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在战斗进行到二十余分钟的时候,第20师团师团长松村少将见八路军已经冲进113联队并将其打得溃不成军,就歇斯底里的下令:“毒气弹,准备!”
“可是少将阁下!”参谋赶忙阻拦道:“我们的部队还没有撤下来……”
“这样下去会发生什么?”松村少将打断了参谋的话:“让八路军继续突破我军阵地吗?”
客观的说松村少将的选择是对的,因为如果这样下去八路军就会赶着帝国的溃军冲进第20师团主阵地,接着整个师团都将陷入崩溃……八路军上来的是半履带汽车,其装甲、火力及速度对步兵拥有压倒性优势,而第20师团从奉天战役突围后已几乎没有战车和装甲车了。
其实即便鬼子有战车和装甲车也无济于事,因为八路军手里还有火箭筒和反坦克飞弹。
师团长这么一说,参谋就无言以对了。
于是两分钟后,五十余枚毒气弹就从各个方向朝第113联队的阵地打去……鬼子虽然看不清八路军的位置,但他们知道113联队防线的位置,只要把第113联队当作八路军来打就对了。
不一会儿,黑暗中就到处弥漫着带有蒜臭味的烟雾,夹杂着鬼子的惊慌恐怖的惨叫声,有些第113联队的鬼子发现是毒气弹后第一时间就朝后方主阵地撤退,却在松村的命令中遭到无情的射杀!
松村对此的解释是:“他们必须守在自己的阵地上,撤退的当作逃兵处理!”
这是完全不给第113联队活路:坚守阵地要被毒死,撤退就被当作逃兵,似乎就只有前进一条路。
可就算前进似乎也无法短时间冲出毒气封锁的范围。
松村这么做为的是不希望给部队增加负担,他知道那些逃回来的兵即便是活着也会受各种不同程度的伤,比如失眠、呼吸器官被腐蚀,最轻的也是皮肤溃烂。
而此时的帝国已没有多余的药物医治他们,最好的方法就是将他们彻底清除。
因此,第113联队的官兵几乎死伤殆尽,两千多人里只有十几个聪明的第一时间将自己的脸及暴露在外的皮肤埋在战壕底部的泥土里才捡回一条命。
这方法的确有效,防毒面具的发明就是因为野猪在毒气中将口鼻埋在土里利用疏松的土壤作过滤器而幸存下来。
另一方面,就是毒气更多的是往上飘,对战壕尤其是其底部只能少量扩散浓度极为有限。
不过这方法不建议尝试,因为在土壤中呼吸十分困难,没有一定的毅力无法做到。
幸运的是八路军带了防毒面积并且战前还做了一定的准备,发现鬼子打毒气弹后就用最短的时间戴上防毒面具紧急撤退……不撤退不行,黑暗中司机驾驶半履带汽车原本就十分困难,如果再戴上防毒面具就更是糊成一片根本就看不到路,跟闭着眼开车没什么两样。
撤退时偶尔还可以开下灯看路,这要是在进攻时开灯,那就是把自己的位置明确告诉鬼子了。
这场战斗百战旅伤亡不大,五十余人牺牲三百多人负伤,毕竟有半履带汽车装甲的保护。
而鬼子第113联队一千八百多人就只有十几个幸存,他们绝大多数都是被鬼子自己的毒气弹毒死的。
从人数伤亡上看这场仗八路军显然是赢了,但从战略上看……八路军却没能成功突破鬼子防线被第20师团挡在了距离通化八十公里的前台。
李长富原本想绕道,但发现前台地处山脉出口,方圆上百公里就只有这一条路能去通化,于是就只能在这里停下了脚步构筑阵地与鬼子僵持。
百战旅的失败让王学新很意外,他没想到鬼子还能下这狠手,这怎么说也会影响部队的士气吧,比如第20师团的其它鬼子,他们心里难道不会想:下一个被牺牲的会不会就是自己?
有这样的想法,必然就会有怯战心理或者感觉自己为帝国作战不值,就像炮灰一样利用完就抛弃,进而整支部队的军心都会因此而动摇。
不过转念一想,鬼子是完全可以这么做的。
因为鬼子是一群被洗脑的兵,他们可以把这举动美化成为帝国尽忠并犒赏那些被毒死的鬼子家属,甚至不需要实际意义的物资犒赏只需要一个虚名再进行宣传就能轻松将这事掩盖。
不仅可以掩盖,还可能会把这事件的消极影响变成积极影响……在鬼子的宣传及所谓的“武士道”精神的刺激下,下一步鬼子都有可能抱着毒气弹发起自杀式冲锋。
在这情况下八路军就打不动了……如果百战旅都冲不破鬼子第20师团的防线,那么其它部队也同样很难有所突破。
这有点一战时期堑壕战的意思,敌我双方都拿对方的防线无可奈何。
只不过鬼子打不动是因为八路军在装备上占据优势。
而八路军打不动则是因为鬼子为了保命大规模的投入毒气弹。
继续这样僵持下去吗?
王学新认为这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将来鬼子海军结束了与鹰酱舰队的战斗……不管鬼子是赢还是输,鬼子联合舰队剩余的力量回过头来打大连对八路军都是一个很大的威胁。
此时的八路军海防团太弱了,弱到只有五艘军舰唯一一艘航母还没形成战斗力。
如果不是有大量的反舰飞弹让鬼子有所忌惮,海防团早就不存在了。
所以,八路军应该要打破这种僵局。
否则,等鬼子海军将炮口对准八路军时,其步兵与海军就可以互相协同沿海推进……步兵依靠毒气弹步步为营往前推进,海军保障其后勤并为步兵提供炮火及空中掩护。
到时八路军怎么应对?
如果没办法应对,在东北取得的所有胜利都将失去!
第1713章 夜间战机
王学新考虑了很多有可能对付鬼子毒气弹的想法。
比如用火箭战机轰炸,用特种大队突袭,甚至用直升机配合步兵作战对鬼子实施压制都想到了,但最后都一一被否决。
火箭战机轰炸效果可能是最差的,因为鬼子躲在战壕内而战机发射的火箭弹是有一定角度,它几乎无法轰炸到战壕内的鬼子更别提将鬼子的毒气弹引爆了……这概率不是没有,而是跟中彩票差不多,王学新不能将胜利寄托在运气上。
特种大队也不靠谱。
这不是说王学新不信任特种大队的战斗力,而是特种大队讲究的是快打快撤讲究的是出其不意,也许一回两回出动特种大队能将鬼子装有毒气弹的仓库摧毁,但要是之后还能让特种大队成功,鬼子那不是傻了吗?
至于直升机……如果是现代的武直还有可能,毕竟武直装甲厚火力猛,但现在的直升机太脆弱了,高度低一些步枪都能击穿更别提高射机枪、高射炮了。
这也是王学新打奉天时不敢轻易使用直升机的原因之一。
打太原用直升机那是出其不意,当时鬼子根本就不知道这世上有直升机这东西所以才会被打个措手不及,如果打奉天还用……只要鬼子准备几挺高射机枪,直升机就会鬼子当作靶子打着玩。
那么,应该怎么打破这个僵局呢?
就在王学新为此发愁时,张宗平上来报告:“团长,从鹰酱那购买的的机载雷达到了,正在周水子机场试装!”
王学新“嗯”了一声就继续思考自己的问题。
这批机载雷达是之前王学新跟孙尔威说好的,一旦鹰酱研发出航母对海的搜索雷达,就要免费为八路军提供十套,之后如果八路军有需要还要优先为八路军提供。
不过这是对海搜索雷达,因此王学新并没有太放在心上。
张宗平见王学新在思考问题就迟疑了下,但还是接着报告道:“团长,试装时出了点问题!”
“什么问题?”王学新疑惑的问。
“雷达包括发射机、天线、接收机和显示屏!”张宗平解释道:“所有这些加起来已经接近‘野猫战机’的极限重量了。所以,塔恩上校认为我们只能装在鱼雷轰炸机上!”
王学新不由皱了皱眉头,他只想着从鹰酱那购买机载雷达却没想到这机载雷达是给“地狱猫”设计的,而“野猫”战机的载重量根本无法与之相比。
于是就出现此时令人尴尬的情况:如果“野猫”要搭载这款雷达的话,就意味着连一挺机枪都装不上,能装上它的只有“复仇者”鱼雷轰炸机。
(注:“野猫”战机的最大搭载重量是1000公斤,“复仇者”3400公斤)
王学新原本想点头同意了,给“复仇者”就给“复仇者”吧,装不上还能有什么办法?
但转念一想:“复仇者”虽然载重大能装上,但它速度慢只有四百多公里的时速,让这种飞机飞到航母周围巡航那还不是鬼子“零战”的菜?
如果它们被鬼子一架架打下来了,最终航母就还是没有雷达可用!
转念一想,王学新就问:“鹰酱这些雷达,用的都是电子管吧?”
这是当然的,史上这时候晶体管还没发明出来。
另一方面,虽然因为王学新的出现鹰酱能买到晶体管且每天能买到2000个,但这时晶体管的造价可不低……鹰酱的购买价是一个10美元,而且还要大老远的从华夏运回鹰酱,加上油耗及飞行员的风险成本怕是要上升至20美元才够。
这么金贵的玩意,鹰酱是不可能用它来批量生产机载雷达的。
果然,张宗平点头道:“是的,它们的确是电子管雷达!”
“这就没问题了!”王学新说:“让鹰酱把电路图送一份过来,交给图灵将其平面化处理,能集成的集成能用晶体管的用晶体管,这样体积和重量应该能减少一半吧!”
减少一半是王学新的初步估计,具体多少要看鹰酱雷达用的电子管多少以及电路的复杂程度。
至于保密问题……这些战机是给八路军飞行员使用的,而且只是其中十架,只要与鹰酱教官分隔开自己单独训练、改装、整合就不会有问题。
“是!”张宗平应了声转身要走,却被王学新拦住了。
王学新突然想到这款对海搜索雷达是由“地狱猫”夜战型雷达改装而来的。
“夜战型?”王学新说:“给孙尔威打个电话,让鹰酱把它的原型雷达也送十套过来,我们原价购买!”
“是!”
这应该不是什么问题,改进型雷达都愿意卖了,之前的原型就几乎没有秘密可言。
何况之前王学新还跟孙尔威有协议。
果然,没过多久就得到孙尔威的回复:“没问题,王,只是……你们需要这款雷达干什么?装在‘野猫’上吗?”
在孙尔威的想法里,这雷达要是装在“野猫”上了,“野猫”顶天也就只带一挺机枪,一挺机枪还能打仗吗?
“我们希望能发展自己的机载雷达!”王学新回答:“所以我们需要从原型开始研究!”
王学新这话是半真半假。
真的是华夏的确要发展机载雷达……雷达只有在天上才能更好的发挥其潜力。
假的是,此时王学新想的却不是这个。
他在思考一个可能:
百战旅选择在夜里突袭鬼子,逼鬼子采取壁虎断尾的方式牺牲了一个联队挡住百战旅前进的道路。
这就是说鬼子毒气弹在夜间使用有很大的局限性。
另一方面,八路军的炮侦雷达几乎不受黑夜影响……炮侦雷达不需要用肉眼看,是用雷达侦测,因此白天黑夜没区别。
如果八路军再发展出先进的夜间战机将鬼子那种依靠肉眼和月光的所谓的“夜间战机”压制住,是不是就能在夜战中取得绝对的优势?
你鬼子不是会壁虎断尾吗?
我倒想看看你有几条尾巴可以断!
第1714章 夜战
随后王学新就召集了一次会议。
这次会议有些特殊,与会成员不仅有研究所的研究员还有陈松勇和张宗平两人,另外王学新又从警卫连中随便挑了几个有步兵指挥经验的班排长还有几名战士。
这么做是为了让论证更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