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是阿尔伯特亲王先为苏曳表演了指挥演奏。
所以,苏曳还礼进行演奏,这就是两位元首之间的雅事。
关于选定什么曲目?
如果从纯民族主义者而言,苏曳应该选择古琴春江花月夜。
就算是弹钢琴,也应该演奏《茉莉花》之类的曲子。
但是……
不够惊艳。
这是在人家的主场,尤其是在我国文化弱势的情形下,应该先加入,再征服。
这一点脚盆的游戏就做得很好。
而且,现在苏曳表现出亲英的姿态,也是有必要的。
所以,苏曳依旧选择了一首西式的曲子,也是这个世界没有的曲子,但是经典之极,恢宏大气,动听无比,完全是殿堂式作品。
依旧是那首说烂了的《出埃及记》。
当然,因为现代世界发生了不正义的战争,使得这首曲子背后的故事也变得不伟大,甚至让很多人讨厌了。
不过,它足够好听,足够震撼,足够惊艳。
这个时候的苏曳,就完全奉行了拿来主义。
而效果……
当然是绝对绝对的震撼。
这是一首哪怕第一次听,也会觉得无比惊艳的曲子。
就如同中国古代的那些不朽诗篇,哪怕之前没有听过,但千古名句出现在你眼前的时候,心中就只有两个字:牛逼。
苏曳的弹琴技法,毫无疑问谈不上很高。
也就是中上。
但他不是演奏家,而是一个政治家。
而且,这是一首前所未有的曲子,一个殿堂级的作品。
所以,完全弥补他弹琴技艺不够殿堂的缺陷。
带来了无以伦比的震撼力。
这……这可是一个古老清国的摄政王啊。
在场所有人,再一次如痴如醉。
太好听了。
太惊艳了。
以至于五分钟,显得如此短暂。
而演奏的过程中,亲王殿下没有下舞台,一直站在边上。
演奏完毕后。
亲王殿下道:“摄政王,您是上天的私生子吗?我都难免有些妒忌了。”
苏曳起身,朝着亲王致意,朝着所有观众致意。
全场再一次响起了雷鸣一般的掌声。
苏曳和亲王伸手相握,共同致意,谢幕。
全场掌声更加热烈了,所有人起立鼓掌。
鼓掌声音之久,前所未有。
……
次日,苏曳再一次上了许多报纸的头版头条。
而这一次,全部都是赞誉。
没有什么毁誉参半,也没有争议性。
所有的报纸,都用惊艳,梦幻,史诗等形容词。
接下来,王室这边来告知苏曳,五王会议,将在半个月后进行。
当天晚上。
苏曳如同往常一样和妻子纵横驰骋。
在最巅峰的时候。
寿禧公主忽然喊道:“我的陛下,我的陛下。”
两个人平静下来之后,她静静躺在苏曳怀中,柔声道:“夫君,未来不管发生了什么,我都义无反顾站在你这边。”
苏曳道:“我知道。”
寿禧公主道:“之前在国内的时候,不敢想这件事情,但这一次出来之后,反而看得清楚了。未来如果没有你执掌这个国家,不仅仅对我们家是一场悲剧,对整个国家,更是一场悲剧。”
苏曳道:“你要造反吗?”
寿禧公主翻身而上,道:“对,我要造反,我要造反。”
……
接下来,苏曳全力准备记下来的五王之会。
这是一场更加盛大的政治大事。
苏曳将带领着国家,正式进入世界主流国家行列。
对,是主流国家。
而不是列强行列。
然而就在这个时候,法皇派遣使者过来通知大英帝国,他愿意参加这场调停,但条件是苏曳不得参加。
这个消息一出。
苏曳大怒。
这是歧视吗?
当然,更大的可能性是苏曳激怒了法国。
因为长江航道权的缘故,还因为苏曳在政治推演中,判断接下来的普法战争即将失败,甚至导致法兰西第二帝国的覆灭。
得知这个推演结果,法皇怒火万丈,再也不顾自己对大英帝国的仰仗,直接推翻了之前的决定。
阿尔伯特亲王立刻派遣使者去巴黎谈判,要求法方履行之前的约定。
法皇你愿意退让半步,法国可以派遣一名王爵参会,但苏曳只能作为观察员参会,所以不再是五王会议,而是四王会议。
英方前来征求苏曳的意见,当然被他严厉拒绝了。
面对苏曳拒绝的态度,法皇表现得更加强硬。
甚至公开表示,让苏曳摄政王参加五王之会是荒谬可笑的,中国的摄政王没有能力,也没有资格来调停欧洲的矛盾和冲突。
顿时,再一次引起了轩然大波。
眼看着苏曳精心准备的五王之会,就要正式破产了。
当然,苏曳现在回国的话,也完全可以。
这依旧是一场非常胜利的外交。
但是……不够完美。
而法国方面,则是坚决不妥协了。
而且法方不断公开发表敌视清国的言论,甚至黄祸论再一次出现。
法方不但是要破坏五王之会,更是要在欧洲打压苏曳的形象,打压我中国的形象。
然而……
就在这个时候,一个完全意想不到的橄榄枝出现了。
普鲁士王国首相俾斯麦,正式在公开场合邀请大英帝国的阿尔伯特亲王,中国的苏曳摄政王,奥地利帝国元首参加四王之会。
接着,普鲁士国王也正式向阿尔伯特亲王,苏曳摄政王发出邀请。
邀请两人调停普鲁士王国和奥地利帝国的矛盾和冲突。
顿时间,整个欧洲再一次沸腾。
而这一次,四个国家就再也没有理会法兰西第二帝国。
在最短的时间内,便公开宣布了在伦敦举行四王会议。
仅仅半个多月后,万众瞩目的四王会议正式召开。
苏曳和阿尔伯特亲王,正式调停两国矛盾。
苏曳正式带领东方国度,走上了世界主流国家行列。
第294章:史诗级成就!回归
事实上,当俾斯麦向苏曳伸出橄榄枝的时候,大英帝国是充满戒备的。
如今英国在清国就已经有重大利益了,原本还不觉得什么,因为觉得清国有求于大英,所以还是可以进行拿捏的。
阿尔伯特亲王表现得并不明显,因为他是王室领袖,有些时候要摈弃政治家的功利,但是首相在这方面就表现得非常明显了。
而俾斯麦的橄榄枝一递过来,大英帝国就立刻嗅到危险的气息。
不好,有人来要勾搭苏曳,有人要来勾搭中国。
这就如同成年男女的暧昧情绪,一句完全毫不相干的言语,甚至都不需要言语,半个眼神,半个动作,就能嗅出企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