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生死关头的改制,不成功的话,大汉就可以等死了,他们这些人同样可以等死了。
“现在就是将我们曾经想要做的那些事,一一实现的时候了。”
“天下就如同一盘棋,如何在上面布子,才能使天下井井有条起来,摆脱现在的混乱呢?”
王莽捻须笑道:“学习先贤如何创造盛世,按照他们所做的就可以了,圣王先贤难道不比我们更加了解天下需要什么吗?
孝文皇帝的时候,普通的百姓都有土地可以耕作,这些百姓留下自己的口粮,然后将剩余的上交,于是百姓能吃饭,朝廷也富裕起来。
但是随着土地渐渐收拢到豪族的手中,百姓依旧承担着税收,而土地却失去了,于是只能流亡,成为不在朝廷管控中的流民。
这一切的根源在于何处呢?
就在于土地是属于私人的!
就在于土地是允许买卖的!
百姓手中拥有的土地,只是暂时停留在他们的手中,最终一定会贱卖到那些豪强和不法官吏的手中。
过去两百年,许多先帝都曾经试图去抑制兼并,但是成效并不大,因为想要抑制兼并的只是皇帝一人而已。
天灾之时,朝廷赈灾之粮五成以上被官吏侵吞,这甚至还算是好的。
百姓一定会求生无门,卖掉赖以生存的土地是唯一的选择。
这不是皇帝所能控制的,迁徙豪强不过是一时之计,当地官吏的亲属,诸如刺史、郡守、县令等,会在短短时间之内就成为新的豪强。
甚至还有借助朝廷之手铲除异己,继而独霸郡县之中的事情,朝廷还因为抑制豪强的举动,而屡屡中计。
朝廷耗费人力物力,结果豪强却将郡县之间的利益侵占一空,豪强之猖狂可见一斑。
所以想要清平天下,就要废除这种私人的土地制度,回到邦周早期的王田制度。
没有了土地的交易,就不会有土地的兼并!”
王莽的声音斩钉截铁,任何一项改革,都是从历史中去寻找答案,然后再结合现实去调整,但是洛琪听着却有些脑仁疼,王莽怎么突然变成这样了。
不等其他人说话就径直问道:“巨君公,你说的邦周时期的王田制度,难道是要恢复到那个时代吗?
王田制度早在数百年前就被渐渐废除了,不是一人废除,而是诸国都将之废除。”
邦周时期的王田制度听起来美好,似乎颇有公天下的模型,但实际上完全不是一回事,否则就不会随着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进步而逐步瓦解,形成专制主义地主制。一种经济制度的形成,绝不是几个人一拍脑袋就能够想出来的,任何和经济基础、生产力水平不相匹配的政治经济制度,即生产方式,最终一定会崩溃,既而恢复到相适配的程度。
洛琪虽然没有明说王田制度现在不行,但是隐隐约约透露的就是这个意思。
王莽摇摇头道:“邦周时期的王田的确是好,但是仅仅凭借史书中的只言片语,想要复原太难了,这只是一种想法。
虽然我们不知道王田的具体方法,但是文琪,洛国乃至于如今昭公国的土地制度,想必你还是很清楚的。
我在昭城求学的这些年,最大的收获就是见到了洛氏族内的土地制度,若是能将洛氏的土地分配制度推行到全天下,又何愁天下不能安定呢?”
完了!
全完了!
这就是洛琪唯一的想法,若是他早知道王莽竟然想着将洛氏的土地制度推行到全天下,他一定不会支持王莽的改制。
之前王莽还只是单纯的想要学习昭忠毅公,清丈豪强的土地,将那些强买强占的土地取出来,还给无地的百姓,减少流民的数量,清查吏治,迁徙豪强到四边之中。
怎么突然之间就变的如此激进了呢?
洛氏那种制度,是究极的人治,是完全依赖于洛氏的高道德和高能力实现的。
需要同时满足两个条件,第一,统治者要始终大公无私,表现出公平,除了祖宗保佑的洛氏,怎么可能?
第二,需要大量高素质的官吏,这种官吏定然是脱产的,以现在的生产力也供养不起那么多的脱产官吏,洛氏是因为有钱。
这就两点,怎么可能推行到天下呢?
昭城那种程度,就连英侯国和无双侯国都做不到。
从哪里寻找大批清廉又有能力,能大公无私、不谋己利的官吏,这可不是一个两个人就足够的,每一个郡县都需要极多的官吏,即便是能寻找到,也养不起。
这两点就证明了这根本就是一件不可能的事情。
更可怕的是,洛琪发现在场的众人都是一副相当认同的表情,洛琪完全忍不住了,说道:“巨君公,诸位,我洛氏之法,绝对不可!
你们难道就不奇怪吗?
就连洛文王和昭忠毅公都未曾如此啊!”
洛琪将不能如此的理由全部道出,王莽却并没有什么反应,反而笑着说道:“文琪,这世上的事情,都是求其上者得其中,求其中者得其下,求其下者一无所获。
如果现在仅仅是恢复昭忠毅公的改制,那天下的士人都不会答应,我们现在想着做的更好一些,并不是真的妄图能达到昭城的那种程度。
我等还是有自知之明的,而是为了给天下人树立一个标杆,我们要向着什么方向去改制,给予所有人希望。”
洛琪闻言深深地皱起了眉头,他还是觉得不妥,做不到的政治承诺就不要做,说出来又做不到,这是极大的政治危险,而且基层的官吏可不一定会理解这些,万一他们真的试图去这么做,那就是巨大的人道灾难。
第557章 震撼朝野的聘礼!
洛琪听明白了一句话,天下的士人不答应。
王莽自己也是身不由己,他必须要做出前所未有的改革才能安抚天下的人心,他借助了儒学的强大力量而兴盛,现在就必须承受这些反噬。
无数的人在下面推着他走,这就像是竞选承诺一样,当初说的好,上位之后如果不做,那大可试试。
但是洛琪刚才担忧之下所说的话,王莽又思索了一遍。
洛琪对王莽的影响力还是极强的,在王莽的计划之中,洛琪是自己的第一盟友,因为洛琪既有道德,又有能力,是他能完全信任的人。
王莽沉吟了一下,若有所思道:“不过文琪你刚才说的很有道理。
如果长时间不能做出明显的改变,会产生欺骗的感觉。
我们的改制之中,最关键的是土地制度的变更,这是最不容易做到的。
应当让天下人见到立竿见影的新世,号召公卿百官崇尚简朴和废除奴婢或许是其中最容易做到的。
昔年孝惠皇帝和孝文皇帝躬行节俭,于是天下率然,当今之世,贵族之间奢侈成风,荒淫无度,一日之食竟然花费小民之家一年之用。
天下之间钱货就如此,权贵多一分,小民便少一分,权贵全部吞到腹中,小民就死于饥饿。
素王说,人不患贫患不均啊。
百姓终日劳作却困苦度日,权贵家的狗都每日食肉,这若是没有揭竿而起的血性,简直枉为素王上皇的子民了。
我曾经读史书,便时常感叹洛国君王富有四海却不置宫室、不着华服,千年以来,未曾有过变化,这难道不是洛国和昭城百姓和睦的原因吗?
废除奴婢的制度,使所有人都置于官府之下,诸夏的子民,无论日后会如何,但不能生来就剥夺他们的一切。”
王莽的道德观中,只要统治者作为表率,天下就会追随,他这一路走来,能寸功未立而身居高位,甚至执掌天下,就是因为道德高尚。
这听起来有些不可思议,但却非常符合人的心理。
虽然总有人说什么只要能做事,些许错误不算是什么。
但真的把一个生活简朴的官吏和一个生活奢靡的官吏放在面前,百分之九十的百姓都会去选择那个生活简朴的官员。
道德完人或许不是一个好官,但坏不到哪里。
洛氏虽然不认同平均,因为平均本就是一种不公平,但差距过大同样不赞同。
纵然孝文皇帝那样的朴素,实际上肉食、美酒等是从来不缺的,这样就已经很好了,但有的权贵奢靡到难以想象的地步,这样的统治者说出来的话,怎么能让人相信呢?
彻底废奴和号召节俭,虽然同样很难,但至少比先前所提出来的事情容易许多。
号召贵族节俭洛琪认为不可能做到,有钱不让花,那是不可能的。
况且就算是真的做到了,也不一定就是好事,不让贵族花钱,那贵族手中的钱不就越来越多了?
不过彻底废除奴婢制度,洛琪觉得可行,可以借着这个政策,去瓦解豪强。
洛氏对这一条是无所谓的,因为洛氏本身就没有奴婢,那些女官都是亲戚,一般人还来不了。
尤其是洛氏子身边的女官,那可真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因为数据显示,洛氏子的妻子基本上都是身边的女官。
就算是不嫁给洛氏子,这些女官也都掌握着极大的权力,充当着大管家的角色,可以让自己的小家庭更有地位,不亚于敢战士!
至于彻底废除掉,洛琪依旧觉得很难,因为奴婢制度的存在不仅仅是律令的问题,不是简简单单的一道诏令下去,权贵们就按照诏令去做。
这其中有无数的斗争,甚至洛琪现在就能够猜到,还有一些奴婢自己都会反对这项法令。
洛琪现在无比的庆幸自己接到了王莽的信件之后,就果断的来到了长安,否则就现在这几位,一通瞎折腾,真就是改革不如不改。
实在是过于理想化了。
想不想解决问题?
想。
知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知道。
怎么去解决?
下诏令,号召权贵和豪强向百姓让利。
两个字,离谱。
王莽过的有些过于顺利,曾经的那些坎坷,甚至都称不上是坎坷,因为他并没有任何的损失。
王莽觉得,他从年轻时,就说要清丈天下的田亩,就要节俭,就平等的对待奴婢,就说要让天下的物价都保证一致,他几乎所有想要做到的事情,都明确的说了下来。
在天下人都知道他想法的情况下,无数人将他推上了这个位置,那就一定是支持他的,既然都支持,那现在我推行法令,为什么不支持我呢?
若是那些支持王莽的权贵知道王莽心中所想,一定会直接气的吐血。
谁敢不支持你?
不支持你,那些士子能把我们生吞活剥掉,太皇太后会放过我们吗?
而且,你只说清丈天下的田亩,没说要把土地全部充公然后重新分配!
你只说要稳定物价,没说要官府垄断所有的行业,然后自己定价!
你自己节俭,你平等的对待奴婢,我们敬佩你的品德,但不代表着我们自己想节俭,不代表我们就不想使用奴婢!
我们只是无可奈何的说说而已,你怎么还来真的呢?
王莽一直以来就是凭借着道德走上了人生的巅峰,所以他真的觉得这是治世的灵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