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靖难攻略_分节阅读_第168节
小说作者:北城二千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3.03 MB   上传时间:2024-09-10 11:53:14

  在屋内,一张立起来的人体绘画夺人眼球,上面描绘着人体各种器官,对于这个时代的人来说,可以说是妥妥的禁书。

  “殿下,这两具尸体……”

  亦失哈压下了想要作呕的心思,强忍不适询问。

  虽说他也上过战场,但战场上看到尸体和生活中看到尸体却是两种感觉。

  “东边劫掠驿站被射死的野人。”

  朱高煦解释了尸体的来源,便对带他们进来的那名白衣老者和他身边的三名青年询问道:

  “解剖的如何?有什么进展吗?”

  “回殿下……”老者作揖回答:“按照前宋的医家典籍和您所提供的手札,我等均确定无误,将血管、骨骼、脏器等人体结构都弄了个明白。”

  “那就好。”朱高煦颔首,然后走到尸体面前,看着已经开始有些发臭的尸体,他皱了皱眉道:

  “弄明白后,最好一层层的绘图,日后教导军医时用得到。”

  “除此之外……”朱高煦讲解着自己所知道的部分医疗知识,而他说这一切,都是为了让医家外科重新站起来。

  说起中医,大部分人都只会想到号脉、开中药、针灸,似乎外科与中医无关。

  然而在宋代和明代,精通中医的大夫不仅会做手术,而且做得很好,从技术和技巧都碾压世界各国。

  从剖腹产手术到急性肠吻合手术,再到开放性粉碎性骨折、鼻息肉摘除手书和针对眼睛的晶状体针拨术……

  中医的外科手术始终在进步,到了宋代甚至可以对开放性的内脏进行手术。

  这些外科的进步让世人受益,而外科之所以进步神速,首要在于随军军医在战场上观摩人体的经验。

  到了北宋时期,解刨学开始大行其道,为此北宋时期的中医外科达到了一个小巅峰,许多外科手术都通过解刨学有了相应的进步。

  只可惜伴随着程朱理学大行其道,解刨学这种损伤身体发肤的事情开始被抵制。

  从北宋到明初,中医在解剖和外科手术上基本没有进步,直到晚明风气开放才重新得到研究,陈实功的《外科正宗》便是古代外科手术的集大成书籍。

  这次北征西阳哈,朱高煦就发现了军中军医在很多技术上的落后,正因如此他才会特意开辟了这样的一个院子,准备将这里打造成日后大明的外科学院。

  朱高煦没有陈实功,但他可以提供一些基础医学的知识和思路,进而帮助吉林城的军医提高医术。

  解剖尸体,就是朱高煦让军医们学习的第一课。

  如今看来,军医们学得很不错,远远超过了朱高煦的预期。

  看着那两具已经发臭的尸体,朱高煦也对那四名军医道:“日后你们跟随军队前往前线征战,随时解刨尸体记录,对一些必死的战俘,也可以用他们来实验手术,救活是最好的,救不活也不要有负担。”

  “是……”四名军医颔首应下,但声音低沉,显然即便他们是军医,但程朱理学那种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精神却还阻碍着他们。

  对此,朱高煦也开导道:“你们若是能通过一场场手术来获得经验,那日后我大明的兵卒再征战时就不会有后顾之忧,因为他们知道,你们能保住他们的性命。”

  “你们四人好好学习,而后传授经验给军中的三十多名军医,再由这些军医传授给日后的新军医,如此一代代人的传承,总有一天许多无法完成的手术都会被一代代人给完善,直到最后无法阻碍你们救人。”

  “是,请殿下放心!”听着朱高煦的开导,四人兴趣也被提起。

  见状,朱高煦简单看了看这外科学院的设施与军医们的手术用具,适当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

  如此待了半个时辰,直到朱高煦也找不到问题,他才带着亦失哈他们离开了外科学院。

  走出外科学院,门外是一片积雪的土地和土路,四周十分空旷。

  对此,朱高煦也指着前方空旷的土地说道:“这些土地,来年都得利用起来。”

  “所有老旧的房屋都得推倒重建,布置好火墙和火道,按照我之前说的,将开荒时期的木头囤积到了冬天,然后把所有房屋的火道联通,分别在不同的地方建设锅炉房。”

  “到了冬季,锅炉房就可以通过烧火添水的方式来为全城的房屋供暖,不至于分散开来,浪费许多人力和物力。”

  集中供暖,这是朱高煦为了试验田和过冬而准备的未来基建。

  没有出乎朱高煦的意外,他们从江南带来的水稻,几乎都在十月初就青黄不接,只能强行收割。

  正因如此,收割过后的稻田产量十分感人,不仅米硬且小,而且还有些霉变的迹象,亩产也只有寥寥的八十斤,还不如因为兴修水利而亩产达到九十来斤的粟米、蜀黍和小麦等作物。

  不过幸运的是,城内的两亩试验田由于朱高煦下令盖上火道,烧火埋粪,因此成功的从十月初熬到了十月末。

  尽管只是一个月不到的时间,但两亩试验田的产量却达到了一百零九斤。

  这样的亩产,还是因为朱高煦种晚了些,十月末的吉林寒冷远超他预计,因此不得不抢先收割。

  如果按照“先育苗后插秧”的办法,从三月开始育苗,四月插秧播种,那起码能让亩产两到三石的江南水稻在这吉林之地达到每亩一石的亩产。

  “育苗田营造的如何了?”想到自己的办法,朱高煦转头询问起了亦失哈。

  刚从外科学院走出的亦失哈脸色有些苍白,但为了回答朱高煦的问题,他还是强撑着说道:“按照您的安排,现在城中修建了五十亩育苗田。”

  “嗯……”听到亦失哈的话,朱高煦满意的点头。

  五十亩育苗田,这数量虽然听上去有些少,但却足够满足最少两千亩稻田所需。

  尽管这样育苗的手段有些奢侈,但在当下的关外,只要今年“先育苗后插秧”的实验能够成功,那朱高煦只需要营造五千亩育苗田,就能满足吉林城未来二十万亩稻田所需。

  二十万亩稻田,只要能达到亩产一石的平均水平,那吉林城就足够养活三万多人。

  把关外的农业搞起来,这就是朱高煦当下最重要的任务。

  想到这里,他让亦失哈带路,往育苗田的地方走去。

  只是一刻钟,他就看到了成片的育苗田。

  它们四周铺设了火道和火墙,横七竖八,覆盖很广。

  “这些火道,若是全部要供热,你算过每日需要多少木柴或煤块吗?”

  朱高煦询问起了成本问题,亦失哈也驾轻熟路的指着火道和火墙回答:

  “按照之前那两亩育苗田的成本来看,其实只要给全城通上火道,连接上这里的火道,那每家每户烧柴做饭都可以惠及育苗田。”

  “在火道没有联通前,像这五十亩的开销,差不多是每日八千斤木柴,五千斤煤块……”

  亦失哈所说的成本十分高昂,即便这五十亩育苗田可以育出两千亩稻田,但两千亩稻田所产出的粮食也就价值六百余贯,而煤块价格若是按照关内和辽东的来计算,提前育苗一个月,最少需要十五万斤煤块,起码二百贯。

  也就是吉林城当下这种吃大锅饭的模式才能运行,换做普通百姓,那肯定是坚持不下去的。

  “先弄着,等明年城内的火道都通了,到时候再试试看。”

  朱高煦没办法中断,因为他清楚靖难之役一旦爆发,自己就断了外来粮食。

  因此不管“先育苗后插秧”的代价如何高,他都得支付,最少在靖难爆发到结束的这期间,他都必须承担。

  想到靖难,朱高煦也看向了灰蒙蒙的远方:

  “今年,兀良哈应该就要寇边了……”

第151章 风雨前缀

  “都按照标准来,不能密也不能疏,这可是关乎俺们的饭碗,别大意了!”“知道咧……”

  时光如梭,一个多月的时间很快过去,当时间来到三月初,尽管积雪还没彻底融化,但朱高煦预备的五十亩育苗田却已经热火朝天的干了起来。

  这样重要的日子,朱高煦自然也到了现场,并且与管理这片育苗田的一位坊长提及了许多注意事项。

  例如如何管理苗床、如何控制温度和光照、如何防治病虫害等等他所能了解的有限育苗知识,他都毫无保留的告诉了坊长。

  “殿下您放心,俺知道这关系着城里所有人的饭碗,俺绝不会马虎的。”

  当着朱高煦的面,坊长拍着胸口保证,朱高煦虽然也很担心,可他也没办法时时刻刻呆在育苗田里。

  他只能在简单交代过后,将位置让出来,亲眼看着那几百个育苗好手在田间育苗。

  在他的注视下,那些育苗好手的手法熟练,可以说比朱高煦想象的还要好。

  “倒是我杞人忧天了”朱高煦轻声自嘲着,仔细想来也是这样。

  若说温室育苗和空气湿度、日照什么的,他确实可以说得头头是道。

  只是他说的这些东西,这些百姓也懂,不过他们把这种东西称呼为经验,而自己只是总结罢了。

  如此想着,朱高煦也放心了不少。

  恰巧此时林粟骑马而来,并在他身旁停下,递出了手中书信:“殿下,南边陛下给您下的加急。”

  从正月末到三月初,朱元璋所下军令被关外大雪所阻碍,迟了整整一个多月才送到朱高煦手中。

  对此,朱高煦皱眉接过,并将这加急书信缓缓打开,一目十行。

  对于老朱把吉林卫定额为六个千户所,朱高煦虽然有些不舒服,但他也早就有了准备。

  老朱不让他养兵,那他就偷偷养,或者说换个名头养。

  只是书信之中,老朱居然连自己招募了两千女真扈从的事情都知道,这让朱高煦有些举棋不定。

  好在老朱的消息并不算准确,不然老朱也不会将他们归入了渤海护卫之中。

  “兀良哈巡边,爷爷让我们早做准备,开春后尽早修建肇州城,并让我驻兵肇州,以便侦查敌情。”

  朱高煦念出信上的第二件事,对于这一点,他很早就在准备了。

  肇州毕竟位于撒叉河口,也就是松花江与嫩江的交汇处。

  在这里修建一座城池,立马就能将吉林与安东城联系起来,因此朱高煦从去年就开始准备。

  如今一整个冬季过去,他手中的原料也十分充足,想要修建一个小一些的石堡先驻兵并不困难。

  让他在意的,是信中提及的朱棣节制三都司兵马巡边,周世子朱有燉巡塞一事。

  这事情朱高煦从去年就开始盘算,只是让他没想到,老朱居然没有让自己也参与进去,不过……

  朱高煦目光在信上打量,很快看出端倪。

  老朱是没有让他参与三都司巡边一事,但却给予了自己‘监视兀良哈诸部动向’的任务。

  兀良哈诸部常年在紧邻哈剌温山脉东部的林场草原,自己想要监视他们,不说别的,起码得沿着嫩江往北走个二三百里。

  这二三百里的距离,差不多就快进入他们放牧的腹地了,再往北就是后世的齐齐哈尔一带。

  “殿下,那我们是不是等江水融化就出发修建肇州城?”

  林粟不知道朱高煦在想什么,他只是按照自己所获得的信息来询问。

  对此朱高煦微微颌首:“届时你先带二百甲骑和一千女真男丁护送两千石水泥沿江而下,在我原先定下的肇州城地址选择一个合适屯垦的地方修建城池。”

  “有水泥,修建一座不大的小城也就三四个月罢了。”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992页  当前第168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168/99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靖难攻略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