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靖难攻略_分节阅读_第886节
小说作者:北城二千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3.03 MB   上传时间:2024-09-10 11:53:14

  “倘若选的都是老实本分之人,那工钱该是多少便是多少,一分不少的都会落到工人手中。”

  “倘若选的都是见利忘义之人,那即便有县官监督,该有的盘剥依旧会有。”

  李贤这话倒是别有一番深意,于谦闻言颔首:“看来你对你所选之人格外自信。”

  “确实乃下官精挑细选,又如何不信呢?”李贤作揖回应。

  见状,于谦也没有多说什么,只是在工地范围内走了走。

  期间他也见到了一些健妇在劳作,这种场景在其它地方是很少能见到的。

  不过对此,于谦并没有再提出质疑,因为健妇也需要赚钱养家。

  几番巡视后,他记下了李贤的名字,随后便骑马向太平府其它工场赶去了。

  在他调查江南民心的时候,大明朝的西进运动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着。

  四月初六,朱棣在朱高煦的监督中带着夏原吉、朱祁钺前往了哈密。

  与此同时,一辆辆火车也随着开春后的气候转暖将一车车物资送往西北的哈密。

  甘州与肃州不知何时,突然集结了上万骑兵和数万从关中前来务工的民夫。

  民夫们穿着鸳鸯战袄,外套一件胸甲,便完成了从民夫到辅兵的转变。

  “好男儿!好男儿!好男儿……报国在今朝!”

  肃州城外,一队队辅兵正在进行体能训练。

  他们之所以这样刻苦,不仅仅是为了每日五十文的工价,更多是为了朝廷承诺他们的工作。

  “都给老子跑整齐点,凡是通过选拔成为辅兵之人,日后可任兵马员、衙役!”

  “不用老子说,你们也知道这代表什么。”

  “想要过上好日子,就给我专心训练!”

  马背上,一名年轻将领暴躁骂着这群两個月前还只是普通百姓的辅兵们。

  辅兵的队伍拉的老长,近四万辅兵的队伍几乎将肃州城都快包围起来了。

  站在城头上,六十三岁的朱能捋捋自己的短须,笑谈道:“这徐韬虽然名字有文韬,但脾气倒是和长春侯(徐晟)如出一辙。”

  “确实。”五十四岁的陈懋爽朗一笑,毕竟徐晟与陈昶在武英殿广场和文官们动手的场景还历历在目。

  对于徐韬对辅兵训练如此严苛,他们倒也不觉得奇怪,反倒是乐见其成。

  “这四万辅兵,陛下估计是准备在拿下西域后准备他们驻扎当地。”

  “至于剩下的十一万辅兵,大概率是在战后遣返回原籍,亦或者询问是否就地安置。”

  朱能眼光毒辣,他很清楚如果只是招募辅兵,那完全不用刻意挑出四万青壮来高强度训练,并承诺会在战后给他们衙役、兵马员等差事。

  兵马员和衙役的俸禄是每年十五贯,如果是偏远地区,那还有大约三贯的补贴,加起来也就是十八贯。

  尽管为朝廷做工,一年也能赚十八贯,可问题在于,工地并非处处都有,而衙役和兵马员这些差事却可以长长久久。

  以大明朝的规矩,最少可以做到五十岁才会被罢免,而正常一家五口的消费,一年也不过就是十二三贯罢了。

  如果能好好工作二三十年,那积攒一二百贯,购置二三十亩田地还是没有太大问题的。

  对于没有远大抱负的一些平头百姓来说,衙门永远是最稳定的差事。

  “四万人,这最少又是八十万贯的支出,也不知道西域能不能产出八十万贯的赋税……”

  朱能唏嘘几声,陈懋也眺望起了肃州城外的景色。

  “我记得三十年前,这肃州城不过才几千人家,而今光是城内便已经有近七万人了,这发展的速度还真是快啊……”

  陈懋感叹着看向城内,城内街道由石砖垒砌,房屋由混凝土与石砖修建而成,街道整洁干净,甚至在人行道上有用于绿化的树木。

  百姓人头攒动的穿梭街道上,因为数万辅兵的到来,当地的经济发展迅猛,商贩根本不愁有东西贩卖。

  这样的景象,放在洪武年间,那是连关中都难以见到的,必须得前往江南、湖广一带才能看到。

  而今,这样的场景已经遍地都是,大明一千九百余县,超过八成县城发展都不比肃州差。

  剩下那两成,要么就是海外,要么就是西南刚刚改土归流结束。

  相比较陈懋看城内,朱能则是主要看城外。

  祁连山流下的雪水被朝廷在甘肃修建的一条条水渠、人工河道所引流进入地下坎儿井,然后一直流向灌溉区的一座座水井。

  由于太学在洪熙十三年研究出了手压井机,故此现在即便没有抽水机,也能用人力来手压提取井水,流入灌溉的水渠。

  这种手压井机比后世一些独门独院压井水的手压井机要大一些,需要两个人操作。

  流出来的水不算大,所以需要连续压一刻钟才能让水渠充满水,灌溉四五亩耕地。

  尽管效率不高,但造价远比抽水机要便宜,而且比起人工挑水灌溉来说,它的效率是人工挑水的好几倍,更适合普及。

  正因如此,外面的广袤农田区域都有几个矗立在乡道水渠旁的手压井机。

  再眺望远处,一片片经过种植呵护的林区为肃州城阻挡了风沙,这就是大明这三十几年来对西北的改变。

  类似这样的景象,在西北大地的各个城镇随处可见。

  科技将地区的生产力提高,使得原本因为世界气温降低,降水线东移而不适合宜居的地方变得宜居,难以耕种的地方变得容易耕种。

  曾经耕地稀少的肃州,如今却零零散散的拥有着六十余万亩耕地。

  当然,光有耕地还不够,即便有了足够的水源浇灌耕地,但耕地的产出依旧保持在每亩百斤左右徘徊。

  然而,随着硫酸与磷矿石制作生产的磷肥和土化肥投入使用,当地的亩产也被拔高到了每亩一百二十斤到一百三十斤之间。

  曾经五亩地才能养活一个人,而今只需要四亩就足够,这便是生产力提高带来的改变。

  当然,由于磷肥价格昂贵,所以现在的推广全靠朝廷自掏腰包来补贴农民,所以还做不到全天下推广,只能在一些急需粮食的地方紧急推广,亦或者是产出高的地方推广后运送缺粮的地区。

  蒸汽机、化肥、水泥……

  这三种产物改变了如今大明的环境,而朱高煦之所以支持北方注重工业,也是为了未来的小冰期做准备。“磷肥的造价,如今已经降低到了每百斤八十文。”

  “以这个造价,其实只需要朝廷补贴二十文,就足够让百姓购买磷肥,带回家从事生产。”

  武英殿内,朱瞻壑坐在主位翻阅奏疏,而站在殿内的则是户部尚书王回。

  王回正在汇报大明朝未来的北方工业布局,同时将这几个月取得的成绩也一同汇报。

  朱瞻壑看着奏疏上的内容,他没有自家父亲预卜先知的能力,但他知道事情欲速则不达,所以并没有对当下正在进行的三项新政催促,反而是让他们不用赶时间,而是要注重细节。

  “磷肥的事情你看着办,至于工业的事情也不用太着急。”

  “陛下此前休息前便说过,欲速则不达。”

  “农业转工业这种事情古今未有,我们是第一批这么走的人,所以不要太着急,要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走。”

  “慢一些,那发现了问题,才能解决当下的问题继续向前走。”

  “此外,告诉下面的官员,若是出现了什么差错,只要上报都不会记录考功册中,倘若不汇报而被考功司查出,那便不要怪孤不近人情了。”

  朱高煦在时,朱瞻壑像一个没有主见的人,倒是朱高煦前往乾清宫休息编著书册后,朱瞻壑反而有主见了许多。

  “谢殿下体谅……”

  王回不知道该如何评价眼前这位,他没有前几任皇帝的雄才大略,但却足够有耐心,做事不急不躁,从不催促臣子。

  单从这点来说,他绝对是大明眼下几代皇帝中,最体谅臣子的人。

  当然,必要时刻朱瞻壑也会展露自己的威严,例如一些贪腐红线,他是绝不容忍的。

  “还有事情要启奏吗?”

  朱瞻壑询问王回,王回回过神来之后作揖回礼:“没有了,臣告退。”

  “嗯,下去吧。”朱瞻壑将注意力放到了自己面前的奏疏中。

  王回退出了武英殿,而殿外则是以杨荣、杨溥为主导的殿阁群臣。

  陈昶和薛瑄除了在关键时刻会站队皇帝,其它时候基本就是朝九晚五的正常处理奏疏,不参与任何党争。

  这一年多来,三派的争斗一直没有停下来,如果不是现在三派都在忙着各自地区的经济转型,恐怕早就如当年三杨对纪纲一样闹起来了。

  瞥了一眼杨荣等人,王回便收敛心神向外走去。

  走出武英殿后不久,他刚刚走下台阶便见到了走入广场的徐硕。

  二人目光碰撞,面色如平常一般走上前作揖行礼。

  “听闻西南铁路兴修密布,平缅战事也连战连捷,若是缅甸宣慰司和八百大甸、大古剌的事情都解决,那西南恐怕还能更上一层楼。”

  王回主动开口,徐硕却略皱眉头,而后才道:“都是为了朝廷在做事,西南若是能有所产出,那北方也会受利。”

  “这是自然。”王回颔首认可,同时开口道:

  “朝廷给北方拨了两千万贯,又给西南和江南分别拨了一千万贯。”

  “加上西南和西北、南洋的三处战事,国库之中的积存只剩下了不到四千万贯。”

  “这其中,还有百姓的近三千万贯国债。”

  “老实说,我身处此高位,反倒是最希望你们新政取得成效之人。”

  王回这话没有撒谎,他看过徐硕和杨士奇的奏疏,如果算上他自己的奏疏,那三份奏疏所代表的经济转型,总投入将达到九千六百万贯。

  以大明朝现在的状况,如果国库没有钱,那需要积攒十几年才能存下那么多钱粮。

  “惟中,户部的事情我也知道,你将北煤南运,南粮北运,这一手倒卖,便为朝廷增收百万贯,我不相信你没有把握应对几年后的国债。”

  徐硕直言不讳,王回也只是笑笑,并未反驳,而是伸出手示意徐硕与自己走一走。

  徐硕皱了皱眉,本不想与他走一遭,但还是跟上了他的脚步。

  二人并排在武英殿广场上游荡,王回直言说道:“西南与北边本是一体,北边要的是中土的市场,而西南追求的是海外的暴利,二者并无冲突。”

  “反倒是江南,他们既想要中土的市场,又想要海外的暴利,这才是你我需要提防的。”

  “说到底,庚戌案为何在江南发生,为何江南履兴大案却还能屡次崛起,论到底无非就是因为江南人口稠密,占据国朝近半人口。”

  王回所说江南,已经包含了湖广、福建、广东等地。

  对此,徐硕不可置否,但他也继续说道:“正常竞争便可。”

  “正常竞争……”王回笑了笑,虽然他没说什么,但嘲讽意味十足。

  “你还想挑起党争?”徐硕皱眉,他是一个不喜欢党争的人。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992页  当前第886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886/99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靖难攻略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