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高煦特意只召见郭资,为的也只有这件事了。
“回殿下……”郭资对于朱高煦想听什么,心知肚明,因此没有片刻耽误便汇报道:
“新政推行时间已经有一年半了,现如今六府合计有口数九百九十二万六千四百一十七,有田三千六百二十七万四……”
郭资所汇报的数据,倒是让朱高煦有几分诧异。
六府在洪武十四年的人口在六百万左右,如今三十年过去,他本以为以这个时代的夭折率,顶多就是九百万,却不想曾想已经接近千万。
这是什么概念,大明明面上八分之一的人口都聚集在这不到大明百分之一面积的地方生活。
当然,这样的人口稠密,也进而让当地的城市化达到新高。
按照前些日子朱高煦所看的县城人口二百九十八万余人来计算,城市化率已经超过了25%,比自己预估的还要高出几个点。
如果按照城镇化来算的话,基本可以达到40%左右,但这个时代的集镇与农村没有太大区别,没有太多手工业产出。
这样的人口情况,商业很难不发达。
“这三千六百多万亩耕地中,桑田占据多少?”
朱高煦询问郭资,郭资也沉声回应道:“从永乐二年开始逐年增加,如今有约七百万亩桑田。”
“嗯,我知道了。”朱高煦微微颌首,他倒是没想到改稻为桑在江南地区已经提前开始。
这一进程一旦开始,那就得把握度量,不然很有可能会导致许多中下层百姓破产。
“南调的吏员到京城了没有?”朱高煦询问郭资,郭资也颔首道:“四万吏员,三万教习都已经在京城聚集。”
“下半年向全直隶推行新政。”朱高煦不假思索的开口,郭资也毕恭毕敬应下。
拿下江东六府,几乎就拿下了一半的南直隶。
现在对南直隶推行新政,阻力就不会那么大了。
当然,江东六府阻碍力度那么小是朱高煦没想到的,他原本还以为最少要死几千人才能推行新政,却不想从一开始的三十几人到现在,合计也不过才死了几百人罢了。
算上被株连的富户亲眷,牵扯之人也不过六千余人,比他预计的小了很多,看样子江南的这群家伙还真是惜命。
不过这样,他反倒有些不好弄了。
“今年南直隶取消定额,一切赋税按照田亩产出十税一来上缴,认田不认人。”
朱高煦说罢,起身拿起朱笔,头也不抬道:“你下去吧。”
“臣告退……”见朱高煦如此,郭资也小心翼翼的回礼后退出春和殿。
在他走后,朱高炽这才对一言不发站了一上午的亦失哈开口道:“解缙那厮,最近没有安分守己吧?”
“没有,即便赴任,依旧整日游山玩水。”亦失哈摇摇头,同时露出讥笑:
“广西战事即将开始,他却不顾旁人忙碌,只活在自己的所作所为中。”
“继续放纵他,等他把事情闹大,到时候再出手连带着他一起,把江左给收拾了。”
朱高煦交代一句,随后便低头默默处理奏疏。
过了片刻,他处理到了王瑄的奏疏,不免夸赞道:“这次滇西举荐的学子有些多,其中有三分之一都是生员出身。”
“你和胡纶交代一声,让他考察考察这些生员的人品,如果可以的话,让他们准备参加下一届会试,算上辽东的中学官员,应该能走出不少中学出身的科举官员。”
相比较小学,中学毕业之人若是还能从科举之中高中进士,那无疑在各方面质量都算上佳。
有了这群人,朱高煦治理江南也会更容易。
以北人治江南,配以当地驻军,朱高煦就不信江南还敢像历史上那样,动辄拖欠赋税。
当然,眼下更值得他考虑的,还是迁都的事情。
“北京的营造也快结束了,迁都一事自然是势在必行,不过南直隶这边还需要确定一下。”
“在迁都北京后,南直隶的四州十四府统一由京城直辖,不设行省。”
把南直隶碎片化,这是迁都必须要做的一件事。
清朝把江南省一分为二,无非就是江南省实力太大罢了。
不过比起清朝,大明拆分的更厉害,直接把江东两淮拆分十八块。
历史上明朝这么做了,也做的挺好,整个南直隶就没有团结过,甚至后世江苏十三太保,也有一定的原因。
未拆分为十八个直辖州府前,还能有江东、两淮的划分。
拆分之后,干脆以州府开始形成党派,晚明的浙江是浙党,山东是齐党,山西和陕西是秦党。
反观南直隶,这里从来没出现一个统一的党派,因为当地连布政使司都没有,想团结都没机会。
不管是宣党还是昆党,它们都是以州、府作为底子聚拢的党派,宣党起家宣州,昆党起家苏州……
除此之外,便是盘踞在南京的洪武遗留勋贵及镇守太监和留守六部势力。
像明初的淮西、江东等宽泛派系很难出现,毕竟各府之间还存在竞争关系。
资源就那么点,你多他无,自然合不到一起去。
正因如此,晚明南直隶还能正常向北方运送赋税,浙江、江西就不太行了。
至于万历年间的南直隶苏州抗税,那只能怪万历派出的太监质量参差不齐了。
孙隆和陈奉,这两个太监分别就是苏州民变和武昌民变的罪魁祸首。
负责苏州征税的孙隆,一开始只征“行商”不征“坐贾”,主要针对小商小贩,不针对大商贩。
因此,对于这种征税办法,大商贾还是比较支持的,所以税顺利征收上去,但孙隆私藏较多。
到后来孙隆贪心,开始征大商贾的税,而不降低小商小贩的税,被大商贾抓住机会,几番怂恿就闹成了全苏州商贩暴动的抗税事件。
朱高煦记忆比较清楚的,就是“机户皆杜门罢织,而织工皆自分饿死。”的史料。
可以说,这种手段即便放在后世都屡见不鲜,不过后世可以降低标准换工作,而这个时代的工作可不好找,而且粮食又贵,很容易饿死人。
在朱高煦看来,即便万历派出的太监能力不行,贪心十足,但只要有足够的异地军队驻扎,那该收的税还是能收上来。
满清入关后又不是没搞过强征,结果江南还不是老老实实的。
用江南的兵征江南的税,这是行不通的,所以朱高煦才会设置换防这一手段。
如今南直隶、江西、浙江的兵,基本都被朱高煦调换为了山东、辽东、北平兵马。
这次的调动的时间是三年,也就是说未来三年内,朱高煦可以用异地军队来好好推行新政,反正军队和当地没什么沾亲带故,也不怕军队不办事。
南直隶只是第一步,接下来的浙江和江西才是重头戏。
“殿下,虽说自高皇帝时期,四州十四府便多为京城直辖,但如今迁都北京,河北直辖便有八府,再加上这四州十四府,会不会太大了?”
亦失哈有些担心直辖州府过多,导致不好管理。
朱高煦闻言却并不在意:“不会不好管理,这点你不用担心。”
虽然不知道蒸汽火车什么时候能出现,但朱高煦觉得再难也不会超过三十年。
说到底,蒸汽火车对基础材料的要求并不算高,现在的大明基本都能满足,唯一欠缺的无非就是橡胶罢了。
然而只要下东洋贸易能继续,加上朝廷不断在热带地区种植橡胶树,这唯一欠缺的材料也可以补上。
只要火车出现,那治理江南就容易许多了。
想到这里,朱高煦心里对推行中学也焦急了几分,除了中学,其它学校的推行他也一样焦急。
“江东六府的夭折率我看过了,和当初的渤海差不多,没有任何进步。”
“你派人去太医院问问,看看现在的几大医院,能具体拆分为多少个医院,最好每个布政使司都有一个,以便日后总逐步向州府、县镇发展。”
“另外,中学的事情,你也去礼部问个清楚。”
朱高煦交代完,便见亦失哈恭敬应下,最后缓缓退出殿内。
瞧着他离去,朱高煦收回目光,将目光放在自己手中朱笔上。
今年收拾完南直隶,明年就轮到江西了,想要收拾江西,自然得靠江左文人吹捧起来的解缙,只有他犯事,才能牵连整个江左文坛。
想到这里,朱高煦心里都有些迫不及待了……
第434章 皇明宗规
“呜呜呜——”“吵死了!”
八月的春闺时分,山水一绝的桂林府中,坐在衙门内一身官员常服的解缙忍不住暗骂。
那号角声是城内军队集结训练的声音,每日都把喜欢清闲的解缙吵闹不行。
当然,除了军队外,充满忙碌的广西布政使司衙门也让他尤为不喜。
自西南诸将前往南京述职,与朱高煦讨论了如何对广西土司平叛后,整个西南便开始运转起来。
四川、交趾两大粮仓对云南、贵州、广西不断输送粮食,各地兵马也抽调进入广西。
眼下,整个广西境内兵马已经有十二万之多,担心民夫不足的沐春等人,还从贵州、交趾、云南、广东、湖广征募了六七万民夫进入广西。
当然,这点民夫数量根本不足以维护大军。
因为西南挽马不足,因此征募民夫便是广西布政使司的头等大事。
除此之外,云南、广西、广东、交趾等官员还得忙于橡胶树的种植。
橡胶树的寿命一般是二十五到三十年,通常来说种植两到三年后即可开始割胶,但最佳割胶时间通常是在六到七年左右。
作为未来大明最重要的基础材料之一,朱高煦自然要提早布置橡胶树的播种,而橡胶树也将成为大明热带地区百姓的一项重要收入。
当下,西南各省主要是督促交趾的长山战俘开垦荒地。
平原上的荒地会被开垦成耕地,丘陵山地的荒地则是会被开辟成未来的橡胶树林。
对于各类新作物的推广,朱高煦选择的是官府率先耕种,让四周百姓看到足够的经济效益后,百姓自然会争先效仿。
这样做的坏处是速度太慢,但好处就是不会折腾百姓。
他的想法很好,但对于解缙来说却有些折腾。
督促长山蛮、交趾败军战俘开垦荒地无疑是一件无聊且费心力的事情。
解缙就分到了这样的一件事,不过以他的身份,他并不需要前往当地视察,只需要坐在衙门内吃着美味佳肴,遥控指挥就足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