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部尚书刘宣等官员深知这两个人不对劲,却是没有想到在这里擦出了火花,不过此次确实是陈坤看问题更加透彻。
“好了!今日是大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亦是一个喜庆的日子!”户部尚书何琮站出来调和,然后发表自己的看法道:“京津铁路是咱们在最高会议通过的议案,而且事情证明咱们的选择是正确的!如果这条铁路真遇到什么财政问题,咱们便一起坐下来商讨解决方案,我相信诸位臣工都是大明的栋梁之材!”
在听到最后一句话的时候,所有人都默默地点了点头。
若说这些年让他们最引以为傲的现象并不是大明对外战争的屡战屡胜,而是如今的明君在朝,而朝中的高官都不是碌碌无为之徒。
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内阁首辅尹直是道德君子,协助皇帝处理军务的军机阁首辅王越是百年难得一见的帅才,而各部的尚书都是能臣。
虽然他们现在的财政支出确确实实是一个天文数字,但凭借他们这帮重臣的智慧,未必不能解决政务的窟窿。
要知道,现在的明缅公路和京津铁路确实差不多要掏空大明的财政,但大明的粮税、盐税、奢靡税、商税和关税都是在节节攀升。
特别大明对外战争并不仅仅是宣扬国威,南洋的吕宋一直源源不断地输送黄金,而今日本亦是送来了大量的银饰和海产品。
正是如此,他们可能会遇上财政问题,但他们亦有信心解决财政问题。
这辆蒸汽火车已经驶入了田野中,轰鸣的声音在空旷的田野上回荡,仿佛历史的步伐在有节奏地前行。
他们身上都穿着大明官服或赐服,与这辆现代化的交通工具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仿佛是古今交织的一幅画卷。
“方才还在北京城东门外,今已身在田陌间,神乎!”
“世间竟有此等神物,朝发夕至,实乃天下之大幸!”
“此物虽无生命,却能日行千里,真乃神助我大明啊!”
……
此次除了高官同乘外,还有着一众武勋受邀其中,而靖国公赵承庆等勋贵同样忍不住纷纷发出感慨道。
十里路,对于这辆蒸汽火车而言,已经是一个巨大的成就。
随着这辆银色的蒸汽火车驶入站台,蒸汽火车跟着铁轨发生了摩擦,而后慢慢地停了下来,完成了这一段颇有历史意义的旅程。
车门打开,身穿龙袍的朱祐樘龙行虎步般走下来。
虽然这是他乘坐过最慢的火车,但在这个时代无疑是巨大的突破,亦是大明王朝真正腾飞的开始。
锦衣卫指挥使王相一路相随,但这是他第一次乘坐火车,突然发现自己的双脚在着地的时候,竟然有一种打颤的感觉。
“臣等恭敬陛下,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宛平知县作为地方官员的代表已经先一步到这里,却是恭恭敬敬地行礼道。
这个火车站点并不大,但作为这个时代的标准性建筑,亦是足够接待驾临这里的皇帝和诸多重臣。
朱祐樘坐到候车大厅的龙椅上,亦是在这里召开了一场会议。
“回禀陛下,京津铁路预计再过三个月便可以完工!”工部左侍郎于铭和新任南忠伯苏伯年面对皇帝的提问,亦是恭敬地上前进行回答。
虽然为了这条铁路,大明几乎是举国之力,亦是一直在赶工程进度。只是任何事情都不是一蹴而就,他们还有最后的一段铁路没有修好。
不过京津铁路已经没有大问题,毕竟最困难的蒸汽火车已经面世,只需要将整个铁道进行连通便可以竣工。
朱祐樘一直都关注着这个工程,便是满足地点头道:“虽然已经是最后的收尾阶段,但切勿掉以轻心!京津铁路既是肩负解决两地货运的使命,亦是大明王朝百年基业,所以不容有所!”
“臣等谨记!”工部左侍郎于铭和南忠伯苏伯年脸色一正,当即规规矩矩地表态道。
朱祐樘的目光望向在场的高官,却是微微一笑地道:“诸位爱卿,你们刚刚都乘坐了火车,觉得这火车如何?”
“神乎其神!”
“不瞒陛下,臣至今还觉得是在做梦!”
“待到竣工之日,还请陛下准假一日让臣可乘坐此车往天津!”
……
面对这个问题,在场的官员纷纷进行表态起来,对这种神乎其乎的蒸汽火车都不吝啬他们的赞美之词。
朱祐樘的目光落到刘忠身上,却是微微一笑:“刘爱卿,刚刚听闻,你对这个工程的投入有些微词,可是如此?”
“臣对这个工程并不反对,但始终还是觉得大明可以将更多的支出放在水利和开发农业上!”刘忠犹豫了一下,亦是将自己的想法说出来道。
朱祐樘环视一圈,目光最后落到兵部尚书刘宣身上。
“臣对这个工程亦是赞成,但臣即便是兵部尚书,自然希望陛下能加大军事的预算!”刘宣并没有藏着掖着,亦将自己的说法说出来道。
朱祐樘的目光扫向国子监祭酒王华等人,显得苦涩地道:“你们心里打什么主意,朕自然清楚!这朝廷的财政就这么多,谁都希望多分一点,可是如此?”
“陛下圣明!”农业部刘忠等官员纷纷拱手道。
朱祐樘面对在场的官员,却是话锋一转:“要想富,先修路!当年李太白的蜀道难,便已经指出如果没有路的话,蜀地跟中原怕是三千年都没有往来。早前有关路的问题,朕跟诸位臣工已经探讨很多次,所以咱们才决定修京津铁路和明缅公路!只是朕发现你们似乎已经安于现状,你们不会真的已经满足大明仅仅只有这条铁路吧?”
此话一出,当即击穿了很多人的内心。
他们确确实实觉得修一条京津铁路已经是巨大的成就,起码十年内都不宜再干其他的大工程,但这个想法无疑是过于保守了。
一些原本以改革派自居的官员亦是突然纷纷意识到自己竟然想要停滞下来,确确实实没有考虑第二条铁道的想法。
朱祐樘将他们的反应看在眼里,便进行重申道:“朕记得跟诸位臣工有过约定!咱们君臣要开创真正的盛世,要将大明带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既然我们现在能够让北京和天津通过铁路连通,为何不将这个事情继续推广呢?铁路确确实实需要耗费很多银元,但我们能因为要花钱便停滞下来交给后人吗?”
“臣等有罪!”
“京津铁路不该停滞下来!”
“咱们当为子子孙孙披荆斩!”
……
都察院左都御史万翼等高官坚定想法,纷纷进行表态地道。
站在他们的位置上,其实什么都不做是最舒服的。只是他们早已经定下强国的目标,如今明知道铁路能够加深两地的融合,他们又有什么理由停下来?
“请陛下指明新铁路线,臣等愿为陛下和大明赴汤蹈火!”兵部尚书刘宣坚定念头,亦是站出来表态道。
在场的官员纷纷表态,同时好奇地望向朱祐樘。
如果是以京城为中心的话,那么最重要是两条路线,一条自然是北京城跟东北粮仓的联系,一条则是北京城跟江南的连通。
只是从成本来看,最佳的路线无疑是连通东北,这样北京城的粮食便得到了更加强有力的保障。
朱祐樘面对众人的目光,却是微微一笑地道:“新的铁路该如何修,你们不该问朕,而是要问一问自己!咱们从哪里修,既能解决朝廷的需求,亦能有益于百姓!”
跟独断专行的皇帝不同,而今的朱祐樘更乐意于将问题交给这底下的官员,然后再由自己做最后的裁决。
现在已经敲定要继续修建铁路,那么既要考虑国家的需求,亦得考虑最核心的的收回成本的问题。
虽然京津铁路投入十分巨大,但天津的货运需求摆在那里,一旦正式开始运营,那么未必不能收回成本。
“陛下,臣以为可修京杭铁路!”工部尚书陈坤挺着大肚子站出来,显得无比认真地道。
啊?
此话一出,在场的官员纷纷震惊地望向陈坤。
按京津铁路的投入进行计算,一旦大明朝廷要修建京杭铁路的话,那么朝廷至少要砸下一亿银元。
谁都没有想到,这京津铁路都还没有彻底完工,结果陈坤竟然敢开始规划京杭铁路,一条耗资要达到一亿银元的超级工程。
“荒谬,你可知这需要多少财政开支?”
“且不说朝廷能不能负担得起,这生铁该如何解决?”
“京杭两地相差几千里,可知要花费多少年才能修成?”
……
农业部尚书刘忠等官员面对陈坤这个吓人的提案,却是纷纷站出来强烈反对,而且对陈坤个人进行了指责。
第五百二十五章 交通强国,十年首战
不管是哪个时代,上位者其实更加愿意追求稳定,毕竟“共享太平之福”才是最符合他们核心利益的方针。
坐在龙椅上的朱祐樘慢悠悠地品茶,心如明镜一般。
虽然自己这些年不断调教这帮重臣,亦时常对一些重臣进行优胜劣汰,但在场的很多官员的内心深处恐怕仍旧不同意这种超级大型工程。
只是这个事情不能全怪他们,毕竟这一项工程的成本造价确实惊人,甚至可以用震古烁今来形容。
若是从杭州到北京修一条铁路,何止是要举国之力,简直还得背负大笔的债务,特别生铁的问题变得更加的严峻。
如果他们要处理这一项超级工程,不仅要过劳心劳力的日子,而且很可能会因工作失误而丢掉乌纱帽。
将心比心,他们现在的位置自然不愿意承担这么大的风险,更愿意舒舒服服地享受一种平静的生活。
朱祐樘感受到茶的香味,眼睛变得犀利起来。
虽然他能体谅一些重臣不思进取的想法,但大明王朝想要真正腾飞,想要引领全人类点亮科技树,那么这种苦头便必须要吃下去。
如果连这点开创精神都没有,如果基建狂魔的名头都捞不来,那么大明又拿什么来称霸整个世界呢?
“你们只看到这京杭铁路的困难,但如果咱们将这一条铁路修建完成,届时将给南北带来多大的便利?诸位大人多数都是来自南方,想必当年尝过前往京城赴考时路途的艰辛,咱们口口声声要为万世开太平,今明君在位,难道咱们不应该克服重重困难修一条南北通达的铁路吗?”工部尚书陈坤的眼睛饱含热泪,却是打起感情牌道。
此话一出,刑部尚书宋澄等官员纷纷认真地思索起来。
虽然这确实是一个十分荒谬的工程,但偏偏又充满着无穷的魅力。
如果大明能够修建一条连通两地的铁路,不仅货物和人员的往来将会更加的密切,而且自己荣归故里更加的便利。
尽管大明已经拥有南北水路相通的京杭大运河,但这条运河受到季节的影响太大,而且效率和安全性上跟铁路无法比拟的。
特别铁路运用的是煤炭之力,而运河依靠的是人力,拥有京杭铁道将会让两地的交通成本大大降低。
“陈尚书说得没错!今大明朝处于最好的局面中,若咱们现在不修的话,你们认为将来的新朝会修吗?”内阁阁臣贾俊已经半只脚踩进棺材,此刻站出来力挺自己的继任者道。
都说人越老越贪生怕死,但亦是看开了很多东西。人生短短百年,如果不在有生之年多做实事,到死的时候只会空余恨。
以他对朝堂的了解,如果不是遇到朱祐樘这种全心全意为国为民的明君,必定不可能找这般辛苦的事情来挑战。
“将来的君臣肯定没有这种魄力了!”
“别说京杭铁路,哪怕京津铁路未必修得了!”
“如果咱们不给后人树起带头作用,大明称霸世界恐怕真是遥遥无期了!”
……
宛如一语惊醒梦中人般,内阁阁臣李裕等官员突然意识到他们不能指望后来人,当即纷纷调侃起来。
本朝的真正厉害的那个人其实不是他们这帮重臣,而是眼前这位雄才大略的帝国,只有他主舵才能使得大明王朝蒸蒸日上。
若是在弘治皇帝手里都做不成的事情,指望后来人恐怕是痴人说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