琉璃——柳学士显然是听不到这样恶毒的腹诽了;他理一理衣裳,缓步上前,开始慢条斯理的引经据典,温文尔雅婉转柔和,但其中字字句句,却分明是指着闫东楼与穆祺在影射。
小阁老何等聪明,站在后面听了几句,立刻就知道现下的凶险。翰林学士位高权重,一旦出手绝无虚发,而高手过招暗潮汹涌,在这样言语机锋彼此阴阳的重要关口,穆国公世子的文化水平是基本指望不上的,必须得自己出马,才能力挽狂澜。他按下怒气慢慢细听,试图从言语中找出驳斥的漏洞,但越听却越是心惊——姓柳的叽里呱啦说了一大堆,但除了斥责他们逾越法度僭越妄为之外,居然没有涉及到一丁点实际内容!
能口若悬河引经据典,洋洋洒洒上千字却不包含任何有用的信息量,这大概也是翰林学士的独门本事。但等今日亲身领教了本事,小阁老才深深体会到了这门功夫的厉害——实际上,周至成的案子他已经调查再三,无论私通倭寇还是言辞牵涉建文余孽,都算证据确凿;柳孟景无论从何处着手,小阁老都能义正词严,喷得他上天无门,决计没有翻身的余地。
——可是没想到吧,柳学士弹劾了一大堆,居然压根就不提案子的实际情况!
不提就是没破绽,不接就是没伤害。一堆空话绕来绕去,只是咬死了他们狂妄越矩的罪名说事,根本不涉及周至成半句。一言蔽之,抓住一点,不及其余;周至成有罪无罪我不管,但你们胆敢无旨行事,那就是对皇上的态度有问题!
对皇上的态度,就是大是大非问题;在大是大非问题面前,你还敢跟我谈犯罪事实?!
小阁老迅速领悟了这个打法,但刚一明白这个打法,肚子里立刻就是一股子酸水涌上来!
妈的,站在干岸看船翻,袖手旁观不沾泥,天下竟有比我还要厚颜无耻的人!
但即使柳学士再厚颜无耻,小阁老也是无可奈何。琉璃蛋能留名史册,不沾锅的功夫当然天下无敌;他今天以翰林学士的身份出言弹劾,本就预备好了一切后路——翰林学士不预外务,不懂案子很正常,可以理直气壮的绕过具体细节;而学士乃朝廷近臣,关心关心官员对皇帝的态度,又有什么不对?
处处算计处处精,噎得小阁老回不了话来。等到柳学士发表完他长篇大论却又空洞无物的论调,小阁老只能硬憋出一句:
“周至成大逆不道,我们是上愤君父之慨,哪里像你这样吹毛求疵!”
“愤君父之慨,就能逾越高祖皇帝的法度么?”柳学士轻轻道:“圣上以仁孝治天下,所思所想,必然都是光大高祖皇帝的遗德。小阁老自作主张,在下不敢苟同。”
说罢,他微微而笑,遥遥向御座上的飞玄真君拱一拱手,虽然话中阴毒刻薄之至,外表却依旧是温文尔雅,春风拂面。而真君盘坐看戏,此时也不觉展颜而笑,大为开怀——他当然看得懂琉璃蛋阴损狠辣的深沉心思,但既然没有牵扯自己,那当然是下面扯头花扯得越为高明,上面看得就越是兴奋嘛。
撕得好,撕得好,可以再撕响些!
可惜,在场看戏的绝不止他一个。那该死的叮咚声又响了:
【老东西真是不知天高地厚,还龇个牙在那儿乐呢。】
真君的笑容有点僵住了。
【不过琉璃蛋倒真是名不虚传,居然能搞得闫东楼都下不来台,也算是天下独一份的功力。嘿嘿,要么就是春秋大义,要么就是祖宗法度,处处扛着老道士的大招牌处力压政敌,又会舔人又会整人,自己手上还不沾半点泥污;这泥鳅一样的身段,无怪乎将来能位列内阁。要不是被本朝的神剑给剥了脸皮,怕不是还真要靠这手不沾锅的功夫垂名青史了。
这种贱人当然是很好用的,老道士后来选他入阁,未尝没有借他来整人的意思。但是吧,老登也是太小瞧琉璃蛋的不沾锅功夫了——琉璃蛋在内阁混了几年,基本方针是逢君之恶坏事做绝,道德下限比闫党那群类人生物还低;除此以外就是磨练文笔,反复修改日记。等到老登一蹬腿走了,琉璃蛋告老还乡之后,直接把精心撰写的日记统统印刻发表,鼓动门生大肆宣传,将锅全都扣到了飞玄真君头上,自己轻松洗白,转身立牌坊去也。
——妹想到吧?老登装了一辈子圣君仁主,让闫分宜许少湖背了一辈子的黑锅,临了了居然被这朵楚楚可怜的盛世老白莲给坑到了地沟里。打了一辈子鹰,叫麻雀啄了眼呐!
所以说,正经人谁特么天天改日记啊,寒碜。】
一击中的,刺心剜骨,飞玄真君……飞玄真君当时就有些绷不太住了!
他面目扭曲,鼻喘粗气,活似在喉咙中憋出了个大的,但大庭广众之下,又实在不好发泄,只能硬生生咬牙不语。只是心中狂潮翻涌,恨不能立刻抓起手边的棒槌,劈头砸下去!
——他妈的,欺天啦!
下面虽然唇枪舌剑,眼角余光却始终盯着台上最终的裁判,眼见皇帝的表情古怪好似便秘,双方的心中立刻就起了波澜。尤其是小阁老落于下风,更是忐忑不安——为了避嫌起见,闫阁老许阁老都告假在家,没有参加这次庭议;设或被姓柳的扣一个僭越的帽子,自己还真是难以还手!
在这样的窘境中,小阁老只能咬定“吹毛求疵”不放口,还要厉声反驳,以壮声势:
“我们为了皇上做事,为了朝廷做事,什么苦都可以受;但我就是不明白,为什么谁做的事情越多,受的委屈就越大!姓柳的,你这样搅来搅去,将来坏了朝贡的大局,我怕你承受不起!”
这般义正词严,真仿佛有古君子之风。但柳学士神色自若,毫不费力便破解了小阁老虚张声势的大招:
“‘搅来搅去’?小阁老,有一句话叫‘敬天法祖’,又有一句话,叫‘天下是祖宗的天下,样样都该照着祖宗的规矩办’;这两句,一句是圣人说的,一句是当今圣上说的。我按着这两句话来问话,就叫做‘搅来搅去’么?请小阁老指点我。”
小阁老一时无言,柳学士却仍旧毫不放松:
“什么是‘坏了大局’?听小阁老的意思,不按着你们那一套先斩后奏、僭越犯上的法子办,朝廷的大局便要乱了,国家就要亡了?!”
滴一声响动,天书立刻出声:
【难说。】
飞玄真君:…………
言辞咄咄,掷地有声,小阁老再难抵抗。眼见局势急转直下,旁观许久的穆国公世子终于向前一步:
“柳学士这话,在下却有些疑问。”
柳学士笑意盈盈,洒然转身,一颗光头在日光下盈盈闪亮,尽显潇洒从容——奸诈如闫东楼尚且顶不住自己三言两语,何况区区一个纨绔!他自信开口,决定五句之内,将此人斩于马下:
“世子请说。”
“我以为,事有从经,也有从权,不宜求全责备。”穆祺道:“人总有疏忽的时候,只要没有违背大的原则,又何必苦苦苛责,上纲上线呢?”
闻听此言,闫东楼脸色大变,刹那间几乎痛苦扭曲,不能自已——他知道穆国公世子不懂朝堂交锋,但万万没料到居然能菜到如此地步!什么“总有疏忽的时候”?这不就是亲口承认自己犯下了错误么?自己已经承认,还能怎么辩解?!
一言丧邦,一言丧邦,仅仅这一句话,他们便算是一败涂地了!
柳学士愣了一愣,表情都微有空白,仿佛是不相信胜利来得如此之突然。但片刻之后他笑容更盛,毫不留情的给对手敲上了最后的钉子:
“世子所言,我不敢苟同!但凡涉及君上,便没有小事,只有大事。什么叫‘疏忽’,为何早不疏忽、晚不疏忽,偏偏在圣上的事情上疏忽?此居心诚不可问。如果这都可以放过,那我亦不敢多言了!”
说到此处,他正气凌然,还向御座上躬身一拜,表达自己忠君的一片拳拳之心。而座位上的老道士面色晦暗,眼神狠戾,似乎也被穆国公世子的话语激怒,即将下最后的判决了。
眼见形势恶劣之至,世子的神色却依旧毫无变动。他平平开口:
“学士当真这么想?”
柳学士看了他一眼,忽然记起穆国公世子的某些传闻。于是悄悄往侍卫处挪动一步,才毅然开口:
“那是自然。只要一心忠爱圣上,实心办事,哪里会有什么疏忽?”
穆祺叹了口气。
“好吧……我听说学士是国史馆编修,负责订正校阅过往的史料。”他静静道:“恰好,在下读国史馆编修的《元史》时有一处不解,想要请教学士——官修《元史》中记载末帝十五年的形势,说丞相统兵剿贼,什么‘至高邮,连战皆捷。匪兵大败。’,又有什么“贼僧于江南肆为逆恶”……这说的是哪一段情形呐?”
柳学士呵了一声,最后一丝警惕也放了下来。他还以为穆国公世子私下有高手支招,试图在礼法伦理上找他的麻烦呢。如今只提一句蒙元史,和贻笑大方有什么区别?翰林学士学富五车,这样的史实简直是随口就来:
“高祖兴于微末,提三尺剑而取天下。元末帝十五年时,我高祖皇帝起于江南,恰恰虎踞于高邮一带……”
一语未毕,柳学士忽的噎住了。
——不仅仅他噎住了,全场上百个重臣侍卫学士太监,乃至于盘坐高处的飞玄真君,都在同一刻噎住了。
高祖在元末帝十五年时恰恰驻守江南高邮,那《元史》中被官兵进剿的那个“匪兵”、祸乱江南的那个“贼僧”,该不会,难道说,莫不成,指的就是——高祖皇帝吧?
朝廷自己修订的《元史》,居然将本朝高祖称为“贼僧”、“匪”……这他妈该算个什么性质啊?
没有人知道,也没有人敢知道,在那恐怖的一分钟里,诺大凉台上只有可怕而沉重的寂静,连呼吸之声都听不到半点。众人表情空白,只是呆呆的望着中间木棍一样僵立的柳学士。
不……不可能吧?
如此寂静片刻,高台上终于响起了一声尖利的暴吼:
“——蠢货,忘八,白痴!再在这里迟疑发呆,朕便诛灭你们九族!去取快马,去取勘合,立刻把元史给朕带过来!”
·
等候《元史》的三刻钟,大概是在场重臣人生中最痛苦的三刻钟。飞玄真君是盘坐在上一脸铁青,太监侍卫是低头缩肩一声不吭,站在下首的学士们则是战战兢兢汗出如浆,同时穷尽此生所有的智慧脑力,拼命回忆自己曾修订过的《元史》内容。
——然后他们就悲哀的发现,自己居然一个字也记不起来了!
这其实也不能怪翰林学士们。《元史》是在高皇帝时下令编撰的,为了彰显正统打击蒙古,进度快得飞上天去,区区一年半就修完了九十年统共二百一十卷的历史。但萝卜快了不洗泥,很多内容干脆就是原始档案生吞活剥,甚至编者中搞不好还有蒙元余孽;成书中夹杂私货错漏,那简直再正常不过了。
按理说编撰之后,历代学士还要按时修订,但蒙元已灭,谁又会苦苦追究前朝?更不用说《元史》质量低劣、诘屈聱牙,到处都是什么“阿布里哥”、“八都鲁’、‘铁木尔’之类莫名其妙的名字,又常常有什么“气力里”、“也么呵”之类狗屁不通的白话。皇帝既懒得看,翰林院也懒得修;除了按时点卯记个数,基本就是丢在仓库吃灰而已。
所以这天杀的“贼”字,便悄无声息混了进来,还安然无恙呆了上百年!
奶奶的,你这可是害苦了我们呀!
翰林学士们摇摇欲坠,在心中拼命唾骂摸鱼的前辈,同时卖力期盼,希望这只是世子不学无术,一时看错了文字,而不是天上真多了这么一个可以把所有人坑进去的窟窿!
至于柳学士么……大概已经很难认为他还保有意识了;虽然真相不明,一时没有人动他,但柳学士木立原地,已经是连脑门都不再闪亮了。
这三刻钟过得很快,大汗淋漓的侍卫从马上翻身而下,狂奔着爬上高台,双手捧上了一匣厚书。皇帝一把夺过,仅仅翻阅数页,便猛然暴起,将数斤厚书兜头砸下:
“你修了他妈个头的史!”
第24章 甩锅
厚书破空而出, 琉璃蛋应声倒地,一动不动,似乎是被痛击靶心, 瞬间丧失了神志。御座与凉台间少说也有两三丈远,飞玄真君能一击中的破甲伤人(官帽也是甲!),果然是修炼有成臂力大增, 迥非常人可及——不过现在也没有人敢称颂陛下神力, 只能潜身缩首木立原地,听皇帝拍着御座破口大骂, 用一口湖北土话把琉璃蛋喷得全家升天。骂完之后还不解气, 又对锦衣卫暴怒吼叫:
“拖出去,用心打!”
翰林学士号称储相, 哪怕一辈子混吃等死熬资历,基本也能混个封疆大吏退休。这样的人物声望非凡,皇帝一般也不会动粗。但现在老登破防得暴跳如雷, 亲自动手锤人,下面一群重臣却是安静如鸡,连个敢求情的都没有。
——废话, 指着皇帝的祖宗骂贼僧, 天下还有比这更迅速、更缺德的找死办法么?
大哥,你比方孝孺还要勇猛啊!
说实话,国朝言路松弛御下宽和(实际就是管不动也懒得管), 文人谣言是满天乱飞;虽然不至于指着鼻子詈骂皇室, 但暗戳戳阴阳朝廷的潮流是此起彼伏,难以清理;并给历代先皇编排出了难以想象的段子, 挖掘出的隐秘深刻影响了历史的形象——别的不说,高皇帝早年乞食的过往, 高皇后“马大脚”的名声,又是怎么流布四海的?总不成高皇帝还到处宣扬爱妻的鞋子尺码吧?
历代皇帝未尝不知道民间的风声,只是禁无可禁,不能不无奈容忍;也正因如此,皇室一向对国史馆与翰林院甚为宽厚,数百年从没有过苛责——毕竟,要是没有史官编修的正史约束一二,那野史到底能癫到什么地步,就不是常人可以想象了。
陛下,您也不想自己的黄段子满天飞吧?
但是,这数百年优容款待,又款待出了个什么?本来也不指望你们妙笔生花仿效太史公立文章于不朽,但编着编着居然给高祖皇帝按了个“贼僧”的名头上去!区区一个“贼”字,还可以说是不小心,但特意加上“贼僧”,那就是故意不小心的!
高祖自己说一句“淮右布衣”、“皇觉寺僧”也就罢了,你要敢开口乱说,那就是和自己的九族过不去了!
这也就是琉璃蛋生不逢时,要是在高祖皇帝时搞这么一出,那宣武三大案都得被他衬托成三小案。
琉璃蛋的九族还无甚所谓。最为要命的是,《元史》是官修的正史,历代朝廷都该反复修订、校正;这样致命的错误,往小了说是敷衍塞责纲纪涣散;往大了说就是历代皇帝忘本负恩,居然从来没有关注过祖宗的身后名!
这是什么?这是大不孝啊。
哪怕飞玄真君本事再大十倍,也绝对顶不下这顶对高祖不孝的帽子。在最初的狂怒愤恨之后,飞玄真君便迅速开动脑筋,拼命思索着如何摆脱这可怕的罪名——现在局势是骑虎难下,但首要还是得保住琉璃蛋的性命,方便自己日后甩锅。否则一气打死,恐怕还会多落一层杀人灭口的猜疑。
他依旧是拉着那一张被欠了八百万的驴脸,却悄悄向李再芳摆一摆手。大总管心领神会,立刻从旁边溜了下去,通知锦衣卫手下留人,预备着让东厂先上。至于东厂公公们要拷问出个什么罪名,还得等真君的指示。
不过,要确定罪名也很为难。真君将柳学士的履历奏折从前往后想了一遍,试图从中找出大逆不道詈骂君父詈骂先祖自绝于列祖列宗的蛛丝马迹;但翻腾数遍之后,他却骇然发现,此人光不溜丢,居然连一丁点下手的纰漏都没有!
琉璃蛋果然是琉璃蛋,史书认证的不沾锅成精,水平之高冠绝当今,官场中十几年摸打滚打,趋利避害随风摇摆,从来没有做过一丁点实事。不做实事就不会冒险,不冒风险就不犯错误。就算尖酸刻薄如老道士,又能奈他何?
当然,飞玄真君撕破脸不要,还是可以给他强行定罪的。但翰林学士毕竟是重臣,没有罪名就擅自处置重臣,后果也实在非同小可。真君一时犹豫不决,但又绝不愿意轻易放过这个不沾锅。
他目光缓缓下移,一一滑过在凉台上屏息无言、战战兢兢的重臣,却忽的瞥见了在人群中垂手侍立的穆国公世子。
作为整场闹剧的始作俑者,世子在说完那一句致命的古文之后,就悄悄退回了众人身后。之后任凭周遭沸反盈天,他都是安静如鸡,再不出声,理所当然的被惶恐的大臣们忽略了——说实话,虽然柳学士是栽倒在穆国公世子一句话上;但倒也没有几个怀疑他是老谋深算,蓄意为之。毕竟,就以世子的那种癫公做派,那点文化水平,设计的出这么精妙的布局么?听说此人还兼任文渊阁的差事,统管太宗《大典》,估摸着就是在翻书时偶然碰上,情急下脱口而出,顺带着把姓柳的拖进坑里而已。
这大概也是高祖皇帝显灵,天要收他,与纨绔子弟的水平无关。
飞玄真君心中也是同样的心思,所以只顾着发怒,没顾着细究。但他盯了穆国公世子片刻,却忽然记起了一件小事——穆国公世子递上来的那封密折,似乎就是指斥那姓周的通倭卖国,还有什么“建文余孽”来着?
说实话,因为世子往日的风评,皇帝并不大愿意看他的奏折,更别说里面还有什么“流浪建文计划”、“建文号,前进四!”之类狗屁不通的疯话。但现在……现在,现在他仔细思索奏折,却忽然觉得这些疯话似乎很也有些道理。
周至成通倭,那就是逆贼;琉璃蛋居然还帮着逆贼说话,岂非也是通倭的逆贼?正因为是通倭的逆贼,受了倭国的唆使,所以才这般丧心病狂,居然敢在官修史书中污蔑高祖皇帝!而朝廷——朝廷只是一时不慎,受了奸贼蒙蔽而已;但归根到底,还是飞玄真君天纵英明,才能抓住这潜伏的逆贼!
所以,史书的疏漏绝不能怪朝廷,更不能怪当今皇帝,要怪也只能怪老奸巨猾的逆贼和倭国。倭人又收买大臣,又容留建文余孽,居然还丧心病狂,泼高祖皇帝的脏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