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徒弟
沈青越开始有事可忙, 姜竹也开始带着姜松赶进度。
山道上冰雪基本化了,姜松不好意思总让姜竹往山下给他送竹篾, 提出以后早上过来。
姜竹:“你早上不是要去念书吗?”
赵先生也很勤勉,别的书院过了十五才开课,他在村里住着没什么事,初六就开始上课了。
连下午上课的小班,都是从初八就开始了。
姜松:“我怕茶园那边用得急……”
姜竹:“来得及,从前我一个人编也来得及, 你上完课再来就行。”
姜松想多干点儿,但又舍不得山下的课,犹豫再三,还是点点头, “我以后自己拿竹篾下去!”
晚饭后,天黑前可以在家多编点儿。
姜竹:“行。”
姜松有点儿不好意思, 看看姜竹, 开口:“我, 我还想再学学破篾。”
他学了这么久, 还是有点儿怕刀, 最多只能破出六层来, 但学不会自己做篾条, 是不可能当上篾匠的。
姜竹已经教了他好多次了, 他就是学得不太好。
说完, 姜松自己都不敢抬头了。
想学是他提的, 但他破篾还没姜大望做得好, 今年再学不会,最忙时候还学不会,他会不会被辞掉啊……
姜竹:“不用学了。”
“啊?”姜松猛地抬头。
姜竹:“割破手你好多天都不能写字。”
姜松懵懵地看他。
姜竹:“赵先生和我说了。”
年前时候姜松自己学破篾, 太急了,一不小心把手上割了个长口子,他也没吭声,上课写字时候,赵先生看见他用布包着手指,血都要把布渗透了。
他专门去了姜松家一趟,想劝劝他家人让姜松少干点儿活,多花点儿时间念书。
姜松学东西不如另外几个机灵的孩子快,但他耐力足,记性好,记得慢但牢靠,别人忘了,他还记得,而且能融会贯通,等时日久了,一定会厚积薄发,是个读书的苗子。
一家人沉浸在姜松是个读书苗子的喜悦里开心了两天。
赵先生都登门夸孩子了,这可是村里头一份儿。
但紧接着,就是贫家出才子的忧愁。
他们家条件不好。
如果去外面的书院读,他们根本掏不起钱。
现状如冷雨,越下越大,欢喜结束,人人被浇得透心凉。
他奶奶觉得是她的病耽误了孩子,跟他爹娘商量她吃过孙大夫开的药好多了,过了年就不吃了,把药钱省下来给他读书。
姜松爹娘不同意。
他们不能省这笔钱,孙大夫明明说的是要慢慢养,好好养。
何况,他们家也不只姜松一个孩子,他还有哥哥姐姐,哥哥姐姐都还没成亲呢,即使家里有了一笔钱,该给谁用呢?
他大姐不是没人上家里说亲,但说的都是和他家条件差不多的。
姜松娘不愿意。
她吃了半辈子苦,怎么愿意自己最懂事的女儿再去别人家吃这份苦。
前阵子有人给他姐介绍了一个家境还可以的,对方母亲和他娘同村的亲戚是亲戚,也算知根知底,只是太远了,如果嫁过去,可能一年到头,只有过年、他爹娘爷爷奶奶生辰才能回来,他姐姐不愿意。
姜松知道他姐姐想要帮衬家里。
相看完明明更喜欢这个人,偏要说更喜欢愿意多给彩礼的那家。
他娘和他姐姐因为这个怄气,母女俩大半个月没好好说话了。
姜松想过了,他是想读书的。
但能读书本身已经是运气。
如果不是沈先生,如果不是后来又来了赵先生,他上哪儿识字去?
现在,他已经识字了,还会背诗了,也学了很多道理。
听说很多人三四十岁了还在考科举。
那他,也不着急。
他可以先干活儿,先赚钱。
然后把娶媳妇的钱省下来去读书。
这样大家都不用发愁了。
所以他决定好了,今年要振奋起来,学会破篾编筐,当个好篾匠。
可是……
姜松不知道赵先生跟姜竹说了什么,诚惶诚恐道:“我,我会好好学的,我肯定能学会,我已经不怕刀了,真的!”
姜竹:“不用,你好好读书吧,家旺他们考什么,你也去考什么,考上了以后我借钱给你读。”
姜松呆呆地看他,“为什么?”
姜竹:“你是我徒弟呀。”
还是家业的朋友。
也是最早到山上来干活儿的六个人之一。
姜松眼睛湿润润的,“可是我还没拜师啊。”
姜竹:“那你拜吧。”
姜松:“……”
他顿了顿,泪眼蒙眬地摇摇头,“我不拜了。”
姜竹:“???”
沈青越听见他们俩说话,悄悄挪过来,听到这儿笑出来。
“他早当你是徒弟了,别太有负担,他只是在跟我学怎么教徒弟而已。”
姜松连忙抹了抹眼泪,不好意思地看沈青越。
沈青越走到他旁边,“见过我怎么教石生吗?”
姜松点点头。
沈青越:“你觉得教你省钱,还是教石生画画省钱?”
姜松被问住了。
他不知道。
他只知道画画用的纸和颜料好像比写字用的纸墨更贵些。
姜松:“但是,画画赚钱呀。”
沈青越:“谁跟你说读书不赚钱的?你学好了就能赚,而且他又不是从现在开始赞助你钱,你得先考上童生,起码……嗯……和家旺得一样,证明你有这个天赋,他才会掏钱送你去书院,是不是姜竹?”
姜竹:“……”
不,他不是这个意思。
他是想告诉姜松没钱读书可以找他借。
迎着两人的目光,姜竹镇定地点点头:“嗯。不要输给家旺。”
姜松眨眨眼,把眼睛里的泪水挤下去,郑重地点了点头。
然后抬袖子擦擦脸,绷着小脸,编篓子编得更加专注了。
沈青越看了一会儿,突然懂了他爸爸为什么会热衷慈善捐款。
其实,也不是全是为了面子和虚荣心。
虽然他的情况比较复杂,但很多孩子也许就是缺一点儿运气和机会而已。
“咱们的书院……”
“嗯?”
“没事。”沈青越托着下巴默默想,建一座稍微像样的书院,得多少钱呢?
就从第一本儿教材开始吧!
反正他没什么事干。
元宵节,县城、清潭寺、山阳镇都有灯会。
往年姜家村大多人就上镇上凑凑热闹就算了。
今年他们几乎家家户户都参与了做走马灯,怎么都想去县城看看他们亲手做出来的灯挂出来好不好看。
池远舟也不负众望。
他们家的店外面几乎都摆了花灯架子,最显眼的地方就是走马灯。
书铺前面更是,还弄了好大一片灯笼搞猜灯谜,猜对了就能免费挑一盏普通花灯,猜对三道,就能挑一盏走马灯。
可若是想买,走马灯就贵了,半两银子一盏。
诱惑了好多人凑在门口猜灯谜。
偏偏他缺德地搞了很多很难的,吸引来一群书院的学生,也没几个人顺利拿到走马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