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_分节阅读_第520节
小说作者:三秋空城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41 MB   上传时间:2024-09-10 11:55:34

  但历史上,这所大学真的叫作大同大学。

  创始人也的确是胡敦复,校训、校名都是他参与拟定的。

  只不过现在李谕稍稍把节奏提前了一些,让大学早点问世。

  大同大学的名字估计很多人一点都没听过,因为这所学校后来被彻底拆分。但在民国时期,大同大学相当厉害,而且它素以“理工”著称。

  大同大学作为辛亥革命后中国最早成立的私立大学,四十多年的建校史上,一直是全国私立大学的翘楚,人称“北有南开、南有大同”。

  民国时期搞理工研究的难度,提过好几次,真心很不容易。

  柿子专挑硬的捏,李谕准备壮大它,让理工人才大量涌现。

  大同大学刚开始的几年挺艰难,毕竟私立大学在资金方面一直存在很大的问题,不过现在有了李谕支持,钱就不再是个问题。

  宽敞的大办公室中,李谕与一众教授老师开了第一场校务会。

  参加的有平海澜、吴在渊等此前清华学堂的老师。

  李谕作为倡议者,首先说:“很荣幸能在这所新成立的大学堂与各位相聚,大家心中都有建设优秀的理工大学的共同目的,我们也算‘臭味相投’。”

  大家听了都会心一笑。

  李谕继续说:“如你们所见,我还请来了美国哈佛和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鼎力相助,为的就是要把这所学校建成世界一流!虽然这个目标听起来非常遥远,不过我很有信心,因为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别管什么犹太人、日耳曼人、盎格鲁-撒克逊人,一个个口口声声都说自己是最优秀的民族,在我看来,都是白扯!”

  胡敦复大笑:“说得好!咱就得有这种自信之精气神,过去的半个多世纪,我们太自卑了,总觉得落于人后。可我出国留学几年,发现数学物理这些洋人最擅长的东西,咱也是可以学会的嘛!”

  李谕说:“我同意胡教授的话,这么多年,咱们国人就是失掉了自信之精神,都忘了什么叫作炎黄子孙、龙的传人。以后我们学校每个专业都要学习西方科技史,顺带着学一下西方历史,让大家明白西方到底是怎么回事,明白强是有强的原因的。而知道了这个原因,咱们还能继续甘为人下?”

  吴在渊道:“本人名字有潜龙在渊之意,现在想想太契合当下时局了,我们的确是在低谷,可有着傲人历史的民族,不会一直处于低谷。”

  吴在渊是中国早期的数学教育家,难能可贵的是自学成才(幸亏自学的是能够自学成才的数学)。

  他长期担任大同大学的数学教授,主张“中国学术,要求自立”,同时编写了数十种大学数学讲义,同时翻译了大量国外数学著作。

  见大家这么有信心,李谕又说:“此外,我还建议,学校应该同时招收女生,一视同仁。”

  李谕说完,有一些人稍稍沉默。

  还是胡敦复最先开口说:“我赞同!在美国时,我就见过男女同校的大学。”

  其他人听后也就不再好反对。

  李谕说:“我知道大家担心伦理问题,但我们的学校里有充分的校舍,可以分别安排男女宿舍。我们既然是第一所私立大学,理应有敢为天下先的决心,纵使有人非议,又能如何?”

  平海澜说:“惭愧,我等作为大学堂之教师,竟然在思想上还没有足够开放。”

  平海澜是我国教育史上早期的英语教育家,后来与林语堂等人多有往来,而且是商务印书社的英文编辑。

  胡敦复说:“贵夫人是全国知名才女,曾任北洋女子公学监督,如果有机会,是否也可以来我们大同大学任教。”

  “她一定会来的,而且其姐亦是有名的知识女性,我会一并邀请来讲学,”李谕说,“此外,按照蔡元培部长发布的《大学令》,今后大学堂的‘监督’一并要改名为校长,所以今后监督这个词就不要继续用了。”

  吴在渊说:“今后先生就是我们的校长。”

  李谕摇摇头:“我可以进入校董,但校长一职,还是让胡敦复来做。”

  胡敦复立刻说:“不成!您是出资人,地方又是您的,您不做校长,谁来做?”

  李谕说:“我并非有意推脱,只是在下确实事务繁忙,无法一直留在校中。”

  胡敦复他们当然知道李谕是个超级大忙人,几人商量了一下说:“院士先生至少应作为名誉校长,您万万别再推辞!”

  李谕说:“也好,我会力所能及让学校各方面走在世界前列。”

  学校的招生告示贴出后,反响非常好。

  李谕在各地的中学都有学生前来报考,其中便包括茅以升、吴贻芳。

  还有两个学生值得说两句:孙国封和谢玉铭。

  孙国封是我国最早的一批无线电研究者,后来当了东北大学校长。

  谢玉铭则是我国早期开始研究物理学中十分有前景的原子物理学以及光谱学的物理学家。

  开幕式上,李谕给他们宣读了一些目前欧美以及日本大学的情况,以及欧美日本在科学上的最新进展。

  李谕在黑板上画了一高一低两条线:

  “现在,我们在这里,离着洋人还有很远的距离,并且这段路程会充满坎坷。想要赶超他们,只能在某些小的方面先有所突破,比如各位。将来你们会是不同门类的精英,如果足够努力,就可以摸到行业理论的天花板,那时候,你们就是该领域全球顶尖的学者。

  “一旦达到这个层次,将会一览众山小,再回国带动后进之学生,形成更大的突破点。

  “所以万事开头难,你们的任务是最艰巨的!”

  现在能上大学的真心是天之骄子,他们还真的对洋人不太服。

  只有十五岁的茅以升是个尖子生,早早学完了中学课程,进入大学堂,才能非常出众,他说道:“我已经看了美国人编的好几本土木教材,以前我以为很难的东西,原来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高不可攀,三四年的大学教材,我只用一年多就可以学会。至于洋人赖以自豪的铁路,与修桥修隧道比起来,更不过尔尔。”

  李谕汗颜,这话要是让在耶鲁大学拿了土木学位的詹天佑听见,一定会很不好意思……

  李谕说:“铁路是基础设施,难的不是技术,是资金、组织。”

  茅以升说:“您不是说过,能用钱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

  “你说得非常好,但这个问题已经超出了学术范畴。”

  这些人都是民国时期的人精,脑子快得不得了,李谕差点圆不回来,以后在他们面前一定得谨言慎行。

  其实在李谕的设想中,很希望更多的人走向工科,而不是理科,因为工科的现实意义更大一些。

  理科,也就是李谕一直搞的东西,更偏向于纯学术,短时间看,只是在学术上可以建立威望。

  而且自己作为一个穿越者,理科方面的优势太多,完全可以树立成一个典型,然后让其他人做工科上的突破。

  不过后来想想,如果可以在理科方面也培育出人才,似乎比工科花费的时间、精力要少得多,时间允许的话,还是理工科一起抓吧。

第五百一十五章 光谱

  作为名誉校长,李谕只要有机会肯定要给他们上一下课。

  说起来似乎有点自傲,但放眼当下,在物理学的理论基础层面,真的没有几人能出李谕之右。

  李谕以前在国内上过一些课,大都只是讲一些中学内容,如今算是头一次在国内真正讲点大学该讲的东西。

  此时的大学上课内容还没有后世那么固定,主要是没有固定的教科书,基本靠教授自己出讲义。所以民国时期对大学老师的水平要求其实挺高,起码不能照本宣科。

  李谕有意引导他们了解一些目前最前沿的东西,方便将来出国留学时更快找到研究方向。

  现在的学生比较少,所以大班上课会出现多个不同专业学生都来听的情况——谁叫李谕现在科学界的名头那么大,所以李谕有时也不能讲过于深入,但肯定是高深学问的必要基础内容。

  只有在物理系上,才能讲点自己的拿手好戏。

  李谕今天给他们讲的是关于微分方程的内容,这东西在数学和物理上都很重要。讲义自然是李谕手写,然后打印下发的。

  “希望你们不要嫌弃我的字体,”李谕说,“另外,这种油墨印刷的味道有时我闻着感觉还挺不错。”

  谢玉铭说:“大部分是英文符号,并没有多少汉字,至少在我看来,英文书法方面李校长已经非常好。”

  “多谢赞赏,”李谕笑道,“那我们就开始吧,今天我希望让各位开阔一下视野,认识认识目前物理学界在原子物理方面的辉煌进展。”

  谢玉铭说:“您的意思是,短短几年里,西方又在物理学上有了非常大的突破?”

  李谕点点头:“是的,其实现在处于物理学大爆发的一个时间段,我希望你们中有人可以尽快追上这波浪潮。”

  谢玉铭说:“我看的书上说,物理学已经只剩修修补补的工作,是一门非常完备的学科。”

  “你看的书已经过时了,”李谕说,“不过没关系,我们还来得及。”

  李谕在黑板上板书了一会儿,接着说:“今天讲的东西你会很感兴趣,是最近几年的一项原子领域的光谱学成果,出自德国物理学家斯塔克。值得注意的是,他还运用了量子理论,所以有一定难度。”

  李谕要讲的就是四年前斯塔克发现的原子光谱的多普勒效应。

  关于斯塔克这个人,稍微介绍几句,他此后也成了“德意志物理学家”,与雷纳德是一路人,都为纳粹效力,是爱因斯坦的死敌。

  但斯塔克在物理学,尤其是实验物理学方面,与雷纳德都是位于第一流的,水平相当高。

  从上大学开始,斯塔克只用了三年时间就拿了博士学位。这种速度放在后世几乎不可能,但在目前来说,不算什么特别稀奇的事情,普朗克与玻尔兹曼都是二十一岁左右就拿到了博士。

  说回斯塔克的研究,他用一个非常巧妙的实验论证了几年前困扰物理学界的一个问题:到底是原子发光,还是离子在发光。

  现代人肯定一下子就能给出答案:原子、离子都可以发光。

  但这个问题在1907年以前,学界并不知道。

  斯塔克的思路非常奇妙,就是利用多普勒效应:离子在电场中会有一个速度,如果是离子发光,发光的频率就和离子的速度相关;

  而如果是原子发光的话,由于原子是电中性,在电场中不会受力加速,所以发光的频率不会发生变化。

  然后根据红移和蓝移现象,就能够得出结论。

  斯塔克利用这个原理,设计出实验,发现原子和离子都会发光。

  具体的过程真的相当巧妙。

  不仅如此,斯塔克还凭借出色的物理直觉发现靠近静态谱线的区域,几乎没有发光现象:越靠近静态谱线,说明氢离子速度越小。

  斯塔克怀疑低速的氢离子不会发光。然后就是关于这一点,斯塔克依靠普朗克的量子理论给出了一个解释。

  而一旦涉及到普朗克的量子论,就挺考验数学功底了。

  毕竟连普朗克在提到自己的量子论时,都经常说成是一种复杂的数学工具。

  所以现在李谕讲的东西真的不简单,讲了一会儿,李谕自己都顿住了。

  “一定是哪个该死的数学变换,我一下想不起来了,”李谕凝神了片刻,“在座有谁能看出来吗?”

  毫无疑问,没有人看得出来。

  李谕接着说:“那么我们先跳过去,暂时不浪费时间。”

  过了没十分钟,李谕在讲解后面内容时突然停了下来,说:“我知道怎么回事了!”

  ——多年后,谢玉铭等上过李谕课程的人都曾赞叹:“虽然他的讨论主题复杂多变,仍能抽出时间反思特殊数学变换的物理实质,其数理根基之深厚,令人惊叹。”

  “看,错误在这儿,”李谕指着一些不一致的数据说,“物理与数学的联系就是这么奇妙,不仅需要天马行空的想象,还要这些非常细致的计算推导。”

  谢玉铭呆住了,然后提议:“您需不需要写信给普朗克教授与斯塔克教授,向他们指出这个错误。”

  “我们不需要告诉他犯了一个错误,”李谕轻松道,“结果是正确的,但证明错了。我们只需写信告诉他实际证明应当是怎样的。因为重要的是内容,而不是数学。”

  谢玉铭抄完李谕的板书:“我想这些内容我要消化好几天才能理解。”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744页  当前第520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520/744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游走在晚清的乱世理工男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