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_分节阅读_第410节
小说作者:三秋空城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41 MB   上传时间:2024-09-10 11:55:34

  李谕只不过是以一个未来人的眼光看得准罢了,说道:“不过是现状的推演。”

  蔡元培说:“疏才能不能继续细说一下。”

  于是李谕问道:“鹤卿兄觉得大清的工业如何?”

  “差,而且是非常差!”蔡元培说。

  “去年朝廷废除科举,几十万读书人没了出路;将来学校建起来,即便有了几十万毕业生,要是没有配套的工商业,他们也没有出路,那时候……”

  蔡元培一愣,然后道:“那时候朝廷将同时失去士绅阶层与新学群体的支持!”

  李谕只是点了点头。

  蔡元培感觉手心都出了汗:“疏才兄弟一语惊醒梦中人,我今天就要给日本的同僚发电!”

  李谕说:“不管怎么说,朝廷面前已经是一条无法看到前途的路。洋人的到来,只不过是让这个情况加剧加快。”

  中国的国情太过于特殊,立宪这种相对简单的路线不可能合适,这是历史用血验证过的。

  目前的情况就是:大清不改必亡,改则速亡。

  是个死局。

  如果有哪个爱新觉罗想要挽救大清,至少要在鸦片战争之前。

  但那时候还是很多人梦想中的“康乾盛世”哪,哪会有什么危机感?

  蔡元培叹道:“洋人之淫威施加于国民已经数十年,来自洋人以及朝廷的双重恐惧支配世人太久。实不相瞒,天下苦满清久矣,却也同时苦洋人久矣,这种痛苦时常伴随我,有时甚至难以入眠。”

  李谕自然明白这种情绪,别说蔡元培了,就算是那些王公贵族,见到洋人也是不敢大声说话。

  “鹤卿兄,我知道您的心绪,全都来源于国贫民弱的苦闷情绪,但我们只不过刚开始,只要一步一步走下去,就有路。”

  蔡元培端起桌子上的酒,给李谕以及自己都倒满:“疏才兄弟,我从你身上经常看到一种无法言语的自信,以及一种不知道如何形容的成熟感,我不知道为什么,但这两年的接触下来,我深信你的判断。”

  李谕感慨道:“鹤卿兄,别看洋人船坚炮利,这里面的原理其实并不难以捉摸,只要是我们按照正确的路线走,早晚都可以让洋人刮目相看。”

  “就像你这样?成为英吉利国皇家学会外籍院士?”蔡元培说。

  李谕说:“不仅如此,我不过是万千民众中的一人。”

  蔡元培算是经历过不少事的老江湖,感叹道:“世事哪有如此简单,几个月以前,我曾经去过青岛,见过德国人的租界建设,与上海租界没有太大区别,与其他国民区域比较,实在让人无法直视。这种差距是肉眼可见的,你去过这么多国家,不可能不明白我说的话。”

  蔡元培与李谕轻轻碰了碰杯,一饮而尽。

  对于蔡元培所说,李谕再清楚不过,尤其是青岛曾经的故事,那个流传甚广的“故事”。

  后人最熟知的租界是上海以及天津的租界,少数人可能也知道汉口租界、厦门租界、广州租界,但许多人已经遗忘了青岛还有德国人的租界。

  后来青岛租界为世人所知,还是因为一些公知编造的一个谎言,就是那个非常著名、流传极广的关于青岛下水道的谎言。

  1897年,德国强租青岛,到第一次世界大战被日本人夺走,一共租了17年。

  很多人一定听过这个故事:

  一丝不苟的德国人,在青岛待了17年,没修别墅,没盖大楼,却把下水道给修了。

  于是,青岛百年不涝!

  尤其在暴雨季,“水漫金山”的京城北京以及号称亚洲第一繁荣的魔都上海,在德国制造的青岛下水道面前,全都无颜以对。

  乃至100年后,原德国租界区的下水道,一些接口零件需更换时,国人遍寻零件不见。最后,是一封来自德国的电子邮件,给中国人说明了放备件的小仓库。

  当中方技术人员打开后,小仓库里的零件竟然历经百年后仍如新!

  一时间,舆论哗然,这简直是传说中德国严谨精神的至高展示!

  中德下水道的对决,已然上升到了民族精神的比较。

  于是乎,德国下水道,不仅冲走了中国自尊心,还冲掉了国人的智商!

  是的,冲掉了无数国人的智商!

  为什么?

  因为这段历史故事,全是公知们编造的!

  一切不过是埋汰中国、捧高西方的谎言。

  德国人未雨绸缪,设置“存放备件的小仓库”情节,纯属历史谣言。

  而公知们感慨的“中国技术落后100年,工业精神落后300年。”更是别有用心者的欲加之罪。

  诚然,为了与英法竞争,德国下血本,力图把青岛打造成“模范殖民地”。

  毕竟德国起步晚,又想要冲击英国的日不落帝国地位,所以全球拼命找剩下的殖民地。

  青岛简直是无法想象的好地方,背靠华北平原腹地,如果有铁路连通,根本不弱于广州。

  于是一批德国顶尖的城市规划专家、建筑设计师被派到青岛,带领中国工人,在青岛城区兴建房屋建筑和排水系统等基础设施。

  其中自然包括下水道工程。

  放在今天看,这一工程确实有那么一些可圈可点——建成的管道总长80公里,宽阔处甚至可以跑汽车。

  不过,擅长历史杜撰的“公知”,只呈现了“历史井盖”上面,却刻意地不把“井盖”翻开。

  如果任何一个人给你说,殖民者是为了让殖民地更加繁荣昌盛,那他不是傻,必然是坏!

  德国在青岛的下水道工程,压根儿就不是为中国人准备。

  殖民时期的青岛被分为西人区和华人区,德国人住在西人区,中国人则住在大鲍岛等华人区。

  下水道这种现代化设施只分布在西人区,华人区根本无从享受。

  德国海军建筑顾问博克曼甚至说:“下水道工程避免中国居民用过的脏水流经欧洲人居住的地方,这些脏水会产生极大的危害。”

  下水道确实是城市的市政工程中的重要一环,堪称城市肾脏。

  但后世的现代化青岛可是近千万人口的超级大都市,已经过数轮扩建,德国下水道遗留的管道,只剩下2.6公里,不会有公知不懂排污工程还敢说这点管道可以胜任庞大的青岛市的排水任务吧?

  青岛之所以不易积水,根本原因特殊的地形:西北高、东南低,三面临海。

  积水可以迅速排入大海,很难形成内涝。功劳簿上,可以写地形,可以写大海,但却写不到德国。

  更何况现在的青岛下水道,是made in china。

  蔡元培的眼界属于民国时期比较开阔的,他后来留学德国,对德国有很深的感悟。

  蔡元培说:“我知道疏才兄弟是普鲁士科学院的一名院士,而欧洲在文化等各个方面仍然执世界之牛耳,甚至于你所说到的美国,在德国人眼中也不过是蛮夷之地。”

  蔡元培说的其实是现实情况,起码一直到一战结束之前,欧洲仍然没有十分看得起美国。

  即便那时候美国的经济、军事、科技全都超过了欧洲,但欧洲人骨子里的那种骄傲无法改变。

  李谕倒是不讨厌这种骄傲感,因为中国也有……

  文化自信嘛,其实根植在骨子里,只不过缺少释放的媒介。

  李谕再不懂政治经济学,以一个百年后人的世界观也远超此时的任何人,两人边喝酒边聊了起来,一直喝到深夜。

  蔡元培深深打了个酒嗝,“疏才兄弟,我很少喝这么多酒,能让我甘心喝酒的人更少,你是少有的一个。”

  李谕脑袋也有点晕。我去,民国这些大佬怎么一个个酒量这么大?不科学!

  李谕回道:“鹤卿兄,来日方长,这点酒算什么,毛毛雨!”

  蔡元培哈哈大笑:“小子,改天我带一个能喝的,保准你喝到不省人事!”

  李谕也笑道:“小弟早就不胜酒力。”

第四百一十六章 现形记

  次日,李谕再次前往自己在上海建造的中学看了看,同样已经开了学。

  李谕让李叔同帮着写了“上海中学”四个大字的牌匾。李叔同目前还没有成名,不过那是早晚的事。

  而这所后来上海排名前几的顶级中学,目前还没有影子,当然早点诞生没什么不好。

  比较可喜可贺的是首批学生中有竺可桢这位未来的气象大佬以及民国影响力很大的胡适。

  本来这两人刚刚进入了另一所中学,但得悉李谕的中学有公费留学的更大可能性后,于是转了过来。

  竺可桢今年刚刚16岁,胡适与他年纪差不多,两人过几年就可以赴美留学。

  上海的风气目前比较开明,学生数量也多,所以李谕从欧洲带回来的教师中,安置在上海的最多。

  其中很多学生的外语水平已经比较不错,比如胡适,十六七岁就当过英文教员。

  等他们留学回来时,国内就会变了天。

  他们还很年轻,未来可期,那时候将会在一个新天地释放自己的能量。

  李谕对上海中学整体的招生进展非常满意,将来能够供给许多优秀学生出国留学。

  李谕乐得看到,一来这是大清灭亡的必经之路;二来早点给民国的黄金十年铺好路。

  算起来,基金会加上庚子退款每年可以支持最多近百人留学,规模目前已经不算小。

  ——

  李谕又接到了严复的通知,准备去看看复旦公学,由于校址在黄浦江入海口的吴淞,路途相对比较远,半路上停在一个茶馆休息了一下。

  招呼小二上了一些点心以及一壶茶后,李谕注意到角落一张桌子那儿,一个书生正在边捂着嘴不住咳嗽边奋笔疾书,同时不住喃喃自语说着:“我时间不多了,时间不多了……”

  李谕视力很好,一眼瞟到桌子上一本书,名字是《官场现形记》。

  这本书可是与《老残游记》等被鲁迅并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能让迅哥都说好,很不容易。

  李谕虽然没读过全书,但这么大的名气不可能不知道。他再次招呼过来店小二问道:“角落的这位书生,是不是叫做李伯元?”

  店小二说:“客官认得他?不会也是来讨债的吧?”

  李谕纳闷道:“讨债?讨什么债?”

  “怎么,难道您不是?”店小二疑惑道。

  李谕摇摇头:“不是。”

  店小二这才说:“客官看得很准,他是叫做李伯元,前几年时,也算是上海文坛一位响当当的人物。可这两年不知怎么混成这样。而且我听说,他除了这一身债务,还得了很严重的肺病,郎中都说朝不保夕。”

  李谕眉头一皱,如果得的是严重的肺炎,别说现在,就算一百年后都很难办。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744页  当前第410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410/74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