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礼部尚书李至刚求见。”正在众人商议国事的时候,门口的班值太监作揖开口,朱棣则是回应:“宣”
“臣礼部尚书李至刚,参见陛下,陛下万福安康……”
不多时,李至刚走进殿内作揖,朱棣也开门见山:“有事起奏。”
“回陛下,朝鲜权知国事李芳远遣陪臣朴山言来朝。”
李至刚将问题说出,随后解释起来:“朴山言上疏朝廷与日本贸易紧密,致使许多朝鲜商人没了贸易机会。”
“此外,其国东北部,我朝建州二卫女真盘踞其国国土,请陛下调离他们。”
他将朝鲜的问题解释清楚,朱棣闻言却将目光看向了朱高煦。
朝鲜的事情他一直没有参与,都是朱高煦在操作,因此他自然不准备插手。
“上次朝鲜派遣使臣前来,我便与他们说过,那地方是我朝国土,而非朝鲜国土。”
“此外,朝鲜商人没有了参与贸易的机会,那可以加入到朝廷对西洋的民营贸易中,现在是日本不与朝鲜做生意,而非朝廷不让日本和朝鲜做生意。”
面对朝鲜国,朱高煦并没有什么好脸色,不然他也不会让建州二卫在合兰府扎根,同时在定辽驻扎两个火器卫监视朝鲜举动了。
只要朝鲜敢进攻建州二卫,定辽府的两个火器卫就会立马渡过鸭绿江,让李芳远知道父亲是怎么教训不孝子的。
“殿下,合兰府土地贫瘠……”
“天朝土地没有一寸多余!”
李至刚还想劝劝朱高煦,可朱高煦却直接开口打断他的劝阻,同时继续说道:
“你就这样回答他们,如果他们能找到比天朝更早统治这块土地的史料,那朝廷就把这块地方给他们。”
“三个月后,朝廷会派遣郑和出使开城,让他们好好迎接。”
朱高煦斩钉截铁的话,让李至刚只能硬着头皮去做外交工作,而朱棣见状也询问李至刚:
“朝廷的朝贡之宴准备如何了?”
朝贡之宴,这是从去年郑和回归到现在一直在准备的宴会。
说是宴会,实际上却是一场对朝贡诸国展示实力的大阅兵。
“麒麟门以东已经铺设了五百亩的混凝土广场,并垒砌了长二里,高一丈,分三层,残月形的观台,可容纳五千人坐下观看。”
李至刚毕恭毕敬的作揖回礼,同时开口道:“日子已经定在正月十五的元宵。”
“届时有二十五国、海内外二百六十七名土官参与此次宴会。”
他口中的二十五国大部分是南洋诸国,至于土官则是以西南土司和青藏地区的土司为主。
“这样最……”
“陛下!”
朱棣的话还没说完,殿外就响起了激动地叫嚷声,吸引了众人注意的同时,殿门的班值太监也作揖道:“陛下,沐阳伯胡纶求见。”
“传他进来。”听到来人是胡纶,而且声音还那么激动,朱棣心里不由得有些紧张。
年初帖木儿东侵的消息传来后,朱棣便吩咐了宋晟积极备边。
眼下过去了一年,却毫无消息,这让他有些捉摸不清。
胡纶掌管西厂,主要针对外国情报,因此他的到来让朱棣担心西边出了什么岔子。
“陛下!好消息!”
胡纶进入武英殿,一边作揖,一边高呼好消息。
他的神态让朱高煦心里松了一口气,朱棣也急忙询问:“什么好消息?”
“西边的弟兄从撒马尔罕潜逃回别失八里,跟着别失八里使团刚刚抵达京城并带来消息。”
胡纶着急忙慌的从袖中拿出了一叠厚厚的信纸,交给王彦的同时声音激动道:“帖木儿率军东侵时在路上感染疟疾,于讹答剌病重身亡。”
“事发后,其部下秘密将帖木儿尸体运回撒马尔罕,并封锁消息,拥立帖木儿的孙子哈里勒为汗。”
“西边的弟兄得知消息后本想送出消息,但帖木儿生前所认可的长孙马黑麻得知消息后率军前去争位,两方争斗之下,我们的人没有办法出逃。”
“直到五月战事烈度稍缓,我们的人才成功出逃,将消息带到了别失八里,并与别失八里的使臣返回京城。”
胡纶激动说着自己所获的情报,朱棣则是愣了愣,心里松了一口气的同时,也不免有些遗憾。
虽说他清楚帖木儿的目标是别失八里和瓦剌,但他也希望帖木儿脑子发热,真的领兵来攻打甘肃。
届时他也可以名正言顺的带着大军去甘肃与这个所谓的跛子大汗交手,让他知道什么才是天下共主。
“臣恭贺陛下!”
李至刚才听到消息,便迫不及待的恭喜起了朱棣,不过朱棣却有些惆怅。
“帖木儿死了对我们来说是好事,但也是坏事。”
朱棣有了朱高煦对欧亚大草原的解释,自然知道帖木儿之死对大明的好坏。
“帖木儿在世时,河中和濛池等地的胡人尚且能在他制衡下待在当地,如今河中地区陷入战乱,许多胡人为了寻求和平,自然会东迁返回漠北。”
“若是这件事情被漠西的瓦剌和西域的别失八里所利用,那对于我们来说不见得是好事。”
朱棣解释着,李至刚等人也面面相觑,不知道该说什么。
然而此刻的朱棣,其实比他们更不知道该说什么。
经过朱高煦的解释,他知道了现在大明朝应该抓住机会,赶在胡人东迁之前,对漠北的鞑靼和瓦剌展开攻势。
然而现在自家徐妹子患病,自己实在离不开南边。
若是命令大将点齐兵马西征,这样虽然也好,但他总归还是不放心。
“先退下吧。”
朱棣心情有些烦躁,便抬手示意众人退下。
“臣等告退……”
虽然不明白朱棣为什么会突然烦躁,但群臣还是毕恭毕敬的回礼,随后缓缓退出武英殿。
朱高煦和王彦不在此列,因此在群臣离开后,朱高煦便作揖道:“父亲担心母亲吗?”
“嗯……”面对自家老二,朱棣没有什么可以遮掩的。
“你母亲病重,俺不能离开她,可北边的阿鲁台和马哈木他们如果不借此机会收拾一番,等过几年实力壮大,恐怕难以收拾。”
“若是父亲担心,那儿臣愿意为父亲您走一趟。”朱高煦见朱棣犹豫不决,当即作揖表示自己愿意代替他亲征。
只是他这么一说,朱棣立马就坐不住了。
虽然他并不认为朱高煦亲征就能解决蒙古人的问题,可靖难之役中朱高煦给人的印象实在太深,谁也不知道朱高煦这次亲征的结果是什么。
要是他真把漠北收拾了,那岂不是显得他老子很没用?
本来他在政务上就有点李渊的感觉,要是朱高煦再把军功越打越多,那他就真成李渊了。
想到这里,朱棣咳嗽了几声,摆摆手道;“亲征还是要俺亲自去,朝廷离不开你。”
“罢了,这件事情俺再想想,你先回春和殿吧。”
朱棣赶着朱高煦离开,朱高煦见状倒也没说什么,点了点头便作揖离开了。
倒是在他走后,一直没有开口说话的王彦才试探性开口道:“陛下为什么不让殿下出兵,如果是殿下出兵的话,那北伐之事应该手到擒来才对。”
面对王彦的问题,朱棣也不知道该说什么,他总不能说他担心朱高煦一出马就把漠北收拾了,导致自己日后只能在漠北打兔子吧。
靖难之役的后遗症,让朱棣担心到现在,反正在他这里谁领兵出征都行,就朱高煦不行。
“你帮俺传朱能、孟章、王义、丘福他们四人南下。”
朱棣最终还是没有让朱高煦代替自己亲征,而是准备叫朱能他们几人南下,好好商讨北征的事情。
“奴婢领命。”
王彦猜到了朱棣的心思,倒也没有揭穿他,只是按照他所说的,宣召了北边的朱能等人。
第350章 朝日孝子
“哔哔——”“那边那个吐痰的家伙,不知道不能随便吐痰吗?罚款三文!”
鞭炮齐鸣中,永乐五年顺利过去,永乐六年随之而来。
不过相比较永乐五年,永乐六年开始的南京城显得格外严格,不管是治安还是卫生都纠察的十分严格。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新的一年初,大明即将在麒麟门和江东门分别举行“朝贡宴会”一环的大阅兵。
《左传》有云:“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这其中的“祀”指国家的公祭仪式,“戎”则是国家的军事行动。
对于大明朝来说,即将到来的大阅兵是当之无愧的国家大事。
作为天朝上国,阅兵既是宣示国家实力,增强民族凝聚力的方式,也是扩大国家影响力的重要手段,而在此时,阅兵的理由也大抵如此。
海内外二十五国使臣先后抵达京城,有的已经抵达一年,有的则是十个月。
除了他们,还有南洋、中南、西南、西番等近三百家土司也派遣使臣或亲自抵达京城。
在永乐六年的正旦节前,他们并不知道大明即将举行大阅兵,而当他们知道后,则是纷纷忐忑和好奇了起来。
“大明果然繁华且干净,不知道半个月后的大阅兵他们又想展现什么。”
一座仿古的混凝土六层高楼内,一副中亚蒙古打扮的男人缓缓开口,他此刻位于此楼六层的房间里,是此楼六层唯一的一间房间,面积虽然不大,仅有不到四分地,但风景却是极好的。
站在这近七丈高的高楼上,他可以将在窗户后将四周的风景一览无余。
在他目之所及的地方,充斥着各式各样的江南亭台楼阁及民居小院,他可以看到许多大明百姓的日常生活。
“帖木儿那个跛子死了,大明的皇帝应该是想要彰显武力,让诸国知道大明到底有多强盛,以此来让四方国家收起狼子野心。”
一道声音从这男子的身后传来,不远处是一個深目高鼻的华贵男人,他年纪在三十左右,此刻正安静坐在房间内的圆桌前,桌上摆放着十几道江南菜肴。
“我们可以和大明修好,毕竟他对我们的宗教没有什么威胁。”
这三旬男子说着自己的想法,但这想法却让那打扮像大臣的男人皱眉:“马哈麻,你的哥哥沙迷查干汗并不希望推行教义。”
“谁知道呢。”被称呼为马哈麻的狂热宗教男人轻笑一声,同时对大明评价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