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就是说,在朱老板和刘基、李善长等人认知中,这些地理偏僻、人民野蛮的‘夷国’,攻下来也不能给‘中国’带来实利。所以他敢来打你,当然要坚决予以反击,但不应该主动攻打。
这是大明开创者对元朝灭亡教训的总结,他们认为蒙古人穷兵黩武的扩张,并没有给国家带来多大好处,反而掏空了国力,给人民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所以不该妄动刀兵、强求将朝贡国直属大明。只需要对中华之外的藩邦属国,建立朝贡体系,让他们臣服于大明就够了。
在这样的国策之下,朱桢的开疆拓土、分封海外的‘伟大计划’,自然无异于狂人呓语,很难被帝国的决策者接受,更不要说完成艰难的国策转向了。
哪怕他说的天花乱坠,刘伯温也很相信他。但在见到真凭实据前,老六还是没法轻易下定决心,帮他去实现这个‘不着边际’的计划。
……
“如果我能通过海外贸易,赚取无穷无尽的财富,就能证明,那些海外蛮夷之国,尽是流淌着奶与蜜的膏腴之地了吧?”朱桢锲而不舍的盯着刘伯温道。
“看来殿下,这回还真是认真的。”刘伯温拢须颔首道:“可以证明。”
“那你就可以支持我了吧?”朱桢追问道。
“可以。”刘伯温笑着点点头道:“能让你兄弟们顺利分封海外,实在是利国利民的大好事,老夫怎么可能不支持呢?殿下只要证明了海外夷国的价值,老夫一定支持你。”
“好,一言为定。”老六与老刘击掌后,才不紧不慢道:“我已经说动父皇,让我来重开市舶司了。”
“哦。”刘伯温笑道:“市舶司可已经几十年不赚钱了,你有信心让它起死回生?”
“有。”朱桢点头道:“因为我知道,江浙海商可是靠着海外贸易,赚得盆满钵满了。”
“听说当初的沈万三、顾元臣、殷绍宗之流,确实靠着海贸富可敌国了。”刘伯温缓缓道。
“那为什么市舶司却收不到他们的税呢?”朱桢追问道。刘伯温是浙东地主出身,虽然海商大都出自浙西,但应该对他们的勾当有所了解。
“问题的根子,大抵出在元朝。”刘伯温果然知道究竟。“元朝起先承袭南宋那套,已经很成熟的市舶制度,让汉人自行管理市舶司,他们只按时收税。如此相安无事十几年后,到了至元二十二年,因为国库银根吃紧,元廷便接受中书右丞卢世荣的建议,施行‘官本商办’的官本船制度。”
“官本船?”朱桢轻声重复道。
“简单说,就是朝廷出钱造船、还给本钱,招募商人出海经商,其贸易所的,七成归国有,三成归商人。”刘伯温解释道:
“而且为了垄断海贸之利,元廷还只许官本船出洋经商,禁止私人出洋,违者抄家。”
“说白了,就是蒙古人看到汉人海商赚取惊人利润,眼红了。要下场吃独食了。”朱桢明白了。“结果呢?”
“结果就像蒙古人插手的其它事情一样,他们不出意外将海贸搞得一团糟。‘官本船’制度不足十年后,就不得已告终了。”刘伯温叹了口气道。
“那是为什么呢?”老六问道。
“一是他们管理水平太差,各项费用激增;二是对上船的商人的压榨太过;三是竞争不过私商。”刘伯温便道。
“私商?就是走私海商么?”
“没错。虽然元廷三令五申,禁止私人出海,为此还好几次海禁。但以他们的海防之粗疏,官吏之贪鄙,是完全没可能禁绝的。”刘基苦笑道:
“而且原本的海商发现,做私商不必缴税,也不用被强制低价卖出货物,比原先多赚太多,于是乎一股脑的绕开市舶司,竞相干起了私商。所谓的‘海商集团’,就是在这个时候,逐渐形成的。”
“随着海商集团日渐壮大,其独占海贸利益的冲动和能力不断增大,于是用各种手段将官本船排挤出了海外市场,这一点不难。”刘伯温接着道:
“后来元廷发现,市舶税收枯竭,官本船也开始赔钱,终于取消了官本船,想要恢复原先的制度。但海商集团已经尝到了走私的甜头,交税是不可能再交税了。那时元朝已经立国数十载,皇帝大臣都退化成废柴,哪有能力拨乱反正?
“元廷派出几任市舶整顿大臣,都要么被收买,要么被暗杀,总之没人能奈何海商集团。后来也就没人敢再碰这个要命的烂摊子了。”
“嗯。”朱桢点点头,这就解释了元朝后期,市舶收入枯竭的原因。
“那到了本朝呢?”
“本朝,呵呵。那些海商站错了队,他们都支持张士诚,结果赌输了。”刘伯温神情复杂道:
“张士诚败后,一部分海商跟他的残部退到海上,当起了海寇。还有一部分投降朝廷,被你父皇一股脑迁到中都去了。”
“现在海上情况复杂,倭寇、海盗、还有退到海上的海商、义军,盘踞沿海岛屿,劫掠往来船只。除了他们自己的走私船之外,正常出海的船只,没有一条能平安返航的。”刘伯温道:“所以本朝的市舶司同样没有收入。”
第三一九章 执夷千户
“但我只知道这么个大概,具体的情况,我也不是很了解。”刘伯温又补充道。
“我大哥说,江浙地主跟江浙海商是一回事儿。还想请教老师,是不是这么回事儿呢?”朱桢又问道。
“这么说是不准确的。”刘伯温便捻须答道:“你可以说,江浙地主中有海商,但不能说江浙地主就是海商。”
“明白了。”朱桢点点头,再问道:“听说朝廷前几年关闭市舶司,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防止地方奸民勾结倭寇?”
“是。”刘伯温颔首道:“他们给倭寇通风报信,让倭寇可以及时躲避官军追缴。还为倭寇提供物资和人手的补给。当然,倭寇会支付丰厚的报酬。”
“所以说,要想让市舶司恢复往日的盛况,就必须消灭倭寇、打击走私,以及斩断内外勾结的链条。”朱桢沉声总结道。
“对。”刘伯温认同道:“然后你就会发现,自己手中必须要有军队,而且还得有强大水师,不然什么都干不成。”
“我现在有两护卫。”朱桢便盘算道:“但是没有水师。”
“听说你救过巢湖水师?”刘伯温笑道:“正好他们处境也很艰难,如果能把他们从淮安调到太仓就好了。”
“好主意啊!”朱桢眼前一亮,他怎么忘了巢湖水师?
自己救过他们还在其次,关键是他们现在急需靠山!自己这条大腿虽然还不够粗,但可以扯虎皮做大旗,让大哥出面帮自己搞掂。不愁他们不跟自己干。
“你先别高兴太早,”刘伯温淡淡道:“别忘了,崇明岛上还有位靖海侯呢。一山不容二虎,靖海侯未必同意巢湖水师南下。”
靖海侯吴祯,是那位江阴侯吴良的弟弟,哥俩虽然没封公,但在淮西武将中拥有极高的地位,深受朱老板的器重。
洪武二年,朱元璋在鸡笼山设立功臣庙,祭祀二十一位开国功臣,‘死者塑其像,生者虚其位’,吴祯与兄长吴良都位列其中。这牌位可比铁券硬多了,只要不造反,就没人能动他们分毫了。
自开国后,吴祯便奉命担任剿倭总兵官,驻守崇明,统帅数万水军,督理海运,总理海上军务。
这些年来,海上的事情基本上就是吴祯一个人说了算。所以,是否调巢湖水师南下,朱老板肯定会征求他的意见的。
不搞掂吴祯,什么都白搭。
……
在诚意伯府吃过午饭后,朱桢便迫不及待告辞离去。
他心爱的大熊猫,还寄养在临街的卫国公府上呢。
这让刘基难免感叹,自己这个老师的吸引力,还不如一头大熊猫……
他不知道,在老六这里,别说他刘老师了,就是河北老师、三上老师加起来,也比不了一头大熊猫。
再加个小泽老师还差不多……
“啊,我的心肝儿。”朱桢一看到自己的大熊猫,整个心都化掉了。
大熊猫看到他也很高兴,因为这位‘饲养员’总会给自己带好吃的。所以两个圆滚滚的生物便双向奔赴,亲热的蹭啊蹭。
“明明是我的……”邓铎在一旁满心酸涩,有一种被当面牛头人的感觉。
“邓千户,你要注意身份。”黄毛……哦不,楚王殿下抬起头来。
“恁还好意思说呢,俺的千户官告呢?怎么还是百户?”将军愤愤道。
“这可怨不得我,是你爹作梗啊,他说你寸功未立,不能升千户,不然会有非议的。”朱桢也有些没面子道。
他之前也没想到,这些叔叔伯伯,并不太把他这个亲王当回事儿。
楚王殿下又赶紧找补道:“但在本王军中,你已经是我的执夷千户了。回头给你立个功,你爹不就无话可说了?”
“那倒是……”邓铎这才神色稍缓,道:“不过末将这个执夷千户,也不能整天搁这儿养熊猫吧?我得跟我的部下在一起。”
“熊猫就是你的部下,你在我军中的职责,就是把熊猫养好。”楚王殿下却说道。
“你!我是要带兵打仗的,不是当饲养员的!”邓铎登时脸涨得通红:“我不干了,把熊猫还给我,我不能有辱家门!”
“你着什么急啊?我话还没说完呢。”朱桢白他一眼道:“以及担任本王的亲兵队长。”
“这还差不多。”邓铎神色稍霁道:“亲兵队有多少人?”
“你眼下有两个兵,一个叫高铁,一个叫李芳远。”朱桢便道:“都跟咱俩差不多大。”
“你,你不是好人……”邓铎眼泪都要下来了。
“好了好了,我逗你玩的。也不想想,指望你们仨,能保护的了我?”朱桢摸着大熊猫圆滚滚的脑袋道:“就你这智力,还不如只大熊猫。”
“我也是关心则乱。”邓铎讪讪挠头道:“天天在家没事儿干,我急得上火……你看,我这舌头上都起大包了。”说着把舌头伸出来给他看。
“这个简单。”朱桢便揽着他的肩膀道:“我带你去个好地方,保准你火气全消。”
……
王领着他的将军,来到了曲中金莲院。
春节促销早已经结束,而且这会儿还是人最少的过午,金莲院内却依然高朋满座。可见沈六娘还是有两把刷子的。
邓铎还是头一回来这种地方,看着戏台上那些穿着很省布料的裙子的胡姬,在那里搔首弄姿,已经进入青春期的将军,腾地就红了脸。
“殿下……”
“叫我六公子。”
“公子,咱们来这种地方是不是早了点儿。当然我不是说咱们不行,主要是咱们都没钱。”邓铎佝偻着腰,把头侧向与戏台相反的方向,眼神却斜斜的,往春光乍现的戏台上直瞄道。
“放心,曲中的规矩,第一次来免单。”王信口胡柴道。
“真的?”将军登时松了口气,又暗暗盘算道,这曲中起码二三十家妓馆,我回头再去别家,一样可以说,是第一次上门。
这时,沈六娘听到禀报,出来迎接殿下。
“陆娘。我这个兄弟今天心情不好,你找几个善解人意的小姐姐,开解开解他。”朱桢便吩咐道。
“公子放心。”沈六娘掩嘴一笑,便招来几个女史。
莺莺燕燕环绕着邓铎,将军一下子就明白了,什么叫英雄难过美人关,晕头晕脑的便被几位女史带进了包厢。
朱桢则跟沈六娘,来到给他和老三准备小院里。
第三二零章 六大海商
小院中花木扶疏,檀香氤氲。
沈六娘给朱桢沏一盏茶。
“殿下这么早就回来了?”
“嗯,临时有变,就先回来了。”朱桢端起茶盏,轻抿一口。在这种环境里,人也斯文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