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此,罗志学让参谋部那边制定了一个比较谨慎的作战计划,先拍一部少量兵力吸引敌军主力,但暗地里却是派遣一股兵力绕行抢占义阳三关。
为此,保乡军调用了第一师第二步兵旅,第一骑兵旅等兵力,又命令襄阳府一带的第三步兵师派遣一团兵力进军随州,抢占平靖关等地。
准备来一个南北夹击,直接端掉德安府内的所有明军,避免明军逃亡义阳三关。
如此情况下,八月二十七日,第二步兵旅所属一团奔袭德安府应山县成功,紧接着第二步兵旅另外一团兵力抢占了义阳三关的武阳关、九里关等地。
随着上述一共三团兵力抢占了应山县城以及义阳三关后,也就意味着还龟速在安陆城里的七千明军被战略包围了……
当后方的退路被保贼军抢占了后,安陆城内陷入了一片恐慌之中。
城内众多文武官员又发生了激烈的争论,而争论之中,之前从宜城一路跑到安陆城的三千明军,再一次脚底抹油,试图在保贼军全面封锁之前冲出包围圈,然后找机会翻阅大别山逃到中原去。
这三千明军一跑,剩下的四千明军也是瞬间士气暴跌。
陆续开始有小规模的明军逃亡,官员们也是开始一个个不见踪影。
等到保乡军最终掉头杀到安陆城的时候,安陆城内的守军已经只剩下区区两千多人了。
而这两千多人也特别有意思,他们之所以留在安陆城没跑,那纯粹是为了等保乡军过来然后献城……
不仅仅献城,这两千多明军还把城内诸多官员都抓了不少当成了投名状。
安陆城,不战而下!
对于这个结果,保乡军的诸多将士们已经是见惯不怪了。
最近半年里,保乡军已经是经历过很多次明守军不战而降的情况,安陆城守军不战而降,不是第一次也不会是最后一次。
拿下安陆城后,这一方向的保贼军却也没闲着,除了第三师所属的第七步兵团受命带领临时整编的第五守备师驻防应山、安陆以及义阳三关等地外。
第一师所属的第二步兵旅、第一骑兵旅为核心的兵力则是追击逃走的三千明军去了。
而事实证明了,这些人虽然跑得早,但是跑的还是不够快,没几天功夫就被第一骑兵旅给追上。
这三千明军一看被追上了后,连象征性的抵抗都没有抵抗,直接就投降了……
鉴于该部明军的‘光辉’战绩,保乡军没有直接对该部进行整编,而是先派遣了军政部军官前往摸底调查,最后得出结论:这三千明军不具备整编价值。
不是说他们身体素质差,作战技巧差之类的,实际上能一路跑路到现在的这些明军士卒,身体素质都不太差,作战技巧也不差,其中大部分都是老兵油子了。
但是这些人连续多次不战而逃,最后连抵抗都不抵抗就直接投降,长久以往已经让这些士兵畏战怯战,见敌既逃的惯性思维。
甭管敌人强弱,一听到敌人过来了,他们的第一想法就是跑路。
虽然整编过后,也能够经过思想教育,加强纪律等方式把他们扭转过来,但是保乡军一向来都不缺乏守备军的兵员。
外头大把的降兵战俘等着他们整编呢,这没了降兵,也还有大量的流民青壮可以挑选,不差那么三千歪瓜裂枣了。
所以该部明军,也成为了保乡军整编降兵历史上,第一支成编制不接受整编,清一色被改为建筑营、屯垦营或运输营的明军。
不得不说,该部明军也算是创造了历史!
随着德安府战事的结束,保乡军也完全掌控了整个楚北地区,甚至还把一只脚伸进了川东。
同时外部战事也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而暂时平息,保乡军开始抽调部分驻防各地的兵力清剿楚北各地的残留明军乃至流贼,以加强对基层的掌控力度。
九月三日,罗志学率领大批官员抵达汉阳,以便就近指挥南下各军,为后续的渡江攻打武昌,为夺取整个湖广而做准备。
但是随着战事逐渐平息,保乡军内部却是没有平息,陆续有驻防外地的将领找各种借口申请前往汉阳。
而有的人到了汉阳后,更是死活懒着不走。
为何?
因为保乡军内部众多人都在翘首以盼!
他们盼什么?
称帝建国!
第221章 玄学年号
汉阳城,这地方乃是汉阳府府治,说起来也算是个府城,但是和长江对岸的武昌比起来就差远了。
武昌,那才是当代湖广巡抚的驻地,属于湖广地区的政治文化军事中心,拥有高大厚实的城墙。
而汉阳的话,在政治上的重要性要差一些,基本都是当成了商贸港口使用的,在军事上也属于比较难防守的类型,因此之前明王朝也没把汉阳城修城什么坚城要塞。
这就是一个普通的城池,罗志学带着人入驻汉阳城,一如既往的忙绿。
除了要安排整顿军务外,还需要安排各种内政事务。
随着保乡军南下,逐步控制安陆府、德安府、荆州府、汉阳府、黄州府等地后,保乡军所控制的地盘迅速膨胀。
目前保乡军治下,光是府级行政区就有八个,而州县就更多了。
这么多地方行政机构,是需要数量庞大的行政官员来维持的,以新控制的安陆府为例子,光光知府衙门里可不仅仅一个知府就够了,知府之下还有同知、推官、各处/局的处长局长们,各处下头还有各科。
仅仅是一个知府衙门,最少也得上百号行政官员才能勉强维持。
安陆府下还有五县两州,这些州县衙门也需要一一进行安排。
仅仅是任命各类中高级官员就够罗志学焦头烂额的了。
更不要说建立各地行政机构后,还需要及时的恢复各地民生。
不少地方都遭到过战争的破坏,不管是保乡军和明军交战,还是以为流寇的祸害,战争都导致了不少地方的民生非常艰难。
同时南阳府,襄阳府一带地区还正在面临旱灾。
各种破事多得很。
这之前只是管理两个府的地盘就已经让罗志学那么忙了,现在直接管八府之地,更是让罗志学忙的脚不沾地,为此罗志学也是开始逐步放权,比如开始对于一些中级官员的任命,罗志学已经不插手了。
早些时候,连县令的任命罗志学都会亲自过问,但是现在对南边数省的县令们,罗志学具体已经不在管了。
罗志学现在只抓各知府衙门里的三大主官,也就是正四品的知府、从四品的同知、从四品的推官的任。
其他知府衙门内的各处局的任命以及各县,包括县令的任命,罗志学已经彻底放权了。
当然这个放权也是分层次的,基本上正七品及以下的任命,也就是镇长、县衙门所属各处局的任命,直接就交给了县吏务处统筹负责。
从六品以上到正五品的任命,也就是各县令、县丞、主簿,府所属各处、局长,府辖州知州、州丞、通判等人,则是由府吏务处统筹负责。
而从四品以上的任命,比如知府、同知、推官,才是由吏务部负责。
顺带一提,保乡军的地方行政机构以及官员品级、职权,很多名称看上去差不多,但实际上完全不一样。
其中最明显的例子就是县令了,这个在明王朝里是正七品,而在保乡军里是属于正六品。
通常来说,目前保乡军的地方政治构架,都是三驾马车的模式。
即一个掌总把握大方向,并亲自掌管人事权力的地方主官,再搭配一个主官行政事务的二把手,一个掌管司法事务的三把手。
具体下来就是府设知府、同知、推官。
其中知府正四品,抓总,掌管人事,其府吏务处由知府亲自掌管。
同知从四品,掌管行政事务。
推官从四品,掌管司法事务。
府下属的州和县也一样。
州衙门所属的知州正五品,抓总管人事。
州丞从五品管行政
通判从五品管司法。
县衙门所属的县令抓总管人事,县丞掌管行政,主簿掌管司法。
这三级地方行政机构,都是相对一致,属于典型的三驾马车机构。
不出意外的话,等保乡军以后设立省机构了,大概率还是会这么搞,一个巡抚加一个布政使再加一个按察使。
这个构架,其实就是把明朝的省级的巡抚加三司的机构进行稍微改动后而来。
但是其中最大的变化就是撤销了都指挥使这种军事机构,同时巡抚也不会有任何军事指挥权。
如此是为了彻底杜绝文官插手军务的可能性,以便实施严格的军政分离。
在保乡军政治构架里,能调动陆军兵力的只有参谋部、能调动海军兵力的只有海军部参谋司。
除了这两个机构外,其他机构,包括同属军事机构的后勤部、军械部、军政部、骑兵总监、炮兵总监都不行。
当然,罗志学本人不在这个限制范围内。
实施军政分离后的地方行政机构,其职权只限制在行政事务上,不用操心什么军务,那是军方的事。
同时罗志学对保乡军行政体系一大变动,就是提高了诸多官员职务的品级,比如县令从正七品提升到正六品,同知从正五品提升到从四品,如此是为了明确各司其事,免的副职彻底沦为可有可无。
这种行政结构上的变化,也是罗志学过去几个月里持续摸索并不断改进后的结果,等后续如果察觉到有什么问题,他还会继续改进。
而目前来说,用还算可以,一方面确保了吏治工作的顺利推进,罗志学的工作量又减轻了许多。
反正对于罗志学来说,一个府出现了问题,直接问责知府、同知、推官这三个府级官员就行了。具体事情怎么做让知府们去搞。
不仅仅是吏务上进行放权,其他诸多事务罗志学也是随着地盘扩大而陆续放权。
在伏牛山时期里,随便点屁大点事都要罗志学亲自负责,而且你还别嫌弃,这能负责这些鸡毛蒜皮的事就是罗志学的权力体现。
等到坐镇襄阳的时候,罗志学就不再管一些鸡毛蒜皮的事了。
等到现在,罗志学更是把视线集中到了高层建筑当中来,连具体怎么做都已经不再插手了。
真要什么都管,实在忙不过来。
但是现在罗志学很多事都可以放权,然而有一件事却是无法放权的,那就是称帝建制。
自从罗志学抵达汉阳城后,整个保乡军内部都进入了一个比较诡异的亢奋状态。
九月四日,也就是罗志学抵达汉阳的次日,率军征战德安府的第一师师长李成通匆匆赶回了汉阳城。
和他一起来汉阳还有第四步兵旅旅长费秉清,这人本来就该待在应山城里负责一样义阳三关防务的,但是他却是把军务扔给了副旅长等手下处理,自己借口说要找罗志学亲自禀告第四步兵旅等事务的发展跑了过来。
次日,在黄州府带兵的第二步兵旅旅长许河也是匆忙赶回了汉阳。
九月六日,连坐镇南阳城的北路军司令黄丁权都是坐船抵达汉阳了。
当天晚上,坐镇江陵的第三守备师师长董明杰也跑了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