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没忘了野生的口感和味道更好一些,一般人分不出来,除非总吃的才明白。
人工的以后规模大了,便宜,寻常人能够吃得起。
他这一说,官员们继续吃竹荪酿,想分辨一下。
结果吃完,大家互相看看,感觉和曾经吃过的野生的一样啊!
“是不是吃不出来?因为这些咱们带的都是选好的,壁比较厚,吃着肉肉的。
其实野生的少,即便一些东西含量高一点,种植的天天吃,必然比野生的强。
本王看咱这边的窑洞就适合种,等把砖瓦房盖好,拿窑洞换,在那里种植菌类。”
朱棡知道大家尝了后的感觉,顺便解决下将来废窑洞的利用问题。
第934章 黄泥储水无问题
朱棡在那说,官员们愣愣地听着,他们的所学,一时跟不上节奏。
各种蘑菇和竹荪、银耳居然全能种,现在晋王殿下居然想着把百姓从窑洞里迁出来,利用那个窑洞来种。
需要烧多少砖瓦?看样子之后需要大量的砖窑,好在本地的黏土多,烧瓷器需要釉,烧砖瓦不用。
里长点头表示支持,就他出的主意,准确地说是憨憨正常操作,窑洞利用起来,如此便不容易坏。
里长咽下嘴里的竹荪酿:“砖瓦房可以盘炕,用砖头,比窑洞里的土炕好多了,只要烟囱做好,便不容易中炭毒。
以前没有个谁来管百姓具体如何生活,百姓只能找些个枯树枝、干草来烧火。
眼下有了组织,咱本地啥都缺,就是不缺煤,守着那么多的煤,百姓还能挨冻,说明有人觉得钱更重要。
洗煤的煤泥,送给百姓,大家正好混合些黄泥就给做成蜂窝煤了,有了孔就好烧,比摇煤球强。
若是一个村子,专门留打更的人,他们还能顺便帮着看看风。
晚上在炉子里压煤坯,大块的煤坯压上去,周围用炉灰封住,不让透风,缓慢燃烧。
风向不好,气压变幻,慢慢倒烟,必然中炭毒,打更的人住的地方加个同样的灶,一倒烟就把大家喊起来看看炉子。”
官员们纷纷点头,觉得可以,中炭毒每年都要死人的,就没人考虑专门派人来看守。
总觉得一个村子一年死上几个人,运气不好,运气好的,十年八年也不见出事儿。
同时打更干什么?村子里不需要打更人,晚上睡觉,早上醒来,只有县城才用人吆喝。
既然要从窑洞搬出来,住窑洞的许多人家是没有地的,或者只有一小片地。
地不能离家太远,离家近的话,看看窑洞是什么土就知道地里是什么土了,那黄土还能长庄稼?
如此把一片地方住窑洞的百姓跟另一片,或者再加几片的百姓归拢到一起,房子多了,需要打更的,也需要看烟的。
之后就让这些百姓干活,烧砖瓦行、帮着种蘑菇也可以、或者挖煤洗煤,都不是问题。
“朱里长想得真周全,臣……本官……我有一事想问问,不知……
朱里长你看啊,有的地方吧放羊,山羊朱里长你知道哈?它吃草刨根。
小树遇到山羊,山羊会把下面的树皮全啃掉,一般的树就死了。
没有山羊还不行,祖祖辈辈指望着山羊产奶喝奶卖钱,也不用种什么东西,天天放羊就可以了。
就怕遇到干旱的时候,里长你说干旱的日子,在黄土上面种啥合适?”
太原县的知县王仕童终于找到机会帮着百姓问,其实这个不是晋祠镇的百姓要问,晋祠镇都能种水稻,上哪找那许多的黄土?
是晋祠镇有从更北面的窑洞嫁过来的人问,从那嫁到这边,就算是女人享福了,挨男人打都不回去。
一般住窑洞的嫁过来,都是为了过好日子,再给家里弄点钱,尤其是有兄弟的,这样兄弟就可以拿出一些彩礼了。
嫁过来的女人跟着一起干活,有时被男人打,就自己偷偷抹眼泪。好在晋祠镇的文化传承好,有各种寺庙观,百姓也受熏陶,为难儿媳妇的公婆少,打媳妇儿男人也少。
于是女子跟着一起吃饭,听里长说提要求,便帮家里提,万一成了呢!
朱棡和里长一提窑洞,知县王仕童想到了,赶紧问。
里长丝毫不认为有人为难他,他看着王知县:“本地与和林那边的草原联动,需要有个牲畜中转饲养场。
正常来说窑洞的周围有槐树、荆条、其他的草,并不是寸草不生,终归有降雨的。
即便大漠所在,冬天也能见到雪,戈壁的位置生长一些耐寒、耐旱的作物。
像结缕草、高羊茅就没问题,不过高羊茅生长得短,用来当草坪还行,不能当饲料。
结缕草是多年生的,像紫花地丁,不过那里不能种紫花地丁,气候不好,不利于其生长。
最好养活的则是早熟禾,配合槐树与荆条,再用草木灰混合些东西,弄几块地种大豆,慢慢就养出来一片好地。
夏天雨水落下,咱们收集起来,挖坑,旁边弄小沟,雨水顺着小沟进坑里,坑上面遮挡东西使起干得慢。
条件适合了,再养蜜蜂,受写槐花蜜,做大蜜丸与水蜜丸,照着来吧!”
说完,里长继续吃饭,习惯了,只要跟着亲王们出来,保证就是一堆问题等着,否则人家为何叫自己随同?
官员们听着前面的,还非常认同,着里长说挖坑储水,大家心中有了一丝动摇,这个下丘村真的那么厉害?
“朱里长,其他的都不错,该种便种,该养则养,就是挖坑把水保存。
可能南京那里没有多少黄泥,其实黄泥的地,它会渗水,渗得比其他地慢而已。
与其挖坑,还不如继续往深了挖,挖出井来,你说是不是?”
典史关晁尽量委婉地说出反对的话,挖坑留不住水。
这次不用里长开口,朱樉接过话:“挖完坑,往里铺油毡纸,咱那边要建石化工厂,到时候沥青很多,做成油毡纸送过来。
油毡纸用来防水的,把坑里面铺好油毡纸,一滴谁都别想渗出去。
等烧出来水泥,用水泥先抹一遍,再加上油毡纸,一个个大池子就有了。
井是要打的,看地下水层多深,超过两丈半就应该采用辘辘,否则用压力井,不能等到三丈,那样压力井压着太费劲。”
“二哥说得对,有油毡纸,我觉得咱们太原府也能从河那边弄点石油过来蒸馏、提炼。
到时候咱就有好东西了,护守霜和蜡烛跟白给的一样,还能点煤油灯。
先发个电报,叫南京那里送油毡纸过来,二哥的地方建厂子今年甭指望了。”
朱棡直接采取行动,现在就要找人挖坑,从南京的工业区把油毡纸输送到此,等夏季下大雨,正好把水储备上。
只要坑够大,就不怕里面的水不能喂牲口与浇地,实在不行往里撒点石灰,生石灰比较方便,熟石灰也没问题,反正里面不养东西。
第935章 防水神器情难舍
“油毡纸是什么?”好几个官员加里长一同问,心有灵犀的那种。
“队伍里有,去几个人,取两卷子过来。”
朱棣吩咐,出去的人自然是燕王府的护卫。
“先吃,吃完再看,不然这顿饭要吃到晌午。”
里长催促,一会儿还要去转,别把时间耽误在早饭上。
大家低头往嘴里扒拉食物,朱闻天面前是一个大盆,他拿的筷子比别人长一截。
别人吃完,他也吃完,拍拍肚子,可以,七分饱,不能吃太多,中午还有一顿呢!
“憨憨以前跟着咱们受了不少苦,每天都吃不饱。”里长看着想起了曾经。
“吃,活,没错,嗯嗯!嘿嘿嘿嘿……”朱闻天笑着回应。
油毡纸之前送来,开始让官员们看是如何防水,剪下来一块,围成个碗的样子,用明火烤一烤,黏合住。
接着往碗里倒水,水就一直不渗。
再把其他的油毡纸挖个小坑铺里,同样明火加热黏合,向坑里抽水,放那不管,午饭回来看。
“明火需要控制,今天用的是喷灯,汽油喷灯,汽油太多了,又不好当灯用,拿来烧最合适,火控制不好的话……”
朱棡手上托两个大杏子,给官员们讲油毡纸的问题。
旁边有人配合着用喷灯把几小片油毡纸给点燃,油毡纸一边燃烧一边往下滴黑色的东西,即沥青。
里长等朱棡说完,补充:“这个油毡纸还能通火炕,盘的炕里面的灰多了,用油毡纸烧炉灶,火大,就把炕洞里的灰给吹出去。
记得不可以放太多,否则坑会被顶起来,某一个位置就鼓包了,尤其是炕头。
盖房子为了防水,上面是人字形,房梁的架子就那么打的。
有了油毡纸和水泥,再盖房子,上面是平的,下丘村便如此,可以在上面晾晒东西,走路也行,各个房子有木板连接。
只是怕人不小心掉下去,村子里连接的地方两边有栏杆,总跑船的人不怕,走跳板走习惯了。”
另有人取来一条鱼,草鱼,放在地上,点燃的油毡纸往上滴沥青,大家眼看着掉落的沥青在鱼身上烫出个坑,使劲抖落那鱼身上的沥青也下不去。
官员与里长们明白了,这东西比柴火和煤吓人,碰到人身上就烧个大疤痕,关键还弄不下去。
“这不就是宋朝的猛火油嘛!守城时从上浇落,无人可挡。”
同知柴殊想起了史书上的记载,宋朝的时候用这东西守城才厉害呢!
“没用,打仗打得是人,人不行,武器再好也是废的,敌人一冲锋,自己就怕了,转身便跑,那还打什么?”
朱棣不认为武器好就能打胜仗,大明确实是占了武器的便宜,但前提是将士们敢拼。
双方同样不怕死,才是体现武器优势的时候。
现在大明军队依旧练军阵、练弓箭、长矛、大刀、盾牌,加上正常的枪的射击、拼刺刀。
保证在火器不能使用的情况下,军队还是可以正常战斗,子弹打光了就不杀敌了?
“燕王殿下说得是,咱大明能够打败北元,皆赖陛下用兵有方,将领指挥若定,军士忘死拼杀。”
柴殊连忙附和,他觉得确实如此,不然自己一方怎么会死人?说明敌人还有机会杀伤自己的将士。
朱樉看向里长:“再加上后勤源源不断,没办法,父皇赚到的钱多,前方将士吃罐头、肉松、干制蔬菜。
并且有酒精、缝合针线、望远镜、放很多油的炒面、绑腿绑带、脱脂药棉、纱布。你们怕是不知道钱从何来?下丘村把自己赚钱的东西给了父皇,又让父皇与夷人互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