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靖难攻略_分节阅读_第926节
小说作者:北城二千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3.03 MB   上传时间:2024-09-10 11:53:14

  与此同时,随着洪熙十七年的《大明报》第三刊发布,整个天下这才知晓了太上皇大行的事情。

  一时间,天下不乏悲痛者,但大部分还是唏嘘一位好皇帝的离去。

  当然,朱棣的离去,对于部分人来说却是好事一件,因为他们终于看到了自己想看到的事情。

  朱棣已经驾崩,那朱高煦还会远吗?

  不少人抱着这种想法,他们都在期待这个绝对控制着整个天下的洪熙皇帝驾崩。

  只是相比较他们想法,朱高煦的手段却来的更快。

  冬月初四,朱高煦难得发了一份圣旨前往武英殿,内容是将两京三省受灾而久久没有安定下来的百姓迁徙西域。

  相比较此前按照灾情严重程度而组织的迁徙,这份旨意所带来的迁徙份量更重。

  天灾之下,即便有朝廷的赈灾粮可以保障活下去,但日后的日子还是得过。

  原本田地就紧张,如今又遭遇了旱情,将积蓄给花了个干净。

  来年开春到秋收结束还有一段时间,想要过下去,只能把部分田地卖给富户,以此换取足够的钱粮购买粮种播种。

  然而朱高煦的这份旨意里,朝廷出钱购买部分灾民耕地,迁徙部分灾民前往西域,同时将买下来的耕地均分给当地不富裕,却能在来年能耕种田地的另一批灾民。

  如此一来,地主想要低价买田的计划宣告破产,哪怕买了田,也因为灾民迁徙,当地没了足够人口而没了佃户耕种,半点好处都捞不到。

  当然,如此做法也给大明的财政带来了不小的问题,故此在岁末冬至的时候,六部的奏疏由朱瞻壑送抵了朱高煦的案头。

  “今岁西域铁路拨了二百万贯,迁徙江西三省百姓花费一百一十六万贯,购买两京三省三十八县部分灾民的耕地花费七百四十二万贯。”

  “赈灾百姓花费二百万贯,七十余万受灾百姓迁徙,又预计要花费三百万贯左右。”

  “这前前后后,光是新修铁路和赈灾、迁徙等事项,便花费近一千五百六十万贯。”

  “若是算上爷爷国丧所用八十万贯,国库仅存三千四百八十万贯。”

  朱瞻壑汇报完毕,便隐晦看了一眼自家父亲的表情。

  只见朱高煦将一本本奏疏翻阅,随后将他们一一合上。

  “银行储蓄几何?”

  朱高煦询问朱瞻壑,朱瞻壑不假思索道:“三亿四千余万贯。”

  “不过自王回主政户部以来,他在银行开办抵押借款,年利率为5%,而当下约八百余万贯被借款,每年银行于此项可岁入四十余万贯。”

  “您看这项政策,是要继续执行,还是暂停……”

  “继续吧。”朱高煦知道银行必须要有营收,做生意并不奇怪。

  按照八百万贯贷款来看,自海外商帮倾覆过后,民间的民营生意似乎还没有恢复。

  “明岁湖广铁路竣工抵达广州,北边的辽东铁路也竣工,东昌往文登去的齐鲁铁路也竣工。”

  “这些铁路竣工后,朝廷每年能多出四百余万贯的积存,这些钱是否投入新修铁路中?”

  随着朱高煦回来,朱瞻壑似乎又回到了没有主见的模样。

  不过这次朱高煦没有生气,因为就朱瞻壑先前的表现而言,朱高煦已经知道如果有朝一日自己不在,朱瞻壑也能拿出自己的主见,这便足够了。

  “除了西域的三条铁路,还有云贵的零散铁路,以及漠北铁路和漠北连同安西的安西铁路,其余铁路竣工后,内地便不再兴建铁路了。”

  朱高煦准备停一停大基建的事情了,因为现在经济改革已经开始发力,他准备看看效果,刚好也可以为国库存存钱。

  “若是如此,那以工部官员汇报来看,明年能积存约四百万贯,后年能积存五百万贯……”

  朱瞻壑年复一年的汇报,随后继续道:“如此积存四年左右,昔年所发国债及利息,应该能如期偿还,并且偿还过后,国库之中还能积存约七百万贯左右。”

  “嗯,你看着办便是,你差不多也可以开始当当家了,不用什么事都来询问我。”

  朱高煦尽管没有退位的意思,但权力却已经开始下放给朱瞻壑。

  朱瞻壑闻言情绪复杂,不知道该说什么,只能作揖缓缓退下。

  在他退下后,殿内又陷入了死一般的寂静。

  从午后到黄昏、再到深夜,唯有忙碌才能缓解他此刻的哀愁。

  直至深夜,当他缓了一口气将书册检查并确认没有问题后,他这才起身准备往坤宁宫走去休息。

  只是他刚刚走到乾清宫宫门,便见到了一道佝偻的身影站在宫门处,透露着说不清楚的落寞。

  朱高煦走近几步,这才看清了是大明宫的王彦。

  “陛下……”

  王彦对朱高煦作揖行礼,朱高煦上前搀扶:“风雪大,怎么赶着这时候来了。”

  “奴婢……”王彦眼神落寞,不由得低下头道:“太上皇走了,奴婢一个人在大明宫难受得紧。”

  “此次来,是来向陛下乞请回乡养老的……”

  王彦想走了,这位跟随朱棣讨伐过乃儿不花、打过靖难之役的宦官,似乎也知道,到了自己该退场的时候了。

  “宫里还需要你,朕还需要你,你且留下吧。”

  王彦的出现,让朱高煦想起了朱棣,不由得抓紧了他的手腕。

  只是可惜面对他的挽留,王彦却摇头道:“太上皇走了,奴婢便没了心思。”

  “奴婢这辈子,只想伺候太上皇一个人……”

  面对这番言论,朱高煦缓缓松开了双手,王彦见状下跪,在风雪中对朱高煦五拜三叩,而后缓缓作揖,转身走入了风雪中。

  渐渐地,他的背影消失在了黑夜里,只留下朱高煦一个人站在宫门处风雪中。

  “陛下!”

  郭琰见朱高煦久久没有返回坤宁宫休息,故此前来寻他,结果瞧见了他站在风雪里,于是连忙快走上前来,将他拉着来到屋檐下。

  她伸出手为朱高煦拍打身上的积雪,朱高煦却感受着这份温暖,脑海中不由得想到了此前朱棣为自己拍身上积雪的场景。

  他下意识伸出手摸向脸颊,却不知何时流下眼泪来,难以止住。

  “陛下,您……”

  郭琰瞧见这一幕,连忙伸出手为他擦拭,可朱高煦却坐在了地上,抬头看着郭琰。

  四目相对间,朱高煦悲恸难忍,眼泪止不住地流下。

  “琰儿,我没爹娘了……”

第579章 时光如梭

  “太上皇……驾崩了……”十月初二,南洋巨港码头,随着郑和看到最新刊报纸所报内容,他只觉得天旋地转,整个人便要往前栽倒。

  “郑掌印!”

  “都让开!”

  四周海军卫卒反应及时,纷纷抓住了他的身体,将他慢慢放倒在甲板上。

  杨展见状也连忙冲了上来,伸出手在他的人中掐了掐。

  片刻后,郑和悠悠转醒,眼神先是迷糊,再到迷茫,而后才悲恸道:“太上皇……驾崩了!”

  他嚎啕大哭,眼泪不断从眼眶涌出,沿着脸上的皱纹流下。

  他的哭声凄切,仿佛一个失去了父母的孩子般令人悲痛。

  “郑和,你可不能倒下,我们得回去看看太上皇才行!”

  杨展着急握紧郑和的手,试图将他唤醒。

  “去不了了……去不了了……”

  无人能理解郑和对朱棣的感情,曾经的点点滴滴被他所回忆,不由加重了这种悲痛。

  悲恸之间,他开始呼吸困难,最后直接昏睡过去。

  “郑和!郑和!”

  杨展着急摇动他,可却始终将他摇不醒。

  “带他去船室休息,舰队立马向天津港返程!”

  杨展连忙下令,舰队也在他的命令声中向着北方踏上归途。

  即便如此,郑和的身体还是每况日下,自此往后几日都卧床不起,身体日渐消瘦。

  过了十天,他稍微精神了一些,然而这并非是身体康复的情况,而是回光返照。

  他在杨展等人的搀扶下走出船舱,眺望海平面落下的太阳,仿佛那不是太阳,而是一代人的落幕。

  “越国公……”

  郑和声音沙哑开口,杨展连忙上前抓住他的胳膊,激动道:“郑和,我们俩还得回去复命呢!”

  从第一次下西洋到现在第五次下西洋,杨展与郑和合作了四次,如果算上下东洋,那就是五次。

  二人共事的时间超过十年,每日都能见面,尤为漫长。

  面对郑和此等情况,杨展尤为不舍,不断鼓励他要坚强些。

  然而人力岂能战胜天数,郑和自己清楚自己的情况。

  这次下西洋,本就让他消耗了不少元气,再加上忽闻噩耗,他自知自己的寿数已经到了极限。

  他伸出手紧紧抓住杨展的手腕,没有什么言语,只有这简单的动作。

  可仅仅几个呼吸,杨展便能感觉到郑和的力气忽然变小,不等他反应过来,郑和便向后仰去。

  “郑和!”

  “郑掌印!”

  杨展与四周海军将士悲戚叫喊着他的名字,可郑和却再也没能睁开眼睛。

  洪熙十七年十月十二日,三宝太监郑和病卒万里石塘,享年六十四……

  消息传到北京时,已经是十一月初二。

  为了防止尸体腐烂变臭,杨展在吕宋港为郑和购买棺木,并听取部份武官建议,购买石棺,用一大一小两个棺材封闭郑和尸体。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992页  当前第926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926/992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靖难攻略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