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大伴,你们聊什么呢?”
忽的,一道稚嫩的声音响起,亦失哈与孙铖抬头看去,便见到了背着双肩包的朱瞻壑正在好奇打量他们。
十二岁的朱瞻壑虽然没能完美继承朱高煦的勇武,但论起个头与力气却要比同龄人高出许多。
五尺三寸(169cm)的身高放在他这个年纪,绝对属于中学之中鹤立鸡群的存在。
他长相偏朱高煦,比较坚毅,阔脸浓眉高鼻长目,英勇刚毅。
“殿下,我们在讨论政务,今日是土曜日吗”
亦失哈没想到朱瞻壑会出现在这里,毕竟江宁中学实行住校制,只有土曜日下午才会打开校门,准许学生回家休息两天,最后在月曜日戌时之前返回学校查寝。
金木水火土日月即七曜,也就是上课五天,放假两天,与后世的星期制是一样的。
“今日是土曜日,我回来休息两天,后天正午以后再回学校。”
朱瞻壑说完,便古怪的看了一眼二人:“既然无事,那我就去找我父亲了,我父亲在春和殿吗?”
“殿下在春和殿。”亦失哈与孙铖作揖回礼,再抬头时,却见朱瞻壑已经跑远。
二人不再讨论之前的话题,而是各自行礼后分开,亦失哈也向着春和殿返回。
他看着朱瞻壑跑入春和殿内,殿内的朱高煦也见到了跑来的朱瞻壑。
如今是三月初五,朱瞻壑读中学的第一周,也是住校后第一次回家。
对于他的回来,朱高煦还是比较期待的,因此放下朱笔询问道:“向你娘亲请安没有?”
“还没有,娘那边什么时候都有时间,父亲你这边不行,所以先过来。”
朱瞻壑说着,脸上也洋溢起了笑脸,让朱高煦有些诧异。
因为政务繁忙,他陪伴任何子嗣的时间都比较短,除了朱瞻圻外,诸子多少有些怨气,朱瞻壑也不例外。
如今才去了学校一周,他居然看自己的目光中多了敬佩和一些说不清道不明的东西。
“怎么,用这种眼神看我?”
朱高煦靠在椅子上,饶有兴致的询问朱瞻壑。
朱瞻壑似乎等了许久,见他询问便立马起身走到他身后,伸出手为他捏肩膀,同时说起了他在中学的所见所闻。
中学一个班级二十五人,由于校园广袤,学生数量不多,因此十分清静。
能考上中学的那些勋贵子弟,也多少都有些脑子,自然不会随意曝光朱瞻壑的身份。
正因如此,朱瞻壑算是体验到了在学校读书的乐趣。
“爹你不知道,我们班上什么人都有,有西番和云南那些土司农奴的孩子,也有渤海移民的孩子,还有蒙古、色目等武官的孩子,大家来自五湖四海,经历各不相同。”
“交趾的学子说他们那里终年无冬,海水是湛蓝的。”
“云南说他们那里四季如春,云朵很白很大。”
“西番的说他们那里终年都有雪山,渤海的……”
朱瞻壑饶有兴致的说了许多从同学口中听来的见闻,而这些见闻是东宫那些教习无法告诉他的,因为那些教习也只是在书本上看过,没有亲眼看过,所以无法说出感悟,全凭猜想。
“爹,我同学他们都很佩服您和爷爷,说如果没有你们,他们……”
朱瞻壑转达着学校同学的感激,当然他没有暴露身份,而是以旁观者的身份从他们口中听到了那些感激的话。
这些话经朱瞻壑转达,便是连朱高煦也不免高兴,因为他终于感受到了大明朝地方上是有变化的。
同时他也从朱瞻壑的口中感受到了他对远方的向往,对各地的好奇。
对此,朱高煦自然没有放过这个机会,缓缓对朱瞻壑说道:
“太学在研究蒸汽机,只要蒸汽机研究好了,日后它就可以装在马车上,铺设在轨道上,一日能走二三百里。”
“届时你想要前往南方看湛蓝的大海只需要二三十日,想去北边看茫茫大漠也只需要二三十日。”
“如果它还能走快些,那或许只需要半个月,甚至十天就能带你去到那些地方。”
朱高煦侃侃而谈,朱瞻壑也双眼放光:“我听教习说过蒸汽机,只是没想到它居然还能驱动车子,那它吃什么,喝什么?”
面对朱瞻壑的好奇,朱高煦也趁机为他解释了火车、蒸汽轮船、以及许许多多未来有可能实现,或者说在朱瞻壑时代能触及的科技。
渐渐地,朱瞻壑开始沉迷其中,朱高煦则是继续为他画着日后大明朝的科技大饼……
第440章 东洲自古以来
“呜呜呜——”阔别多月,伴随着号角声再度响起,它传出的地方,依旧是蔚蓝色的大海之上。
不同的是,这次的号角声得到了回应。
“呜呜呜——”
海岸线上,一处似乎兴建不久的海港城寨出现在了舰队的眼前。
它位于一个长蛇状岛屿的南端,临近一条河流的出海口,在岛屿北侧尽头,也有类似的地貌。
“国公、正使,这里就是我们的先遣队营寨,当地把这里叫做海门(卡门城),故此我等将这里称呼为海门城。”
甲板上,返回大明的先遣队百户官于逑向郑和等人解释,与此同时他们也用望远镜看到了海门城的情况。
说是城池,其实就是一个简易的水寨,十分简陋,只有十来个船舶位。
“能进宝船吗?”
杨展侧头询问于逑,于逑却摇头道:“只能进五千料的宝船,六千料的宝船无法容纳。”
得到回应,杨展当即下令舰队停泊海上,同时从各艘船只将生活类物资集中在三艘马船上,与郑和乘坐马船驶向海门城。
不多时,当他们出现在岸边时,这里已经站着上百名衣衫破败的明军将士。
兴许是东洲物资丰富,亦或者他们与东洲的三个国家建立了外交与贸易,总之他们并没有像昆仑角的将士们一样骨瘦如柴,每個人都红光满面。
如果不是他们的衣衫足够破败,杨展他们甚至以为这群人在这里过得不错。
他们用小渔船带路,为明军的三艘马船指引停泊位,随后在马船停靠时立马上岸,纷纷跪下作揖:
“大明万胜!万胜!”
一行人虽然衣衫褴褛,可目光却明亮的吓人,仿佛看到了希望般。
马船上数百名将士下船,将码头控制后,郑和与杨展才先后下船。
兵卒们举着遮阳伞,抬来了座椅板凳在码头上。
杨展与郑和坐下,郑和入座便询问道:“王任不在这里吗?”
“回正使,王千户带着大部分弟兄在西海岸筹建东洲宣慰使司的东洲城。”
留守百户官与郑和解释着,话里话外都透露着激动。
“你知道东洲宣慰使司的情况吗?”
郑和特意询问,那百户官却摇头道:“末将尚未去过,过去三年时间里一直留守于此。”
“与三国关系如何,能否为我舰队提供补给。”
相较于郑和,杨展更在意补给的问题。
虽然说他们有了先遣队的提醒,在横渡南大西洋的过程中没有闹过缺水、缺蔬菜、食物的事情,但航行到此,他们的生活物资也所剩不多了。
“当下与羽家、玉家、殷家都建立了联系,同时也派驻了我们的人。”
“他们当地农业并不发达,连马车和马匹都没有,因此农业十分落后,也不懂得育肥土地的手段。”
“我们到来后,帮助他们修建水渠,带领他们迁都,梳理河道,这才让他们从旱情之中走出,同时还帮他们解决了一些内乱。”
百户官大略解释了他们过去三年所经历的一切,杨展则是询问道:“三国各有多少人口,多少军队,是否通王化?”
“这个……”百户官挠挠头:“国公,这个连他们自己都统计不清楚,反正就我们来看,最南边的殷家(印加)应该最强大,麾下上百个城邦,数百个部落,应该有数百万人,军队五六万。”
“不过他们的军队装备简陋,此前王千户为了展现天朝勇武,与他们的国王苏奴帕前往南边镇压叛乱的城邦,我军虽然只有不足五百人,却在王千户率领下正面击溃南部城邦七千余人。”
“以朝廷舰队的实力,足以荡平三国……”
似乎真的担心杨展会这么做,百户官又连忙解释道:“不过他们的国王也算通识王化,见到我天朝实力后,便承诺与我们建立贸易,还同意划些土地给我们修建官场,只不过由于人手不足,我们还没有利用起来。”
“除了殷家,便是我们所处的玉家最为强大,他们起先以玛雅潘作为国都,随后在王千户的建议下迁都去了靠近河流的地方,并在那些地方进行国都修建。”
“他们也是城邦国家,麾下数百个城邦,人口数百万,军队数万,十分开化,让我们在海门城和西边的东洲城建立城池,另外十分渴望舰队到来,带给他们更先进的技术。”
“最后便是北边的羽家,他们人口不算多,只有几十万,军队一万多人,装备简陋,生活在一个被山包围起来的湖泊岛屿四周,也比较开明。”
“再往北方和南方,则是生活着一些蛮族,他们有的狩猎为生,有的则是通过征战俘虏来吃人……”
说起吃人的那些蛮族,百户官不免觉得口干舌燥,就连郑和与杨展等人都不免皱眉。
“狩猎较多,还是吃人较多?”
郑和询问,百户官也道:“大部分部落都是狩猎,但有一些部落就喜欢吃人。”
“那就行。”
郑和松了一口气,随后询问道:“你派人去通知王任,让他们先返回这里,引荐我们和三国国王见面。”
“至于东洲宣慰司的事情不用着急,东洋舰队因为日本的事情耽误了几个月时间,也不知道现在有没有出发。”
“是!”百户官闻言,当即对身后一名总旗官吩咐。
很快,这名总旗官带着五十名兵卒乘船往南方大陆而去。
在他们走后,百户官这才回头尴尬道:“国公、正使,千户官交代了一件事,只是末将不知道怎么说。”
“放心说就是。”杨展开口,那百户官也扭扭捏捏的说了起来。
由于海军将士比较年轻,许多人都没有婚配,因此在过去的三年时间里,他们不免就在这方土地娶妻生子,渐渐繁衍了起来。
眼下的先遣队名义上还有七百四十九人,实际上却有足足两千零一十六人。
得知这样的消息,郑和下意识看向了杨展,杨展则是没有那么迂腐,只是询问:“在大明有了婚配的人,是否在这里娶妻生子了?”
“娶了……”百户官低下头,因为他知道这种做法无疑违反了《大明律》。
《大明律》虽然经过多次修撰,但其中关于婚姻的律法却鲜少更改,纳妾就更别提了。
根据《大明律》:“民年四十以上无子者,方听娶妾,违者笞四十”的律条,百户官口中之人无疑触犯了这条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