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声笑道:“跟他说作甚,这些年二伯跟二伯母没少为他操心,也让他在感情上吃点苦头,他们两人的事让他们自己解决去吧,咱们就不操那心了。”
可怜的宋成到现在都不知道他的意中人是个哥儿,亏他还因为对方是个男人纠结好久自己到底是不是不正常,质疑自己是不是成了断袖,他花了好久的时间才接受自己喜欢上一个男人,又做了很久的心理斗争劝说自己去表明心意。
也不知到时候他得知真相会是什么样的心情,反正宋声已经知道了苏袖的身份,他此行的任务也算是完成了,等回去就能跟二伯母写信交代此事。
等到两个月后宋成的母亲赵氏收到宋声的来信之后,脸上一片喜意,信上没多说什么,只说让她不要担心,宋成喜欢上了一个哥儿,不是男人,让她在家等着准备聘礼就行。
宋家村这边赵氏看到回信的事情已经是后话了,这边宋声回到勉城之后并没有着急回肃昌,而是实地考察了一下这里的经济发展情况。
今天回来的路上跟陆清聊天的时候无意间听到他说在军营中转了一圈,看到好多将士们吃的大多都是馒头。很多时候来不及,馒头都还是又硬又冷的,只能泡在热水里吃。
时间久了,天天吃馒头人都是会腻的。
这是他想到了粉条的另外一个作用,易携带,随煮随吃。这不就是便捷的方便面吗?
粉条保存的时间还长,如果是行军途中带些粉条充作干粮上路,饿的时候就可以支起锅煮粉条吃,又能改善口味,又能填饱肚子。
而且因为它保存的时间长,晒干之后方便携带,这不就是最佳的军用粮吗?
宋声之前萌生过这个想法,只是当时条件限制,他也没来过军中,并不知情况如何。
现在机缘巧合,又跟镇北王府多了那么一丝丝的联系,宋声觉得他或许可以试试跟镇北王府谈一笔生意,给他们肃昌的粉条厂找到一个固定的购买方,给军中供粉条干粮,互惠互利,着实是个不错的法子。
宋声快速的把方案在脑子里过了一遍,回到客栈之后,就钻进了屋子里,用带来的纸笔把初步的合作方案拟好,等到下午的时候去了一趟镇北王府。
他去的时候下人卫豫州不在,他打听了一下,卫豫州去军营了,要到晚上才能回来。他本来打算明天上午再过来的,结果刚要走,又被府上的来人叫住了,是个面生的随从,他道:“宋大人留步,我家王爷有请。”
宋声愣了一下,王爷?那不就是镇北王卫项吗?卫项的大名如雷贯耳,没想到今日自己竟然有幸能够见到这镇北王。
卫项在府中几乎不管事了,每天就逗逗小孙子,写写字,练练笔。他与当今圣上有过命的交情,两个人感情甚笃,听说这宋声很得圣上的信任,便多了几分好奇。
今日听到下人说宋声来了,出于好奇,他让底下的人把人给请过来了。
第294章
宋声从镇北王府中出来的时候心情愉悦,没想到镇北王虽然年纪大了,但却仍旧耳聪目明,而且还是个十分和善的老人,看着并不似传言中那般是个冷面阎王。
若是被别人知道宋声的想法,大概都会感到惊讶的。因为别人所熟知的镇北王,与宋声见到的镇北王可以说是截然不同。
能够得到镇北王的赏识,可谓是万中挑一。
宋声离开之后,镇北王卫项让人把儿子从军营中叫了回来。
卫豫州以为父王是有什么急事,匆匆回来就进了书房。
卫项把宋声刚才留下来的计划书扔给了儿子,道:“豫州,你且看看这个。”
卫豫州不明所以,以为是哪里来的军情急报,仔细一看才发现这是一份采购计划书。
“粉条?”他一目十行看完了这个东西,想起来之前城中好像就有卖这东西的,看到这个计划书上写的内容,他不禁感叹道:“妙啊!这粉条如果真能这么容易保存,还方便易食,用来采购充作军粮的话,以后行军途中不就更方便了吗?”
卫项点点头,“的确如此。这个粉条你应该也知道,是肃昌的特产,下水煮出来之后滑嫩可口,听说是用红薯做的,能够充饥果腹。”
“父王,这个计划书是谁写的?看这上面叙述的十分详尽,就连合作的注意事项都写好了。”
“是宋声。刚才他来过府上了,就是谈这宗生意的。我接见了他,与他聊了聊,发现此子的确与众不同。”
卫豫州道:“我也这么觉得,他可真是处处给人惊喜啊!父王,我觉得这个生意可以做,每年采购的军粮种类少,还容易坏,尤其是行军的时候,军营里的弟兄们都只能吃饼子这种干粮,要是买一些粉条重做军粮,行军途中岂不是很方便。”
卫项点点头,正因为如此,他也觉得这宗生意可以做。从前行军打仗的时候,只能啃冰冷的馒头,夏天馒头都不能放,过几天就会坏掉。宋声鼓捣出来的这种粉条可真是为他们解决了一个大问题。
“那你便着手下去办吧,宋声应该还会在城里停留几日,具体的细节你再去派人与他商议。”
卫豫州点头称是,然后拿着计划书回了自己的院子。
院中他的夫人褚玉正在侍弄花草,看到夫君今日回来的早,赶忙迎了上来,“夫君,今日怎么回来的这般早?军营的事务忙完了?”
她一边说一边帮卫豫州宽衣,卫豫州配合她把厚重的外衣脱掉,换成了常服,道:“嗯,忙差不多了。今日父王有事叫我回来,我就提前回来了。璋儿呢?没在院子里也没在屋里,这是又跑哪儿去玩儿了?”
褚玉虽然年纪也不小了,但她是大家闺秀出身,举手投足之间透着一股温婉之气,听到相公问儿子,她笑了笑,不紧不慢道:“跟着夫子在书房念书呢。”
“转性子了这般勤奋?这可不像是我儿子。”卫豫州打趣道。
“你还别说,咱们家璋儿啊,前两日不是见了那个宋知府嘛,还惦记着跟人家宋知府的儿子玩儿呢!现在瞧见了人家宋知府这个状元,不知想到了什么,就努力读书去了。”
“呵呵呵……璋儿这孩子,从小被父王宠坏了,如今竟也知道勤奋好学了。阿玉,过完年,父王让咱们带着璋儿一起回京城去,璋儿也到了正式读书的年纪,正好回去让他进国子监读书。”
景朝的最高读书机构是国子监,下面是太学,再下面就是书院。
国子监是隶属于京城的,只有王亲贵族皇子们以及三品及以上的大臣子弟才有资格进去读书。
而太学就要低上一等,也是给官员们的子弟们读书的地方。只不过是给三品以下的官员子弟们读书的地方。
卫子璋作为镇北王府的嫡孙,自然是能够进国子监读书的。而国子监开设的课程也是分年龄段的,即便年纪小也能进去读书。况且里面教书的都是颇有学问的大学士,能够到这里面读书自然是极好的。
褚玉笑了笑,儿子能够到京城国子监读书,她心里自然是欢喜的。
“好,那等翻过年我就让下面的人收拾东西。”
褚玉身为一个妇道人家,不懂官场那些弯弯绕绕,只是时移世易,还是要早做打算。
“父王说今日宋大人来府上了,明日我不去军营了,出门一趟,去找那位送达人商量点事。”
褚玉应道:“好,那明日就不穿军服了,给你换身寻常的衣服吧。”
“整日里为家里操持家务,辛苦你了。”卫豫州拉着妻子的手说道。
“这有什么的,本就是我的分内之事。”褚玉道,“说起来,听说肃昌最近新出了一种红砖,是完全用泥土烧制出来的,价格低廉,烧出来的砖还结实,那边好多人都用红砖盖房子了。”
“红砖?又是宋知府弄出来的东西吗?”
“可不是,我有个要好的姐妹家中有亲戚在那边,前几日有事情来这边,就上门探望了她,也是听她闲聊才知道的。”
“这个宋声,还真有几分本事。他弄出来的粉条听说都卖到京城去了,就连圣上都对他赞不绝口。”
卫豫州的语气里多有夸赞之意,褚玉觉得自家夫君对这个年纪轻轻的宋知府还挺欣赏的。
“那句话怎么说来着,江山代有才人出嘛。”
褚玉对宋声的印象很不错,人家可是救了自家儿子的大恩人,要知道当初儿子丢了她整日以泪洗面,日渐消瘦,看着都要活不下去了。对方帮他们找回了儿子,她心里感激着呢。
宋声并不知道他走后王府里发生的事情,回到客栈之后,陆清上前问道:“怎么样?见到卫将军了吗?”
宋声摇摇头。
陆清以为事情没成,自家相公心情不好,也是安慰道:“没事,咱们明天第一个帖子过去,也许是冒昧上门失了礼数,也可能卫将军公务繁忙,咱们明天再去试试。”
宋声等他说完,又说道:“倒也不是,虽然没见到卫将军,但见到了王爷。”
陆清啊了一声,这才明白过来他被自家相公耍弄了。
他佯装怒意,嗔了他一眼,哼了一声转过了头去,振振有词的指责道:“相公,你变坏了!”
宋声不敢把人真惹急了,赶紧把手放在陆清的肩膀上,把人掰转了回来,眉眼间带笑的道歉:“好清清,你大人有大量的我错了,快别生气了。”
陆清也不是真的生气,有时候两个人相处也是需要情趣的。
“好吧,我不跟你计较。你快说,今天的事情怎么样了?”
“当然是很顺利了。王爷看起来挺慈祥和蔼的,他看了我的计划书,觉得这个生意不错,答应合作了。”
“真的!”陆清听到事情这么顺利的做成了,小鹿似的眼睛亮晶晶的充满着喜悦。
这可不是一笔普通的生意,这可是给军队供应物资啊!那可是一笔不小的产量,这样粉条厂就又多了一项销路。
“相公,这个合作如果谈成功了,粉条厂恐怕又该扩大规模了。”
这样一来,也得多增加一些田地用来种植红薯了,毕竟作为原材料,还是很耗费的。
“嗯,王爷说,明天会让人来找我谈具体的事宜。咱们再在这里多待几天,把这事儿落实了之后再回去。”也算不虚此行。
第二日卫豫州如约前来,宋声没想到来的人竟然是王府世子。
镇北王的名声太过响亮,以至于王爷的名号一直挂在他头上,如今他年事已高,打算等过完年儿子带着儿媳和孙子回京之后,就上书请辞,由世子接替他的王爷之位。
卫豫州虽然是个武将,但为人心细,很多的合作条款他都不厌其烦的全都一一过目,遇到有疑惑的还会询问宋声。
两个人在一个僻静茶楼的包间里谈了一上午,算是把事情敲定了下来。
正午的阳光有些热烈,卫豫州同宋声吃了午饭之后才离开。
粉条能够供给军中做军粮,所要的量可不小。宋声没法保证一次性全都给到,说是分期送过来,军队这边也可以分期付钱。
宋声没想到这次出来除了探望宋成之外,还能有这么大的收获。宋成的事情也不用再担心了,这下可以神清气爽的打道回府了。
宋成最终成功请了半天假出来,陪着宋声和陆清在城里逛了逛,第二天宋声他们就回去了。
如今路也修了,粉条厂作为肃昌的第一大经济支柱,发展的势头也很迅猛,砖厂的运转也很顺利,等成功给西北大营的军队共上第一批粉条,应该能有不少的进账。
经济逐渐发展起来了,文化也不能落下。先前那座慈佑院只是个开始,接下来宋声打算在府城开个书院,作为肃昌的官学。
说来也可笑,按道理来讲,每个州府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书院。就像宋声曾经在宛平府城就读的宛平书院一样,各地的秀才们想要应试考科举,就得去书院读书。
可肃昌压根就没有一个正规的书院,听说头几年还是有的,可是因为地方太穷了,官府也不作为,经济压根支撑不起书院的运转,只能问学子们收取高于原来十倍的束脩来维持书院的运转。
但这个钱实在是太贵了,一般人根本读不起。即便是有钱人家的孩子,也不愿意来这种书院读书。交不起学费,就请不到好的夫子,没有好的教育资源,谁家愿意花钱把孩子送到这种地方来读书?
是以,肃昌境内的秀才很少,即便是有很多,也没那个条件去书院读书参加科举。有那个条件的,便去了别的书院读书。时间一长,肃昌的书院便倒闭了。
宋声不只想把书院办起来,按照规定,书院只招收秀才,那么秀才以下的学子怎么办?
虽然他无法普及几年的义务教育,但办个类似于小学到初中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可以就读的官学还是可以的。
读书不只是为了让他们考科举,更重要的是为了让他们开阔视野,明事理。生活水平提高了,文化教育也得跟上。这样时间久了,在氛围熏陶下,民风就会变的好起来。
他想把前世的教育制度给搬到这里来,直接开办不同层次的学习,小学初中高中,可以对应不同的阶段。
不论男孩女孩还是哥儿,都可以上学读书识字认字。
现在的私塾年纪小的允许男孩和哥儿一块读书,年纪再大些超过七岁就不允许了。
圆圆已经七岁了,过了今年,圆圆就不能跟着哥哥一块到私塾念书了。宋声多少也有些自己的私心,不过也不光为了自家儿子,乡底下还有那么多的孩子,懂得了知识,以后对于生活的选择能更多一些。
他想了想,这件事儿得抓紧时间办起来。
第295章
宋声和陆清肃昌之后俩人也没闲着过,宋声第一件事就是粉条厂的生产事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