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东西对于海外殖民而言用处非常大,尤其是对大楚帝国在东南亚地区的扩张而言。
在东南亚地区进行扩张,海外扩张不管是殖民也好,做生意也好,最大的危险并不是那些土著,而是无处在的疾病。
而这些疾病里,疟疾是属于头号杀手!
而金鸡纳树,就是治疗疟疾的最佳药物,至少在现阶段是这样的。
因此大楚帝国方面重视金鸡纳树也是常理之中,这玩意甚至都不用罗志学去吩咐,下头的官员们听闻了美洲有这种好东西后,直接就把种子给弄过来了。
其实也就是下头官员们弄到了种子,打算大规模种植的时候,罗志学才知道这东西……
不是他不知道这玩意……而是之前都没把心思放在这上头,他每天忙得事情多了去,连国之重器蒸汽机项目,也不过只去视察了一次而已。
其他的一些小东西,别人不说,他一时半会的还真想不起来。
类似的情况还有不少。
但是这影响也不大,罗志学给大楚帝国带来的并不是些许来自后世的知识……其实很多东西知道了,如果没有大量的技术人员继续专研,知道一些乱七八糟的理论知识也没啥用。
罗志学给大楚帝国带来的,更多的还是风气上的变化。
尤其是给权贵阶层,乃至扩大道整个读书人阶层一个新的认知,那就是想要当官,想要做生意发财。
光靠八股文还不够,得学会数理化!
这些观念上的改变,远远比罗志学亲自教出来一堆所谓的学生更加重要。
人嘛,都是这样的,觉得有利可图的时候才会去学习,去专研。
而当琢磨数理化的人多了之后,那么就能够产生科研人员,科研人员多了那么各项技术,尤其是基础科学技术的进步也就可以提上日程了。
科学技术的进步,只靠罗志学一个人是不行的,需要靠数量庞大的研究人员一起共同努力。
就和蒸汽机项目一样……光靠罗志学一个人,琢磨久一些,依靠罗志学那‘常识’水准的设计能力,他也能够给你画出来设计图纸来。
但是想要造出来,他就无能为力了……
想要造出来,需要合格的材料以及加工工艺。
材料这东西很难搞的,如果不是专业出身的人记清楚了配方,那么就只能一遍一遍的进行试验,进而寻找出来性能合格的材料。
而试验是需要金钱已经人员的。
金钱可以解决,但是数量庞大的基础研究人员就不好搞了。
至少不是罗志学带着几个学生就能够搞出来的。
所以从一开始,罗志学就没有自己变成科学家搞发明创造的想法……他要做的是建立一个良好的现代科学学习和研究以及应用的社会氛围。
剩下的,交给大楚帝国的一亿多国民就行了。
这么多人,又大规模推行基础教育,总能冒出来一堆天才从事科学研究的,一群普通天才里,总能冒出来那么几个顶级天才,直接带动大楚帝国基础科学的发展进步的。
为此,罗志学不惜改革教育、改革科举,直接从源头上改变了人们学习的科目内容,用一种完全不讲道理,甚至野蛮的方式强行推广数理化。
更有意思的是……效果还极好!
而且也没有遭到太多人的反对,哪怕是一些老顽固们对数理化有所排斥,叫嚷着只读圣贤书,但是这些老顽固们,依旧会把自家子弟送进新式的学校学习数理化……
不为别的,学了数理化才能参加科举,参加了科举才能当官。
不说当官了,就算是不当官,但是想要在外面混的好,那也得一个过得去的学历啊,不学数理化,那就是个文盲,更别说获得学历了。
罗志学很怀疑,如果有一天他要是说太监才能当官,这天底下恐怕要一夜之间多出来数百万计的太监来……
这充分证明了,学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学什么才能让日子过的更好。
以前只学个八股文就行了。
现在呢,八股文还是要学——嗯,时文依旧是科举考试里的重头戏,就和后世高考的语文一样,依旧是大分项目。
怎么说呢,读书认字写文章,这是基操……连个公文你都不能读写,还混个屁的官场啊!
但是数理化也不能落下,连基本的一些科学常识都不懂,那就是只会写文章的大傻子,当官就是害人害己。
换句话说,大楚帝国对官员的选拔标准是:要能写一手好文章,同时还要能懂数理化的复合型人才!
这也搞的大楚帝国的学子们,学业是越来越繁重了。
很多学校里的年轻学子们,基本都是清晨背四书五经,上午学数学,下午学物理化学,晚上各种刷题……
而且一个比一个拼,你挑灯夜读,我就来通宵刷题……你走路看书,我拉屎背数学公式。
华夏的学子们,一向来都是很卷的!
这卷着卷着,大楚帝国的社会里自然也就出现了一批精通数理化的人才了,这人才有了,科学基础的研发自然也就上来了。
这也是大楚帝国最近两年科学基础的研究连续获得比较大的突破的缘故,工业发展也连续获得突破,各种新式工业产品涌现的缘故。
早些年的时候,大楚帝国的新式教育都是在打基础的阶段,而所谓的工业也只局限在国防工业以及棉纺产业里。
并且当时的工业发展,主要还是依托传统手段培养出来的工匠以及少数接触了西式学科的人才。
而大楚帝国自身大量培养的人才,是在统一了国内后才逐步大量出现。
毕竟学习需要一个过程,而人才的裂变也需要一个过程。
能够在十几年时间里,弄出这么多科研人才来,罗志学已经是很欣慰了。
也没枉费他高喊想要出人头地,就学好数理化这么多年。
第603章 帝国绝不裁军
大楚帝国在东南亚地区的强势扩张,短时间内就带来了丰厚的回报。
这个回报自然就是丰厚的市场!
尽管市场这东西是需要时间来反馈的,哪怕是大楚帝国强势开拓了东南亚地区的大部分市场,但是从备货再到运输然后销售,这些都是需要时间的。
但是从海外大量涌来的订单却是提前反馈,并让帝国上层获得了巨大的信心。
承顺十三年冬,工商部报告,今年帝国的出口额,预计会比去年增加百分之五十,更是比前年增加百分之一百零五。
短短两年,出口额直接翻倍还有多!
其中固然自然增长的原因,但是帝国在东南亚地区的强势扩张也带来了不可或缺的影响。
这些增加的出口货物,将会为帝国带来更多的黄金白银收入,并用以采购大量的各种海外产品,尤其是棉花、木材、硝石、硫磺等各种工业原料以及大米、香料、象牙等消费品,同时还能让大楚帝国的黄金储备逐渐增加。
更重要的是快速增加的海外订单,和国内持续增加的内需订单,进一步刺激了国内工商界的发展。
工商业发展局势一片大好的情况下,很多人甚至认为只要开个工厂,躺着都能赚钱……
大量地主老财们,把埋在地窖里的金银挖出来,再加上持续大量抛售土地后收拢的资金投入到了工商业当中。
工商业,成为了华夏士绅阶层们的投资热土,而不是和过去几千年一样,一有钱就购买土地……
现在在大楚帝国里,土地不赚钱甚至都不保值。
因为大楚帝国已经在全国范围里实行农业税阶梯税率,保有的土地越多农业税就越高,高到一定程度后,土地非但不赚钱,反而还要赔钱……
再加上帝国官方持续十几年来打压大地主,迫使地主们不断出售土地,这也使得了帝国国内,如今中大地主已经很少了。
如今,大量传统的士绅们一股脑涌入了工商界里。
某种程度上来说,大楚帝国剩余的士绅阶层们,在短短十几年里就完成了身份上的改变。
他们不再是传统的地主阶层,而是变成了商人阶层。
而这些转变,是帝国高层乐于看见的,也是他们主动推动的……嗯,不肯转变的基本都死了!
让资本从土地里伸出手来,把土地还给农民,并把资金投入工商业。
如此,农民有了安身立命的土地,士绅阶层又能赚钱,而官方获得了最重要的稳定以及税收。
三赢!
嗯,不包括过去十几年里因为各种原因被官方打击而家破人亡的大量传统士绅家族!
他们站在了时代的对立面,所以遭到了无情的碾压!
大楚帝国的工商业发展,因为海外市场的刺激,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
而帝国官方呢,则是早早就收回了东南亚扩张的票价……
军方在柬埔寨王国以及大城王国乃至之前的缅甸王国,前后打了三场规模不等的战争,此外还有没有战争,但是依旧签订了协议的安南王国。
帝国从中也获得了大量的直接好处。
扩张领土,获得全面市场这些就不说了,而且大楚帝国官方还获得了数额不菲的赔款以及战利品、其他方面的经济收益。
赔款,有大城王国方面的五百万楚元赔款,柬埔寨方面的八十万楚元赔款,缅甸方面的一百二十万楚元赔款。
然后战利品上,在暹罗战役里,大楚帝国的登陆部队可是把大城王国的首都都给搬空了……官方统计的各类战利品折算下来,至少有七百万楚元。
然后在柬埔寨上也是把人家的王都一锅端,战利品少一些,但是也有百来万。
缅甸那边倒是没什么战利品……
而且别以为这就完事了……还没完呢,大楚帝国通过提供贷款,武器销售等各种乱七八糟的手段,向上述几个国家,包括安南南北双方发放了大概上千万楚元的贷款。
而这年头的贷款利息可不低,财务银行往外贷款一般都是八折到九折之间交付,年息往往能够达到百分之二十到百分之三十之间,具体看情况,但是基本不会超过这个区间。
就这样,其实大楚帝国财务银行往外贷款,其实还是比较良心的……不是说利息低,而是他们敢借!
其他国家的银行家或富商乃至国家,都很少对外借款的,要是没点实力,你敢借,人家就敢直接一口吞了。
不过大楚帝国财务银行的对外贷款,一般都是带有一大堆附加条件的。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政治条件了,除了政治条件外,还有其他附带条件。比如限定使用用途。
要么是用来支付赔款,要么是用来采购大楚帝国的各类军械或其他商品。
尤其是采购军械的贷款,这玩意非常坑,国内造价已经低到三两银子不到的火绳枪,出口价往往在十两以上,特定地区还能买到十五两。
火炮更贵,一门两斤半的野战炮能卖八百多元,五斤野战炮一千五百元以上。
价值就是这么的贵,什么,你说太贵不要?
想得美,这可不是你能说不要就不要的。
大楚帝国的士兵们,把枪口顶在你脑门上,你敢说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