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谷光瑞能说汉语,确切说,今天在场的这些人都会说汉语。
“在中国的这段时间,让我深切感受到了同文书院的强大,不愧是近卫先生的重要遗产,对我大东亚统一将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大谷光瑞评价道。
东亚同文书院院长根津一说:“能得到法主如此评价,我们不胜惶恐。”
大谷光瑞说:“我与长州藩以及萨摩藩的人都有过接触,他们现在还沉浸在日俄战争胜利的喜悦中,盛气凌人,总以为能够靠武力占领整个东亚地区。以丰田关白之能力,尚不能做到,他们太自以为是。”
根津一拍马屁说:“法主参透佛理,果然有更加深远的见解。”
大谷光瑞说:“一个小小的宝岛都难以消化,更何况整个东亚,而纵观英国、法国这些有众多海外殖民地之国,其统治政策并不适合我们。我们应深入一步,从文化以及经济上,令整个东亚臣服,乃至融为我们之一体。对这一点,伊泽先生与朴先生,肯定深有体会吧。”
伊泽修二说:“法主所言极是,我在宝岛做过多年教务部长,我们虽然已用兵力征服了宝岛,但是今后要想彻底征服宝岛人的心,使其千载万载永远成为日本领土,关键在于要对岛内民众从内心深处予以同化。要做到这一点,非教育莫属。”
大谷光瑞说:“你的试点很成功,将来可继续推广至朝鲜以及满洲地区。”
朴齐纯是个朝鲜人,听了他们说的话面不改色道:“我们已经在朝鲜取得了不错之成果。”
这老小子在韩国很出名,此后荣封韩国“国贼”称号。
根津一道:“中国之情况尚有一些不同,我们的文化便深受中国之影响,想要对其进行文化上的同化,难度非同一般。”
伊泽修二说:“这件事早在伊藤博文先生在世时,就有细致的思索,我们已经有了一些办法,伊藤先生组织的‘汉字统一会’就是为此而来。汉文化无法同化,我们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切入,比如主动进行日、中、朝三国之文字统一,主体仍为汉字。”
“这……”根津一有些不明白了,听起来似乎是主动帮着汉文化做宣传。
伊泽修二接着说:“我们必须承认,如果没有汉学,日本今日的文明也会荡然无存。”
大谷光瑞说:“请详细道来。”
伊泽修二还没开口,近卫昭雪已经到了门口,她有意引起这些日本高层人士的注意,于是说道:“伊泽先生的意思肯定是,日本文字由假名与汉字构成,其中汉字占据多数,如果将其去除,日本的国语就会变得浅薄、野蛮卑微、势力衰弱。对吗?”
伊泽修二看向门口这个明眸皓齿的年轻漂亮姑娘,问道:“你是?”
院长根津一不无自豪地说:“这位是近卫昭雪,我同文书院近些年最优秀的一名女学员。”
“吆西!”伊泽修二说,“有点意思,继续讲下去。”
近卫昭雪说:“以日文与中文之渊源,虽然今日的汉字与汉学被命名如此,但它们实际上也是一种日本文与日本学。
“从日俄战争后的局势可以判断,支那是将来世界竞争的中心点,是列强政治、外交与实业的中心点。
“所以支那语的重要性不可忽视,我们可借助日本与中国是‘同种’且‘同文’之国的优势,在与列强的竞争中占得先机。”
“很好!”伊泽修二鼓了鼓掌,“姑娘已经深得我‘汉字统一会’之要领。”
汉字统一会在清末民国时,会员都是日本国、大清、朝鲜国的显要人物。总裁为伊藤博文;张之洞为中国部会长,端方、严范孙、杨枢为中国部副会长;朴齐纯为韩国部会长。
近卫昭雪微微一笑道:“一点拙见,几位大人不见笑便好。”
大谷光瑞道:“请坐下吧。”
林出贤次郎没想到近卫昭雪一上来就让一众日本大人物对其侧目,心中对这位学姐的景仰之心更盛。
院长根津一说:“近卫姑娘现在直属青木宣纯将军以及头山满先生,两人对她的工作都做出了极高评价。”
“原来隶属于青木将军以及头山先生!”大谷光瑞更来了兴趣,“将来一定是难得之谍报人才。”
根津一又说:“伊泽先生,你们既然多次提到汉字统一论,可有具体措施?”
“自然有,”伊泽修二说,“经过多年研究,我们编纂出了一本字典,名为《同文字典》,即是为了宣扬此种理论。”
“请让本人过目。”根津一说。
伊泽修二拿出厚厚的字典:“我们已经付诸印刷,希望可以在中国大力销售。”
根津一翻看了一会儿,说:“很有深度,字里行间多有我日本国之文化片段,伊泽先生下了心血。”
毫无疑问,日本人编的汉字字典,又是二十世纪初搞出来的,夹带的私货之多根本无法直视,就是拿来洗脑用的。
伊泽修二说:“我们印刷了非常多,足够销售之用。”
根津一说:“我将会列为同文书院近期的一项重要任务。”
过了一会儿,三井大掌柜益田孝又说:“近卫姑娘,我也有事想要问你。”
近卫昭雪说:“先生请讲。”
益田孝说:“我们三井会社本来与南京方面快要达成借款意向,最近突然中断,据我的线人汇报,是李谕帮着他们搭线,拿到了德国借款。”
近卫昭雪说:“确有此事。”
益田孝说:“李谕为何帮着找德国人借款?而非我们?他们有什么商业上的合作或者密谋吗?”
近卫昭雪说:“我仅知道李谕在德国时,与德国实业部长建立合作关系,得到了大批款项。”
益田孝沉吟道:“德国之经济实力远在我们之上,但德国向来缺少海外殖民地,莫非德国想要深化在远东的利益,就像此前的俄国?”
益田孝虽然是在商业角度做出的推断,却引起了根津一的极大警觉:“德国是个比沙俄更加可怕的对手,如果他们想要插手,我们很难对抗。”
伊泽修二却说:“我们已战胜了沙俄,再来一个德国有何可惧?”
益田孝说:“不得不谨慎,但如果真的触动我们的利益,与德国人撕破脸也不在话下。”
根津一说:“都是为了帝国的大东亚政策!”
几人听后顿时来了自信:“为了帝国,为了天皇!”
……
他们在商量“密谋”的时候,李谕其实也有所耳闻,不过算是巧合。
因为正好王国维与罗振玉凑巧来学校见到了李谕。
两人都是前清的大学者,又与蔡元培等教育部人员有所接触,但两人现在很担心形势还没有稳定下来,所以决定东渡日本躲躲风头。
而联系他们去日本的,正是本愿寺法主大谷光瑞。
可以理解为二战后各国搜刮德国科研人才,现在日本借机提供所谓安全避难所,希望引导一部分中国精英去日本。
王国维真的有点害怕局势,他对前清挺有感情,一直到十多年后于颐和园跳湖自尽时,都没有剪去辫子。
李谕看他们带着很大的皮箱,还有几个人力车拉的厚重行李,问道:“静安兄,罗先生,二位是要去日本国研究甲骨文?”
王国维说:“在下确有此意,素闻梁卓如先生在日本国也能做出举世瞩目之学术成就,我想在下也可做到。”
王国维在日本要待四年,这段时间他确实在学术上取得了不小的成果。
“那就祝先生学术上早有建树,”李谕说,“你们需要帮忙安排住所吗,我认识日本东京帝国大学的人,说不定能帮上忙。”
王国维说:“多谢疏才关心,我们得到了本愿寺法主以及内藤湖南先生的资助,生活上不用担心。”
李谕不知道本愿寺法主,却知道内藤湖南,于是说道:“静安兄在日本国时,一定要谨慎再谨慎。”
“我懂,”王国维说,“本愿寺的法主现就在上海,疏才要不要见一面,听说他们编纂了一本《同文字典》,要在国内销售。”
“同文字典?”李谕问道。
王国维说:“我虽然没见过,但据说是伊藤博文所在的一个组织编写,或许是日本国之汉学研究成果之一。”
这些该死的小日本!
时人看不清日本的野心,而李谕听个名字就能猜到他们的腐臭想法。
本来还想按照历史脉络来,顺便到时反对一下汉字废除运动,现在看来不得不让中华书局早点开展超级大部头《辞海》的编纂工作了。
第五百一十七章 白子
民国其实有挺多字典的,李谕曾经在博物馆见过1914年左右的,封皮都变得非常黄。
当务之急是先编纂学生用字典,在这一点上中华书局与商务印书馆都能轻松胜任。
李谕还准备联系大同大学的平海澜进行汉英字典的编撰,希望能够提升中学堂的学生英文水平。
至少在目前看,对英文水平的要求要远胜李谕穿越前的时代,因为太多文献没有翻译了,只能看英文原版。
甚至于只看英文都不够,因为二十世纪初的世界第一科技强国是德国,相当多第一手的资料是德文写成(比如量子力学和相对论领域),翻译成英文版已经成了二手,而且时间上滞后很多。
而国内的情况更加麻烦,大都是先等着翻译成日语,然后从日语翻译过来。
这都不知道经历了几手,而且众所周知,日语这门语言在对外来语的接受能力本来就弱,很多日语文献看着让人晕头转向,平添了很多翻译难度。
如此种种,都是二十世纪初国内普及科学的难点,所以最好的办法只能是让学生有足够好的外语水平。
李谕又对王国维与罗振玉说:“二位先生将来如果能在甲骨文上取得突破,意义将不仅仅在金石之学。所以不管你们需不需要在下帮助,只要让我知道,一定尽力而为。”
王国维却说:“还有什么重要作用?”
李谕说:“洋人不是在质疑我们的夏商周三代嘛,至少现在有了甲骨文,他们就没资格再讨论商朝存不存在了。”
王国维对自己的研究领域有点傲气:“洋人根本不懂我国之文字,一些论断我早已不屑于去看,他们质疑能怎样,不质疑又能怎样?”
李谕说:“先生这么想当然没错,不过大众不知情的话,还是容易被带歪。”
“切!”罗振玉鄙夷道,“几年前我还听美国传教士说,《史记》一书都算不得信史,因为开头记载的三代故事,多有神话传说。如果这都会被带歪,只能怪学问不够。”
李谕不知道说什么了,他们作为精英知识分子,确实还体会不到目前国内存在的严重的愚昧情况。
不过李谕仔细想了想,发现自己有点多虑了。
现在的普通百姓,识字的都没几个,别说文化入侵了,宗教都很难入侵进去。
至于此时的知识分子们,大都是真正懂得什么叫独立思考的,就算崇拜西洋,也不会那么容易被洋人洗脑。
王国维突然说:“院士先生,我在东京时短暂学过一点物理学,听说洋人发现了一种叫做射线的神秘东西,有上天入地、穿透万物之能,说不定也能用来考古研究?”
李谕笑道:“是有这么个东西,等再可控一下,的确可用于考古,甚至能够用来确定古物是哪一年的。”
“哦!?这么神奇?”
王国维与罗振玉都是痴迷考古之人,一听就来了兴趣。
李谕说:“只不过这种方法还没有在现实中出现。”
“太可惜了,”王国维说,“帝师有如此之才,我想你将来必可做到!”
李谕哈哈一笑:“会的,会的。”
碳-14测定法要差不多30年后才会诞生,李谕确实可以让它早点问世,而且可以把这份功绩引导到未来的某位学生身上,多添一个诺贝尔化学奖。
民国时期,有不少甲骨流落到了海外,很难阻止,好在绝大部分还是留在了国内。
送走王国维,李谕立刻找到了鲁迅还有中华书局的陆费逵等人,交代了字典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