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人闻言摇了摇头,他不太赞同王莽的做法和想法,但对于王莽的品德是无比信任的,因为他二十年如一日的这种做,谁能不佩服他呢?
在所有认识了解王莽的人眼中,王莽都是一个近乎完美的儒家士大夫,拥有圣人般的品德,平等的对待每一个人,富有同情心,不媚上,不欺下,在奇葩众多的权贵圈子中,是一股清流。
正是这样的名声,使王莽的长辈们看重他,在士人中的威望使得呼吁他做官的声音很高。
王莽的推辞使得朝廷更是势在必得。
“啪!”
友人按下白子,轻声道:“巨君,你输了。”
王莽望着纷乱的棋盘,有些疑惑,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局势逆转,友人指着一处道:“你太聚焦于一处,于是在大局之上溃败。”
王莽点了点头,原来如此,整理了一下冠冕袍服,起身致意离开。
望着王莽离开的身影,友人微微皱起了眉头,回想起刚才王莽所说的话,又望向棋盘上的黑白子。
————
王莽是一个复杂的人,他出身豪门却生活简朴,在贵族子弟普遍堕落奢靡时却能谨守自身,他富有正义感,像绝大多数士子一样,喜欢针砭时弊,希望改变,并付诸实践。
如果说这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登临高位而作出的姿态,这是笔者更不能理解的,因为他达到目标之后,依旧如此,恭谨而谦逊的对待大多数人。
他是那个王朝逐渐走向崩毁的黑暗时代,被士人推出的道德模范和改制先锋,但一个新的问题摆在了所有人的面前,为什么是他?
这是命运的选择,还是个人奋斗的必然呢?——《王莽传》
第547章 王莽与昭城
王莽向着长安一路走,一路将一封封的信件向着四方寄出去。
孝宣皇帝时代,昭城大开,于是四方列国的子民都可以进入昭公国,行商、求学、游历、朝圣,除了做官很难以及些许的限制之外,基本上没有了区别。
昭公国的开放是双向的,不仅仅有外人进入,昭公国的臣民,除了少数比较特殊的人,比如项羽的子孙这一类身份,其他人尤其是洛氏族人,同样允许自由迁徙。
在昭公国刚刚开放的时候,迁徙的人并不算多,但随着交流的增多,尤其是求学的士子增多,相互之间交友,接受邀请出仕,甚至相互之间介绍自己的妹妹等给洛氏族人。
汉朝风气又开放,没有什么女子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说法,洛氏又来者不拒,自然就有女子同样来求学,上百年的融合交流,除了户籍上有所不同之外,已经没什么区别了。
昭城是养老圣地,是喜欢清净之人的圣地,但洛氏族人可不仅仅是喜欢清净的。
毕竟就连有圣痕的洛氏子都性格各不相同,更何况普通的洛氏族人呢?
百年下来,人口自然是不断流出,不过昭公国本就是一直在压制人口数量的,流出的多便多生一些,尤其是女性族人,没有当官的机会,大部分是不愿意离开昭城的。
而且外出的族人不能用洛氏的名头,甚至可以说,要直接收回洛这个氏才能离开。
因为洛氏自己很清楚,昭公国是不一样的!
这里是真正的素王垂眸之地,生活在这里,会天然受到影响,但是外界不一样。
如果用一个比较仙侠的说法,昭公国是清气,外界则是浊气,清气使人思想向上,浊气使人思想向下,只有极少数的人能够做到“举世皆浊我独清”。
万一这些人离开昭城,挂着洛氏的名头,搞出什么事情来,那可就得不偿失了。
汉朝作为统治地域最为广袤、统治人口最多的诸夏列国的宗主国,还占据了几乎所有肥沃的中原土地,自然是所有人的首选。
对如今天下的疲敝,那些曾经生活在昭公国的士子最为清楚,这群人是最坚定的改制派,其中许多人都是王莽在昭城求学时的好友。
王莽这个人,抛开能力不谈。
个人道德修养高的离谱。
而且他是那种慎独之人,就连许多洛氏子都对他这一点表示佩服,从这一点来说,王莽有其自身特有的一种魅力。
一个能让无数颇有本领的人所共同称赞的人,不可能是个一无是处的废物。
王莽前往长安,自然要给自己的这些朋友们写信,请求他们前来协助自己。
他从关东一路向西,寄出去了不下一百封的信,其中有他的朋友、有他的弟子、有他比较看好的族人,光是这份人脉就不是一般人所能相提并论。
“长安。”
经过洛阳,渡过伊洛,越过崤函,然后来到长安城外。
这不是王莽第一次来到这里了。
实际上数年之前他就曾经进入朝廷,然后不过一年就辞官归乡。
这一次来到这里,是起复。
是许多人都想要让他回来,是朝廷之中的矛盾太大!
王莽这样闻名的贤人不在朝廷之中任职,谁来充当门面呢?
王莽越是不在乎荣华富贵,越是不想要权力,朝廷就越是要给他,天下人就越是要给他!
天下人趋之若鹜的,都是那些肥差,为什么呢?因为他们想要从中渔利!
这就是一整条逻辑链条,王莽不愿意要,这代表着他不在意其中所代表的利益,他不在乎,所以才会被人信任。
王莽回想着上一次自己因为力量不足就与皇帝爆发冲突,试图去做的一些事,越做越错,最终被抓住机会,只能黯然离开长安。
这一次他不会再犯相同的错误,他会安安静静的壮大自己,在没有握住最高的权力之前,绝不轻易的做事,不给任何人留下破绽。
王莽进入长安之后,长安城中的王氏族人就径直迎了上来。
“少主!”
王氏的族人上前恭谨的行礼,王莽同样还礼。
从汉温帝刘明开始,身为外戚家族之一,王氏自然而然的就走上了显赫的道路。
但是外戚家族一向属于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想要长久的保持富贵,要么转型军功列侯,要么转型从孝宣皇帝时期彻底崛起的经学世家。
王莽就是王氏家族的麒麟子,是王氏家族未来数十年公认的领头人。
即便他不是家主的儿子,但是如今在王氏之中,他的声望仅次于少数几个长辈,在中青一代之中,没有一合之敌,是王氏家族下一任呼声最高的继承人。
为了把王莽从关东请回关中,不仅仅是朝廷在使劲,王氏同样如此,好在现在算是成功了。
王氏现在权势煊赫是因为太后和大司马的存在,二者缺一不可,但是在世卿世禄已经废除的当下,一旦家主逝去,没有合适的人继承大司马的位置,王氏的权势就会受到影响。
王莽回到长安,以他的声望,只要几年的时间就能继任大司马的位置,保持王氏长安第一家的权位。
但没有人知道,王莽的目标可不仅仅如此,当年王氏同样如此煊赫,但是他最终还是被迫离开了长安!
因为王氏虽然强大,却并不能乾纲独断,反对的力量很大,甚至可以说,如果不是太后在宫中撑着腰,王氏早就滚蛋了。
“所有杀不死我的,都将使我更加强大,曾经打败我的手段,都不会再有效,这一次我不会再犯曾经的错误,我会将所有的人,都一一战胜。
直到握住最高的权力,将天下变作我手中的画卷,在上面绘上国泰民安,天下太平!”
这是王莽走进皇宫前的内心所想。
他来到这里,是为了拜见皇太后,如今王氏家族可以兴盛的关键所在。
这个天下最尊贵的女人是王氏不可缺少的,其余的所有人包括大司马都是可以替换的。
这就是外戚家族的现状,依靠一个女人而富贵。
皇帝同样在皇太后的未央宫中,望着自己不太喜欢的王莽,因为王莽曾经总是批评他,认为他不算是圣王。
皇帝当然知道自己算不上是圣王,但是没有你这么一直说的,我如果是圣王,难道还能眼睁睁看着大汉滑落而不能制止吗?
王莽向皇太后行礼完毕之后,又向皇帝行礼,深深躬身道:“陛下万安万福,臣很是想念陛下,昔年莽有些太过鲁莽,是莽的过错。”
皇帝有些惊异的望着面前的王莽。
第548章 天下云从
望着面前有些惊异的皇帝,王莽面上全是恭谨的神色,那个一直以来在天下人面前恭谨有礼的圣人形象,展现在皇帝的面前。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王莽想明白了,这天下终究是皇帝的。
皇太后的地位确实是比皇帝更高,但是国家的大权大部分还是握在皇帝的手中,皇帝是生来就拥有上天所赐予的权力的,皇太后的权力则来源于孝这样的人伦大道。
面对一个成年的皇帝,除了吕太后这样的存在,即便是皇太后也难以撼动,皇太后权势最大的时候,通常都是皇帝还年幼时。
在秦汉这样的上古时期,还没有形成完备的官僚升迁黜落制度,君王主要依靠宗亲、外戚、近臣来统治,这是贵族政治的残留,贵族的特点就是生而高贵,无可争议的拥有权力,可以随意的使近臣显贵。
于是史书中经常可以见到年纪轻轻便身居高位的身影,洛氏走的就是这条道路,区别只在于因为千年的养望和崇高的威望,让人忽视了这一点。
王莽同样是依靠着家世背景走上仕途的,他不觉得这有什么不好,只要本心光明,如何达成的又有什么呢?
……
“巨君你有些变了。”
王莽走在皇宫的甬道之上,看着天上的日光照下,然后在甬道之中留下大量的黑影,只有一半的光能照在他的身上。
回想起皇帝所说的这句话,王莽突然轻笑了一声,变化很大吗?
和之前比确实是很大,人不遭遇失败就不会求变。
就像是打碎了心灵的枷锁一般,想明白了一些事情之后,整个人都彻底升华了,这就是王莽现在的感觉。
我已经不再是曾经的我,而朝廷却依旧是曾经的那个朝廷。
……
“如今天下疲敝正处于疲敝之中啊,朕听闻天下疲敝时,想要兴盛就要有圣王贤臣。
王莽是有德行的人,恭谨的孝顺长辈,柔和的善待贫弱,诚义的结交友人。
朕听闻朝廷有贤人作为表率,天下的官员都会追随并学习他。
朕现在任命王莽为太学祭酒,光禄勋,守藏室长,侍中,封长仁侯。
愿大汉万万年,通知天下的郡国,使百姓知道朕的意思。”
王莽返回长安,当然不是来赋闲的,他拿到的全都是要么有实权,要么清贵的职位。
直接担任了九卿之一,然后又得到了皇帝近臣的侍中身份,太学祭酒可以让他团结士人,守藏室长同样是又清又贵的职位,在这个书籍无比重要,知识无比珍贵的时代,是仅次于太学祭酒的清贵职位。
因为皇太后的关系,还得以比较顺利的出入宫禁,一跃成为长安城炙手可热的政治人物之一。
最关键的是其中所体现出来的信号,王莽是个改制派,这是明牌的,虽然这次回来之后,王莽安静了许多,但没人认为他会改变自己的志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