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靖难攻略_分节阅读_第413节
小说作者:北城二千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3.03 MB   上传时间:2024-09-10 11:53:14

  “反正我不走!”朱高燧耍起了无赖,朱高炽见状还劝道:

  “老三,长沙那么好的地方你不去?”

  “那我们俩换换,你去云南,我去长沙。”

  朱高炽是懂怎么劝人的,一提到云南,朱高燧立马就觉得长沙不错了,态度也没那么坚决了:“你想得美。”

  “好了!就这么决定了。”朱棣拍板定下,全程朱高煦没有说一句话。

  不过就朱棣说完这件事后,饭桌上的气氛也就变了。

  吃完了家宴后,朱高煦便留下了郭琰伺候父母,自己则是以公务繁忙来搪塞,而后返回了春和殿。

  只是他刚刚抵达春和殿,便让亦失哈和郑和准备车驾出宫。

  不多时,一辆普通的马车就驶出了宫门,远远跟着百余名骑兵。

  应天百姓的生活情况,是朱高煦衡量他们父子治世的能力与进度。

  乘坐马车,他的目标直奔外城。

  经过老朱的几次迁徙富户,还能居住在内城之中的百姓已经少之又少,即便是那些跑堂伙计,也基本都是住在外城,来内城打工的普通百姓罢了。

  半个时辰的赶路后,他抵达了一个熟悉的镇子。

  大树营镇,当初朱高煦所逛的第一个外城集镇。

  一晃时间已经过去七年,曾经因为朱元璋迁徙政策而人口骤减的大树营镇经过七年的发展,人口比洪武二十七年时更多了,集镇面积也向外扩大了不少。

  穿戴胸甲,披上圆领袍后,朱高煦便带着亦失哈与郑和在大树营镇内穿梭起来。

  由于是新年,百姓们几乎都穿着崭新的白布衣,这是他们所能买得起的最便宜新衣。

  一眼扫去,除了少部分年纪大的老人没有新衣穿戴,其余百姓都穿着新衣,走在那被踩实的夯土路上。

  街道两侧有各种贩卖猪牛鸡鸭等肉类的肉铺,门板上还贴着官府的凭证,代表贩卖的猪、牛肉合法合规。

  由于是新年,因此买肉之人不算少。

  朱高煦见状,便对郑和招呼道:“你去问问那肉铺的掌事,今年新春与前几年新春相比,百姓采买肉食数量有没有什么变化。”

  “是。”郑和应下,转身便去询问。

  不多时,郑和便带着消息返回,与朱高煦一边走一边说:“除了去年因为战事只贩卖不到两头猪外,前几年正旦节都能卖出五头猪。”

  “今年因为蠲免了一半的赋税,加上朝廷对整个江南以钞抵税,所以百姓们多了闲钱,肉铺已经卖出四头猪了,按照这情况,今天应该能卖出七八头。”

  郑和的这句话如果没有掺假,那说明今年应天百姓的生活肯定比洪武年间要好。

  朱棣的蠲免一半赋税让他们多了闲钱,朱高煦的以钞抵税则是将建文年间滥发的宝钞从他们手中回收,使得他们没有遭到太大的利益损失。

  这样的环境,才普通的百姓敢于大胆买卖肉食。

  不过在大树营生活了好几个月的朱高煦却清楚,单从肉食来看外城百姓的生活情况十分片面,因此他带着亦失哈和郑和看了看其它商贩的摊子。

  竹编的各类箩筐,以及铁匠铺门口摆放的各类农具是最受百姓欢迎的地方。

  凡是路过这些地方,朱高煦都会让亦失哈或郑和前去询问,得到的结果也是比洪武三十一年和洪武三十二年的生意要好。

  这样的繁荣让郑和和亦失哈脸上挂上笑容,但朱高煦却清楚,这样的繁荣只是一时的。

  如果没有了蠲免和以钞抵税,那眼前的繁华就会凋零至洪武三十一年以前的情况。

  当然,从局部来看,江南的局势会好,因为朱高煦均分出了上千万亩耕地。

  这些耕地让大量的贫农得到了利益,即便他们依旧是贫农,可日子会比之前过得更好,可要说北方……

  “回去吧,户部那边应该快来人了。”

  朱高煦开口,转身带着亦失哈和郑和返回了宫城。

  没有出乎他的预料,在他抵达东宫春和门的时候,便得知了户部尚书郁新的求见。

  朱高煦走进了春和殿内,果然看到了等待许久的郁新。

  六十多岁的他起身对朱高煦作揖,朱高煦则是毫不避讳的脱下圆领袍,解下了胸甲。

  这一举动,让郁新知道了朱高煦肯定是探访民情去了,因此他将思绪稍做调整便开始上奏。“户部敲算了今年的开支与税目,固定的税目中,军屯籽粮因为辽东、山东改屯为民的政策,下降到了二千一百四十余万石。”

  “当下,战兵数量尚有八十七万六千,屯兵经过改屯为民,尚有九十九万二千余人。”

  “山东、渤海、大宁、辽东的十万五千战兵,以及补员过后的神机营和女真八卫有近六万人,他们的军饷是禄米二十石,军饷八贯,还有各类布匹食盐。”

  “其它战兵和屯兵待遇不变,因此今年六军都督府开支近二千六百万石粮食,一百四十六万贯铜钱。”

  “户部这边,得补贴四百六十万石和一百四十六万贯,还有二百一十六万匹布,二千四百余万斤盐……”

  郁新还想汇报得更详细些,朱高煦却在坐下后打断道:“详细的,我事后会看户部的文册,郁尚书只管说大体的开支和收入以及缺额就行。”

  “是……”郁新见朱高煦这么说,也扫了一眼自己的笏板内容,随后说起大致情况。

  “武勋、六部及三司合计四万七千六百余人,俸禄支出一千八百六十余万石。”

  “营造北京每年支出二百万贯,疏通黄河每年五十万贯,还有运河、吴淞二江的疏通今年支出五十万贯,下西洋船队五十万贯,六十万石。”

  “宫城之中,内外廷今年开支不低于一百四十万贯……”

  “援辽粮食六百万石,发配云南的建文佞臣安家粮食三百万石……”

  “以上各种相加,总支五千四百二十余万石,六百三十六万贯。”

  郁新说完了总支出,朱高煦面无表情,见状郁新只能说起收入。

  “按照去岁定下的田赋额,以及山东改屯为民的田赋额,今年理应收取田赋额三千三百五十万石。”

  “算上军屯籽粮,合计五千四百九十万石。”

  “至于盐铁茶课,以及各色丝绵折色合计四百二十六万贯,西南官营矿场折色二百四十六万贯,合计六百七十二万贯。”

  “正常来看,还能结余七十万石,三十六万贯。”

  朱元璋留下的底子,加上朱高煦对山东、辽东的改制,让大明朝的财政在营造北京、疏通黄河、运河、吴淞二江,筹备下西洋的同时,居然还能结余,不得不说这是一份财政奇迹。

  不过朱高煦很清楚,这份奇迹的前提是没有更大的折腾,而郁新前来也不仅仅只是为了汇报财政情况,而是想弄清楚东宫还有没有新政没有颁布,以及以钞抵税是否进行。

  “民间的钞价,我刚才去外城询问了一些商贾,基本维稳在了每贯实价五百文左右。”

  朱高煦开门见山说起了钞价,并对郁新交代道:“我的意思是,维稳在这个实价就已经不错了,诚然百姓也有负担,但朝廷的负担更重。”

  “即日起,以钞抵税政策以陛下恩典为准,不固定以钞抵税。”

  “同时,宝钞仅保持以旧换新,不再回收与发放。”

  “殿下英明……”听到朱高煦这么说,郁新心里松了一口气,但还是提醒道:

  “如此操作,朝廷的负担会减轻不少,不过庙堂之上恐怕会有不少人非议。”

  “任他们非议去吧。”朱高煦平淡回应,这让郁新感到诧异。

  老朱在宝钞上的遗留的坑太大了,真的要填补,那肯定是填补不过来的。

  他现在只有利用西南和日本、吕宋所产的白银和铜锭来慢慢设立准备金制度,并且加强宝钞防伪。

  在宋代和元代要发纸币,先要收进本钱,用后世的话讲就是准备金。

  虽然随着王朝的衰弱,准备金通常会不足额,这也就会造成通货膨胀,但总的来说,在基本收支平衡的前提下,纸钞是可控的。

  明朝的钞法崩坏除了老朱发行量太大外,还有就是没有准备金。

  老朱没有设置准备金,是因为明初面对的钱荒情况严重,但随着西南银矿和铜矿开发,大明就渐渐有了设置准备金的资本。

  现在只要下东洋成功,大明成功在隐歧群岛和金银岛设置长期互市贸易地点,那日本每年就能稳定向大明输入价值二百余万贯的白银。

  加上西南和吕宋的白银、铜锭输入,大明的国库之中每年都会新增价值不少于五百万贯的金银铜钱。

  大明和欧洲面对的情况不一样,欧洲因为人口市场太小,而美洲白银涌入太多会发生价格革命。

  但是大明的人口市场庞大,别说五百万贯,就是翻个两三倍,也没有办法撼动大明的市场经济。

  朱高煦唯一需要注意的,就是在实物税更变为货币税的道路上维稳海外金银输入。

  张居正的一条鞭法之所以失败,就是因为海外涌入白银不稳定且数额太少,白银的流入仅停留在乡绅富户手中,根本到不了内地百姓手上。

  这样的情况下,农民还得把粮食换成钱,再用来交税,变相增加了农民负担。

  应对这种局面,朱高煦也有自己的办法。

  明面上不废除徭役,但也不收取免服徭役的税收,而是以“以工代赈”的形式,把从海外和西南收来的白银和铜锭以钱币的形式下发给百姓。

  如此一来,既解决了白银和铜钱没办法流通到百姓手中的问题,也解决了白银、铜钱的库存问题。

  不过想要这么做,就得继续维持民间海禁,保持官营贸易,这样才能保证大量的白银铜钱掌握在朝廷手中。

  朱高煦要做的,是真正的取之于民用之于民,而不是取之于民,用之于士绅。

  正因看到了朱高煦想要走的道路,所以郁新才会提醒他,庙堂上恐怕会出现不少非议。

  说到底,以钞抵税这个政策虽然断断续续,但确实让江南士绅们尝到了好处。

  朝廷要维稳宝钞,不至于让宝钞跌价太多,让百姓财富蒸发太多。

  士绅要收取宝钞,以此来抵税。

  这个循环本身没问题,可问题在于朝廷现在的压力很大,无法继续维持这个政策。

  对于郁新来说,他能理解朝廷所面对的困局,可百官之中又能有几个理解?

  或者说,他们理解之余,又有几人能体谅朝廷?

  “升恩斗仇,他们觉得不满意,就自己跳出来吧。”

  朱高煦平淡对郁新开口,郁新闻言便知道朱高煦是什么意思了。

  不满好说,毕竟法不责众,但如果真的有人跳出来当出头鸟,那朱高煦也不介意杀鸡儆猴。

  他们父子不是朱允炆,而是凭着兵马将天下拿下的父子。

  讨价还价在建文那里行得通,但在永乐这里就不行。

  面对朱高煦的态度转变,郁新倒是没有太多想法,倒是面对朱高煦收紧步子的做法,他不自觉松了一口气。

  其实对于朱棣和朱高煦这对父子所做的事情,除了营造北京之外,郁新并不觉得其它事情有问题。

  当然,这里的前提是日本确实有大量银矿,且下西洋船队确实能市舶回足够的贸易金银。

  一想到下西洋的贸易,郁新便开口说道: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992页  当前第413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413/99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靖难攻略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