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唐玄宗_分节阅读_第148节
小说作者:赵扬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968 KB   上传时间:2013-08-11 10:36:12

  又过了数日,安禄山向李隆基上了一道奏书。原来安禄山得知京宅被围,数名门客惨死,遂罗列杨国忠二十大罪,如此向李隆基反诉。

  杨国忠此前已将那些死人的伏辩交予李隆基,李隆基阅之大怒,当场骂道:“哼,人都打死了,又哪儿来的伏辩,岂不是死无对证?朕早就说过,安禄山忠心昭如日月,不可相疑,奈何你一味不听,莫非想将安禄山逼到绝路上吗?哦,对了,京兆牢狱的那一帮人趁早赶走,他们妄用刑具,正是酷吏手段,再好的人儿经过他们折腾,皆成有罪之人。”

  杨国忠想不到李隆基竟然如此这般反应,吓得不敢吭声。

  李隆基现在见到安禄山的来书,暗思这对将相互相指斥,已然水火不容了,心中就矛盾万分:一边是戍守边境的得力猛将,一边是统领全国的丞相,都是不可割舍之人啊!李隆基在那里默思良久,终究无法取舍,只好退而求其次:先将杨国忠唤来斥责一番,继而认为此事的罪魁祸首为鲜于仲通,就将鲜于仲通贬为零陵太守,以平安禄山之愤。

  杨国忠数番与安禄山交手,不料又败一阵,且此次还连带着将鲜于仲通贬至边远之地,心中的懊恼又加深了一分。

  时辰进入了十月,大队人马又复入华清宫。君臣妃嫔或浴温汤、或观歌舞,一派悠然闲适的景象。李隆基身处温柔之乡里,有时偶然想起安禄山应该奉旨到来了,然过了月余,安禄山依然无影无踪。

  安禄山上次如摆脱金钩而去,怎么会再来体验一遍恐惧呢?此时范阳冰天雪地,安禄山已然完成了诸般准备,一场轰轰烈烈的大战即将开始了。

  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初八,范阳中军帐中

  自八月开始,河东镇与平卢镇奉令调来八万人,加上范阳镇的七万兵,共十五万人,他们屯于雄武城之西,日日操练不已,且每隔五日,就要大飨士卒一回。将士们知道,看眼前情势,眼见要有一场大战事,然接连练兵到了十月,安大使依然没有出征的号令。他们私下议论,只好猜度不已。

  这日五品以上官秩者皆来集合,中军帐中无论如何放不下,从三品以下者只好排列在中军帐外。辰牌三刻,安禄山那胖大的身躯在高尚等人的簇拥下入了中军帐。

  众人知道,经过多日来的练兵,眼下肯定会有出征的方向了。

  安禄山将胖大的身子塞入座中,然后沉声说道:“奉事官胡逸昨日自京城来,带来了圣上的密旨。杨国忠大逆不道,如今上欺圣上,下凌百官,已现凶逆之象。奉密旨,遣禄山将随手兵入朝来,以平祸乱。”

  众将恍然大悟,原来此次大张旗鼓练兵,为的是入京“清君侧”。然个中也有数个心思灵动者暗自想道:胡逸昨日方带来皇帝的密旨,大军却在八月就开始集结,莫非安大使未卜先知,早早就知道杨国忠要兴乱吗?安禄山道:“大军定于明日在蓟城南门外大阅誓众。大军南征后,由范阳节度副使贾循守范阳,平卢节度副使吕知诲守平卢,别将高秀岩守云中。”

  这三人闻唤,当即出列接令。

  安禄山道:“此三地为我根本,又是众将士家属所居,你们三人须谨守本分,把这些地方守好了。”

  贾循等三人急忙躬身接令。

  安禄山又唤出云麾将军何千年、归德将军高邈道:“你们二人即日选出精骑二百,今日就赴太原,可以献射生手的名义经驿所行走,明日将太原留守杨光擒拿。你们得手之后,即可撤离太原到云中,与高秀岩会合。”

  二将又躬身接令。

  此计系高尚所献。若何千年能将太原留守生擒,此讯息能够很快传至长安,如此就造成安禄山大军将经太原直扑长安的假象。

  安禄山最后说道:“明日平明即大阅誓众,你们各返己营分发兵器与粮草,晚间大飨士卒。”

  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初九至十二月初二,蓟城、博陵郡、邺郡、汲郡沿线

  十一月初九平明时分,安禄山在众将簇拥下立于蓟城南门楼上,一番大阅誓众仪式过后,十五万兵马开始启动。

  大军行走起初比较隐秘,他们夜半而行,平明而食,然后驻扎休息。沿途毫无抵抗,大军每日进军六十里。如此到了第十日,大军就进入了博陵郡。安禄山乘铁舆而行,看到大军进军如此顺利,起初的忐忑之心就归入肚中,回视高尚、严庄道:“哈哈,看来我们此前过于谨慎了,如此一路走来,郡县皆望风而降,我们何必要夜半行军呢?自明日始,大军平明造饭,辰时启动,不用遮遮掩掩了。”

  此后十五万步骑精锐白日行军,他们行走时烟尘遮日,鼓噪震地。无数张巨大的鼙鼓同时擂响,似雷声,又似旋风,如此更添从征战士的雄心。

  安禄山大军所过之处,尚为安禄山所兼河北道采访使统辖的地面。沿途郡县慑于安禄山之势,其守令或开门出迎,或弃城窜匿、或为擒戮,可谓望风瓦解。大军如旋风般掠过邺郡、汲郡,十二月初一即到达灵昌地面。

  灵昌郡南临黄河,此时寒潮滚滚,朔风逼人,安禄山到了黄河边,指令人们连夜用绳索和草木将集来的舟船连接起来,然后横绝黄河。

  初二一早,这些舟船经过一夜与河水激荡黏合,竟然冰合如浮桥。安禄山手指南岸,下令步骑沿桥过河。

  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十五日华清宫飞霜殿中

  何千年率领的精骑到了太原,果然将太原留守杨光擒拿,然后呼啸奔至云中。太原火速将此情况向朝廷申报,李隆基见之不以为然,根本不相信安禄山会谋反。看来安禄山虚晃一枪欲行疑兵之计毫无效果,因为李隆基完全不设防。如此到了十五日,安禄山大军已开始攻入博陵郡地面,河北各地奏报安禄山的大军踪迹,李隆基此时方才明白:安禄山果然反了!

  李隆基急唤杨国忠和陈玄礼到飞霜殿议事。杨国忠自从得知安禄山谋反,心间鼓荡,满溢兴奋,此时进入飞霜殿,脸上尚有难掩的亢奋。

  李隆基脸上既有愤怒,又有萧索之色,叹道:“唉,看来还是你们说得对,胡人往往狼子野心,不足托以大事。安禄山谋反无疑,我们须有应对之策。”

  杨国忠扬扬得意地说道:“请陛下放心,今反者仅安禄山一人而已!其将士被他一时蒙蔽,旬日内必知安禄山叛国,定会斩之来降。或者陛下发兵讨之,仗大义诛暴逆,则可兵不血刃而定矣。”杨国忠之所以激安禄山谋反,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虑:安禄山举反旗之日,就是其灭亡之时。陈希烈还算持重,说道:“杨右相所言甚是,安禄山逆势而动,定然灭亡。陛下,臣以为应当发兵讨之,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刚刚入京,此人有勇有谋,可将之召来询问行军方略。”是时高仙芝刚刚被授为右金吾大将军,安西节度使由封常清继任。

  李隆基颇以为然,就派人去唤封常清。他知道大军压境,若一味听从杨国忠之言,等待安禄山的手下拿下安禄山,毕竟虚妄。于是令特进毕思琛赴洛阳、金吾将军程千里赴太原开始募兵。

  封常清进入殿内,看到皇帝一副忧愁的模样,纳头便拜。

  李隆基令其平身,说道:“封卿知道安禄山反了吗?”

  “臣也是刚刚得知。请陛下勿虑,安禄山不自量力,置皇恩于脑后,如此乱臣贼子,是不可长久的。”

  “嗯,你说得对,朕推心待之,此贼却以谋反待朕。封卿久在边关,颇知军机之事,你现在来朕身边,实为上苍佐朕。如今贼势汹汹,当以何种讨贼方略来行呢?”

  封常清稍稍凝思片刻,既而答道:“陛下,如今安贼号称领凶徒二十万,无非虚张声势,臣以为实际兵员不过十万罢了。如此十万兵员侵犯中原,实为以卵击石,不足为虑。臣以为陛下可派上将一员赴东京,立即开府库,募骁勇,旬日间即可募兵二十万。待安禄山兵犯东京之时,我军即可以逸待劳,计日取逆胡之首悬于阙下。”

  李隆基见封常清说得如此坚决,脸上方才有了些许笑意。同样轻松之语,刚刚出于杨国忠之口,李隆基不予认可,现在能征善战的封常清也如此说,李隆基就有些信服,心中顿时释怀了许多。

  封常清在安西多年,对于安西人皆习战很熟悉,却不知中原由于长期安定,金鼓之声不闻,应征之人哪儿能仓促上阵?其实前次剑南数战应当成为鉴戒,那些在京畿所募之兵接战即溃,奈何杨国忠将实际战情瞒得甚严,封常清根本不知,便用安西的情势来套眼前之势了。

  李隆基于是说道:“封卿,朕属意你去洛阳募兵迎战,如何?”

  封常清没有惧色,再拜道:“国难当头,臣愿领此职。”

  李隆基就当场授封常清为范阳、平卢节度使,令其速往洛阳募兵迎敌。

  封常清当日即离开华清宫向东疾驰。

  天宝十四载十一月二十二日长安兴庆宫

  封常清前赴洛阳,李隆基心中得到一些轻松,就又在华清宫待了数日。安禄山此时攻下博陵郡,开始令大军鼓噪南下,李隆基心慌无比,下令返回长安。

  十一月二十一日,李隆基在兴庆宫接连发出了数道敕令:授郭子仪为朔方节度使、李光弼为河东节度使、右羽林大将军王承业为太原尹;新置河南节度使,领陈留等十三郡,由卫尉卿张介然担任;以原先赴河东的程千里为潞州长史;凡是叛军冲击的诸郡,皆设置防御使。

  同日,李隆基下令斩杀太仆卿安庆宗,赐其妻荣义郡主自尽。安庆宗系安禄山的长子,父贵子显,所以能为朝中大员,且娶郡主为妻。

  李隆基办完了这些事儿,又欲御驾亲征,并留太子在京监国。

  杨国忠得知此讯,顿时惶惶不可终日。是时杨铦和秦国夫人已病逝,杨国忠就与韩国夫人和虢国夫人商议,其含泪说道:“太子素恶吾家专横久矣,若一旦得天下,吾与姐妹便命在旦暮矣。”二女闻言大惊,急忙联袂入宫面见杨玉环。虢国夫人多年不与杨玉环朝面,如今事态紧急,也就顾不得了。

  不知道杨玉环在李隆基面前如何说辞,最终让李隆基打消了御驾亲征的念头。

  十一月二十二日,李隆基在勤政殿召集重臣,宣布以皇六子李琬为元帅、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为副元帅,由二人统率诸军东征。李隆基拿出内府钱帛,令二人先招募新兵,预定招募人数为十一万人。

  天宝十四载十二月初一长安望春亭

  李琬和高仙芝经过十余日募兵,再加上集来的边兵和京中部分禁军,虽未达到十一万人的规模,终于集齐约五万人。李隆基心急如焚,指令他们集齐的队伍名为“天武军”,约定十二月初一出征。

  李隆基先在花萼楼里宴请高仙芝等出征将领,然后又到望春亭慰劳送行。李隆基举盏祝道:“封常清此时已在东都募兵六万,其断洛阳桥防止贼军过黄河,并亲带骁骑到虎牢关拒守。高将军可驻扎于陕郡,与封常清前后联络,以奋勇杀敌。来,请饮尽此盏,祝马到成功!”

  元帅李琬不明军事,还在京中遥领此职,则高仙芝为事实上的主帅,李隆基另诏宦官边令诚为监军将军,令其随同行军,以行监军之职。

  如此一来,李隆基就在安禄山的进攻方向布置了三道防线。第一道,河南节度使张介然领兵一万,以陈留郡(今河南开封县)为依托,首先抗击叛军;第二道,封常清领兵六万,从虎牢关开始节节抗击,最后可依托坚固的洛阳城池拒敌;第三道,高仙芝领兵六万驻扎陕郡,其背靠潼关,成为拱卫长安的最后屏障。

  天宝十四载十二月初二至十八日陈留郡至潼关沿线

  李隆基精心构筑的三道防线看似坚固无比,然在安禄山的劲兵冲击下不堪一击。安禄山的大军渡过黄河之后,即直逼陈留郡。河南节度使张介然刚刚到任数日,闻敌袭来,就亲率近万将士登城防守,奈何寡不敌众,被叛军袭破城门。安禄山此时得知长子安庆宗被斩的讯息,就仰天长号,为泄其愤,先将张介然斩于军门之前,再将俘获的近万人统统斩杀。

  十二月初八,安禄山攻破荥阳,大军再前行二十里,就到了虎牢关前,是时封常清已至关上。封常清看到叛军漫山遍野而至,面无惧色,下令开关出门排阵迎敌。

  安禄山所携十五万将士,其中骑兵占据大半,而骑兵中,又以“曳落河”万余人为核心。举目天下,马骑之精,骑手之术,这些人实为傲视天下。封常清不识利害,驱动其募来的乌合之众勉强排阵,如此正中安禄山下怀。待冲锋开始,就见那些马快刀利的番人骑手冲在最前面,很快将封常清的将士冲得七零八落。封常清到了此时,方悔自己不该在皇帝面前夸下海口:这些募来的六万兵士,不过匆匆集训旬余,如何是这些铁骑的对手呢?

  封常清见机甚快,一面带领少数人退入关内,一面下令紧闭关门,留在外面的万余人只好任叛军任意宰杀了。封常清知道虎牢关难挡叛军脚步,仅留下数百人据守关隘,自己带领残兵返回洛阳,意图用洛阳城池与叛军相抗。

  虎牢关实为洛阳的东大门,武德年间,李世民率军围困洛阳王世充,闻听窦建德领兵来援,他不撤洛阳之围,自己亲带骁骑狂奔至虎牢关据守,终于以少胜多,先败窦建德,再逼降王世充,为大唐夺得了中原之地。李世民当时所带骁骑,实为经战事锤炼出的精锐之兵,由此所向披靡。不料百余年后,中原少有战事,天下的精骑集于安禄山之手。封常清此次东出据守虎牢关,实指望凭地利与叛军相抗,不料己方兵力太弱,由此一触即溃,若李世民地下有知,定叹后辈不肖。

  封常清率众出关奔赴洛阳,其未行百里,就闻身后吹角鼓噪之声连天,且烟尘障目,自是叛军破关而至。封常清并不慌乱,将随行之兵分为两支,设伏于罂子谷。待敌军追兵入谷,即驱兵掩杀。那些叛军先头骁骑由于连战皆捷,不免有些懈怠骄矜,根本想不到这里还有伏兵。很快,数百叛军骑手被斩于马下。

  如此叛军小挫一阵,然后续之兵无止无歇,封常清的这些残兵如何为其对手?封常清只好下令且战且退,好歹到了洛阳上春门,然追兵尾随而至,封常清只好留下一些人与追兵缠斗,仅有少数人随其入城。

  十二月十二日,洛阳城被低垂的云团笼罩,夜来雪花纷飞,到了清晨,城内外的地面上皆大雪盈尺。此时,安禄山的全部人马已集于城外,辰牌一刻,安禄山下令攻城。于是,叛军开始从四面八方围攻。三万多守兵皆为临时募集而来的市井之人,他们先是一窝蜂地据守于城墙之上,待叛军射来密集的弩箭和飞石,即被打得哇哇乱叫,遂龟缩在能避之处。其实大军攻防之时,那些伍长、队正等人最为重要,这些人因战阵经验丰富,可以上领将军意图,下率士卒同时进退,而封常清仓促募来之兵中,那些伍长、队正从无战阵经验,实与普遍士卒相同,由此一个“乱”字了得。到了午时,洛阳城池就有数处被攻破,这些叛军素有攻城经验,入城后先去打开城门,使大队叛军得以蜂拥而入。这些叛军骁骑入城后,即纵马沿街杀掠,雪白的地面上,到处都洒满了殷红的血迹,横七竖八地躺满了尸体。

  封常清率领二千余骑且战且退,其先与叛军战于都亭驿,不胜;退守宣仁门,又败;再从提象门出来,砍伐大树,阻塞道路;最后从禁苑西边坏墙逃出,至于谷水。封常清回视身后,就见仅余百骑,不禁仰天叹道:“常清所将之兵,皆是乌合之众,以此抗凶寇,焉能保全?”再观雪幕中的洛阳,此时已落入安禄山之手,封常清无可奈何,只好带领从骑向西狂奔,投奔驻于陕郡的高仙芝。高仙芝在陕郡统兵五万,是为李隆基设立的拱卫长安的最后一道防线。

  封常清见了高仙芝伏地大哭:“六万兵马全军覆没,洛阳城也入敌手,高将军救我。”

  封常清一直跟随高仙芝,其先为判官,继为安西节度副使,高仙芝实有赞襄之功。高仙芝将封常清扶起,问道:“贼寇自十一月初九出兵,至洛阳城破仅三十四日,何其速也!你与敌接战数阵,当知其虚实,可将其详情叙来。”

  封常清将交战的过程说了一遍,他此时早失却了当初在李隆基面前的豪情,知道以眼前的兵马难挡叛军之势,最后说道:“常清累日血战,知道贼锋势不能当。陕郡无险可守,仅此五万兵马难与贼争锋,且潼关无兵,若贼寇狂奔,则京师危矣。常清以为,将军宜弃此守,退保潼关为上策。”

  封常清起初投奔于高仙芝麾下,起初不过为一侍卫,之所以颇受高仙芝的赏识和擢拔,主要基于封常清才能出众。封常清经过数日来的激战,深识己军之弊,脑子冷静下来,就有了暂避敌锋、退保潼关之策。

  高仙芝一生大小战数十役,其战事眼光超乎常人。他现在听了封常清之言,又冷静筹算片刻,觉得封常清的建言实为上策,就当即下令五万大军连夜拔营,退守潼关。

  陕郡濒临黄河设有粮仓,名为“太原仓”,其中堆满了历年蓄积而来的粮食和布帛。高仙芝不忍这些财帛落入安禄山之手,就令人将太原仓打开,将其中的财帛分发至将士之手,那些不能带走的粮食只好就地焚烧掉。

  是时洛阳失守的讯息早传遍军中,将士们生怕叛军快马而至,心中惊恐万状。现在高仙芝下令分财帛焚仓库,愈加证实了叛军将至的猜测。待他们手持火把向西撤退的时候,忽然有人惊呼:“贼军来了。”这些人顿时如惊弓之鸟撒腿狂奔,再无队伍之形。

  由于秩序混乱,士马杂相狂奔,或跌入沟壑,或互相践踏,由此死者甚众。待平明时分,只见陕郡至潼关的沿途道中道侧,满目皆是丢弃的兵器、粮草及财帛,路边死尸甚多,受伤的将士撑着伤体向潼关挪移,那些负伤的马骑或躺在道侧,或漫步在田野里哀嚎。

  监军边令诚目睹此惨状,就躲在关内修书一道奏与李隆基,而高仙芝和封常清此时正督促兵士加固关隘。

  天宝十五载正月初一东都洛阳

  高仙芝率部退守潼关之时,安禄山其实未派骁骑追赶。他自从得了洛阳,早已志得意满,无意继续西进,就开始在洛阳圆自己的皇帝梦。

  正月初一,安禄山经东都耆老多次劝进下,在宫内乾元殿登上皇帝宝座。自称为“雄武皇帝”,国号“大燕”,改元“圣武”。以原河南尹达奚珣为侍中、张通儒为中书令、高尚和严庄为中书侍郎。

  安禄山出兵以“清君侧”为名,即是要奉密旨诛杀杨国忠,不料他到了洛阳就将伪装撕下,可见其志在取天下,眼光早盯在李隆基的皇帝之位上。

  安禄山满足于在洛阳称帝,无意在兵锋最盛的时候乘胜攻取潼关,由此给李隆基带来了喘息之机。

  天宝十四载十二月长安与潼关

  前方败绩的讯息接连传往长安,李隆基忧心如焚,又对诸事进行了安排。十二月十五日,即洛阳失守的第四日,李隆基授皇十六子李璘为山南节度使,皇十三子李璬为剑南节度使。他之所以如此授任,自是基于安禄山占领洛阳之后,汴水漕运由是断绝,江淮租赋势必改道江汉,然后输入关中。李隆基令其二子主持山南和剑南道,其目的在于巩固京城的后方。

  李隆基办完这些事儿,也没有忘记在潼关镇守的高仙芝和封常清。

  同日,李隆基同时颁下两道敕书。一道敕书颁往河西镇,召哥舒翰入京前往潼关主持防务;另一道敕书,则由边令诚携带前往潼关宣旨。

  这道敕书即是高仙芝和封常清的死令。

  边令诚先召见封常清宣旨,以“讨逆无效,丧师失地”之罪予以处斩。封常清早知死罪难免,就将早就写好的遗表捧至边令诚,让他转呈皇帝,表中说道:“仰天饮鸠,向日封章,即为尸谏之臣,死做圣朝之鬼。若使殁而有知,必结草军前,回风阵上,引王师之旗鼓,平寇贼之戈铤。臣常清无任永辞圣代悲恋之至。”

  高仙芝再被唤来,他在百余名陌刀手的簇拥下,再见封常清的尸身已躺在芦席,知道自己今日难以独活。他听完圣旨,悲愤地说道:“我退兵至潼关,罪也,守死不辞;然以我减截兵粮及赐物等,实小人诬我也。”他如此说话,即是斥责眼前的边令诚。

  是时将士们闻听欲斩高将军,不约而同地聚到门前,在那里大呼冤枉,以头碰地,其声震天。边令诚生怕将士生乱,遂令刽子手速斩。

  高仙芝又看了看封常清的遗体,悲戚地说道:“常清,你随我自微及著,相处甚笃,今日又与你同死于此,实为天命啊!”言讫,从容被斩。

  边令诚唤来右武卫将军李承光,令他在哥舒翰到任之前,署理这里的军务,然后匆匆返回长安。

  第二十四回 促战溃败失潼关 闻惊仓皇弃长安

  天宝十五载正月初一,哥舒翰被人抬至潼关门楼上向东眺望,此时的洛阳城内,安禄山正在那里举行皇帝登基仪式。昔日大唐的一东一西二位郡王,如今成为敌手东西对峙。

  哥舒翰入朝行至半途,晚间入浴室沐浴之时,忽然中风瘫痪。李隆基授其为副元帅之时,一些人认为派一个瘫子主持潼关军务,令人堪忧。李隆基听闻这些风言风语不以为然,说道:“哥舒翰威名显赫,其虽瘫痪难行,而眼光智计不失,放眼天下能抵御安禄山者,唯此一人而已。”

  李琬被授为元帅,不必亲赴前线,无非挂名而已。然其被授为元帅的第六日,忽然离奇暴死。如此一来,李隆基又授给哥舒翰一个全新的军衔,名曰“皇太子先锋兵马元帅”,即哥舒翰为皇太子李亨的先锋元帅,则此次东征冠以皇太子的名义。天宝十四载二十三日,哥舒翰率领集来的八万将士奔赴潼关,这其中有哥舒翰从河西、陇右诸藩调来的五万部落兵。李隆基先在勤政楼与哥舒翰壮行送别,再令百官到郊外饯行。大军出发之后,就见旌旗兵戈绵延百余里,可谓壮观。如此八万余人再加上高仙芝、封常清的残兵,则潼关守军共计十余万人,对外号称二十万。

  哥舒翰此时凝望关外,就见关下依次设有三道壕沟,这些壕沟皆宽二丈,深一丈,壕沟的前方更设有大量的鹿角刺木,如此态势再加上险要的潼关,委实易守难攻。哥舒翰观此情状,回首对众将说道:“高仙芝与封常清当初弃守陕郡,退守潼关还是有眼光的。唉,只是叛军未大举来攻,他们自乱阵脚自伤太多,却搭上了高仙芝的一条命,可惜了。”

  哥舒翰未到潼关之前,这里军务暂由李承光主持,其闻言说道:“哥舒元帅所言甚是。高将军和封大使当时以为,贼军远来,利在速战。官军唯有凭险坚守,不可轻易出关,此为上策。”

  哥舒翰道:“不错,我若当时在此,也会选择此策。嗯,传我帅令,各部唯凭险坚守,不得出关一步,违令者斩!李承光,今后由你职掌步军,马军由王思礼职领。你们可分出一半人轮换守关,另一半在关内操练。唉,这十几万将士骤然集在一起,须下大力气让他们依军令而行。”

  守军十几万人依然为乌合之众,除了哥舒翰带来的蕃兵稍有战斗力之外,其他人多为市井之徒。士卒们缺乏斗志,将佐们彼此摩擦,哥舒翰由此确立首先守关、再次整兵的方略,实为正确之举。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154页  当前第148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48/15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唐玄宗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