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知道了闯贼为什么会成气候,但是现在朝廷已经无力围剿,崇祯也是一阵头大。
“那李卿认为如何才能将闯贼彻底消灭?”
现在是又没有兵关键还没有钱,我李适能怎么办,只有先胡扯了。
我李适现在也只能学袁都督,先骗取崇祯皇帝的信任,把权力拿到手。
“这还不简单,只等自然灾害消失,百姓自然会慢慢回到家乡,到时候再聚集一支精兵将剩下那些宁顽不灵的贼首给消灭,流寇之灾自然而然便解决了。”
崇祯若有所思,这样看起来是个办法。但是一任由流寇流窜会不会让朝廷失去民心,二是李适说得自然灾害会消失究竟是不是真的。
当然很快就有看李适不顺眼的大臣抓住了李适的语病,站出来质问道,
“李编修,你的办法就是任由流寇做大,祸害地方。这让地方百姓如何看待朝廷,看待当今圣上。”
李适冷哼一声,
“哼,什么叫我的办法是任由流寇做大,祸害地方。难道从天启七年开始的流寇,就没有祸害地方,哪一路流寇不是走一路祸害一路,现在已经把中原地区祸害的不成样了。”
“而且现在流寇已经做大,这可不是我的责任,是在座诸位大臣的责任。”
李适这话再次捅了马蜂窝,本来就躺平的官员也不得站出来,这锅我可不背啊。
“陛下,臣弹劾编修李适肆意妄为,咆哮朝堂。”
“陛下,臣弹劾编修李适心怀不轨,攻击同僚。”
。。。。。。
反正都是些没有营养的话,要是以前,李适如此大张旗鼓撕开大明的遮羞布,崇祯可能恼羞成怒把李适给砍了。
但是现在嘛,崇祯也只得死马当活马医了,要知道其他大臣都躺平不说话也不办事了。
李适也不顾同僚之情,因为李适知道现在剩下的大部分官员,并不能帮自己拯救大明,他们不拖后腿就阿弥陀佛了。
“难道我说得不是实话吗,那谁能想出办法救援开封,消灭流寇,请斩我头。”
李适这话一说其他大臣立刻闭上了嘴巴,赌命这种事是万万不能干的。
不过还是有人阴阳怪气的说道,
“那李编修你如何就能确定自然灾害会消失?”
李适斩钉截铁的说道,
“我愿意立军令状,如果崇祯十八年自然灾害没有根本的好转,我愿意以死谢罪。”
“哼,崇祯十八年,那是以后的事情,以后的事情谁知道呢?”
大臣们不信,但是崇祯皇帝相信啊。自己生来便是来中兴大明的,虽然遇到了很多艰难困苦,但是最终还是要中兴大明。
没错,崇祯就是这样迷之自信。他一直以来都是以中兴之主来自诩自己的,那都是大臣们耽误了自己,而且天灾人祸也必然会有个头。
“好了,先不要争这些事情了。开封到底救不救,怎么救,众位大臣可有其他的办法?”
第6章 建虏不过是疥癣之疾
一说到怎么救援开封,大臣们马上闭上嘴巴,低头看着脚下。
崇祯无奈的摇摇头,虽然李适说救不了开封,但是该做的还是要做啊。
“周先生,救援开封,你们内阁和兵部拟定一个方略施行吧。”
周延儒顿时心里苦涩起来,这个锅看来甩不掉了啊。同时周延儒再次对李适这个小贼恨得直咬牙。
崇祯再次转向李适,
“李卿,那关外的建虏又该如何应对呢?”
建虏也就是满清,其实才算是真正的心腹大患,但是李适也不能说实话,害怕把崇祯皇帝和大臣们给吓住了。
“虽然松锦大战,我大明丢失了关外的所有据点。但是我们有天下第一关的山海关在手,也不惧怕建虏长驱直入。
“但是还是要防备建虏绕道长城进入内地大肆劫掠,我预计今年年底建虏有可能入塞劫掠。”
一听到李适说今年会有建虏入塞,现在自己是首辅,这不是拆自己的台吗,周延儒站出来呵斥道,
“荒谬,建虏已经数年没有入塞劫掠,今年怎么可能会来。”
因为历史记得清清楚楚,崇祯十五年建虏以阿巴泰为奉命大将军,从黄崖关出击,进入蓟州,在京城附近劫掠数月,甚至深入山东地区。
李适一阵冷笑,“那建虏要是来了,我们又如何说?”
周延儒顿时陷入左右为难,就不该接李适的话啊,只好说道,
“要是来了自有我们大明天军严正以待,必然让建虏有来无回。要是没有来,就要治你一个僭越之罪。”
李适根本不理周延儒,大声说道,
“今年不仅我大明多处出现干旱,建虏的地盘上也出现了百年难见的干旱。”
“所以建虏必然难以为继,可能会考虑绕道劫掠我大明。但是建虏远道而来,必然没有大型攻城器械,所以京师不必担心建虏的威胁。”
说到这里,李适扫视了众人再次大声说道,给大家一点信心。
“建虏不过是疥癣之疾,只要山海关在我大明手上,就不用担心建虏的威胁。”
“待我大明处理好内务,再用雷霆之击彻底将建虏消灭便是。”
李适评价建虏的话,还是得到了大家的赞同,毕竟现在大明大部分官员也是这样认为的。
但是李适只是为了给他们一点信心,没有说实话而已。
李适的意思也表达得很明确了,对内流贼采取放纵的姿态,对外建虏采取防守的状态。然后等待天灾人祸过去,让大明缓一缓,再来收拾流贼和建虏。
不过其他大臣对李适的话嗤之以鼻。要不是他们也没有任何办法,就凭李适让流寇肆虐,早就把他给弹劾下狱去了。
现在的大臣只想躺平,让流寇和建虏都安分一点,让自己再过些好日子。
而崇祯却不同,李适的谏言让崇祯发现了一个新天地,只要等到天灾人祸过去,大明必然还能挽救,还有中兴的可能。
虽然李适的天灾人祸论太过于新奇,但是崇祯也没有办法了,只能自己骗自己了。
想到这里,崇祯坐直了身体,开口说道,
“翰林院编修李适,公忠体国,建言有方,特进为翰林院侍读学士。”
其他官员顿时一阵哗然,就在朝廷上说了几句废话,就从正七品的编修升为从五品的侍读学士,连升三级?
当然,大明升官快得也有很多人,并不值得大惊小怪。
但还是让一些人羡慕嫉妒恨,不过也有人等着看笑话,现在你升官快,到时候你应付不了皇帝就有得你哭得时候。
李适心里也是窃喜,侍读学士,以后就可以光明正大的参加朝政了。
同时李适决定还是要继续忽悠崇祯,让自己快点升官,掌握巨大的权力,才能改变历史的走向。
李适可记得崇祯朝升官最快的一位是自己中试那年的状元魏藻德,这家伙明年就要入阁,后年就要当首辅了,看来自己也不能落后啊。
好像今天魏藻德这家伙没有来啊,看来要和他打好关系,顺着他的脚步走啊。
随着宦官的一声吆喝,“退朝。”
一众大臣开始陆续退出金銮殿,不过其他大臣都远远躲着李适。
李适走在后面,看着周延儒和他身后的一大票官员,好不威风的样子。不约觉得好笑,但是权力真的是一个好东西。
李适正想得出神,这时一个身材中等的太监走了过来,
“李侍读,陛下召见。”
李适抬头一看,居然是王承恩。这个陪着崇祯一起吊死在煤山的太监,据说王承恩心地善良,忠心耿耿。
李适不由对他好感倍增,现在自己孤立无援这是一个可以争取的对象啊。
“原来是王公公啊,下官这厢有礼啦。”
王承恩面露笑意,
“恭喜李侍读,这是入了陛下的法眼,以后平步青云不在话下。希望李侍读能多为陛下分忧啊。”
李适笑着摇头,
“王公也知道,如今我大明风雨飘摇,再不补救那就有亡国的风险。我李家世代沐浴大明皇恩,无以为报。大明在,我李家在,大明不在,我李家亦不在。”
王承恩刚才在朝堂也被李适的“大明在,我在。大明不在,我亦不在。”所感动。
他们太监何尝不是这个道理,要知道太监这个群体是完全依附皇权而生的。
但是现在沽名钓誉之辈实在太多,王承恩也不能确定李适究竟如何,只能不动声色的说道,
“是啊,咱家王承恩虽然身体残缺,但也有一个为皇上尽忠的心。”
“王公忠君爱国,必然流芳百世。但是现在我大明危在旦夕,我们还是要共同扶保大明啊。”
王承恩现在是司礼监秉笔太监,在宫中混迹十余年而不倒之人,必然有他的处世之道。
“呵呵,说大明危在旦夕是否过于危言耸听,还有陛下最不喜欢内臣和外臣勾结。”
果然是个老狐狸,李适淡淡一笑,
“哈哈,王公言之有理,不过陛下讨厌的是内外勾结,欲行不轨。要是真的是为国为民,估计陛下也不会在意的。”
“下官看哪天有空去王公的外院拜访一二,也有机会和王公一起讨论看看如何为陛下尽忠。”
王承恩也不接话,只是笑笑,“走吧,别让陛下等急了。”
第7章 崇祯私下召见问策
王承恩带着李适来到了乾清宫的后殿,这是崇祯皇帝处理政务,批阅奏折的地方。
为什么崇祯要再次召见李适呢?一是主要是朝堂上,李适说几句话就会被其他大臣围攻,完全没有把话说清楚说明白。
二是,崇祯对李适的言论很感兴趣,很合他的胃口。当然不是李适说得天花乱坠的那些自然灾害,三百年怪圈理论。
而是李适的这些理论可以把崇祯这么多年锅给背了,看啊,这都不是我崇祯的错啊。
当然李适的这些理论对于其他大臣都是嗤之以鼻罢了,完全没有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