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他们一猜就知道这要不就是没被选上,要不就是外放的官职跟地方不如意。
宋声是他们办公房里头倒数第二个被叫进去的。
跟他说话的是贺平,贺平是个势利眼,一贯会踩低捧高。先前因为蔡青云的缘故,他甚至还刁难过宋声。
可是后来宋声被皇帝赏识另眼相待,他开始改变了态度,一直到现在,对宋声都十分客气。
但这次叫宋声进来之后,语气不咸不淡的说道:“宋声啊,恭喜恭喜,任职肃昌府通判。这次皇上是对你寄予厚望啊,你这可是你们这一届最高的官了,这是这次的拟任文书,你先看看。虽然肃昌这个地方有些偏,但官职可要比其他人高。相信凭你的才能,要不了两年就能干出一番功绩来的。”
这个话听上去是在夸赞宋声,但从他说出来就是十分别扭,总让人觉得有几分不屑。
好像在说:之前不是在皇上面前挺得脸的吗?还跟刘公公交好,瞅瞅,外放得了个什么官儿?正六品的肃昌府通判,听起来是体面。
可肃昌是个什么地方?出了名的又偏又荒凉,这还不如江南一个富县的县令呢。
本来还以为他能够分个什么知府之类的大官呢,贺平还想着对他得客气一些,好好的打好关系。
可打开文书一看,呵,竟然是肃昌府的通判,这正六品的通判一下子就打了折扣,跟正七品的县令也没什么差别了。看来这皇恩浩荡也没浩荡到哪儿去嘛,到头来还不是不过如此。
宋声这边接过文书仔细看了一下,上面写的是任职六品通判,地方则是比较偏西北一些的肃昌府。
肃昌这个地方他在景朝的地图上见过,也听人说起过这个地方。有些荒僻荒凉,百姓们的日子过得很是艰难。几乎每一任的官员去任职之后熬不过几年就想办法调职离开了。
其实他心里也有预感,应该不会被外放到什么好地方去。不过外放名单上有自己的名字也就够了,这次外放也算是达成了他的目标,不论去哪,他都有自信能够把日子过好。
他没把贺平的话放在心上,而是盯着通判的两个字看了一会儿。
通判,他记得以前在宛平府城的书院读书的时候,顾文彬他爹就是宛平府通判。
通判的权利还是很大的,要跟知府同领府城事务,职责所涉及的地方包括有兵民,钱粮,户口,赋税徭役,狱讼审理等事务。
这个兵民指的是府城里守城巡城的士兵还有城里的老百姓,而钱粮,户口,赋税徭役就比较好理解了。
剩下的这个狱讼审理,也是有要求的,比如在审判一件案子的时候,需要知府和通判共同审理,通判也有知情权,起到监督的作用。
另外还有一些公文,必须要知府跟通判两个人共同签押才能生效。
通判还有权监督本府的官员,比如下面的哪个县的县令知法犯法,他可以直接往上奏报,还可以向朝廷推荐本府优秀的官员。
如果知府贪赃枉法或者草菅人命,做出一些违反本朝律法的行为,通判可以直接奏告朝廷。如果有战事发生,通判还需要负责筹办钱粮,催收钱款等等。
这么一看,通判的职权并不小。
只是肃昌府这个地方有些偏,可以算得上是穷乡僻壤了。不过也正是因为穷乡僻壤,才更有发展的空间不是吗?
第224章
从贺平那里出来,宋声回了办公房。
他刚一回来,吴嘉辉便小声问道:“宋兄,怎么样?你这是被安排到了哪?”
他们整个翰林院里头,今天被叫去谈话的人都是这一批要外放出去的官员。而没有被叫去谈话的官员,则是继续留任在翰林院,依旧做个清闲官。
宋声把文书打开了一边给他看了一下,吴嘉辉一看上面是正六品通判,觉得还不错。刚想要夸赞两句,却看到任职地是整个景朝有名的贫瘠之地,一时之间夸赞的话又说不出口了。
末了他宽慰道:“宋兄,千万不要气馁。你的官职比我们都高,好歹是正六品,以后任职期间多为老百姓做些实事,积累一些功绩,肯定能升得快一些。到时候就能去个更好的地方做官了。”
宋声的心态其实还好,并没有他想象的那么难受。他道:“吴兄,你不用安慰我。我都晓得的,这地方对我来说也算是一个可以大展拳脚的地方,正是建功立业的好机会,我怎么会气馁呢?”
吴嘉辉看他真的没有沮丧的神情,心里一边欣慰一边又佩服他。很难有人像他一样心态这么乐观,这时候不垮这个脸已经不错了,哪儿像宋声一样,还有建功立业的心思。
“不说我了,吴兄,你去了哪?任什么官?”刚才他前面一个被叫出去的就是吴嘉辉,所以还没来得及问他任职地和官职,他就被叫出去了。
吴嘉辉也没避着别人,大家都差不多,他道:“我去辉县任职县令。”
辉县属于徐州,徐州算是中原之地,土地肥沃,而且田地平坦广阔,是个好去处。
吴嘉辉道:“我已经知足了,这辉县正好离我老家不远,地方虽然不比江南那些地方富庶,但条件还算不错。”
他们这一届的进士,一开始没有进入翰林院的有很多都被派去地方上做官了。但大多数人去的地方都不太好,都是急需发展致富的地方,压根捞不着什么油水。
像他这种在翰林院呆了两年多,在转而外放出去做官的,一般任职地都要好一些。而且对于以后的升迁也会更容易。
比如一开始科举结束就被派去地方上做官的官员,可能要任职五年资历够了才能被提拔到某一官职上面。而他们则不用,在任职地上资历只要满两年,就有资格被提拔上去。
吴嘉辉还是商户出身,他家里是行商的,但当初因为商户子不许科举,他们家的生意都挂在了他母亲娘家名下。
他能够科举入世,考到如此的功名也是不易,现在还能到辉县任职,距离老家又近,过年虽然时间短,但也能回家跟父母亲团聚,再没有比这更好的事了。
吴嘉辉很知足。
只是辉县距离宋声即将去上任的肃昌府就有些远了,他们两个在翰林院共事这么久,算是同僚中相处的比较好的。如今这各自去赴任之后,恐怕以后很难见着了。
等到翰林院把这一次的文书发放完毕之后,大家已经按耐不住心情,开始彼此打听着各自去的地方。
卢修文也过来了,他来找宋声。
“宋兄,你被安排去了什么地儿啊?”他一脸好奇的看着宋声。
宋声也没瞒他,这事儿肯定要不了多久大家都会知道,所以他干脆道:“肃昌府通判。”
“啊?肃昌?”卢修文震惊极了,满脸都是不可置信的表情。
在他心里面宋声很厉害,之前提出修建图书馆,造福了不知多少学子。还有后面改进后的造纸术,这得是多么聪明的人才能想出来的主意,皇上怎么想的,把这么好的人才别弄去肃昌府了呢!
他把肃昌两个字一念出来,旁边立刻有人耳朵尖的听到了扭头朝他们看。
不怪对方听到了注意他们,实在是肃昌这地方太过贫瘠。听说已经到任过好几任知府和通判了,都没熬多久,就花钱找关系调走了。
全国都有名的贫瘠之地,宋声去那个地方做官,听到的人纷纷摇了摇头,这实在不是什么好地方。
听说那个地方民风彪悍,还时常有风沙,宋声模样长得清俊,如果在那里待上两年,说不定就该变成糙汉了。
“恭喜啊宋大人,这通判的官职可比我们这些小县令好多了啊!我可是打听过了,咱们这一批被派出去的官员里头,就说你官位最高。正六品呢,可是比我们这些七品芝麻官高了整整一级呢。”
这人现在说这种话明显不是称赞宋声的,谁听不出来他话里落井下石的意味。
宋声没跟他多言,只是简单的说了两个字:“同喜。”
宋声这个官职的确让在座的其他人都十分意外,但别人怎么样到底跟他们没什么关系,最重要的还是自己的前途。
值得一说的是蔡青云这次没捞到什么好官职,他本来被皇上申饬了一番,这次断然没有什么外放的机会的。
但架不住他背后有个响当当的家族,而这个家族现在当家的人还是他祖父。
就算孙子再不争气,那也是他的亲孙子。他可不想家族的权利落到旁支子孙手里。所以这次进京,还是尽力帮蔡青云谋了个官职,只不过他也付出了不小的代价罢了。
蔡青云前面沮丧了几日,今天又重新恢复了往日的精神气儿。
他虽然也是被外放出去做县令,七品的官,但却是河南一个比较富庶的县。去了不用吃苦,受罪,还能捞着油水,可比宋声那个劳什子的通判强太多了。
况且河南还是他的祖籍,整个蔡氏都扎根在这里,走到哪都有他们蔡家的门生。只要他不出错,以后靠着家族在背后支持,找门路打通关系,何愁熬不出头?
被皇上申饬算什么,等以后他升了官,进了内阁,谁还记得这事?
他特地走过来看了看宋声,笑了笑说道:“恭喜宋大人,竟然能任职六品通判。不像我,只能回河南老家做个七品县令。不过我这个官职虽小,但同为朝廷命官,只要能为朝廷尽心尽力,为百姓做实事,不拘于在哪里做官,宋大人说对不对?”
这话语间带着丝丝的凉意,说的直白一点,大家都看得出来,蔡青云一边酸一边说风凉话,还有着一股隐隐的优越感。
宋声压根不想多理他,道不同不相为谋。心术不正的人,到哪里都不会有好下场。
蔡青云以后回到河南做县令,还不知道能混出什么样来。他的祖父蔡文奎这次为了他的事儿可是花了不小的代价,外放出去做官,谁有压力谁轻松还不一定呢。
宋声语气中带着凉意,“那就恭喜蔡大人了。”
多跟这人说一句话他都觉得浪费时间。
蔡青云虽然说了一番风凉话,但心里却没觉得一点痛快。他本来以为会在宋声脸上看到沮丧和难过的神情,但并没有,对方甚至还笑呵呵的跟其他同僚说话。
反倒是他自己,这次祖父为了他,舍弃了家族好几项利益。得知了他的事情之后,把他骂了个狗血淋头。
要知道他祖父也是个读书人,能够把他逼得说不文雅的话,可想而知他有多气愤。
好在结果还算好,他能回河南任职了。以后就能大展拳脚,还有家族庇护,何愁不能升官光宗耀祖。
然而这一切都是他最理想的目标,殊不知以后他会为自己的傲慢付出惨重的代价。
不过翰林院也有羡慕宋声的,虽然去的地方比较贫瘠,但官职高啊。那可是正六品的通判,别看与县令只隔了一品之遥,但这一品之差,可能要努力五六年才能够升一级。
这次的任职名单一出来,下午的时候楚越和秦元白就得到消息了。
两个人一下衙就找借口先走了,两个人都不约而同的去找宋声。
宋声是翰林院这一批外放官员里头唯一一个六品通判,所以消息传的很快,他们俩已经知道了。
三个人去了一家茶馆,订了个包间,方便说话。
“秦大哥,楚二哥,你们俩怎么过来了?是找我有什么事吗?”宋声问道。
秦元白道:“你还说呢,官职调动这么大的事儿,我们俩当然担心你了。我稍微打听了一下,得知你被派到肃昌做通判了,这是真的吗?”
楚越也看着宋声,等着他回答。
“嗯,没错。的确是肃昌府通判。”宋声点点头说道。
秦元白叹了口气,说道:“皇上不是挺赏识你的吗?怎么会让你到这么贫瘠的地方做官?官职品级高有什么用啊,我可是听说这地方我走过好几任知府了,你去了肯定要受罪的。”
楚越皱了皱眉,说道:“这事还有转圜的余地吗?你之前不是见过刘公公,能跟他搭上话吗?能帮忙说说情换个地方吗?哪怕是做县令也好啊。”
宋声看两个好友都在为他担心,他笑了笑,反过来宽慰他们俩:“知道你们两个为我好,不过也不必这么担心,虽然地方贫瘠,但凡事要往好处想,我要是带领老百姓们致富了,可不就是一大功绩吗?”
“理儿是这个理儿,但想一想,还是有些替你惋惜。”
在秦元白心里,宋声是个不可多得的人才。这样的人才应该留在京中为朝廷效力才对,怎能打发到如此偏远的地方任职,这真不是被人给穿小鞋了吗?
三个人又说了一会儿,主要还是秦元白和楚越在安慰宋声。但天色已晚,他们又不敢说太久,怕耽误第二天上衙,只好约定等过两天休沐的时候再聚。
三个人各自回了家。
宋声今天到家的晚,陆清这两年已经逐渐习惯宋声时不时有事儿回来的晚一些了。
他到家的时候听见旁屋里传来一阵阵笑呵呵的声音,还夹杂着小娃娃稚嫩的说话声。屋里头烛光闪动,听着这般声音,有一股说不出来的温馨。
“相公回来啦,给你留了饭,在锅里盖着,还温热着,你先去洗手,我让李妈妈去端饭。”陆清听见动静走出来说道。
宋声点头说好,去屋里换下官服,套上一层薄一点的袄,这才出去到灶房里洗手。
李妈妈已经在灶房忙着盛饭了,她刚才从后灶的热水里面舀了一点出来,兑上了凉水。这会儿刚好方便宋声洗手。
“老爷是在灶房里吃,还是到堂屋里头吃?”李妈妈问道。
宋声道:“端到堂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