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北行省,则是包括扬州府、淮安府、徐州、凤阳府,如果不出意外的话,后续凤阳府这个区域过于庞大的府会被进行拆分成为若干个州府;这地方虽然大,但是因为淮河、黄河的缘故,多灾多难,农业条件很一般,但是有徐淮扬州的盐业支撑着,粮食虽然没多少,但是钱不少。
扬州、淮安清江浦,都是很出名的繁华之地。
而这也是为什么罗志学把凤阳府和淮安府、扬州府、徐州归拢到一个行省的缘故,就是为了进行平衡,得有富余的地方,也有穷地方,可以相互扶持发展。
最后则是京师应天府,大楚帝国攻占应天府后,并没有对这个地方进行改名,因为应天府这个名字,本来就很适合作为京师的,属于华夏传统王朝京师专用的名字。
历史上东掳入关,占据北直隶顺天府后,也没对顺天府改名,基本也是差不多一个意思。
但是,如果不是新王朝的京师或者陪都,那么一般就不会允许继续使用类似这种名字的府了,比如楚军攻占了承天府后,就把承天府恢复原名安陆府,因为这个承天府是明廷嘉靖的封地,所以才会升安陆州为承天府。
这显然和大楚帝国没啥关系,所以直接就改回原名安陆。
以后等大楚帝国杀入北直隶顺天府的时候,因为大楚帝国显然不太可能在这里设立什么陪都,这里更不是罗志学的起家之地,因此也会进行改名。
顺天、承天、应天这些特殊字眼的地名称呼,是不能乱用的。
大楚帝国攻占应天府后,继续沿用应天府这个词,以应天府为京师,而大楚帝国治下的应天府,其辖区和明朝时期没太大区别,但是把滁州、太平府、和州合并其中,大大扩大了应天府统辖的范围。
实际上,这虽然还称之为应天府,但称之为应天省,或者直隶省更准确一些。
而这也是应天府府尹,品级并不是传统府尹的正三品,而是从二品,和各省巡抚同一级别。
但是目前大楚帝国的应天府府尹夏温书,前些时候刚获得了太子少师的头衔,而这个头衔是正二品。
因此应天府的行政级别,其实和江南省一样,都是属于正二品的级别,虽然这个正二品只是虚衔,但不管怎么说,也要比寻常行省要高半级。
大体上,算是位于尚书之下,侍郎之上。
大楚帝国通过这一番操作后,把明廷时期的南直隶,分割为直隶应天府、安庐行省、江南行省、江北行省,也就是三省一府,一定程度上加大了对当地的控制力,同时又避免了某个省过于庞大。敲定了南直隶的省区域划分后,罗志学还未雨绸缪,先设立了一个山东行省,为后续北伐做准备,当然了,现在连一点山东行省的地盘都没有,因此很多机构都是虚设,已经敲定下来的山东巡抚也是让农部右侍郎先兼任着……他要正式上任山东巡抚,那还得等明年北伐顺利,并且打到山东去再说。
但即便是兼职,也总算是有人了,能够更好,更方便的进行各种准备工作,比如提前敲定各机构里的人员,等到正式设立巡抚衙门以及各州府衙门的时候,第一时间就能够抽调适合的人员前往就职。
次日,罗志学还在御前参务会议里,对省级的行政机构进行了一些细节上的调整,主要是明确了各省左右参政、左右参议的职权。
而大楚帝国的行省机构,和明廷那边不一样,其一把手是中央派出的巡抚,品级为从二品,布政使乃是二把手,品级为正三品,然后再设立从三品的左右参政,正四品的左右参议具体分管诸多事务。
其中的左右参政和左右参议,之前的职权不够明确,掌管诸多事务的参政,权势不弱于布政使,但是一些没实际事务负责的参政,连知府都不如。
同时左右参议的品级太低,只有从四品,啥人也管不了……因为各省巡抚衙门下属的各厅,其厅长都已经是正四品了……各府知府也是正四品。你一个从四品的参议,也没办法分管诸多事务了。
既然无法分管事务,那么挂着这种协助巡抚处理事务的名头也就不太靠谱了。
而罗志学认为,一个萝卜一个坑,既然有了品级,拿了俸禄肯定得做事啊,得发挥出来实际的作用啊。
最后罗志学拍板,废除左右参议,左右参政;增设从三品的‘参政’,每省设四或五人,位于巡抚、布政使之下,分管或农桑粮储,或工商经济,或科举教化,或交通水利、或治安司法事。
如此,数个参政,布政使、巡抚,加起来大概七八个人构成一个省的最高行政领导机构,统管全省诸多行政事务。
值得注意的是,省督察院、省审判院、省税务厅属于独立机构,和巡抚衙门没啥关系……他们不归属巡抚管。
主要是督察院除了公诉外,主要工作就是监察百官,搞的就是反贪……审判院更不用说,审判案件的也需要高度的独立性,所以这两个司法机构,属于上级机构自行管辖。
税务厅就更不用说了,人家税务部尚书可是参务大臣……连税务部左侍郎都是协办大臣。
各地的税务厅,也是级别高的很,各省税务厅的厅长都是正三品……也就比巡抚差一点。
而各省督察院的院长、审判院的院长,也都是正三品的品级。
一整个省的话,巡抚是最大,从二品,再过来是布政使以及四个独立机构的负责人,都是正三品,再过来是四五个参政,从三品。
再过来是巡抚衙门下的各厅厅长、各府知府,正四品。
上述正四品以上的官员,也就构成了大楚帝国治下各省的主要高级官员。
至于各省除了文官外的武将,这个和文官没啥关系,因为大楚帝国的巡抚可没有军事管辖权。
军方都是自行在各省设立有守备司令部,负责征兵,构建军民和谐关系等事务,同时也负责统辖当地的守备军或当地长期驻防在地方的二线正规军,负责弹压地方。
这个长期驻防地方的二线正规军,其实也是守备军里整编而来的。
大楚帝国陆军一直都是在持续对守备军进行改制。
毕竟守备军是特殊时代的特殊产物,当初搞这玩意,就是为了更好的管理大量的降兵,而不是真的指望他们能打仗……嗯,哪怕后来守备军的确是在战争中发挥了不小的作用,但是发挥出来的作用和大楚帝国在他们身上投入的大量钱粮而言,性价格太低。
不管是罗志学还是陆军高层,都没想过让守备军长时期存在下去。
因此大楚帝国里的守备军,一直都是处于动态变化当中。
不断的接受降兵设立新的守备军,同时又不断的进行裁汰整编。
第408章 裁汰守备军
前线不断的接受降兵,进而源源不断的整编出来更多的守备军,现在守备师的番号,都已经有足足二十八个之多了。
但同时楚军也是不断的对守备军进行裁汰整编,基本过程都是先是把部分素质一般般的兵员编入建筑营,运输营,屯垦营,或者复员退役后,派往各工业部所属工厂进行工作。
裁汰几遍后,那么这个师往往只会留下少则一两千,多不过两三千人比较精锐的士兵了。
然后陆军方面会把这些剩下来的精锐守备军士兵进行再训练,装备火绳枪、两斤半野战炮等武器装备,最后整编为正规军。
最近一年里,楚军里好多个新扩编的正规军都是这么来的。
楚军高层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逐步的改制,最终把所有的守备军都进行改制,大部分会被淘汰,通过屯垦营等办法进行安置,少数会被整编为主力部队。
等到未来,陆军只会剩下正规军,不会有守备军这种东西。
毕竟如今楚军里的守备军,大部分兵员综合素质真的很一般。
因为接受的大批明军俘虏,投诚士兵里,他们本身素质就不咋地,除了少数职业战兵外,大部分都是普通的卫所兵甚至是临时征召的青壮。
如果不是为了避免这些人流落到地方然后祸害地方,楚军甚至都不想要把他们给整编为守备军。
因为兵员素质真的很一般,饶是经过了挑选后进行整编的守备军,战斗力也不咋地,也就只能和明军里的传统卫所兵打一打,遇上了明军里的新标军,或者是那些职业战兵就很容易被击败。
因此,在结束闽浙战役,郑芝龙接受招抚,加上两广战役也在前几个月圆满成功,东南方向没有什么太大的威胁后,陆军方面开始对江南、闽浙、两广、江西、楚南乃至楚北地区的守备军进行了新一轮的裁汰。
大量守备师部队除了少数精锐战兵以及骑兵和炮兵等技术性兵种外,其余的成编制就地转为屯垦、建筑等部队。
比如驻防在广东的第十一守备师、第十六守备师、第十七守备师这三个守备师,从中挑选出来的四千多人精锐战兵以及骑兵或炮兵,随后和暂编第十三混成旅合编为陆军第十三师。
该师和第七师一起,负责广东方向,包括琼州岛、珠江入海口,南澳岛等沿海防务以及内地弹压。
其余两万余人则是在十月份集体改编为多个屯垦营、建筑营、务工营,安排到地方上进行屯垦或修路铺桥,或安排进入工业部所属工厂进行工作,同时安排分批退役复员,最终完成全部复员解散。
严格意义上来说,这三个守备师已经不存在了。
广西地区的几个守备师也是同样的操作,大部分守备军士兵被成建制改为屯垦营、建筑应、务工营、运输营等,然后分批进行退役。
其部分精锐则是被挑选出来新编为第十四师,和第五师一起负责广西乃至云南、贵州等方向的作战。
楚南、楚北的几个守备师,如第一守备师、第四守备师、第九守备师等也一样,不过因为楚北的几个守备师之前经过了多轮的裁汰整编,并且长期驻防前线,整体兵员素质要更好,战斗力更加强悍,因此这两个地方的守备军整编,留存士兵比例也更大一些。
第一守备师就被缩编为一个主力旅,又从第一师、第三师里各自抽调了一个营,随后合编为不满编的陆军第十六师,依旧部署在南阳府前线,和第二师一起负责面向河南汝州、河南府方向的战事。
第二守备师也被整编为一个旅,和暂编第一混成团合编为不满编的陆军第十七师,继续驻防郧阳府以及汉中府东部区域,负责陕西汉中府方向的战事。
第四守备师被缩编为一个旅,和暂编第二混成团合编为不满编的第十八师,继续驻防在巴东、巫山一线,负责川东方向的战事。
第三守备师、第八守备师各自缩编为一个团,再加入部分第九师的部队,合编为一个不满编的陆军第十九师,配合第九师,弹压楚南,负责川东南、贵州东北区域等地战事。
楚北黄州府的第五守备师,则是被缩编为一个旅,安庐的第十三守备师被缩编为一个团,这两部加上驻防汉天的暂编第三混成团,合编为陆军第二十师,四个团分别驻防汉天、九江、黄州府、安庆等地,控卫长江中游沿河段,并作为第八师的、第一骑兵旅等部队的预备队使用。
福建地区的第七守备师、第十二守备师,再加上之前杀入闽浙后陆续接受整编并成立的一个守备师,被集体缩编为一个旅,随后和暂编第十二混成旅一起合编为陆军第十二师,分别驻防在福建以及嫡属于福元行省的大员(岛)上。
直隶应天府、江南行省里的第十四守备师、第十五守备师,郑芝龙所部原先在崇明岛上的驻兵,舟山群岛上的驻兵,浙北地区里的一个守备旅,这些诸多守备军被缩编为一个半师,即陆军二十一师、陆军第四十三旅,驻防在江南行省、浙江,后续将会负责江浙沿海防务以及对内弹压。
同时陆军第四十三旅,将会接受一部分第一师换装后,不适应新战术的老兵以及一批装备,由此扩充为陆军第二十二师并驻防江南行省。
至于原先驻防在江南的第一师,现在第一师已经开始全面换装燧发枪,后续不出什么大意外的话,该师将会成为北伐部队里的主力部队之一,是不会留守在江南的。趁着秋冬时期战事稍停,南方没有什么威胁,同时北边的明廷也没有反攻,而距离楚军发起北伐也还要几个月的时间。
楚军开始对所有守备军进行了大规模的整顿,数量达到十多万的老弱守备军士兵,被转变为屯垦农兵,只有数万人守备军里的精锐才被整编为正规军。
经过这一轮整编后,尽管很多新整编的师不满编,并且也比较缺乏火绳枪,火炮等装备,但是依旧让楚军里的正规军一路扩充到了二十二个师。
这还不包括近卫军里的两个师呢。
更不包括楚军正在新编,尚未授予番号正式成军的几支装备燧发枪的部队呢。
楚军里装备燧发枪的部队,目前已经成军,并授予番号的只有陆军第十师、陆军第十一师,第二近卫师以及从暂编第十五混成旅扩充而来,尚未满编的陆军第十五师。
除了这些外,楚军目前还在对陆军第一师、第一近卫师进行燧发枪的换装工作。
同时还有大约五万多人正在几个新兵训练营地里接受新兵训练,这些新兵们接受的新兵训练,和以前的老旧新兵营的训练不一样,主要是训练队列、燧发枪的使用等新书战术的东西。
说白了,这五万多人,就是为了成立类似第十师、第十一师、第十五师、第二近卫师这种新部队而训练的。
这五万多人等编练成功,那么就能够再拉出来至少三个新式燧发枪师。
这些,才是楚军未来,尤其是北伐战役里的核心主力部队。
当然了,这些新兵现在练出来了也没用……因为没那么多的燧发枪给他们装备。
为了提升燧发枪的产能,罗志学最近几个月可是操碎了心,进入十一月份后更是亲自前往当涂兵工厂视察。
当涂兵工厂下属的燧发枪生产线,已经试生产几个月了,结果还是没能做到大规模量产,这让罗志学相当不满。
所以来当涂兵工厂进行视察之前,他已经把当负责督办当涂工业区的工业部右侍郎,当涂兵工厂督办,火枪分厂经办等二十几个官员一股脑全部革职了……然后再让督察院那边该查的查,该抓的抓。
一群废物,都一年多时间里,要钱给钱,要人给钱,要设备给设备……这么久了竟然连量产都没做到……人家汉天兵工厂从头到尾建立燧发枪的生产线,都不用这么久。
让他们直接抄作业都炒不好,如此臣子要之何用?
这要是让他们从头研究那还不得十年八年啊。
战争时期,北伐近在眼前,哪有这么多时间让他们挥霍啊。
最关键的是,汉天机械厂那边为燧发枪生产线打造的大批机械设备,最后一批都已经到位一个多月了,然而当涂兵工厂现在竟然还没完成设备调试。
其中一部分设备竟然还堆在码头上,根本不就没有进行安装,甚至都没有采取保护措施,任由这些设备露天堆放。
下头有人弹劾上来后,罗志学派人去调查发现,负责设备安装的官员前些时候落水病重,已经无法处理事务了……但是上司负责人竟然没有安排新的负责人,任由那些设备风吹雨晒!
如此情况下,就不是硬件不足的问题,而是人的问题了。
罗志学只是把他们革职,再让督察院调查,而没有直接把他们丢进长江里喂鱼,都已经算是看在他们早早从龙的面子上。
否则,罗志学早就让人抄家了!
当涂兵工厂投产事宜不顺利,罗志学想来想去,又把已经身居工业部左侍郎的丁刚毅给拉了出来,让他直接以工业部左侍郎之尊,直接署理当涂兵工厂督办。
尽管下面的人对丁刚毅的风评不算太好,还有人弹劾丁刚毅在督办襄阳厂、汉天厂期间大肆贪腐,对此罗志学也让督察院那边稍微查了查……还真是有贪腐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