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盛唐风流_分节阅读_第32节
小说作者:凤鸣岐山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10 MB   上传时间:2013-09-21 11:53:48

  老话说得好:力不足,当借势以成之!很显然,李显此时的情况正是如此——甭管高宗与武后都打得是甚主意,此番入朝无论对于李贤还是李显来说,都是个趁势而为的大好机会,自然是不容错过的,实际上,李显早已做足了充分的准备,为的就是等待这一时机的到来,而今,一切都已准备停当,东风已起,是到了乘风破浪之时了!

  早朝一事,对于君臣来说,都不是件轻松惬意之事,旁的不说,辰时正牌开朝,卯时差不多就得出发了,早起是一回事,饮食更是个大麻烦,原因无他,一个早朝下来往往就得两、三个时辰的时间,若是遇到疑难之事议而不决,那没准就得上到午后方罢,这中间可没啥“课间休息”的机会,若是半中间尿急,那乐子可就大了去了,倘若不小心当场滚滚而下,那可就不是出丑的问题,而是君前失礼的大罪了,故此,每逢早朝,朝臣们总是能不吃便不吃,实在是身体受不了,那就尽量吃干的,这一点对于前一世早就习惯了早朝的李显来说,自然不成问题,这不,李显一大早起来,练完了武,匆匆地沐浴更了衣,也不去用白粥,就吃了两个白煎饼垫了肚子,便即乘上马车向皇城赶了去。

  激动么?有一点,尽管不多,可毕竟还是有的,要知道这可是李显今生第一次参与朝政,说不激动自然是不可能之事,再说了,此番朝议可是李显整个大计划的第一步,实是不容有失的,些许的忐忑也就是自然之事了罢,正因为此,这一路上李显的思绪也就有些紊乱,不过么,待得马车停稳,李显便已是完全镇定了下来,施施然地下了马车,往承天门前的小广场上一看,不由地便是微微一乐。

  老六这厮还真是个好表现的家伙,得,搬舞台上用不着化妆,都可以演小生了的!李显下马车的第一眼便见璐王李贤正春风满面地周旋于一众大臣中间,那等强装出来的谦逊状,实在是有些演戏的夸张成分在内,瞧得李显暗自好笑不已,当然了,乐归乐,该有的礼数李显却是不会省了的,这便急步向广场中心行了去。

  “殿下,早。”

  “见过周王殿下。”

  ……

  一众朝臣们一见李显到来,自是纷纷停住了议论的话头,或是问安,或是见礼不迭,一时间小广场上的声音显得格外的噪杂。

  “诸公都请了,小王来迟一步,海涵,海涵。”

  对于一众臣工们的见礼,李显自是不敢托大,拱手做了个团团揖,口中道着海涵,算是还了半礼,只是脚下却是没停,一直走到了李贤的身旁,这才站住了脚,略一躬身,拱手招呼道:“六哥,早啊。”

  “嗯,七弟来了,好,精神不错,来,站位兄这,待会便要开朝了。”这一见李显给自己见礼,李贤矜持地点了点头,便算是还了礼,随口夸了李显一句,摆足了兄长的做派。

  呵,这厮就是爱表现,够呛!李显自是知晓李贤摆出这么副架子的意义何在,左右不过是在向群臣们宣示他李贤才是二王联盟里的当家人罢了,当然了,对于李显来说,给旁人啥印象都没关系,只要李贤别由着性子胡来便成,至于外人如何看二王中以谁为首,那都无所谓,自是不会去计较那么许多,这便笑呵呵地应了一声,一派谦逊状地站在了李贤的身边,只是有意地落后了李贤小半个身位,以凸显李贤的领导地位。

  “上朝,上朝!”

  李显掐的时间很准,方才到了小广场没多会,也就是刚跟李贤打完了招呼的当口上,宫里的喊朝声已是一迭迭地传了出来,原本正各自窃窃私议着的朝臣们自是不敢怠慢,飞快地按品阶排好了队,由李贤兄弟俩打头,数名宰相紧随其后,鱼贯地走进了承天门,沿着宫中大道,急步向太极殿行了去,待得到了大殿之上,人人肃然而立,恭候着高宗及太子的到来。

  “圣上驾到!”

  朝臣们等了不到一刻钟的时间,后殿里便传出了司礼宦官高和胜那尖锐而又高亢的喊声,旋即便见高宗脚步显得有些蹒跚地从后殿转了出来,太子隔着数名小宦官紧随其后。

  “臣等恭迎陛下,恭迎太子殿下!”

  一众大臣们见高宗与太子皆至,自是不敢有失,纷纷跪倒于地,大礼参拜了起来。

  “众爱卿平身。”

  高宗的精神状态并不太好,脸色苍白而又憔悴,明明不到四十的人乍一看起来,就像是快五十的模样,就那么个简单地坐于龙床的动作一出,都不禁有些微喘,喊起的声音也显得有些子有气无力。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高宗叫了起,一众朝臣们自是紧赶着照老例三呼万岁不迭,而后各自磕头而起,按品阶及文武分站两列,一个个屏气凝神地站成了一座座木雕泥塑。

  “诸位爱卿,朕自去岁二月便已不曾早朝,所有政务皆有赖太子襄助,所处诸事皆甚合朕意,今朕既亲临,诸爱卿有何本章只管奏来好了。”

  待得一众大臣们站定之后,高宗环视了一下诸臣,而后一捋胸前的长须,先是夸奖了太子李弘一番,而后话锋一转,似有了再次亲政的意思在内,这令诸臣工对于高宗先前夸奖太子李弘的话不禁便打上了个问号,一时间竟无人出列上本,全都惊疑不定地揣摩起帝心来,大殿里竟就此安静得有些子诡异了起来。

  可怜的太子哥哥,您老咋就不明白帝心难测呢,您这头越是能干事,那一头老爷子心里就越容易犯叨咕,啧,若是能故意出一些无关紧要的小岔子,给老爷子有些指正的机会,这不就没事了,得,这回好了,要被掺沙子了不是?李显虽也如同群臣们一般肃然地站立着,实际上眼光的余角却始终不曾漏过太子的神情变化,果不出李显所料,高宗的话音一落,李弘的脸色便有些子黯然了起来,直瞧得李显心中感慨不已。

  “启奏父皇,儿臣有本章在此!”

  就在一派的寂静中,却见李贤大步走到了殿中,一躬身,高声地禀报了一句,登时便令满大殿之人的目光全都聚焦在了李贤的身上。

  厄,该死,这混球怎地如此沉不住气!李显先前正自感慨万千,浑然没留意到李贤的出列举动,待得发现之际,却已是来不及阻止了,心一沉,不由地便暗骂了一声,可事到如今,却也没了辙,只能是强自压抑住心头的不满,面无表情地看向了大殿中的李贤,脑筋则急速地运转了起来……

  第八十九章平地一声惊雷起(中)

  政务上的事不是靠急能成事的,没错,按李显的预订计划,李贤的折子确实是该上,但却绝不能在此时上,道理很简单,此际高宗刚放出一句意味深长的话语,太子那头明显已是生了怨气,这会儿上本,那不就是明摆着去打太子的脸么,如此一来,太子又岂能容忍,反击是必然之事,这么一搞之下,这朝会怕就得成了兄弟论争的战场了,虽说合了高宗的意,却显然不符合李显原先预定的暗渡陈仓之计划,一个不小心之下,全盘计划便有着毁于一旦的可能性,这叫李显又如何能不恼火在心的,可惜他再恼火也没辙,此等时分李显已没法子出面去制止李贤的冲动了,只能是微皱着眉头想着对策。

  果然不出李显所料,这一见到李贤站了出来,太子原本就不愉的脸色顿时便更阴沉了几分,然则在这等朝议时分,他也不敢有甚出格的表现,只能是用阴冷的眼光扫了眼李贤,瞬间便恢复了平静,只是嘴角边的那丝微笑却显得颇为的僵硬。

  “哦?贤儿可有甚本章,只管奏来,朕听着便是了。”

  李弘不开心,高宗倒是很乐呵,笑眯眯地对着李贤虚虚一抬手,示意李贤平身,而后用鼓励的语调吩咐了一句道。

  “儿臣,谢父皇隆恩。”这一见高宗脸上满是鼓励的微笑,李贤的腰立马挺得倍儿直,脸色也因激动而微微发红,逊谢了一声之后,这才接着道:“启奏父皇,孩儿所要奏的乃是漕运之事,今关中人口渐多,田亩所出已不敷用,亟需从江南调粮入关中,然,虽有前朝所疏通之运河,漕运却始终不利,依孩儿看来,此乃漕运不得法所致,孩儿有五策可解此厄,恳请父皇明鉴。”

  “嗯?贤儿有何妙策且说来与朕听听。”高宗将李贤引入朝中,本意只是让他牵制一下李弘罢了,并没有指望李贤能在政务上有多大的建树,可此时听李贤一开口便是漕运这么个老大难的问题,登时便来了些兴致,略一坐直身子,笑着追问道。

  “父皇,儿臣以为漕运之难乃在水路时堵时通,若欲彻底解决,须对现有之漕运策略乃至水道做大的变革,儿臣有五策在此,其一,广通渠淤塞严重,须重开;其二,汴渠因黄河沙多,易淤积,须专官为之护;其三……”李贤的口才本就极佳,加之此折子乃是他与李显讨论过多回的结果,这么娓娓道来,自是颇有说服力,不单高宗听得入神,便是朝臣们也大受鼓舞,待得李贤将条陈解说完毕,不少朝臣甚至顾不得此乃君前议事,竟私下里低声议论了起来,一时间满大殿皆是嘤嘤嗡嗡的细碎话语之声。

  高宗早就想彻底解决漕运问题,这些年来,也没少在朝堂上要求群臣们献策,自是对漕运不算太陌生,此际将李贤的五策细细地过了过,没发觉这五策有甚不对之处,这一见诸臣工在下头乱议个不停,立马抬手一压,示意诸臣工安静,而后沉吟着开口道:“唔,贤儿能实心为国,朕深喜之,诸臣工,对此条陈可有甚意见,都议议罢。”

  得,高宗不发话还罢,这一发话之下,群臣们倒是不私下议论了,可却也没见哪位朝臣愿意站出来评论此策的,倒不是群臣们对这五策无话可说,而是各自的心里头都有着深深的顾忌,只因李贤的身份太过敏感了些,此时站出来为李贤叫好,势必得罪太子,还不见得能得圣意,若是反对么,却又明显得罪了李贤,毕竟没谁敢肯定天上那块云会下雨的,万一要是李贤得了势,那岂不是自找倒霉来着,于是乎,任凭高宗的期盼目光有多热切,朝臣们大多都装作没瞅见——亲近太子一方的官员们是没得到太子的暗示,并不敢轻举妄动,而李贤那一方的官员么,却是因着李贤突然提前发动,就此处于不知道该不该此际便出面配合的窘境之中,至于处于中立的朝臣们自是更不愿介入到诸皇子的狠斗中去,保持缄默势在必行,谁都不吭气之下,大殿里也就这么再次沉闷地安静了下来。

  “陛下,微臣曾于河务上任过职,饱受河道不畅之苦,依微臣之见,若是能以璐王殿下之妙策行去,自不愁漕运艰难矣,望陛下明断。”

  寂静复寂静,可总这么寂静下去显然不成,不说高宗的脸色渐渐难看了起来,便是李贤也有些站不住了,好在此时工部侍郎杨武极为及时地站出来打破了沉闷的寂静,坚定不移地支持了李贤一把。

  “陛下,臣也以为此五策大善,当速行之!”

  “陛下,微臣以为璐王殿下此策当可解漕运之难,实利国利民之善策也!”

  “陛下,微臣附议!”

  ……

  按照李贤的事先安排,原本就干过河道的工部侍郎杨武便是其一系的标杆,只要杨武一动,其余人等便要即刻跟上,这会儿杨武既然已站了出来,林奇等十数名中下层官吏自是不敢怠慢,纷纷出列表态支持李贤,虽说出列的人数不多,品级也不算高,可一个个声音都嚷得不小,声势倒也造得颇有点浩大状。

  高宗似乎很满意李贤一系官吏们的表态,虽没立马出言肯定上一番,可脸上的笑容却是越发温和了起来,还时不时地轻轻点着头,这副摸样落在李弘的眼中,心里立马便有如平地里起了惊天之雷一般,硬是被震得有些个头晕目眩了起来。

  不明白,李贤是怎么也想不明白自己到底是做错了甚事,为何好端端地监着国,却猛然冒出了这么一遭莫名其妙的早朝,也想不通原本极力维护自己的父皇为何要将李贤、李显这两个讨人嫌的弟弟硬塞到朝堂上来,可有一条他是看懂了,那便是李贤这个漕运折子来势汹汹,极其不好应付,真要是让李贤将漕运的事情抓在手中的话,那势必会牵动整个朝局的走势,必然会极大地威胁到他李弘太子的地位,而这是李弘万万不能接受的结果,麻烦的是一来李弘本身对漕运并不熟捻,难以在短时间里找出李贤所献的折子的漏洞之所在,二来么,此等敏感时分,他李弘也不方便亲自出面去跟李贤对着干,毕竟那样做未免太着相了些,易遭人诟病,显得他李弘太无容人之量,然则不管怎么说,李弘是绝对不能容许李贤将漕运之事揽了去的。

  “陛下,老臣有些疑问想请教璐王殿下,恳请陛下恩准。”

  李弘心思动得飞快,既已认定不能坐看李贤拿走漕运事宜,自是不再多犹豫,飞快地对站在文官队列前几列的阎立本使了个眼神,但见阎立本不动声色地轻点了下头之后,大步站到了殿中,对着高坐在大位上的高宗行了个礼,朗声禀报道。

  “唔,阎爱卿久在工部,理应对漕运之事颇有心得,既如此,想来该是能对贤儿的折子做些补益的,朕准了。”阎立本乃是高宗亲自调回京师辅佐太子的,自是清楚阎立本是绝对的太子一党,此际见其站了出来,又怎可能不明白太子那头要发动反击了,而这显然符合高宗的初衷,自然乐意见到此事发生,这便笑呵呵地点头应允了下来。

  “多谢陛下隆恩。”阎立本不慌不忙地谢了恩,而后略一侧身,平静地看着李贤,略一躬身,拱手为礼道:“璐王殿下,下官有几个问题求教,还请殿下代为解惑,下官感激不尽。”

  “不敢,阎尚书言重了,您有何疑问但讲无妨,但凡小王能答的,断不会令阎尚书失望便是了。”李贤自是早就知晓会被太子一系的官员刁难,此际见阎立本跳了出来,自不会感到奇怪,这便面色平静地还了半礼,语气平淡地回了一句道。

  “敢问殿下,您所言的五策若是就此行去,须多少时日,又需多少人力、钱财方能得尽全功?”阎立本乃是老工部了,对河工乃至漕运都门儿清得很,自是知晓李贤所献的五策确有解决漕运难题之可能,他当然不会从具体实务上去非难李贤,而是一针见血地连着提出了两个要害问题。

  “阎尚书问得好,小王此五策虽是一体上的,可具体实施却可分别进行,其一,分段漕运如今即可进行,若是各部能通力配合,半年便可见成效,其二,广通渠先行,而三门渠后之,前者需时两年,后者需时三年,两者可交叉为之,拢共需耗时四年左右,至于汴渠维护则需常年为之,并无时限,具体所需人力须得经户、工二部统筹,沿途诸州调配,整体计划需耗钱近一千万贯,四年而为之,每年至少两百五十万贯左右。”李贤早就跟李显私下算过了好几回的账,虽不敢说能得到一个百分百准确的数字,可大体上要花销多少钱财还是能估算个近似数的,当然了,这数值着实太过惊人了一些,哪怕李贤已是将原本所估算出来的数目字极大地压缩了一把,可此等惊人之耗费一出来,登时便令满殿大臣们全都倒吸了口凉气,霎那间,嘤嘤嗡嗡的议论声立马再次轰然大作了起来……

  第九十章平地一声惊雷起(下)

  每年两百五十万贯看起来似乎不多,换算成银子,也不过就是两百五十万两而已,相比于后世投之于治河上的耗费无度来说,真不算多,要知道后世清代时每年投到运河里的常规银两都远不止这个数,更别说每每还有动辄便是以百万两计的专项整治费用,问题是此时的大唐虽经三代图治,国力强盛,号称天朝,可实际上强的只是在军事上,经济实力只能算是一般般罢了——国库每年的岁入也不过就是一千七百万贯左右而已,扣除行政费用以及各种七七八八的花销,还能剩下的也就已是少得可怜了,这还不算每年几乎都会爆发的各种边境战争之所需,认真算将下来,朝廷也就只能做到大体上的收支平衡罢了,就算能略有些盈余,可却绝对没有两百五十万贯那么多,很显然,要国库里拨出这二百五十万两银子几乎就是不可能的事情,也就怪不得朝臣们惊诧不已了的,若是朝臣们得知李贤所报的这个数目字其实仅是真实所需的七成的话,只怕更得被惊得汗如雨下了的。

  “殿下豪情,下官佩服,只是下官却有一不明处,还请殿下代为详解。”阎立本虽刚接掌户部,可半月余下来的努力下来,对国库的老底自是知之甚详,这一听李贤说起一千万贯的花费就跟说一千贯一般轻巧,登时便被狠狠地震了一下,心里头真不知是该气还是该笑了,不过么,话又说回来了,阎立本此番站出来的目的便是为了为难李贤,能揪出李贤策子里的漏洞对他来说,却也是好事一桩,这便不动声色地说了一句道。

  “阎尚书有何疑问但讲无妨,小王不敢言必能解答,却自会尽力而为之。”李贤准备漕运的折子已有年余,自忖对漕运的方方面面都已了若指掌,虽明知阎立本这是在有意刁难,却也并不放在心上,这便笑呵呵地拱了拱手,自信无比地回答道。

  “多谢殿下。”阎立本恭敬地行了个礼,先是谢了一句,而后面色肃然地开口道:“殿下可知我朝历年岁入几何,盈余又是几何?”

  “据小王所知,去岁丰产,朝廷岁入一千九百万贯,较之前年约增两成,历年大体如前年,增减有限,至于盈余么,这个小王倒是不知,阎尚书既掌户部,自是该比小王清楚才是。”国库存余多少乃是朝堂机密,李贤虽贵为亲王,却也同样是知之不详,只是大体上知晓国库并不算太丰腴罢了,不过么,李贤也不怎么在意国库如今能有多少存余的,只因此番治河所需的花费李贤另有谋算,故此,明知阎立本提出此问题不怀好意,可李贤依旧答得轻松无比。

  “殿下能知岁入,实有心人也,下官佩服。”阎立本言语带刺的讽了李贤一句,那意思是在说李贤不安亲王之位,实是野心之辈,这话一出,李贤的脸色立马就变了,阴沉无比地瞪了阎立本一眼,待要发作,却又不敢在这等朝堂之上太过放肆,直气得脖子都粗了好几分,若是眼神能杀人,只怕阎立本都已死上千万回了,可惜阎立本压根儿就不吃他这一套,也没管李贤生气不生气的,不紧不慢地接着说道:“去岁大收,朝廷略有盈余,实剩七十万贯,已是历年最高,国库如今累计有钱一千两百万贯,扣除今岁预计支出,所能调用者不外一百万贯不到,下官实不知殿下所言的千万贯费用从何而来,还请殿下指教。”

  “阎尚书忠于职守,小王同样感佩在心。”李贤被阎立本先前的话语刺得难受至极,纵使明知此时不是与其计较尊卑上下的时辰,可还是忍不住反唇相讥了一句,暗指阎立本投靠太子,实有失朝堂重臣之体面,他倒是反击得快,可惜阎立本养气功夫好得很,压根儿就不为李贤此言所动,一张平板脸上甚表情都没有,只是静静地站着,一派耐心地等待李贤给出个合理解释之架势,硬是弄得李贤很有种一拳打到空气中的脱力感,恼火是自然之事,偏生这会儿李贤又拿阎立本没办法,只好暗自咬了咬牙,带着丝愤愤语气地接着说道“小王何曾说过要从国库中调银,阎尚书怕是误听了罢,诚然,漕运花费巨大,然,事关社稷安危,不可不鼎力为之,若是以十年而徐徐为之,自不虞国库不敷所用,惜乎远水难解近渴,今关中缺粮数以百万石计,若不早更易之,恐饥荒起矣,四年而为,虽有艰难,却可解燃眉之急,小王不敢因其难而畏缩,自当筹谋以尽其功!”

  “下官愿闻其详。”李贤尽自说得慷慨激昂,可惜阎立本却压根儿就没啥反应,待得李贤话音一落,便即出言追问了一句,摆明了就是不相信李贤能凭空变出钱来。

  “父皇,孩儿有数策可不动国库而聚治漕运之所需,恳请父皇明断。”被阎立本纠缠到了此时,李贤总算是猛醒了过来——阎立本就是个来找茬的家伙,跟他再多废话亦是白费唇舌,与其跟其斗气,倒不如直接找高宗做主为佳,这便连看都不再看阎立本一眼,一旋身,对着高宗便是一躬,。高声禀报道。

  “哦?贤儿有何妙策,且说来与朕听听。”高宗显然很乐意看到李贤与太子一系的官员打嘴仗,正自听得乐呵之际,猛不丁听李贤言及有敛财妙策,立马来了兴致,笑眯眯地虚抬了下手,兴致盎然地问了一句道。

  “父皇明鉴,如今不只是关中屡屡缺粮,便是整个西、北亦然,即便如此,各处酿酒之风却日趋兴盛,所费粮食无算不说,因酗酒而误事者实众矣,先帝在日,曾数次下诏禁酒,奈何酒利厚,私酿屡禁而不绝,事遂废焉,孩儿以为酒既难禁,不若以一机构统之,名曰:酒司,发酒牌以为产者凭证,无酒牌者即为私酿,当处以重罚,乃至抄家亦不为过,大可由各州专卖局定数发牌,每年一更,价高者得之,每年当可有百万贯之数以为河工之用,此为其一,其二,父皇月前曾下明诏,勒令工商者不可乘马,确是重农抑商之善策,只是如今商旅者实众,无车马实难贩货谋生,孩儿以为若能网开一面似乎更佳,大可以专卖局售车马牌,既可让商者有便行之力,又可令其为河工出力,何乐而不为哉,此皆儿臣之浅见耳,还望父皇详查。”李贤深吸了口气,滔滔不绝地便说上了,这一说之下,足足说了数分钟之久,直听得一众朝臣们全都大皱眉头不已,没等李贤将话说完,嘤嘤嗡嗡的私议声再一次响成了一片。

  酒司这么个专卖机构说起来一点其实不算创新,早就有盐铁专卖的先例在了——自春秋管仲推行“官山海”制度以来,绝大多数皇朝稳定时期里,盐铁都属于官府专营之商品,大唐亦是如此,司农寺下属之盐铁司便是主管全国盐铁专卖的常设机构,按理来说,即便是再多一个酒司也没啥了不得之事,左右不过就是导致市面上的酒贵上一些罢了,可实际上却没那么简单,不为别的,只因这个时期绝大多数的酿酒场子都掌握在豪门世家的手中,远的不说,就以京师为例,最大的那些酿酒场子全都是京中世家的产业,满殿的朝臣们或多或少都跟酿酒场子有些瓜葛,真要是按李贤所说的去执行,各豪门世家的利益必将遭受重大的损失,很显然,李贤这么个章程一出,就有如平地里起了声惊雷一般,硬是将一众朝臣们全都给震得个七晕八素地,大家伙沸反盈天也就是毫不奇怪之事了的。

  “陛下,老臣以为璐王殿下此二策看似合理,其实大不然,其一,与民争利乃是朝堂大忌,其二,工商不可乘马为的便是重农抑商,若是花钱购了牌照便可乘马,岂不是变相敛财,陛下之原意荡然无存之余,还必遭世人诟病,实大谬也,断不可行之,望陛下明鉴!”李贤不想理会阎立本,可阎立本却没打算就此罢手,不待高宗表态,立马高声反对道。

  “陛下,阎尚书所言甚是,微臣附议。”

  “陛下,治漕运之本意乃是安社稷,若是以扰民为代价,则本末倒置矣,断不可行!”

  “陛下,微臣以为璐王殿下虽有为国之心,只是历练尚浅,立意虽佳,惜乎手段欠妥,当慎重以行。”

  ……

  阎立本话音刚落,刘祥道等太子一方的大员们自是纷纷站了出来,或是直接反驳李贤的建议,或是假好心地以历练不足为理由替李贤开脱,一番闹腾之下,不少生恐高宗就此准了李贤所奏的中立官员们也纷纷出列表态,几乎是众口一词地反对李贤的建议,这等一边倒的形势对于李贤来说,已是不乐观到了极点……

  第九十一章力挽狂澜(上)

  完毬了,老六这厮要顶不住了,这就是强出头的代价,该死的,还得咱去给你小子擦屁股!始终冷眼旁观着的李显一见李贤在众朝臣的围攻下,一张小脸已是铁青无比,便知道李贤已到了发飙的边缘,心中暗叫不妙,真要是让李贤在这等朝堂上大发作起来,那李显一年多来的辛苦布局都将就此化为泡影,故此,尽管满心的不耐,可事到如今,李显也不得不出头了,只是心中的恼火却是一窜一窜地烧着。

  原本按照李显的预订计划,李贤这份折子应该在朝议进行到将近尾声时上方是最佳的选择,概因到了那时朝臣们皆已精神疲惫,势必很难就此重要议题做出严谨的思考,纵使有争议也不会太过激烈,虽不可能一朝便能过关,可在下一次早朝到来之前,漕运折子势必将成为各方瞩目的焦点,同时太子一方未必便会全力反对,反倒是全力争取将此事抓在手中的可能性居多,如此一来,便给了李显以腾挪利用的空间,从而为暗渡陈仓之计创造条件,如今可好,李贤一上来就拉开架势去打了太子的脸面,双方之间已难有妥协的余地,尖锐的矛盾冲突之下,政争经验明显不足的李贤自不可能稳得住阵脚,于是乎,该说的不该说的全都一股脑地往外喷,这就造成了眼下这等极端被动的局面,倘若李显再不出头的话,光靠李贤的能耐,已几乎没有翻盘的可能性了,而这显然是李显万万不愿看到的结果。

  “父皇,儿臣听了诸位大臣的议论,颇有茅舍顿开之感,心中亦有些浅见,不知当讲不当讲。”李显出列的速度不是很快,很有种不紧不慢的稳重感,出了列之后,也没有急着开口,只是默默地站在了李贤的身旁,可就是这么一站,原本已将暴跳发作的李贤却很明显地松了口气,竟就此沉静了下来,一众朝臣们攻讦了一阵子,见李贤没反应,未免也就觉得有些个无趣,渐渐地也就安静了下来,待得大殿上已是风平浪静之际,李显这才对着高坐龙床上的高宗一躬身,语气平缓地开了口。

  “哦?显儿对漕运一事亦有涉猎么?那好啊,就说来听听罢,说错了也无妨,朕不怪尔便是了。”高宗是懦弱了些,可并不痴愚,这一年来李显的表现他可是都看在眼中的,心中自是对李显格外高看了一眼,此时见李显丝毫没有初涉朝堂的紧张,身上反倒是透着股成熟稳重的味道,不由地暗自啧啧称奇不已,这便微笑地点了点头,一派温和地回了一句。

  “儿臣谢父皇隆恩。”李显一丝不苟地行了个礼道:“父皇,儿臣以为六哥所言有理,诸臣工所言也不差,双方只是道不同耳。”

  “此话怎讲?”高宗原本以为李显站出来会坚决地支持李贤,却没想到李显一开口居然是和稀泥的架势,登时便是一愣,狐疑地看了李显一眼,眉头微皱地追问道。

  “父皇明鉴,依儿臣看来,道有大道小道之分,实不可同日而语,漕运关系社稷安危,漕运不畅,其害大矣,去岁大丰,危害尚不显,倘若遇饥年,若何如之,难不成天下竟有就食天子乎?是故,儿臣以为六哥所谋者大道也,比之仅顾一己之私者,其德昭焉,此儿臣之见耳,望父皇明断。”李显可不是李贤那等政争菜鸟,这一上来便是从大义上着眼,言语不多,却颇显高屋建瓴之气魄,虽没一个脏字,却狠狠地扇了先前冒出头来围攻李贤的众臣们一个响亮的耳光,硬是弄得阎立本等老江湖都不禁为之汗颜不已。

  “就食天子?呵,显儿这话说得倒也不差,只是国库不丰,朕又不愿扰民,如之奈何?”高宗还真就是个就食天子——前些年高宗总往东都跑,虽说有着武后的怂恿的因素在,其实何尝不是因着关中缺粮之故,不得已就食洛阳罢了,这会儿一听李显如此说法,不禁老脸微红,苦笑着摇了摇头,索性便给李显出了个难题。

  嘿,老爷子,还真有你的,又要马跑又要马不吃草,这等好事哪寻去?李显险些被老爷子的话给气乐了,心里头狠狠地腹诽了高宗一番,可也没辙,高宗既已出了题,不答是不成的,不单得答,还得答得漂亮,好在李显此番也是有备而来,却也并不怯场,只略一沉吟,便已慎重其事地开口道:“回父皇的话,孩儿以为事情或许可以分两步行去,其一,关中之地虽已不敷授田之用,然却尚大有潜力可挖,若能耕种得法,量产倍余实不足为奇……”

  “哦?显儿可有良策乎?”高宗身为“就食天子”,自然是深知粮食对关中的重要性,这一听李显居然有办法将关中之地的粮食产量翻倍,登时便来了精神,甚至等不得李显将话说完,便即出言打断道。

  “回父皇的话,孩儿不敢虚言哄骗父皇,量产倍增之秘说来很简单,便着落在‘轮耕’二字上罢了,若能无须轮耕,量产自多矣。”李显并不因高宗着急便一股脑地将办法说将出来,而是故意卖了个关子道。

  “殿下,您怕是不知农务罢,轮耕乃是为蓄积地力,不得不为之,若是强自耕种,不单不能增产,反倒有颗粒无收之危矣,此诚不可以胡为也。”朝中大臣大半不识农务,可阎立本却是个行家,一听李显说得如此自信,忍不住出言打岔了一句,语气里满是不屑之意,就只差没指着李显的鼻子骂其年幼无知了的。

  “唔,阎爱卿所言甚是,朕虽不曾务过农,可轮耕之理还是知晓的,莫非显儿另有妙策不成?”高宗其实是不知农务的,不过见阎立本说得如此肯定,自也就认定事实必是如此,也以为李显就是在胡言,原本强烈的兴趣立马便化为了乌有,只是抱着姑且听之的心理,随口问了一句道。

  “父皇明鉴,四年前父皇曾赏了儿臣两个庄子,大小相当,只是一个在城西,一个在城东罢了,水土田亩也大体相同,按理来说,两庄之产出当是相差无多才是,其实不然,父皇可知城东之‘饼儿庄’所产与西庄之差几何么?”李显没有去理会阎立本的嘲讽,只是微笑地看着高宗,继续卖着关子道。

  “这个……,朕倒是不知,显儿就说来与朕听听罢。”高宗赏赐诸皇子的东西多了,哪可能记得住四年前赏李显庄子的事情,不过倒也不以为李显会说谎,毕竟此事在皇宫档案里皆有记载,一查便可知真伪。

  李显自信地一笑,不紧不慢地回答道:“好叫父皇得知,‘饼儿庄’每年所出是西庄的两倍还有余,区别便在‘轮耕’二字上,父皇若是不信,大可派人前去验证,当可实证孩儿之言。”

  “哦?竟真有此事?这‘饼儿庄’是如何耕种的,显儿快说与朕知。”高宗见李显说得如此之肯定,自忖李显断然不敢在这等朝议时分信口雌黄,原本已熄灭了的兴致再次高涨了起来,霍然站了起来,满是期盼地追问道。

  “回父皇的话,奥妙尽在‘循环’一道上,此法非儿臣独创,乃是儿臣家中一管事据《齐民要术》所载总结而得,大体上如是:于田地中央建一水塘,周边依次排开猪圈、鸡鸭饲养场,果园、粮田,塘中养鱼、种藕,并以之为浇灌果园、粮田之水源,以粮田所出之秸秆为饲料养家畜家禽,以家畜家禽之粪便为源,既可于塘中养鱼、种藕,又可为肥田之用,果园除产果品之外,其落叶枯枝亦是肥田之良源,如此循环利用,既可保证无轮耕之必要,又能另得果品等额外之产出,比之仅以种粮之庄,倍增不足为奇也。”李显这回倒是没再卖关子了,将“饼儿庄”的总体设计略述了一番,点出了循环利用之道。

  “好,显儿所言的法子朕瞧着甚好,若是能推而广之,何愁关中岁入不增耶,韦夕机何在?”高宗虽不懂农务,可一听李显如此说法,却也颇觉合理,心情自是振奋不已,不待众臣有所表示,高宗已点了司农卿韦夕机的名。

  “臣在。”

  若说阎立本是个农务的行家的话,那司农卿韦夕机就是行家里的专家,就在旁人尚未想明白李显所言的“循环利用”之奥秘何在时,韦夕机已是彻底明白了事情的关键所在,正自激动不已间,突闻高宗点了名,自不敢怠慢,紧赶着从旁闪了出来,高声应诺道。

  “韦爱卿乃老司农了,依爱卿看来,显儿所言的法子可行否?”高宗虽相信李显不敢在朝堂上肆意浮夸,可毕竟还是不太放心,这便谨慎地出言咨询道。

  “陛下明鉴,依微臣看来,此法从道理上能说得通,然,是否可行尚虚实地验证,在未曾见到实证前,微臣实不敢妄言。”韦夕机是个极为谨慎之人,尽管内心里已相信了李显所言的办法可行,可在回答高宗的咨询时,依旧谨慎地持保留之态度。

  “嗯,韦爱卿乃老成谋国之臣,朕信得过,此事便交由爱卿具体负责好了,若是真能在关中推广开去,实功莫大焉,朕颇是期待。”高宗一高兴,浑然忘记了先前正争执着的漕运之事,兴奋无比地对韦夕机下令道。

  “是,微臣自当慎而行之,定不敢有违圣意。”高宗既已下了决心,韦夕机自是不敢怠慢,紧赶着便应了诺,而后躬着身子退回了原位。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376页  当前第32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32/376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盛唐风流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