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青倒是有些局促了:“臣……只是尽力而为罢了。”
【说到卫青,或许很多人都会为李广鸣不平,因为后世名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
为什么同时代的卫青、霍去病都封侯了,他却没有,一直到死都只是一个将军。
这也是司马迁为什么在《史记》之中对卫霍多有贬损的原因之一,因为司马家和李广家关系很好,而卫青霍去病连连封侯,李广却到死都没有封侯。
甚至李广的儿子李敢也是因为伤了卫青,被霍去病杀死,司马迁就更是对这甥舅俩没有好感了。
再加上李广是良家子身份从军的,但是卫青出身低微,只是个马奴,司马迁自恃身份,根本看不起这两人,于是在《史记》之中春秋笔法,对李广多有夸赞,对卫霍二人却评价不高。】
再次被堂而皇之揭露了小心思的司马迁:“……”
他身上有点不是很自在,总觉得身边的人都在看自己似的。
司马迁也知道自己这点心思见不得人,所以写的时候十分春秋笔法,没有特别明显。
只是居然被后人这么直白的点出来,他……
多少有点不是滋味。
他不知道卫青和霍去病的功劳吗?
那当然是不可能的,在卫青霍去病之前汉朝和匈奴对战是个什么状态,在他们之后又是什么状态,司马迁又不是没长眼,但是……
要不写的再隐晦一些?
而且,李广确实是很冤枉啊!
飞将军,到死没有封侯,不冤枉吗?
*
天幕上很快又开始解答司马迁的疑惑了。
【但是李广真的能担当得起这份夸赞吗?
在我们后人看来,其实够呛。
李广在前期对战匈奴,确实打了不少胜仗,但是这些都是小胜,几百人最多几千人的那种。
可是在后面汉朝和匈奴全面开战的时候,那就不止是这么点人的小打小闹了。
就拿卫青成名的龙城之战来说,刘彻没有给李广机会吗?
龙城之战中,汉武帝刘彻并不仅仅是给了卫青机会,他派了四员大将:车骑将军卫青、骑将军公孙敖、轻车将军公孙贺、骁骑将军李广。
基本上职位上面没什么太大的区别,但是四路里面,只有卫青这一路获得了大胜,其他三路……
不提也罢。】
被不提也罢的三位将军:“……”
想要争辩一下,觉得他们还可以说一说,但是和卫青的大捷相比……
好像还是不说的好。
尤其是被点名了几次的李广,就更不好说什么了。
倒是刘彻,再次回忆起这次来之不易的胜利,欣喜非常。
觉得是不是该再给卫青上上奖励,看看这多不容易啊!
一般人能打出来吗?
刘彻又看了一眼朝堂上愤愤难平,却又因为确实不怎么样不敢说话的李广。
他能做到吗?
【从龙城之战开始,汉匈之间的局势就从匈奴强盛转到了汉朝强盛。
这么说也有点不太稳妥,主要是在卫青和霍去病在世期间,汉武帝完成了对匈奴的全面压制。
但是这对双子星的存在时间还是短暂的,霍去病二十四岁便去世了,卫青也仅仅活了四十五岁左右——他的出身太过低微了,导致他的出生年月后世并不是很清楚。】
刘彻:!!!
他几乎没有思考的就站了起来:“来人,传太医!”
被点名的卫青和霍去病也有点懵逼。
不过卫青第一个反应过来,看向霍去病,眼中带着担忧。
这个侄子他喜欢得很,不然也不会经常带在身边教他兵法了。
但是现在天幕上说他居然二十四岁便去世了,这简直是一个晴天霹雳啊!
——至于卫青自己倒是没觉得有什么,四十五岁左右,对于一个常年征战在外的武将来说,已经差不多了。
【卫青一生和匈奴大战七次,汉武帝光元六年的龙城之战只是个开始,元朔二年,卫青再次出征匈奴。
这次卫青的搭档是将军李息和韩安国。
其中韩安国是移驻右北平,阻挡匈奴东入,而卫青和李息则是出兵云中,突袭河南地,然后转向偷袭匈奴的白羊王、楼烦王,并且一举击溃!
这一战,也被称为河南之战,只此一战中,卫青便率军歼敌数千人,俘获3071人及牛羊百余万头,收复了河南地全部土地!】
【这一战放在卫青辉煌的战役之中并不算大,但却是汉匈战争史上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第48章 第四十八个老祖宗很骄傲
【在此战之前, 河南地是由匈奴控制的,是匈奴刺向大汉的利刃,但是在此战之后, 大汉收复了河南地后,这便成为了大汉刺向的尖刀!
汉武帝也十分懂得把握时机, 听从了主父偃的建议,在河南地设立了五原郡与朔方郡,修筑朔方城, 迁十万百姓于此戍边。
这里我们就不得不夸夸野猪了。
他不光是迁徙过普通百姓戍边,在他的茂陵开始修建之后,他也迁徙了地方豪强来茂陵守灵。】
【不过前者是为了边境的安稳, 后者则是为了解决日益强大的地方豪强问题。
只可惜,前者的想法是好的,但是最后的结果却不那么明显。
我们后人猜的话, 应该还是政策上的问题, 其实刘彻本身的这个方向肯定是对的。
要知道, 古时候的路途遥远,粮食的运送是十分困难的, 一份粮食运送到战场上,基本上能有个十分之一的留存就算很好的了。
迁百姓戍边,可以相对缓解一下这个问题,这是其一。
再者就是, 看一个地方属于哪里, 最终还是要看这个地方的百姓。
就像宋朝当时放弃了的那些百姓,虽然他们生活在外族的治下, 但是他们心中向往的还是故国。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这句诗其实不仅仅是描写了被宋朝放弃的那些百姓的痛苦和希冀, 也是各个朝代的时候,那些边境百姓的希冀。】
各朝各代的人都咀嚼着这句诗。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这匈奴,必须打!!!
就算是赵匡胤,听了这话也熄了不少把燕云十六州买回来的心思。
能的话,还是打回来吧!
*
【元朔五年,卫青再一次登上了和匈奴的战场。】
【怎么光说卫青啊,说说我们彻儿啊!】刘煓听着又是说卫青的,有点着急了。
要知道,卫青是他家彻儿的臣子,又不是彻儿,说那么多卫青打匈奴,刘煓听着高兴是高兴,可是和他彻儿又有什么关系?
反倒是嬴稷和李昞倒是明白一些,微微一笑。
李昞道:【老太公有所不知,这说卫青,和说汉武帝也没什么区别了。
毕竟卫青乃是汉武帝的臣子,且还是个外戚,若非汉武帝有识人之明,卫青或许到死都是一个马夫,没什么建树;
若非汉武帝英明果断,或许卫青已经因为自己是外戚的身份被流言蜚语攻击的没办法上战场了;
若非汉武帝用人不疑,或许卫青功高盖主,已经被狡兔死走狗烹了。
所以卫青越厉害,就代表汉武帝越厉害。
能够驾驭这么有能力的臣子,可并不是一般帝王能有的胸怀。】
刘彻本来看天幕上除了自家老祖宗之外都不是很顺眼的,现在看李昞简直不要太顺眼。
听听听听,这是什么样的肺腑之言啊!
“看来这后人,虽然不是我大汉的江山,却继承了我大汉的风骨啊!”
众臣:……
这联系在哪呢?
“朕没记错的话,这好像也是一个千古一帝的祖先吧?”刘彻美滋滋的说,“有这等眼光,怪道能生出来一个千古一帝呢。”
众臣还能说什么呢?
“陛下英明!”
“还有……”刘彻美完也没忘了正事,他话锋一转便严肃了起来,“仲卿的功劳,天幕上说的,尔等都听到了吧?”
“陛下?”卫青愣了愣,不知道为什么刘彻会突然这么说。
他看了一眼自己的同僚们,后者们显然也是一脸茫然。
“天幕上才说了多少,朕已经是非常满意了。众卿之中,有谁的功劳能比得上仲卿的一半?”
就算是李广这个时候也不得不闭上了嘴巴。
他对匈奴也不是没有胜利,但是真的要说的话,没有一个能比得上卫青的功劳的。
加起来好像也不太行。
李广虽然很不想承认但是也不得不承认,卫青出身低微,可自己的本事却是不错的。
“如果没有的话,那就不要让朕听到日后有嫉妒仲卿功劳,诋毁仲卿出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