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靖难攻略_分节阅读_第67节
小说作者:北城二千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3.03 MB   上传时间:2024-09-10 11:53:14

  这一刻他还挺想骂人的,毕竟武英殿内的争权夺利又和他没关系,自己再怎么奋斗,这大明朝也不是自己的。

  谁想争储谁就争呗,干嘛卷他这条沉寂已久的咸鱼。

  不过暗骂归暗骂,明面上朱高煦还是得赔笑:“我如此,想来太孙与三位兄长的政务也更为繁忙。”

  他这话一经说出,除了朱允炆外的其它三人面色有些尴尬,全因他们桌案上仅有二十来份奏疏,仅有朱高煦桌上的一半,连朱允炆桌上的五分之一都没有。

  显然,朱允炆并不太想让他们干涉朝政。

  这样的场景,朱高煦都不由的叹了一口气:“合着我是帮他们三个人的活分担了啊。”

  “好了,都坐下处理奏疏吧,待爷爷开完早朝,这些奏疏都要供他阅览。”

  朱允炆不想过多纠缠,他只是想对三位世子彰显了自己的权力罢了。

  如今目的已经达到,那再耽搁下去就有点欺负的意思了。

  因此,朱允炆草草安排众人坐下,而他也回到了自己的位置上。

  坐下后的朱高煦扫了一眼,此刻武英殿内有六张理政的桌子,其中主位是老朱的,下首左位是朱允炆的,右位是自己。

  朱尚炳和朱济熺在朱允炆之下,朱高煦之下则是他的好大哥朱高炽。

  这样的位置安排很不妥当,尤其是将朱高煦放在朱高炽前面一位。

  要知道,以朱高炽的嫡长身份,日后的燕府不出意外将由他继承王位,而朱高煦只能是他之下的一名郡王,平日用度护卫都得看他脸色。

  朱允炆的这种安排,无疑是在离间他们两兄弟。

  见状,朱高煦本想起身让位置,但坐在他三步开外的朱高炽却乐呵呵笑道:

  “离爷爷太近,我有些吃不住压力,高煦你替我担着些。”

  他的话一经说出,对面的朱允炆三人都抬头看向了他们。

  面对目光,朱高煦不由感叹朱高炽在人情世故上的处理能力,因此点了点头:“好……”

  见两兄弟没有因为位置先后问题吵起来,朱尚炳与朱济熺二人失望低下头,朱允炆倒是早有预料,所以只是对两兄弟笑了笑便低头处理奏疏。

  看着三人的举动,朱高煦与朱高炽对视一眼,而后低头开始理政。

  在理政的同时,朱高煦也不由佩服朱高炽。

  “难怪我这大哥能在靖难之役前夕让朝中大部分人都为他说好话,甚至还让朝廷将他们返回北平,仅他这份处世能力,前身斗不过他倒也不奇怪。”

  思绪间,朱高煦已经处理了多本奏疏,速度之快,让刚入武英殿理政的朱高炽三人略微惊讶,倒是朱允炆已经习以为常。

  朱高煦处理奏疏有着自己的思路,这是他奏疏处理快的原因。

  此前朱元璋便夸奖过他,当时朱允炆还有些嫉妒,但眼下三府嫡长入了武英殿,朱允炆反倒是有种幸灾乐祸的感觉。

  朱高煦能入武英殿是凭借自己的优秀,仅凭这点,朱允炆还是佩服他的。

  相比较之下,朱高炽三人就为他所不喜了。

  不过这份不喜他也没从脸上表露出来,而是自顾自的处理奏疏。

  要知道自朱元璋废除宰相制后,皇帝几乎要凭一己之力解决大明二百余府,一千二百余县的所有政务,每日需要处理的奏疏接近三百份。

  朱元璋精力充沛,不代表所有人都有他那么充沛的精力。

  朱允炆等人若是跟不上朱元璋的速度,那也是要被提醒,甚至训斥的,因此朱允炆和朱高煦手上工作很快,仅仅半个时辰便处理了二十余份奏疏。

  “陛下万岁!”辰时三刻,当武英殿门口响起唱礼声,殿内所有人纷纷起身,对着门口作揖唱礼。

  一身常服的朱元璋走进了殿内,仅是一眼便将殿内情况收入眼中。

  相比较朱高煦和朱允炆,朱高炽三人理政速度慢的可怜,桌上仅有八九本处理完的奏疏,显然还没有抓住处理奏疏的重点。

  不过朱元璋也并不觉得奇怪,毕竟谁都要有一个适应的时间:“平身吧!”

  他回应一声,便往自己的龙案走去。

  待他入座后,六十余本经过处理的奏疏被交到了他的面前,他也不多废话,拿起奏疏便开始阅览。

  这样的举动让朱高炽三人有些紧张,但朱允炆与朱高煦却在他入座后便坐下处理奏疏,丝毫不受影响。

  朱允炆不用多说,理政两年有余的他,早就习惯了武英殿内的氛围,而朱高煦前世更是当了七八年的社畜,自然不会被影响。

  见他们二人如此放松,朱高炽等人也小心翼翼坐下,而后开始聚精会神的处理奏疏。

  不多时,武英殿内便只剩下了奏疏的翻阅声与研墨声,偶尔还有一些端茶递水的声音。

  如此过了一个时辰,朱元璋便已经将他们先前处理完的奏疏处理完毕。

  在他面前,那六十余本奏疏被分到了左右,左边是他满意并通过的奏疏,大约四十余本,右边是他不满意的奏疏,大约二十本不到。

  朱元璋命人将不满意的奏疏交回五人各自桌案上,同时将他们刚刚处理完的奏疏搬回自己的龙案上。

  两个时辰的时间,朱高煦已经解决了手上的四十六本奏疏,因此他只需要将朱元璋批回的奏疏做出修改就足够了。

  不过,这个过程往往没有他的事情,因为他的理政观念与朱元璋的观念高度相似。

  他将事情分为轻重缓急,急一些的奏疏,诸如地方受灾之类的,朱高煦会先拨发一部分粮食赈灾,然后命令都察院官员前往当地视察灾情是否属实。

  只有确定了灾情属实,户部才会按照奏疏章程走赈灾蠲免的流程。

  至于不是那么紧急的奏疏,朱高煦则是如上一般,也让都察院走一趟。

  不得不说,这样的理政方式对地方官员处事不太方便,但却确保了事情的真实性。

  对于本就不信任文官的朱元璋来说,他就觉得朱高煦办的不错。

  但对于都察院的官员来说,他们就觉得朱高煦浪费精力,因为他的缘故,都察院最近一个多月外派的次数几乎翻了一倍。

  只要是县、卫级别的事情,朱高煦都要都察院从京城派京官下去核实,这在交通极为不便的这个时代来说,确实有些折腾都察院的那群御史。

  不过面对他们的不满,朱高煦却并不在意。

  尽管明代官员俸禄很低,但那是在明代中后期通货膨胀,以及朝廷以物抵俸的环境下。

  在明初,老朱给官员们的俸禄还是比较合理的。

  依照眼下洪武二十七年的官员俸禄待遇,如知县及都察院监察御史的俸禄是月支米七石,岁支米八十四石。

  按照今日米价折俸,约为月俸一贯余七百五十文,年俸二十一两。

  以今年的金银价来兑换,差不多是五两左右的黄金,是正常南京百姓三倍的年俸。

  要知道百姓还得在衣食住行上花费,但这群官员大多都可以在衙门解决,因此一年到头少有能够花钱的地方。

  哪怕是到了明代中后期嘉靖年间,这份俸银也不算低,更别提朝廷还增加了许多正俸以外的其它福利银。

  诸如后世熟知的清官海瑞,其贫穷原因也是因为无子嗣而先后续了三妻二妾,花费数百两之多的缘故。

  如果没有“折钞”和“以物抵俸”的政策,那明代正七品官员的俸禄还是足以养活十一二口人的。

  因此在朱高煦看来,拿了朝廷的俸禄就应该办事,拿多少银子办多少事。

  一群御史整日坐在都察院里喝茶,偶尔才能办两件正事,这工作成果与工价完全不成正比,就应该将他们外派,巡查地方才行。

  朱高煦对文官的态度,与老朱不谋而合,这才是他少有被驳回奏疏的原因。

  相比较他,对面的朱允炆就不太行了。

  由于他对文官态度以柔和为主,因此许多奏疏都偏向文官。

  这样的施政态度为老朱所不喜,因而被驳回了十余本奏疏。

  瞧着被驳回的奏疏,朱允炆虽然已经习以为常,但还是下意识看了一眼朱高煦的桌上。

  不出他的预料,朱高煦桌上干干净净。

  “没你的事情了,你自己去外面寻个东西吃,好去宋国公府学本事。”

  朱允炆还没收回目光,朱元璋便冲着朱高煦摆手,示意他可以卷铺盖走人了。

  “孙儿今日想在宫里吃。”

  面对朱元璋的话,朱高炽三位嫡长都惊讶抬头,却不想朱高煦这厮反而蹬鼻子上脸,要求在宫里吃。

  “嗯?”听到朱高煦的要求,饶是朱元璋也不由侧目,而朱高煦则是笑呵呵道:

  “孙儿无俸,每日花销都是大头,留在宫里吃,少一分开支咧。”

  “你这厮……”朱元璋听的无语,瞪了他一眼:“宫里给你的赏赐还少了?缺这份饭钱?”

  说话间,朱元璋还看一眼朱允炆,显然知道东宫给朱高煦送礼的事情。

  “咳咳……”朱允炆被看的有几分紧张,不由咳嗽,而后对朱元璋笑道:

  “高煦多半是嫌弃外面没宫里做的好吃,爷爷且容他吃完东西再走吧。”

  朱允炆这话说对了,作为从乞丐走上庙堂,坐上龙椅的人物,老朱别的东西不一定知道,但论吃还没几个人比他更懂。

  朱高煦要是想在宫外吃到如宫里的膳食,那每顿饭少不得得花二三百文。

  要是在宫里吃,这份饭钱可就省下来了,日后能用到自己的护卫身上,岂不美哉。

  “都没吃吧?”

  瞧朱允炆开口了,朱元璋也扫了一眼朱高炽等人。

  朱尚炳和朱济熺还犹豫不敢说,倒是朱高炽大胆作揖:“回皇爷爷,还未吃。”

  “那就提前传午膳吧。”看着时间也到了巳时六刻,朱元璋便招呼起了一旁的随身太监。

  “奴婢领命……”随身太监应下,而后走出殿里,命人传膳去了。

  “你帮你大哥看看奏疏,免得无事可做,扰乱秩序。”

  见太监传膳,朱元璋也不放过朱高煦任何一点时间,让他去帮朱高炽看奏疏。

  “孙儿领命。”朱高煦笑着起身应下,随后便走到朱高炽身旁,将他还未处理的三本奏疏打开看了看。

  这三本奏疏内容都是地方开垦荒地,希望朝廷蠲免赋税的奏疏,处理起来倒是很简单。

  朱高煦看了一眼朱高炽正在处理的奏疏,果然也是同样的内容。

  不过这内容之下,朱高炽所写的批文却有些不尽人意。

  对于这些蠲免赋税的奏疏,朱高炽没有确定内容,便写下了准允的话,也难怪老朱会驳回奏疏。

  见状,朱高煦低下身子,指着奏疏内容与朱高炽小声交代:

  “大哥处理的甚好,不过最好还是在前面加上一句‘派都察院御史核查’,如此方能保证地方官员不会欺上瞒下。”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992页  当前第67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67/99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靖难攻略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