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夜他娘发现下雪了,就赶紧去准备豆子了。
一下雪,买豆腐的人肯定多。
他们这儿都爱在下雪天炖豆腐白菜,初雪豆腐肯定卖得快。
这不一大早他哥就赶着车去镇上卖了,出门前也有人去家里买呢,他娘让他给小叔他们也送点儿。
姜竹去做饭了,沈青越领着他们去院子外面打雪仗。
他和家安、石生一队,家业、家兴一队,和小萝卜头们玩比跟姜竹玩儿热闹多了,他们劲儿还小,雪团的也不结实,主打一个热闹。
“你们今天不上课啊?”
“上!赵先生说下雪了冷,让我们挪到中午上课。”
“你们赵先生还挺有办法。”
那边兄弟俩琢磨完了,还把姜竹叫过去问问炉子是不是怎么怎么样,得出结论:“那还买什么炉子啊?要是以后不挪动了,也像这样靠着墙弄个灶……”
沈青越心想,是壁炉。
“这儿放柴,这儿点火,下面这儿收灰,还能弄大点儿。”
“烟囱怎么走?”
“从这儿。”
兄弟三个又是比划又是用手指在地上画的,最后结论,不买了,弄点儿砖、石头自己搭一个。
姜正拍拍姜竹:“等我回去试试,能弄成把你睡那屋也给你弄上。”
看看沈青越这屋子,又是炉子又是床围帐的,竹子那屋啥也没有。
姜竹:“不用,我也睡这屋。”
姜正:“嗯?你也睡这屋?”
沈青越:“床够睡,冬天一起住也暖和点儿。”
“哦!”姜正还当是因为天气冷了他们才搬一起住了,笑道:“你们俩大小伙子正好挤挤,沈先生你当心,让他离你远点儿,他晚上睡着了又抢被子又踢人。”
姜竹窘。
沈青越一本正经地点头:“嗯,我们中间能隔俩人。”
姜竹:“……”
第一场雪两天就化得差不多了,除了阳光照不到的阴面,一点儿雪的痕迹都没了。
村子里比山上雪化得更快,不过温度也随着这场雪彻底降下来了。
连抗冻的青壮年,都不得不穿上了冬衣。
姜竹去山下帮冯奶奶修了修屋顶,顺便把赵先生家也检查了一遍。
他每个月给赵先生家二两银子,不过他们祖孙俩没冬衣,二两就不够了,姜竹先前给他们买过布,赵先生没让他买棉花,而是和村里人一起去买了不少麻絮,托隔壁冯奶奶给他们缝的冬衣和被褥。
姜竹要冬天多给些钱,赵先生也没要。
除了姜竹,村里各户人家也经常接济他们些粮食和菜,秋收时候学生家里更是没少给他送东西,光腌黄瓜他就收了好几罐,干菜、野菜、肉干、腊肉什么的,也都不缺,柴火更是天天有人往家里送。
村里又没什么花销,他一天给赵舒云一文钱零花钱,赵舒云一个月能攒二十文,花那十文钱买点儿糖啊点心的,就能让村里小孩儿羡慕得直流口水了。
还有一群才四五岁的,天天跟在他屁股后面喊哥哥。
笔墨纸砚他们也不怎么花钱,沈青越那最近不缺纸,姜竹去买笔墨也会给他们捎一点儿送来。
一块墨就够他们爷孙俩用好久了,想想从前家里收藏那些名墨、名砚,简直是空梦一场啊。
他觉得现在日子挺好的。
不用绫罗绸缎,不用珍馐美食,每天吃得饱,穿得暖,上午教课,下午练字,练完字还能去菜园里看一看,到田里转一转,或者去河边钓钓鱼。
赵舒云每天在村里跟着大孩子小孩子玩,人都比从前结实活泼了。
赵先生对他的乡野村居很满意,孙毅成却要和他的乡野村居生活再见了。
他该回家了。
走之前,沈青越正好从雪天收获灵感,除了先前画的彩色幼鸟,还给他画了一幅在雪地跳舞的松鹤图。
他想要的书沈青越也给他买到了,这会儿宝峰县书铺还没正式卖呢,若不是沈青越能直接找张叔阳和池远舟买,他还真不好弄到。
孙毅成也兑换了诺言,除了药方、药膏,还附赠了冻伤药、感冒药等一些常用药。
临走前,他的几个小药童去送他,一个个哭得泪眼汪汪的,连出名爱面子的江宏亮眼睛都是红红肿肿的,把孙毅成也给看红了眼睛。
他治好的一个婆婆一直送他出村又走了两三里地,孙毅成抱着大伙送他的赠别礼,靠在马车上望着车顶思绪万千。
他走的路是对的。
回家后,他要好好和夫人、父母、孩子还有他哥哥说说这两三个月的见闻,还要显摆显摆大伙儿送的东西,江家兄弟送披风。
然后,趁着年前,多收集些草药和医理的书,等开春马五再来时,托他给他的小药童们送过来。
第110章 分成(二更)
下第二场雪的时候, 宝峰县书铺里终于开始卖《长腿鸟》了。
不过比宝峰县更早卖上的是居安县和石泉城。
池远舟亲自往居安县和石泉城跑了一趟,受沈青越启发, 他把之前买的扇子也带上了,然后用绳子串起来,摆到书铺入口当宣传画,那些来买书的小孩儿,就没一个能经得住诱惑不来一本的。
石泉城主要是零售,而居安县主要就是展销批发了。
毕竟居安县本身不大, 和宝峰县差不多,但是这里商人多,大虞各地的商人都在这儿聚着呢,只要其中有一成想做这生意, 他就不愁卖。
池远舟在居安待了五天,预定出去五千多本。
大城来的商人, 大手笔的一次买五百本, 小县城的, 保守点儿一次买一两百本, 还有不少因为不认识他, 又没有成品, 不愿意交定金的想要再等等。
掌柜一算够五千本了, 池远舟也不在那儿继续待着了, 他都怕一高兴预定多了到时候印不出来。
他又马不停蹄跑回来催书坊赶紧印。
催完了书坊催纸墨, 催完纸墨颠颠跑来找沈青越了。
这买卖, 赚钱啊。
他自家的纸, 自家的人手,自家的书坊,扣掉最贵的刻印成本, 到印第二版,他的利润高达六成多。
当然,如果按照市价来算纸张、印刷、装订,还有装运、寄售等等费用,成本就要高了,卖给外地的客商,别人订得多,他还得让利减价。
从第二版起,他就不按他自己的纯成本给沈青越算了,得把这些成本都算上,算完后,他们的利润差不多就是三成到三成半了。
池远舟拿着账本跑来给沈青越分钱。
沈青越边看账本,边道:“不急,急什么,不是半年结一次账吗?”
池远舟:“先前结得太少了,年前正是花钱的时候,肯定要给你结的。”
他倒是也没瞒着,沈青越又不傻,上回的成本是怎么算的,这回又是怎么算的,一看就能看出不小差距来。
他给沈青越解释完,沈青越也没说什么,“应该的,你们家账房先生替咱们算账,小厮替咱们跑腿,总不能白忙,工钱本来就该算在里面。”
第一版这些池远舟一文钱没算,估计是都算上了就得亏钱了,他嫌账面难看。
这回算得挺细的,包括他们去石泉城河居安县那几天的车船费用都算上了。
池远舟有点儿不好意思,“我家先生非要都写上……”
从前他们家生意几乎只在宝峰做,哪算过这些啊,他个有钱大少爷,拿这么细的账过来很臊得慌,沈青越倒是接受良好,心想他们账房先生其实还是不到家,知道算车船费用,怎么不知道把饭钱加上呢?
唉,缺少报销文化的洗礼啊。
全按账本算,他们最后的利润是三成三,有很大一部分钱都是让利给外地的客商了。
买一百本,按三百四十文一本算,买五百本,按三百文一本算,沈青越觉得让利太多了。
“你觉得我们的书愁卖吗?”
“不愁卖啊!”他都印不过来了。
“行,那咱们优惠活动结束了,之后卖不管要多少,最多给他们一本便宜二十文,把利润都让给他们,还不如咱们直接降价便宜点儿卖给读者呢。”
三百五十文一本儿,沈青越还是觉得太贵了。
要是能便宜五十文,能读得起的人数就会变多。
而且他猜,第一次有这样的图画书上市,那些远地方的商人弄回去肯定会加钱卖。
他们让让,对方加加,最后赚得比他们还多。
凭什么?
池远舟也有这想法。
刚开始他是怕不好卖,才定了这样的优惠方式,既然现在都供不应求,他们家书坊都得点着灯印了,他还便宜什么?
预定结束了,买现货三百本内减十文,三百本上最多减二十文。
第二版三千册,第三版也是三千册,按三成三的利润,再给沈青越分利润的三成半,沈青越入账三百零三两多一点儿,沈青越只要了三百两,那三两多他让池远舟买点儿肉给石刻师傅们加餐吧。
都下雪了,天这么冷,人家还得加班加点地刻后面的画,冬天做石刻又冷又辛苦。
池远舟没意见,决定自己再加点儿,回头给师傅们都包个红包。
第一本他给石刻师傅们工钱不算高,现在他知道利润了,第二本可以给师傅们涨一涨工钱。
而且他实际上赚的也不止和沈青越分成这些。
纸坊、书铺,可都是有利润的。
这买卖虽然不如卖茶赚钱,但很赚名气,现在他走哪儿都会被问书印得怎么样了,能不能给留几本儿,这种人无我有的优越感,池远舟特别享受。
他也琢磨过了,第一本赚钱不会太多,不要紧,他还有第二本,第二本卖完,他还能印完整故事的全本儿。
到时候换批好点儿的纸,还能卖贵点儿呢。
这可是个一本万利,旱涝保收的买卖。
所以别人还没给他结账呢,他就跑来给沈青越送钱了,为的还是以后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