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靖难攻略_分节阅读_第203节
小说作者:北城二千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3.03 MB   上传时间:2024-09-10 11:53:14

  “这王府确实有些小,议事起来不方便。”听到亦失哈这么说,朱高煦也围绕着王府走了两圈,最后才说道:

  “这样吧,就按照朝廷的礼制,修个东西阔四十六丈,南北长六十二丈,门楼四座、置承运一殿、厨库各一座、米仓一处,厅廊五十六,屋舍二百六十间的郡王府。”

  朱高煦这般说着,但就这一句话,便让眼下的郡王府面积翻了数倍。

  原本占地不过九亩三分的王府,经他一句话,便成了四十七亩六分地的规模。

  当然,朱高煦并不是为了自己享受,而是为了日后做准备。

  他可以肯定,当朱允炆要对燕府削藩,那自己将会与朱棣一起被接管兵权。

  届时,朱允炆估计还是和历史上一样,假惺惺的给自己留个几百护卫。

  到时候,这几百护卫都必须住在王府之中,因此王府不够大是不行的。

  “奴婢领命。”见朱高煦同意扩建王府,亦失哈脸上也露出了笑意。

  他走到了一旁指挥百姓们修建水稻的一名吏目旁,对吏目指着渤海王府指指点点,吏目也颔首应下。

  朱高煦好奇走了上去:“你说什么了?”

  “呵呵”亦失哈尴尬笑道:“奴婢让他去找城中工匠,早些把王府给推平重建。”

  “额……”听到亦失哈的话,尽管知道这是好事,但朱高煦总感觉奇奇怪怪的。

  “罢了,你自己看着办吧,别打扰到王妃就行。”

  摆摆手,朱高煦提起了郭琰,心中有些头疼。

  击退哈剌兀后,郭琰就时常问他何时同房,对此朱高煦倒也想,但是不是与郭琰,而是与她带来的那两名婢女。

  对于朱高煦来说,他对现在的郭琰,实在是有些下不去手,尽管在这个时代是合法的,但内心的那些想法还是没办法彻底抛弃。

  对此,他只能以王府太小,配不上她身份来搪塞。

  不过这搪塞久了,终究还是得迎来个结果。

  等这新的王府弄好了,朱高煦也就没有理由回避了,不过就算到了那个时候,估计郭琰也才……

  “唉……”朱高煦长叹一口气,一旁的亦失哈见状,还以为他是觉得修建新王府劳民伤财,因此故意岔开话题:“殿下,该去看看各坊的工地了。”

  “走吧。”抛下那些想法,朱高煦示意亦失哈先走,自己跟在他身后。

  二人一路走去,路上到处都是正在施工的工地,许多百姓见到朱高煦,纷纷停下手中活计,向朱高煦作揖。

  路上,时不时还有人喊着亦失哈,称呼他为大人或将军。

  这样的感觉,让亦失哈挺起了胸膛,朱高煦在他身旁也看得十分高兴……

第170章 野人来投

  “这是坊中集市,排污石盖,下水道……”“这是坊中的图纸,都是按照您制定的规矩来绘画的……”

  吉林城的一个工地之上,亦失哈拿来了一份图纸,一边走一边为朱高煦介绍四周工地对应图纸上的地方。

  二人走在这已经修建了坊墙与火道、下水道的民坊工地上,四周到处都是正在工作的百姓。

  不过相较于汉人,他们的五官和容貌还是可以分辨出女真人的模样。

  如今的吉林城,实际上已经是女真多而汉寡的局面了。

  五万三千余军民之中,汉人只有一万九千余人,剩余尽数都是女真人,比例达到了二比三的程度。

  正因如此,朱高煦再度向老朱写了请求移民的书信,并与他说了吉林城的情况。

  如果不加大移民力度,那女真文化就会成为吉林城的主流。

  朱高煦有着自己的担忧,也有自己的抱负,但在当下,老朱不可能毫无保留的支持他。

  走在坊内,听着亦失哈的解释,看着自己手中的图纸与面前的工场,一种难以言表的情绪在朱高煦心中蔓延……他在一件十分伟大的事情。

  如果吉林城能够长治久安的矗立在这关外大地,并进而影响三江流域,那汉文化将提前五百年在这片土地上传播,而不仅限于仁、宣二帝以后的龟缩辽东,更不会有清廷的柳条边和民族隔离。

  “东西南北各二百步,建屋舍四百处,坊市一处,每坊四百户。”

  亦失哈说着吉林城对于坊市民户的规矩,朱高煦也认真听着。

  在这次规划后,这样每坊四百户的规制将会一直延续,而吉林城也将有五十二民坊,东西二市坊的规划和设计。

  算下来,这次扩建过后,吉林城可容纳的民户将达到两万余八百户,计十万四千人。

  就这还只是吉林一城的容纳力度,不包括其它城池。

  在朱高煦的规划中,肇州城和安东城也将在后续不断招抚女真诸部的过程中聚集人口,进而修筑为规模不小于十个坊,人口最低两万人的关外城池。

  除了这些,朱高煦还准备在今年冬季继续打造水师,然后组建大军沿黑龙江直下三江平原。

  盘踞在忽喇温的阿台外兰,要么投降,要么逃跑,要么抵抗到灭亡,别无其它选择。

  在解决了阿台外兰后,他也会在忽喇温城的基础上新筑一座十个坊的新城。

  这座新城,朱高煦将把它交给孟章管理。

  眼下,孟章与他手中原先的一百人是值得信任的,把他们派往忽喇温城,然后在那里锻炮铸枪,这就是朱高煦想要做的事情。

  洪武三十年解决这座城,提前算好火炮模数,进而坯出泥模,锻造舰船加农炮与野战加农炮。

  以当下三场的铁产量,只要朱高煦想,数百门野战加农炮会在一个很短的时间内产出。

  朱高煦并不需要攻城,以辽东的生产力,他只需要围上几个月,就足够迫降辽东都司所有兵马。

  不过这样做的前提是,吉林城的粮食必须要足够多……

  “走吧,去城外看看育苗田。”

  看完了民坊的建设,朱高煦与亦失哈走出了民坊。

  在路上,曾经的土路已经消失,取而代之的是拉刻有防滑线的水泥路。

  这些水泥路并不厚,路过一些工地时可以看到民夫与健妇们是如何建造的。

  他们先是将下水道和火道铺上泥土夯实,然后撒上碎石和烧光的木炭,继而开始用碎石和河沙、水泥开始搅拌,在原本木炭的基础上,浇灌出高两寸的水泥路。

  这样的工程,放在后世看,肯定是豆腐渣工程。

  但是放在吉林城,想要三合土和青石来铺设道路是不可能的,关外的粮食比铜还贵,而水泥产量也很有限,所以只能弄出这样的道路。

  虽然看上去很豆腐渣,但起码铺设过后,百姓们走在加上不用再担心衣服裤子会沾染上泥点子了。

  “水泥够用吗?”

  朱高煦看了看热火朝天的吉林城,此刻它已经成为了一个大大的工地。

  “不够,但只能加工来提高产量。”

  亦失哈摇摇头,随后说起水泥作坊的产量。

  “此前水泥作坊只有健妇百余人,当下却已经有六百人,每日用石碾和石磨能够制作三万斤水泥。”

  “虽然已经很多,但需要用到它的地方太多,况且傅指挥使那边修建肇州城,尽管当下只需要修建一个军堡,但依旧需要一百万斤。”

  “这样看来,今年吉林城的扩建和道路的铺设怕是不能如期完工……”

  他一边说,一边担心的看向了朱高煦。

  对此,朱高煦倒并不觉得头疼,毕竟现在的水泥作坊就是草台班子,使用人力来制作的效率自然不够快,而他自己的蓝图又太大,跟不上也不奇怪。

  当下吉林城取得的成绩,已经让朱高煦很满意了。

  如果以这个时代的重量单位来算,吉林城已经能够年产铁锭二十二万斤,煤炭一百七十二万斤,水泥则是一千一百余万斤左右。

  这个产量,是在吉林城从事三场工作的六千百姓努力而达到的产量。

  在这个时代,这个产量已经十分惊人了,尽管相比较后世随便一个小工厂就能年产数万、数十万吨,这点产量微不足道。

  但对于朱高煦来说,这些产量,将会成为吉林城走向强盛的台阶。

  “铁的产量还是太少了……”

  朱高煦暗自盘算了一下,以当下的铁锭产量,顶多能做到每年生产四千套甲胄与其配套兵器。

  这还是理想化的数据,如果扣除百姓需要的铁料,那只能留下十六万斤给他,而其中若是用来铸炮,哪怕每门五百斤,每年一百门,也需要五万斤,这么算下来就只剩下十一万斤。

  “十一万斤,差不多只能造两千套甲胄与其配套兵器,就算加上辽东都司的铁料,也最多能多出个五百来套。”

  “看样子,还是得在其它地方寻找铁矿,专供日后的忽喇温城来研制火器才行。”

  朱高煦想着这些事情,人也与亦失哈走到了城外已经修建好的育苗田前。

  水泥铺设的火道在地下看不到,但火墙却十分显眼。

  低矮的火墙加上四周砌起来阻挡寒风的夯土墙,双重保护让育苗田可以享受比室外高出不少的温度。

  “比预期想的多建造了些,一共是二千四百亩育苗田,育出的田地,可以抛秧九到十二万亩稻田。”

  亦失哈汗颜的说着,朱高煦听后却皱眉:“建的太大了,如果牛马粪便跟不上,保温就不能做好。”

  “是……”亦失哈也叹气道:“奴婢原先只让他们准备一千亩,但工匠们说这育苗田若是不一口气建好,日后新建育苗田有可能会破坏原先的火道。”

  “知道了。”朱高煦颔首,虽然他觉得建造太大,但还是选择相信工匠们的手艺。

  他起身离开了这被圈起来的两千余亩育苗田,往今年的水田走去。

  两千亩水田种满了水稻,此刻虽然已经是八月,它们却依旧翠绿,少有泛黄的水稻。

  望着这些水稻,朱高煦蹲在田边看了看稻穗的数量。

  他前世也陪着单位的领导下过乡,不过大多都走走过场。

  好在有一次下乡时,当时的领导是曾经下过乡的知青,十分了解农业,因此特意对朱高煦他们这帮小年轻说过一些农业知识。

  后世的水稻,大多是经过科学培育的高产水稻。

  一般来说,一粒稻谷在播种长成一棵稻苗后,大约可以分长出十五到三十株稻穗。

  这其中,每一株稻穗大约有一百二到二百粒稻谷,合计估算每株稻苗最少可结稻谷一千五,最多可结六千粒。

  这听上去很多,但放在一个标准的碗里,却并不算多。

  可即便如此,对于朱高煦来说,这也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产量。

  在看过后世的水稻稻穗后,又再来看大明时期的水稻稻穗时,他除了叹气便只有叹气。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992页  当前第203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03/99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靖难攻略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