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李治你别怂_分节阅读_第596节
小说作者:贼眉鼠眼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79 MB   上传时间:2024-03-19 11:56:29

  果然,婆娘飘起来的时候,必须下狠手拾掇,既然吃硬不吃软,朕完全可以满足她。

  沉吟片刻后,李治缓缓道:“来人,召左右相,西台殿侍中,六部尚书等朝官入宫……”

  顿了顿,李治忽然又道:“遣一乘软轿,赴英公府上,请英公入宫一见……英公年迈,抬轿小心些,莫颠簸了老人家。”

  一个时辰后,众臣奉诏匆匆入宫。

  入宫的臣子中,唯有英国公李勣的待遇最高,他是被宫人用软轿抬进来的。

  众臣只能羡慕地看着李勣在太极殿外下轿,却生不出嫉妒之心。

  这是三朝功勋数十年来一刀一剑拼下来的待遇,人家该得的,没法嫉妒。

  李治等候在太极殿外,殿外广袤空地上,堆着两千余斤番薯,是滕王这次下江南监察督促种植新粮种的收获。

  众臣拾阶而上,来到殿外,见李治已在等候,于是纷纷行礼拜见。

  行礼过后,众人这才看到李治面前堆成山的番薯。

  众人一愣,唯独李勣浑浊的老眼里闪过一道精光,然后迅速沉寂下来。

  君臣见礼后,李治笑着与众人闲聊了几句家常,君臣各有问答,气氛倒是颇为融洽。

  从帝王对臣子的态度上来说,李治比李世民做得更好。

  无论忠奸,李治对所有臣子都很亲近,很随和,通常喜欢跟臣子玩笑几句,或是东家长,西家短,臣子家里一些无伤大雅的八卦秘闻也被他拿出来调笑几句,君臣笑过之后,彼此的距离也就更近了。

  今日李治选择在太极殿外召见众臣,而且召见的都是当朝的重臣,不是宰相就是尚书和大将军,尤其是召见的场地还堆着如山的番薯。

  众臣心中奇怪之余,倒也不方便询问,陪着李治闲聊了半天。

  最后右相许敬宗还是忍不住问了起来。

  要说这许敬宗心思确实伶俐,他知道李治不会无缘无故把一大堆番薯摆在面前,既然摆出来了,自然有他的用意,作为朝中宰相,有一个很重要的职责,就是偶尔给天子捧哏,不能让气氛掉地上。

  李治微微一笑,就等许敬宗这一问呢。

  于是李治指了指面前的番薯,笑道:“众卿可知此为何物?”

  在场的朝臣当初大多跟随李治去过甘井庄,亲眼见证了番薯的收成,对此物自然不陌生,于是异口同声说出了答案。

  李治又笑着问道:“众卿可知,此物亩产几何?”

  又是送分题,当初在甘井庄时就听李钦载吹嘘过,于是众臣又说出了答案。

  李治点头:“不错,五千斤,自三皇五帝以来,众卿可曾听说有任何作物亩产竟有五千斤之巨?”

  众臣摇头,一个优秀的捧哏,一定要跟着逗哏的思路走,逗哏需要捧哏说什么,捧哏就说什么,别跟自己的饭碗过不去。

  见众臣很给面子地顺着他的思路,给出了正确答案,李治表示很欣慰。

  又指了指面前的番薯,李治缓缓道:“这是滕王叔从江南带来的第二季番薯收成,共计两千余斤,占地不到半亩……”

  “两次收成后,如今已可确认,番薯一物,确如渭南县侯李钦载所言,亩产五千斤只多不少。”

  众臣一愣,接着震惊哗然。

  当初在甘井庄亲眼见到番薯收成,那时总共才几株番薯种,收成也不过数十斤,所以群臣惊讶之余,倒也没什么太大的感触。

  毕竟李钦载指着数十斤收成的番薯,信誓旦旦说什么亩产五千斤,那画面实在没什么说服力。

  可是现在,第二季收成两千多斤,小山一般堆在太极殿前,此刻的画面与当初截然不同。

  尽管不愿相信,但众人却不得不信。因为事实就摆在眼前。

  震惊过后,群臣很快想到了一个亩产五千斤的粮食作物对江山社稷,对黎民百姓的意义,于是愈发惊骇,最后一脸骇容又迅速化作惊喜。

  “臣等恭贺陛下,江山永固,万代不息!”

  众臣一齐行礼,李治欣悦仰天大笑。

  这话没夸张,有了亩产五千斤的粮食,江山可不就“永固”了吗?

  那么,接下来……

  李治努力收敛了笑声,道:“朕且问众卿一句,此物之于大唐,比诸开疆拓土万里,孰轻孰重?”

  众臣不傻,当然知道答案。

  历史长河里,开拓疆土不过是王朝一时之利,历朝历代无论多大的疆土,少则数十年,多则上百年,一旦王朝转衰,当初得到的疆土必然会失去,这是千古颠扑不破的真理。

  然而一种亩产五千斤的粮食,无论朝代怎样更迭,粮种一旦推广开来,是永远不会失传的。

  如果将历朝历代的皇帝从地下挖出来问他们,是选择一种亩产巨高的新粮食,还是万里疆土,只要不是昏庸至极的帝王,他们的答案一定会选择粮食。

  因为江山永固,是与粮食直接划等号,而不是开拓的疆土。

  沉寂许久,李治终于听到众臣的答案,他对众人的答案表示很满意。

  众臣入宫后,李治接连问了几个问题,刚开始时众臣还满头雾水,不知天子为何发问。

  然而在场的都是当朝重臣,一个胜过一个的老狐狸,李治接连发问后,众人渐渐咂摸出味道了,于是若有所悟地纷纷瞥了李勣一眼。

  人群里,李勣老眼半阖,不言不动如木雕,对身外事仿佛不闻不见不知。

  李治也迅速瞥了李勣一眼,然后环视群臣,慢悠悠地道:“此物之重要,尤胜开拓万里疆土,那么……发现此物的人,朕该如何赏赐?”

  “番薯现于大唐,说是旷世奇功也不为过吧?众卿觉得,朕能否对立下此功的人视若无睹,就当这件事没发生?”

  众臣不但是捧哏,而且是优秀的捧哏,他们很清楚天子需要的答案是什么。

  什么时候该顺着天子的话往下说,什么时候能瞬间分辨出天子说的是反话。

  李治此话刚出口,心窍最伶俐的许敬宗立马接口。

  “陛下,臣以为,发现番薯此物的人对大唐立有盖世之功,必须重重赏赐,有功不赏,岂不令天下的功臣寒心?”

第918章 大唐之霍去病

  赏功罚过,帝王必须具备的品质。

  番薯种了两季,收成巨大,事实俱在。

  李钦载立下的这桩功劳算是板上钉钉,无可争议了。

  如此巨大的功劳,李治怎么可能装作视而不见?延续数百年国祚的功臣,总不能随便赏点金银布帛就算了吧?

  道理摆在君臣面前,赏赐太轻微,说不过去。

  今日李治将朝中重臣全都召进宫,当着众人的面铺垫了半天,又是万里疆土,又是江山永固,一次又一次地强调番薯对大唐的重要性。

  为的是什么?

  为了给李钦载晋爵。

  有个很麻烦的问题在于,李钦载实在太年轻了,才二十多岁的年纪,如今已是爵封县侯,这个年纪封侯已经有点过分了,古往今来鲜有闻者。

  唯一能与之媲美的,大概只有汉朝时的冠军侯霍去病了。

  算算日子,李钦载被封县侯也就两年前的事,刚过两年,又要晋爵。

  爵位再往上升,可就是县公了。

  一个二十多岁的县公,你敢信?霍去病都没这么风光过。

  李治已经预料到给李钦载晋爵,朝中会有怎样巨大的阻力。

  这便是今日他召集重臣,在他们面前铺垫半天的目的。

  摆事实,讲道理,李治就是要说服他们。

  汉朝能有一个霍去病,朕的大唐凭什么就不能有一个李景初?

  霍去病十八岁封冠军侯,虽说是特例,却不是标准,没人规定不能超过他。

  大唐有个李钦载,实实在在为社稷立下这么多功劳,尤其是引进番薯,更是功德无量,凭什么不能晋县公?就因为年轻,资历不够?

  其实李治铺垫半天后,群臣已经明白他的用意了。

  人群一片寂静,不少人的脸色还是不太好看。

  是的,年龄和资历很重要。当一个人活到这把岁数时,思想往往变得守旧腐朽,年龄和资历便成了他们阻拦后来者的一件法宝。

  在场的朝臣不是宰相就是尚书,但其中封了爵位的只是少数。

  自己在朝堂打生打死奋斗了一辈子,临老都没能混个爵位,哪怕连个男爵都没轮到自己,凭什么一个二十多岁的毛头小子封侯封公,坐了火箭似的往上窜?

  这不公平!

  尽管李治摆事实讲道理,句句都在理,但在场的人群中仍然没人表态。

  这个时候,许敬宗终于站出来了。

  许敬宗内心里其实也不情愿李钦载晋县公的,这也太扯了,二十多岁封公,再过十年二十年,你特么不得封王啊?

  然而佞臣往往有一种宝贵的品质,那就是以皇帝的喜恶为喜恶。

  自己怎么想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顺皇帝的心。

  再说许敬宗早在显庆二年便被封高阳郡公,爵位不小,对于李钦载封县公倒也不会太过嫉妒。

  不患寡而患不均,人性不就是这么回事么。

  见许敬宗站出来表态,李治两眼一亮。

  不愧是朕的左膀右臂,没白疼你。

  有了许敬宗的表态,李治顿时觉得底气更足了几分。

  “许相言之有理,呵呵,朕的大唐向来赏罚分明,立了功就该赏,犯了错必须罚,这是铁打的规矩。”

  李治说完飞快朝其余的人扫了一圈,淡淡地道:“若朕对这桩盖世之功视若无睹,不仅寒了功臣之心,更损了皇威。”

  “将来朕若举兵征伐番夷,平定四海,谁还肯为一个赏罚不明的昏君拼死厮杀?谁还肯为朕豁命立功?”

  此话一出,在场众人纷纷变了脸色。

  李治这话说得有点重,但不得不承认,确实说得有道理。

  要怪就怪立下这桩大功的人实在太年轻,实在让人匪夷所思。

  此刻李治的表情很坚决,一副不答应就不罢休的架势,而群臣内心却实在不想答应。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913页  当前第596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596/913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李治你别怂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