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一切都没有了,便民处负责管理,没人敢在这里闹。
看着又有人同意四十文一天的工钱,他扭头与里长说话:“如今的工钱涨了不少?”
“百姓生活越稳定,经济发展就越好,太平府由于去年开始多种一茬作物,出来务工的人减少。
那里属于长江上游,许多货物在那里装卸,朝廷再开矿,大量劳工进矿区。
南京本地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皇城里的宫殿在修,下丘村外面的厂房也需要人手。
加上运河修通,往来船只增加,人力数量减少,想在这里找人干活,自然会贵。”
里长通过当下的情况给太子讲解,朱樉跟在一旁听,他懂,这叫供需关系。
朱标思忖片刻:“是路引限制了更远处的人到这边务工?”
“路引没限制,许多人以走亲戚的名义开路引,跑到南京干活。
北方有勤劳的人,收完水稻后便离开家到南京,有的人过年都不回去,等要快种水稻时再带着钱回家干活。
这叫外来流动人口,与本地常驻人口在工作岗位上有竞争关系,同时又弥补本地务工人员不足的问题。
不然那个商人,六十文也招不到人手跟他出去搬运货物,看那一伙儿人。”
里长说着指向一处地方,那边有五六十人,但年岁都不大。
朱标与朱樉顺着里长的手指看过去,那些人,瞧着小的十四五岁,大的二十来岁,不过二人却露出疑惑的神色。
里长介绍:“从外面一个县里来的,互相之间联系上,俱为地少人多的人家,而且未成亲。”
“朱里长,怎么看出来的?”朱樉未发现那些人跟别的人有何区别。
“干活的人都光着膀子,搬运东西什么的穿衣服怕把衣服给磨坏了,带着衣服又碍事。
大家穿的都是裤腿在脚踝以上的短裤子,腰间系一条布或麻绳,上身不穿。
那群人的后背有印子,睡草席留下的印子,有时遇下雨,不能直接躺在地上睡。
而且直接睡地上,会着凉。他们通常在寺、观睡觉,不进去,行李放在里面,出来干活。”
里长又说细节,冬天就不好辨认,冬天人家盖被褥。
“如此来说,也算能够补贴家用,倒是不错。”朱标点点头,认为别地方来的人勤快。
里长缺摇头:“若不正确引导,他们会慢慢学坏。南京太繁华了,尤其秦淮河畔。
他们在外面又没有人管,他们也想吃肉,看见美女同样动心。
即便有人打算把钱攒着带回家,同一个地方来的人也会哄骗着给带下道。”
朱标和朱樉同时露出吃惊的神色,那群人……
“如何是好?”朱标不希望眼前的人走上里长说的那条路,都是大明的百姓。
“等下丘村外面的工坊都建好,能够安置三千到四千人,集中管理,统一调度,并且找人给他们上课。
工钱卡着不给他们,提供免费食宿,等他们要回家的人,安排人带着他们的工钱送他们回去,最好有衙门的人跟着去一趟。他们的人和钱都安全,还能学会一些字和算术,明年还想干活,再来。”
里长说出下丘村的安排,解决三四千外来人口务工。
朱标却摇头:“不对,朱里长,不是这样的,你再想想?或者找人问问,咱要得是解决所有外来人的办法。”
朱标根本不在乎那三四千人的问题,他要从下丘村拿到更全面的法子。
里长点点头:“对对对,不应该只考虑一部分,可是……路引查起来很麻烦,除非……嗯……朝廷允许各地开出务工路引。
比如现在只到南京,拿着那个路引到南京行,去别的地方不准。
这样他们过来后,应天府的官府就方便管理他们,因为说好了是来务工的。
秦淮河更远的地方建一片房子为他们住,官府给垫付房租,等他们赚了钱再还给衙门。”
里长故意的,不然他直接就说出这个办法,他非要轻描淡写说下丘村收多少人。
朱标颔首,觉得这才正常,高人出手怎么可能就解决三四千人?
朱樉在旁边出声:“不对,朱里长,还是不对,划出一片地方,谁来盖房子?谁收租?谁去管?之后他们干什么?他们吃喝拉撒,太乱了。
说好了的,提出问题便解决问题,你这没全给解决,你再想想,你行的朱里长,我信你。”
“呃……一会儿我呈个题本?”里长伸手入怀,犹豫下又拿出来。
“行啊!”朱樉表示可以。
朱标:“……”
他敢打赌,朱里长怀里有题本,早写好的,就是现在不给拿出来看。
“先看便民处。”里长提醒,咱不是来看题本的,虽然我昨天就从憨憨那里抄来了,并且临时学了很多知识。
朱标明白过来,对,咱们看便民处,他走进商人们买的大厅,里面都是求购的信息。
商人们坐在那里喝茶水、吃点心,有的站起来看墙上展示板上贴的纸,有人询问服务人员,还有的在登记信息。
朱闻天始终守在朱标身边,这可不能出问题。
朱标背个手,随便找了块墙上的展示板看,这处人少。
看完他才知道为什么人少,这里要买香皂,说有多少就要多少。
一个展示板上面贴了十二张纸,全是买香皂的。
朱标知道他们买不到,宫中的香皂大部分出口了,然后工坊要给将士们做肥皂带着。
二十万军队,出去一次,至少一百万块肥皂,避免因为小伤口和吃饭什么的生病。
宫中还要储备肥皂,等待下一次战争的时候给将士们带上。
偶尔放到市场上几千块香皂,都不允许某一个人购买超过五块。
另一个有技术和生产能力的下丘村,也不过是给福华楼和秦淮河的青楼兼酒楼的地方提供一小部分。
朱标离开这个展示板,又找个人少的过去看。
“收购蜂蜜?都是收蜂蜜的?现在有蜂蜜吗?”朱标扭头问憨憨。
朱闻天:“……”
第291章 一买一卖可有骗
朱闻天很想告诉朱标,有蜂蜜,现在就有了,村子那边的地里有,这边也从大棚中取出蜂箱放外面采蜜了。
而且冬天一样有,你没吃?你忘了你宫中的大棚养的蜜蜂了?你喂人家喝盐水,还有糖水,然后割人家的蜜。
不过他不能回答,就当不清楚,用茫然的目光与朱标对视。
好在里长在旁边,帮忙解答:“春天的蜜刚有,冬天是大棚中的,福建、广州府那里有冬蜜。
在应天府收蜂蜜不对,咱们惠民药局和生药库,大量采购蜂蜜,包括制作大蜜丸和水蜜丸。
加上宫中的人喝蜂蜜,咱们需求更大,不可能往外卖,下丘村的蜂蜜除了留着当药材,其他的都给大家喝。
像孕妇,有时做菜会放到里面,加上小蛋糕、小面包等点心,以及果脯、蜜饯。”
里长分析出来这些收蜂蜜的商人行为有问题,别处往南京运蜂蜜,你们在南京收蜂蜜要往哪送?
朱标颔首,表示明白了,同时心情好,有下丘村人跟在旁边,什么问题都能解答。
无怪乎父皇今年不录取考生,那些考生保证差远了。
朱樉也凑过来看两眼:“六十文一斤,朱里长,这个价高还是价低?”
“高了,因为白糖便宜了,咱们大量种植甘蔗,当时派军队去种的,甘蔗多年生,人手不足的情况不用年年种。
糖的价钱下来了,蜂蜜跟着降价,他们给出的价钱高出一倍,三十文一斤还差不多。
冬蜜可以贵一点,尤其是村子给出的方子里的鸭脚木冬天开花时的蜜,它本身能治嗓子肿疼。”
里长介绍物价比,蜂蜜的价钱与白糖挂钩。
朱标看看左右,依旧无人理会蜂蜜的展示板:“价高怎会无人卖?”
“因为朝廷要求养蜂人每年拿出一定的蜂蜜交给朝廷,就跟种地的交田赋一样。
养蜂人需要先把蜂蜜交齐了,才敢往外卖,不然遇到个天灾,拿不出来蜜,要补很多钱。
他们根本收不上来,倒是香皂,下丘村可以做一批出来卖给他们。
下丘村新买了十二个铺子,背后是大量的工坊与雇工,需要钱,明天就做。
给咱们些碱,村子没有多少石碱,石碱都拿来做面食,偶尔做点香皂肥皂给雇工与自己用,卖福华楼他们少量。”
里长打算接这些个单子,赚一笔,拿出来用。
“回头我就找人送去”朱标支持下丘村卖香皂,朝廷的碱已经储备很多了,当时挖那个矿,太深了。
现在那边也用上了轨道和矿车,矿里的碱和碱盐真多,感觉采不完。
大家说着话,从这个大厅转向卖东西的大厅,这边同样有不少商人在看,同时登记。
“商人们愿意在这边交易,节省一个牙人的钱,只交三十税一的税。
说实话,三十税一的税少了,这个是按照从百姓种田的田赋来计算,差不多三十交一。
商税应该分类,利润低的三十税一,利润高的二十税一也可以。”
里长想要调整下朝廷的税收,因为下丘村的店一旦开起来,利润比太高了。
不交税不行了,而交三十分之一的税,下丘村钱又多了,即便只是一成的分红。
里长的话音方落,周围一群商人看过来,一个个怒目而视。
“没事儿,没事儿,朱里长,你们看你们的,大家不要管别人说什么啊!这位是朱里长,丹青图书馆的东家,下丘村。”
有人认出来里长,连忙出声劝,劝其他商人,别寻死。
商人们的怒气一下子消了,即便是今天刚过来的商人,能知道便民处,自然就能从同行口中了解到那个图书馆的事情。图书馆太显眼了,占二十六个正常院落的大小地盘,一律二层楼。
一问在哪吃饭好?同行必然介绍福华楼,福华楼在哪?丹青图书馆对面,西华门的玄津桥过来,就这两个铺面在桥头。
“那……那二十税一也高啊!”有新来的人即便不敢招惹,也嘟囔一句。
朱樉一见还有人多话,立即看过去:“那就十税一,咋还不允许别人说话了?不合你的意,你要杀人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