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碍无碍,朕现在每天吃得好睡得好,加上你太爷爷活了七十一,你爷爷我怎么说也能活到七十二三吧?”
“总之北征的事情既然有了着落,那就不用担心实现不了。”
“你今年啊先去北边戍边,帮爷爷打探一下消息,等戍边结束,吏治差不多也要三年对吧。”
“到时候你提前半年回来,刚好能可以顺带带你大伯他们来见我。”
“出征前,我们一家人吃吃饭,叙叙旧,到时候你和你大兄一起,咱们爷孙三人再出征,务必要把马哈木这条老狗给解决了。”
“好!”朱瞻壑被朱棣忽悠的热血沸腾,朱棣也拍拍他肩膀道:
“我知道你也忙着去戍边,不过现在雪还比较大,你提前去了也没用,等三月初你再出发,这期间就在大明宫住下,多陪陪爷爷,下次你再回来就是一年多以后了。”
“嗯,孙儿留在这陪您。”朱瞻壑哄着朱棣,朱棣忽悠着朱瞻壑,俩爷孙说说笑笑,弄得养心殿里都明媚了几分。
在他们谈笑之余,朱高煦则是在武英殿里忙的焦头烂额。
礼部与兵部、刑部各自送来了年末的文册,礼部无非就是调停藩属国争端,以及讨论小学教育的事情。
时至洪熙三年年末,大明朝三十二万教习对应的是七百多万学子,其中小学六百二十四万七千,中学八万六千九百余。
单从小学和中学的比例来说,在绝大部分百姓的观念里,读完小学就已经足够,没有必要继续就读中学。
这并不奇怪,毕竟小学可以在家附近的县城就读,但中学必须去省城,而且一去就是五年,绝大部分家庭都很难接受孩子离家五年学习。
尽管说中学毕业后担任吏员比较容易,但现在的吏员已经不像之前那么简单,想要成为吏员同样要接受考试。
若是没有通过,那便几乎是浪费家庭好几年的付出,学子的压力可想而知。
尽管朱高煦已经在中学推行学分制来保障贫困学子的学习环境,但观念这种东西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变的。
相较于教育观念的循序渐进,兵部和刑部的事情则是相较要简单许多。
兵部无非就是因为铁路修建而许多新增多少铁道兵马司兵员,刑部则是记载去年犯罪数量,将需要流放的数量上奏朱高煦后,由朱高煦定夺他们流配的去处。
对此,朱高煦有四个选择,第一个就是哈密,第二个是昌都,第三个是车里,第四个就是北洲。
至于海外则是暂不在他考虑内,因为大明在海外的人口已经差不多了。
洪熙三年年末的大明朝除了人口朝着破亿更进一步外,此外就是海外人口大大增加。
旧港宣慰司有汉口近五十六万,锡兰近十六万,吕宋近三十五万,就连琉球府都有十四万人定居。
他们这些人,大多都是在当地种植甘蔗和香料,以此谋求发财的沿海百姓。
这些地方缓解了江南的人口压力,一些在江南生活不下去的百姓自然而然会接受迁徙政策的号召,拖家带口的下南洋。
除了这些地方,大明的各处官场和宣慰司人口也不少。
在户部的文册上,秦岭以北的人口已经从洪武二十六年的一千五百万增长到了洪熙三年的二千九百万,二十八年增长一千四百万。
西南的人口从洪武二十六年的三百万增长到了如今的一千二百万。
如果算上交趾和海外的五百多万口,那合计便是四千六百万。
剩下的南直隶、广东、福建、江西、浙江、湖广等地加起来则是五千万。
按照比例来说,北方和西南在洪武年间的全国人口占比也不过三成,而今却增长到了四成七分。
这其中固然有朱高煦大搞迁徙的作用,但更主要的还是对西南的改土归流。
现在只要不断迁徙汉人前往西南,那西南这块地方就可以安定下来,并不断向中南半岛扩张。
“发配车里府吧,那里之前有土司作乱,导致百姓北逃不少。”
“虽说后来我命沐春夷平了那些作乱的土司,北逃的百姓也被遣送回车里,但说到底车里的汉人还是太少了。”
“这需要流配的三万犯人迁徙车里,应该能为车里做出不少贡献,也方便日后朝廷对西南经略。”
将刑部的奏疏朱批送回,朱高煦便结束了略微疲惫的一天。
他没有着急回乾清宫,而是前往亦失哈居住的宫殿去看望了他。
五十多岁的亦失哈并不算老迈,这次的风寒也不算什么大病,朱高煦来看他时,他正坐在火炉前与四周的小太监们说说笑笑。
朱高煦来到后,他们连忙躬身作揖,而这是洪熙朝的规矩。
除了正旦、万寿、冬至三天的大朝会需要跪礼,其余时候作揖便可。
“陛下,奴婢怎能劳烦陛下前来呢?”
亦失哈语气一如既往的谦卑,朱高煦看了看殿内的情况,里面高挂一副墨宝,上书“忠君爱国”,墨宝下摆放着一尊雕像和牌位。
朱高煦细看,这雕像和牌位乃写岳武穆。
“你倒是教的好。”朱高煦轻笑,同时从怀里拿出一份奏疏。
“起来吧,我来找你是想让你帮我拿拿主意。”
“王义想回北京养老了,算算年纪,他也快六十岁了,退下来我并不觉得奇怪,但由谁接替他,我得仔细想想。”
“我这里有两个人选,一个是孟章,一个是林粟。”
“如果调孟章,那我就调林粟去渤海。”
“你觉得谁比较好?”
朱高煦询问亦失哈,亦失哈闻言作揖道:“奴婢觉得只有孟章能镇得住大宁和燕然都司,林粟调往渤海则更好。”
“好,那就按照你说的吧。”朱高煦说是问问意见,实际上心底已经有了想法。
“那你就帮我起草圣旨,调林粟往渤海去,调孟章镇大宁,协从镇燕然。”
“至于河套三县……我想了想,调陈懋镇守吧。”
此话落下,亦失哈也露出笑脸:“奴婢领旨……”
见状朱高煦站起身来,朝门外走去,亦失哈也跟着相送。
来到门前,朱高煦回头看了一眼他:“不用送了。”
说罢,朱高煦目光露出几分唏嘘,因为他瞧见了亦失哈发白的两鬓,不由得徒增几分伤感。
“你得保重好身体,如今能与我好好说话的人,越来越少了……”
第481章 日不暇给
“噼里啪啦!”硝烟里、爆竹中,洪熙三年悄然而逝,洪熙四年为大明百姓所迎接而来。
奉天殿上,朱高煦下旨设正月初四为国庆节,与正旦、元宵一同放假,合计十五天。
此外,对于寒食节、上巳节等重要节日也各设一日至三日假期,自此大明朝节日有十六,放假六十二日,比起洪武、永乐间多出了不少休息的日子。
当然,对于官员们的休息,衙门各自在月初排休,亦可连休,但最多不能连休超过一个月。
旨意下达后,官员们高唱万岁,喜色难掩。
此事宣布过后,朱高煦便也结束了朝会,开始了日常性的工作。
时间流逝,很快便来到了三月初。
在火车的汽笛声中,朱瞻壑收拾好了行装,乘坐火车向着东北驶去。
当下他要乘车前往铁岭,随后乘马前往松原,坐船前往鹤城,而后乘马前往海喇儿卫。
虽说麻烦,但可以省下近一个月的时间。
“殿下,车已经准备好了。”
北京东站的站长看着身旁十余名西厂力士的朱瞻壑,毕恭毕敬的将其带到了站台,随后带着他走上了那辆当初他北上的车厢。
“殿下,这次一共一千三百里路,由于需要在盘州线登船,故此需要十四个时辰后才能到达。”
“好我知道了,你退下吧。”
朱瞻壑交代一声,站长便退出了车厢。
不多时,火车启动,带着这节车厢向着东北方向进发。
“我还没去过辽东和渤海,也不知道会是什么模样。”
坐在床上,看着不断倒退的景色,朱瞻壑很好奇这个自家父亲发家的地方。
由于这次是戍边,故此他没有带沐氏和朱祁钺北上,就连身旁的这十几個力士也会在他抵达海喇儿城后暗中潜伏,不会直接出手帮忙。
朱瞻壑的成绩在军校之中只能算中上,军校每级八百余人中,他只能排在一百八十多名,故此他毕业实习的官职仅是一个总旗官。
虽说朱瞻壑上次北征也带了一千兵马,但由于朱棣的偏爱,故此他那一千兵马几乎有好几个千户帮忙,他只负责带队就行,并没有太多难度。
这次估计是他亲自指挥带队,因此这样的经历十分宝贵。
坐在车上,朱瞻壑开始习惯性的翻看报纸,时间也过去的很快。
黄昏前火车经过了山海关,为了火车通行,这里重修了一段城墙,留出了四丈宽的两条轨道。
这段城墙虽然空出来,但高处有两道千斤闸,一旦放下千斤闸,即可将这段缺口给封闭。
火车缓缓驶过闸口,而这也代表着朱瞻壑正式踏足了朱高煦口中的东北地界。
几十年前,辽东是苦寒的代表,而今的辽东,虽说不能算上天府之国,但百姓的日子也过得极为舒坦。
朱瞻壑让人买来了一份辽东的报纸,其中引人注目的就是辽东人口突破四百万,耕地达到二千七百万亩。
这一切都是源于兀良哈的覆灭和渤海纳入大明版图,以及朱高煦多年前的百万百姓迁入辽东政策。
过去的三十年时间里,辽东人口从洪武年间四十万不断增加,靖难结束后便突破百万,永乐十年时达到二百万之多。
如今又是十一年过去,辽东的人口数量突破了四百万,耕地得益于新作物的推广,许多坡地得到利用,人口增长速度十分稳定。
由于辽东的百姓基本都是山东、淮北迁徙而来,故此朱瞻壑倒是能在火车停靠站点,补给水煤的时候听懂许多。
不过由于已经是黄昏,短暂闲逛过后他便返回了车上,继续向着北方进发。
又是四个时辰过去,时间来到寅时的时候,睡梦中的朱瞻壑便感到了震动。
他迷迷糊糊的想要下车,却见到车门处站着两名西厂的力士。
见到朱瞻壑醒来,他们作揖道:“殿下,火车正在登船。”
“登船?”
朱瞻壑没想到火车还能登船,毕竟当初他乘坐凤阳府火车的时候,由于火车站在淮河北,故此他也没经历过火车过河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