅维麟《明书》所赞扬的,虽“万里之外,朝下而夕奉行,如疾雷迅风,无所不披靡”。
所有官员,百事惟谨,使政风大变,由于行政效率提高,地方官皆按期定税,缓解了最吃紧的财政困难。
张居正称:“近年以来,正赋不亏,府库充实,皆以考成法行,征解如期之故”。】
【在军事上,张居正推行的边防新政是“外示羁縻、内修守备”。
“内修守备”的重点是加强北边防务,提高军事抗衡能力。
为此便相继起用在东南抗倭立大功的谭纶、戚继光、王祟古、方逢时、李成梁等著名边将,主持蓟镇、宣府、大同、山西和辽东边务。
并在积极操练兵马、提高军队战斗力的同时,大力加固增设城防,修筑明长城。
戚继光在这个时候其实就和张居正站在一起了,前者经常给后者送点特产什么的,如果不是张居正,戚继光的官运也不会那么好。
这也是为什么张居正去世之后没多久,戚继光这个明朝后期最能拿得出手的将领就晚景凄凉了。】
【隆庆年间的时候,张居正虽然还不是首辅,但他实际上主持了北方边务。
除了奏请任命有功之臣担任北边守将之外,针对明朝自永乐以后,军政方面主管官员都由科举出身的文人担任,
而且边防军政受到由都察院派出的巡抚、巡关御史以及监军宦官的监督和制约。
这种做法虽然对于控制军队、防止割据具有一定的作用,但也降低和削弱了军队的战斗力。
尤其是监察官员制肘太多,使带兵的武将无所作用。】
【为了提高军队的战斗力,必须赋予军事将领“专断”的权力。
毕竟“将在外君命有所不授”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宋太宗赵光义的表现就很能证明一个皇帝想要远程操纵一场战争那纯粹是来添乱的。
于是张居正奏请朱载坖赋予边将更多主动权,大大提高了战守能力。
张居正在加强战守力量的同时,又积极寻求改善蒙汉关系。
张居正的“外示羁糜”,是在“内修守备”的前提下,力争改善汉蒙关系,并积极加强友好往来。】
【等到了万历初年,张居正当了首辅之后,就更加强了“内修守备”的工作。
一方面,他以“积钱谷、修险隘、练兵马、整器械、开屯田、理盐法、收塞马、散叛党”八事督课边臣,务必使边防军事落之实处,行之有效;
另一方面,知人善任,大胆任用堪当一面的将领全权处理边防事务。
在张居正执政以及其后的二三十年间,北边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争。】
【张居正改革的重点其实还是在经济上,也就是后世都为之津津乐道的一条鞭法。
一条鞭法,也是整顿赋役制度、扭转财政危机的重点。
新法规定把各州县的田赋、徭役以及其他杂征总为一条,合并征收银两,按亩折算缴纳。
这样大大简化了税制,方便征收税款。
同时使地方官员难于作弊,进而增加财政收入。
具体来讲是清丈土地,扩大征收面,使税赋相对均平。
统一赋役,限制苛扰,使税赋趋于稳定。
计亩征银,官收官解,使征收办法更加完备。】
【一条鞭法的实行,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缓解了经济危机,缓和了政治危机,减轻了人民的负担,也给处于走下坡路的明王朝一线曙光。
只不过很可惜,一条鞭法推行全国不久,万历十年张居正便病死,
之后,一条鞭法就失去了最有力的支持者。
更兼之后官场腐败更加严重,诸弊丛生。
最严重的便是明朝末年的“三饷”加派。
上行下效,“三饷”之外,鸭饷、牛饷、禾虫等饷也堂而皇之的出现。
至此,一条鞭法也被破坏殆尽。】
【张居正的这次改革为什么会被历史记住,因为经过这次改革,
强化了明朝政府的功能,基本上实现了“法之必行”、“言之必效”,
使明政府的财政收入有了显著的增加,社会经济有所恢复和发展。
国库积银达六七百万两之多,储备的粮食多达1300多万石,足够支用十年。
比起嘉靖年间国库存粮不够一年用的情况,是一个很大的进步。
这就使得明朝政治,有了转机。】
一点没有打断陈曦意思,现在听完了总算出了口气的嬴稷道:【此人的能力,和商君有一比。】
秦国的国力便是因为商鞅变法强大起来的,所以在嬴稷心中,无论后面陈曦说了多少千古文臣,还是商鞅最厉害一点。
当然,武将还是他的武安君白起。
【不过很可惜啊祖父,商君最后并没有一个好下场。】
对于商鞅,赢子楚的感情当然也很深刻。
所以他也很遗憾,商鞅为了自己的变法而献出了生命。
【只是很可惜,商君虽死,变法犹存。
但是张居正去世没有多久,他主持的变法就已经一塌糊涂了。】
陈曦遗憾的长叹一口气,【虽然张居正的变法为大明续命几十年,可有人并不想看到这个结果啊……】
第252章 第二百五十二个老祖宗很骄傲
【可有人并不想看到这个结果啊……】
陈曦的话让众人很是疑惑。
谁不希望自己的国家强大起来呢?
为什么会有人觉得强大起来的国家不好呢?
【……】嬴稷却很快反应了过来, 微微摇了摇头,【还是君主不够有魄力啊。】
这里大部分人其实都懂他的意思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