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不过长期战略合作伙伴不是那么好找的。
人家下游的织布厂商也怕你安华纺织公司哪一天出现什么问题,然后导致他们棉纱供应出现问题。
这种事,需要的是双方彼此的信任,并不是你单方面想要有就能够有的事情。
为此,王立清过去一两个月里不断奔波,靠着安华纺织公司以及自己在过去二十年来建立的稳定商誉,算是敲定了一部分合作厂商,但是算算合同的采购额却是不多,连第二分厂的预计总产量一半都还不到呢。
所以他还得继续努力,尽可能的找更多的战略合作伙伴!
而在这之前嘛,这些没有找到长期战略合作伙伴的新型中端棉纱产能,还需要其他的渠道来卖出去。
这个时候,之前隆东纺织公司原有的销售渠道就体现出来了价值,原来隆东纺织公司的销售渠道,尽管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上不来台面,下游渠道都是一些小型的织布厂,甚至是一些家庭作坊,还有一些干脆是棉纱的零售渠道……也就是直接把棉纱卖给批发商,批发商再卖给零售商,零售商再卖给广大农村地区里的农民。
在当代里,很多地方里,尤其是经济不怎么发达的部分偏僻农村地区里,依旧存在着典型的小农经济,也就是自耕自织,很多农民甚至连棉花都是自己种的……然后直接纺纱织布。
反正统一战争时期就出现,并广泛推广到全国的手工纺纱机其实效率也蛮高的(珍妮纺织机),一些家庭作坊里的手工织布机同样也是效率很不错。
在一些交通不便,外部商品输入成本高昂,同时又工业发展落后的偏僻地区里,这种家庭作坊模式的纺织业依旧广泛存在。
所以别觉得大楚帝国里连全新一代的新型棉纱都搞出来了,然后就瞬间把其他的棉纺生产模式都给淘汰了,其实并不是的……哪怕是承顺三十七年冬天的现在,工业用高压蒸汽机都已经进入棉纺行业十几年了,但是水动力纺织厂依旧还有很多,同时还存在着大量采用手动纺纱机、手动织布机的家庭作坊。
三代生产效率看似天差地别的棉纺生产技术,其实是同时存在于大楚帝国内的。
毕竟是大楚帝国实在太大……人口太多,虽然火车和轮船都出现十几年了,在东部沿海沿江的城市里甚至出现了大规模工业化城市,但是依旧有很多地方没有通火车,也没有通轮船,其交通模式依旧是依靠原始的陆地马车运输甚至是肩挑手提。
不是所有地方都有着机器轰鸣的声音,很多偏僻农村地区里还是保持着比较落后的局面。
在这些偏僻落后的农村地区里,小农经济模式依旧是主流的经济模式,外部的工业商品在这些地方其实没啥市场……比如布匹这东西,甭管你的布匹价格高低,当地的农民就是不卖……因为你布匹价格再低也没用。
他们还是宁愿自己随便在田头山间角落里种的棉花,然后自己纺纱织布,手工缝制……甚至就连纺纱机,织布机这些东西基本都是当地工匠打造的,根本没有外来机械工厂的生存空间。
唯一能够有比较好销量空间的就是各类铁制品的,比如农具,厨具,日用五金之类的东西。
这并不是说这些农民们不知道工业商品的好处,他们其实也想要穿上那些颜色鲜艳不掉色,柔软舒服的布匹……问题是他们买不起或者说舍不得买。
对于缺乏其他经济收入来源,没有工作机会的偏僻落后地区的农民而言,收入来源其实很有限,手头上可支配的钱更有限,所以在诸多方面都是能省就省……哪怕为此付出在很多城里人看起来很不划算的更多劳动时间。
很多城里人认为,随便去工厂里打工,一个月再说也能赚个两三块啊,这两三块足够温饱了。
但是对于偏僻农村地区的人而言,一个月两三块的现金收入是奢望……很多偏僻农村家庭甚至连孩子上小学,一年不过才一块多的学费以及书本费都拿不出来。
当代的大楚帝国发展是不平衡的……一方面是有松江城这样的超级大城市,资产动不动数百万甚至上千万的大老板,也有孙旭这样薪资收入上千甚至好几千的高收入群体。
但是另外一方面,松江城里还有广大一个月只能拿三四块,连温饱都很勉强的底层工人群体,更有在广大偏僻落后农村地区里的农民们,他们的经济条件更落后。
而这些情况的存在,也是导致了棉纺行业里,手工纺织业,水动力纺织业,蒸汽纺织业同时存在的情况。
有好有坏,这种情况其实也给了很多棉纱厂商一个新的销售渠道,那就是除了给城市里的那些中大型织布厂供货外,还可以给广大乡镇地区里小型织布厂,家庭作坊供应优质廉价的棉纱。
甚至都可以直接把棉纱买到农村地区的,不少农村地区的农民不会自己种植棉花并纺纱的,而是会从乡镇上的零售商人里购买大工厂生产的优质廉价棉纱,然后自行织布使用,还有一些则是购买棉纱织出来布匹后,又出售给那些布匹收购商人,赚的辛苦小钱。
而隆东纺织公司的原有销售渠道,针对的就是乡镇市场。
在这一块上,其实王立清以前接触都不多,毕竟他的安华纺织公司以前虽然赚钱也不算多,但是经营还算稳定,基本都是供货给周边城市的织布厂商或者中小型综合纺织公司,基本不散卖。
但是现在,王立清却是觉得除了向大厂商大量供货外,利用隆东纺织公司的原有销售渠道,扩大县镇市场的销售渠道也是一个很可行的办法。
毕竟棉纺行业实在太大了,大城市的棉纺行业看似红红火火很热闹,大企业也多的很。
但实际上要说整体产量……实际上广大县城以及镇上的小型纺织公司以及家庭作坊才是正儿八经的巨无霸。
苏秦纺织公司这种巨无霸,其实大部分市场都局限在交通便利的中大型城市,而且哪怕是在这些城市里的市场占有份额也很小的……苏秦纺织公司之所以变成巨无霸,就在于他们的产品在各地虽然所占份额都不咋地,但是人家全国卖啊……这里一点市场份额,哪里一点市场份额……这全国各地的市场销量加起来,那可就是一个庞大无比的数字了。
而苏秦纺织公司固然是巨无霸,但是这种大型纺织公司在全国也没几家。
然而扎根在县城以及镇上的那些小型棉纺工厂乃至家庭作坊,那数量可海了去……连帝国官方都搞不清楚县镇地区里到底有多少棉纺工厂……因为很多微型的棉纺工厂是以家庭作坊模式存在,太杂太乱。
哪怕是一向强势无比的税务部,都很难搞清楚这些家庭作坊的数量和规模并且顺利收税。
家庭作坊这东西,在各行各业其实都普遍大量存在,而且存在着管理困难,收税更困难的情况。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家庭作坊这东西在大楚帝国的经济体系里,在县镇地区里提供就业,活跃经济方面是起到了一定作用的。
这也是帝国高层对现有家庭作坊经济模式固然存在诸多问题,甚至连收税都很困难的情况下,但是依旧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原因。
这个就跟红薯一样,谁都知道红薯不能天天吃,会导致营养不良……但是总比饿肚子好不是。
所以哪怕是现在,大楚帝国里的县镇经济里,小微型工厂以及家庭作坊依旧是重要的组成部分。
基于这种情况,王立清认为县镇市场是大有可为!
第901章 人生梦想:收租佬
承顺三十七年的大楚帝国和往常一样,在战争以及和平当中顺利度过……
战争,是因为大楚帝国的军事行动从来都没有停止过……统一战争时期就不用说了,那个时候大楚帝国为了争霸天下天天都在打仗。
等干趴下了明王朝之后战争也没有停止,后续大楚帝国持续一方面是持续打击部分明军残留势力,并开始大规模经略西南乃至青康高原地区,同时另外一方面则是对东掳以及漠南蒙古等发起持续的军事行动。
等收拾掉东掳,顺手还拿下了高丽半岛,同时还掌控了漠南之后,北方地区的大规模的军事行动一度告一段落,但是在西南地区的行动依旧没有停止。
针对广西、云贵、川西等地区的土著的军事打击行动还在持续。
没多久大楚帝国又和西边的漠西蒙古,也就是准格尔部打起来了。
持续的战争里,大楚帝国不仅仅彻底干趴下了准格尔,兵锋直插中亚,还彻底拿下了青康地区,这个过程里还顺带彻底把西南地区的土司横扫一空,并进行了大规模的移民行动,让广大的西南以及青康地区彻底成为了楚国人的地盘。
同一时期里,大楚帝国还在和俄罗斯在北边干架……最后一路攻占了广阔的西伯利亚。
等进入二十年代后,大楚帝国的主要扩展方向转向海上,不再局限于小打小闹,开始大规模攻占南洋各地,把西班牙人,荷兰人,葡萄牙人彻底逐出南洋,掌控了南洋各地,随后又大规模进军印度。
期间还大规模进军北美。
这一时期里,大楚帝国的主要对外扩展战略,是夺取的大量海外领地进行移民,用来安置越来越多的人口,喊出来的口号是为帝国子民争夺更多的生存空间……在海外扩张的时候,采取的办法也是比较极端,是类似后世美国西进运动差不多的模式,帝国移民一路从沿海往内陆推进,一路驱逐当地土著,最终实现“获得更多的生存空间”的战略目标。
这也是大楚帝国在二十年代时期进行海外扩张所占领的地区,到现在基本只有楚国人的缘故……因为在整个二十年代,甚至三十年代早期里楚国人的对外扩张,不要金银也不要市场更不要所谓的免费劳动力,楚国人一门心思的只要土地……可以种植粮食养活更多楚国人的土地。
实在是那个时候帝国的人口增长速度让帝国高层看了都害怕……天天担心着帝国的领土养不活帝国子民。
而进入三十年代后,这种情况开始逐渐改变,尤其是承顺三十五年后,帝国国内的人口增速放缓,帝国的对外扩张政策也随时改变,在海外扩张的时候开始以经济价值为主。
具体可以体现在帝国在非洲以及欧洲地区的一系列扩张行动了,基本上不在为了占领多少的土地,而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工业原料以及农产品,同时获得更多的工业产品倾销地。
欧洲贸易自由计划,就是这一系列政策改变之后的最佳体现。
帝国的远征舰队杀到欧洲去,不是为了获得更多的土地,而是为了打开一亿多人的市场,试图让欧洲地区的一亿多人为帝国提供更多的农产品、工业原料,同时充当工业产品的消费者。
说白了就是想要让欧洲那片地方的一亿多人充当廉价劳动力,并用他们的剩余价值用来供应楚国人。
非常典型的殖民地经济经营政策!
而这个过程里自然也少不了战争。
纵观内外,就可以发现大楚帝国从建立的那一天开始就一直伴随着战争……这说的还是一些大规模的战争,如果只是普通的数百人,数千人规模的战斗,那就更多了。
甚至可以说,大楚帝国从成立的那一天开始,每一天都处于战争状态!
因此战争,对于大楚帝国而言就是稀松平常的事,甚至是常态,哪怕是普通的楚国民众们,对帝国的大军在海外殖民地里和土著打仗,都是一副习以为常的态度。
打的太多,民众们都习惯了……尤其是帝国目前的中间社会群体,也就是三四十岁的这一代人,他们从小,甚至可以说在出生的那一天起……帝国就已经在打仗了。
因此在他们的认知里,战争是一件习以为常的事,这不打仗了才是稀奇事。
当然,大楚帝国也不仅仅有战争,还有和平,繁华盛世!
这主要体现在本土地区,和海外地区三天两头打仗不一样,在大楚帝国的本土地区,尤其是传统的关内十八省地区里早已经没有了战争,尤其是大楚帝国王朝的一些核心统治区,即珠江,长江,黄河流域地区里,在统一战争结束后战争就已经结束了,随后开始进入大规模的恢复民生,发展工商业。
战争对于帝国本土而言,非常的遥远。
同时在经过早期的恢复民生之后,帝国不可避免的进入了一个所谓的盛世时期。
这个所谓的盛世,和罗志学搞什么工业革命其实没啥关系,哪怕是没有工业革命,但是结束了统一战争之火的大楚帝国也会和很多大一统王朝一样,迎来一个所谓的盛世时期。
毕竟刚经过乱世战争,人口大量减少,土地大量荒废。
同时新朝成立后一定程度上会进行利益群体的更替,大量前朝利益群体被新朝所灭杀,其所有的社会财富,比如土地等生产资料重新流向社会。
还有新朝初立,军事力量也会比较强悍,大一统后对外征战也会比较顺利,同时对内弹压也更加强力,这就避免了大规模战争的爆发。
如此情况下,人多地少的情况得到缓解,利益分配获得了一个新的脆弱平衡,再加上没有了战争之后,只要统治者别瞎搞,很容易就会出现所谓的盛世情况。
这个和什么王朝,什么统治者没啥关系……这是社会的自我调节。
所以别太迷信历史上某些传统王朝里的开国后数十年,开启盛世王朝的第二代,第三代皇帝多厉害……那只是一些历史幸运儿罢了……
不客气的说,哪怕栓条狗当这个时期的皇帝,那都是能开启盛世的狗皇帝……当然,前提是狗链子得拴好,不能让这条狗瞎搞。
瞎搞的话,打乱了社会的自我调节,就会变成二世而亡……
如果不是罗志学是一个有着后世灵魂的人,而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土著,只要不是太犯傻,那么大楚帝国大概率也会走上传统封建王朝的步伐,大一统二三十年后同样会迎来所谓的盛世时期……
但是罗志学却是有着后世的灵魂啊!
所以他建立起来的大楚帝国和传统封建王朝不一样,而不一样的大楚帝国给华夏大地带来了不一样的道路……
一条华夏数千年历史来,从未走过的道路:工业革命!
所以也就导致了,如今的大楚帝国的盛世繁华,和历史传统意义上的盛世不一样!
承顺三十八年春,吴淞海军基地,一艘体型庞大,足足有数千吨排水量,船头和船尾还安装了五十五毫米单管速射舰炮的海军运输舰在拖船的辅助下缓缓靠近码头。
在码头上,已经有一批穿着军服的军官以及儒服的官员们在等候了。
“运367号补给舰,原型是我们海军的第三代蒸汽运输舰运355级,作为我海军新一代的远洋运输舰,355级满载排水量可以达到四千五百吨,最大装载模式下可以搭载两千八百吨各类补给物资。”
“以这款运输舰为原型,我们设计改装了运367号补给舰,加装了制冷机,对货仓进行了设计调整,设计目标是为了给海外作战行动的舰队,陆战队等提供新鲜肉食、果蔬等新鲜食物!”
“远洋食物补给始终是困扰我们在海外行动的一大难题,各类罐头以及灌装饼干、巧克力、糖果等食物虽然不错,但是价格昂贵,而除了罐头外,其他容易保存运输的食物,普遍口感不行,营养也匮乏。”
“比如肉食补给里的重要物资咸肉干,将士们普遍反馈太难吃……说实话,当年我第一次吃那玩意差点没把我熏吐!”
”更重要的是,这些罐头也好,咸肉干也好其实都是作为干粮,而舰队长时间航行的话,可不可能天天给将士们吃这些,成本太高不说,将士们也会有怨气!”
“为了解决海外驻防将士的口粮问题,我们除了倡导就地取粮,自力更生获得新鲜食物外,也是在军粮的保存和运输上持续下苦功夫进行了研究!”
“我们发现在北方地区天气寒冷的时候,肉食以及果蔬的保存时间会更长,刚好得知国内有专门搞制冷机器的厂家,所以就想着在大型军舰上加装制冷机,用来保存食物,进而满足将士们在海上航行时的新鲜食物需求。”
“后来发现效果还不错,所以就更进一步打造了专门运输新鲜食物的冷冻运输舰,为大规模舰队以及部分海外驻地的陆战队将士提供新鲜食物补给。”
“如此,也就有了运367号补给舰以及后续的两艘冷冻补给舰368,369号。”
“接到上级通知,要进行海外肉食冷冻跨洋运输进行可行型试验后,我们海军专门抽调了运367号冷冻补给舰执行了这一次任务!”“该舰接到任务后,在印度孟买装运了两千五百吨的新鲜牛肉,随后一路运输回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