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府也靠着这些牙人实现对集市的管理。比如火山军规定这里不得买卖军马,只要中格的,牙人见了要先报官府,官府来人确认,中意就买走,不中意的才允许继续交易。官府要买什么东西,也是提前通知牙人,用最少的钱,买最好的货物。
自太祖时起,便就规定对草市之类的百姓小额交易不收税。集市上收税的地方实际不多,只有那些生意做的大的专业商人才缴税。杜中宵学习前世的制度,对这些人实行登记制度,固定税额,虽然税少了些,管理却方便。集市的管理,主要是靠牙人。
耶律不花四处闲逛,见这里的马大多入不了眼,不要说军马,连日常骑乘都不够资格。偏偏生意还火爆得很,忍不住问陶十七:“十七郎,这里的马都驽劣不堪,怎么还这么多人买?”
陶十七道:“我们这里缺马,比不得北国。这些马虽然不堪,但用于拉车耕地,勉强能用。来这里买的,都是附近农户,买回去做农活的。若是骑乘的好马,乡间的集市上哪里能够买到?”
耶律不花听了笑道:“只听说用牛耕田,马也可以耕田么?”
陶十七道:“将就能用。这里地薄,耕得浅一些,也能种地。只是用来耕田,马比得不骡,骡又比不得牛。郎君看这集市上,都是骡最好卖,价钱也比马高。”
耶律不花点了点头,当作在这里见到的异乡见闻,原来汉人还用马耕地。
马的拉力较小,而且耐力不好,用来耕地实际不好用。好在这里土质疏松,一些山坡上的旱田,耕得较浅,用马也能耕。而且马能用来拉车,这一带又好放养,对农户来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以前这里是不用马耕地的,营田务开垦的时候杜中宵试着用,给了附近的农民一个新天地。用马耕地就需要有适合的挽具,营田务的工场制做这些东西,又开辟了新的市场。
在耶律不花的眼里,这处牲畜市场实在乏善可陈,跟契丹境内比起来差得远了。没有办法,宋朝缺马,市场自然也显得寒酸。略看了看,耶律不花便另一边的出口走去。
到了出口附近,就见到地上摆了几个摊子,售卖牲畜使用的各种物品。走到这里,耶律不花一眼扫过去,便就停住了脚步。这几个摊子非常不起眼,但上面摆的东西,却让耶律不花大开眼界。
从马鞍到套到马嚼到马缰绳,一直到马蹄铁,一应俱全。耶律不花看得出来,这里的马鞍不是用来骑乘的,过于偏小,孩童也坐不上去,以前在契丹并没有见过。实在忍不住,弯下腰问卖货的主人:“主人家,你这马鞍这么小,要来何用?便小三岁顽童,也坐不上去。”
那主人抬头看了耶律不花一眼,见不是个买货的,懒洋洋地道:“你这客人好不晓事,这又不是骑马的鞍子,用来套马而已。没了这个东西,如何拉车?如何耕田?”
耶律不花不知道这些东西怎么用,不由有些讪讪。契丹境内的马车比较粗糙,不如宋朝的精致。耶律不花想不到,就连乡下的马车都用到如此多的部件。最让耶律不花吃惊的,是这里有许多铁器,就连马嚼子也是精铁打就,如果在契丹境内定然价钱不菲。而且在这边远之地,竟然有卖马蹄铁,让耶律不花觉得不可思议。马蹄铁早就发明出来了,但一直到这个时代,应用也不普遍,就连军马都有许多没有钉蹄铁。
契丹人自小长在马背上,但这里马的用具,一大半耶律不花都没有见过。
牲畜的使用,并不只是选良种,配套使用的挽具更加不可小视。有合适的挽具,哪怕是很一般的牲畜,也能发挥出巨大的作用。没有合适的挽具,用这里的马匹耕田,一两天马就废掉了。车也是如此,有合适挽具的马车,随便一匹马也可以拉上千八百斤。没有合适的挽具,精选好马也拉不了多少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从在永城县的时候起,杜中宵便致力于整理一套制式的农具,牲畜挽具也是其中的一部分。到了火山军,终于基本完成,大多都是从前世的印象完善来的。
马驴骡的挽具最明显,通过各理设计,用挽具对马的受力进行合理分配,工作效率大大提高。如欧洲长时间都是用套在马脖子上使用马力,使用效率低,对马的伤害大。中国传统的挽具,则是合理分配载荷到马背上,把拉力转化为部分压力,马的使用效率便就大大增加了。
这整套的马具看着有不少铁制件,实际都是统一制式,模具制造,成本并不高。这些都是周边农户甚至山中蕃户最需要的东西,很多家庭当作重要资产,利润不菲。集市上火山军真正赚钱的,其实是这些不起眼的摊子,已经带有了部分工业化特色的商品。
第94章 谁不缺油?
如果是一般的官员,看见这些对生产大有益处的东西,一定会想办法买一套,带回国去。可耶律不花不是一般人,看了个稀奇,便就出了牲畜市。
牲畜市旁边,是农具、牧具和车辆之类的市场。这里卖的车辆果然与契丹不同,以货车为主,两个大包铁木轮,上面一个低矮的货厢。这车一看就坐不了人,耶律不花连看的兴趣都没有。
这就是定位。耶律不花对自己的定位是商人,生产资料他是不感兴趣的,只对赚钱的货物感兴趣。
再过去就是菜市场,是最热闹的地方,人头攒动。
这个季节,并没有什么蔬菜,不过摊位还是不少。一些难得的绿叶菜,如菠菜、白菜、韭黄、鲜葱等等,格外显眼。耐储存的萝卜、洋葱、山药之类,则不少地摊有卖。生意最好的,还是黄豆芽、绿豆芽等各种豆芽。这个季节,豆芽是最便宜也易获得的鲜菜了。
耶律不花看得两眼发直,他还是第一次在一个小地方,见到有这些东西卖。他出身皇族,冬天吃的也没有这么丰盛过。却不知这是开垦营田务的时候,杜中宵专门划出来的菜园,种出来后储存起来,专门在这个季节拿出来卖的。这些东西看着不起眼,利润却极高,是种粮食获利的十倍之多。可惜火山军这个地方太小,市场有限,赚不到太多的钱。
耶律不花一边走一边看,赞叹这里的繁华。这些东西,可是代表了一个地方的生活水准。火山军这里驻军多,他们月月领俸,杜中宵又不克扣,有固定的消费人群。
在菜市场的边上,是家禽市场。鸡鸭不多,倒是有不少人面前摆了个篮子卖鸡蛋。这多是营田务的汉人,养鸡下了蛋自己舍不得吃,拿来卖了换些日常用品。汉人的这个习惯,让香布特别羡慕,最近这几个月不住地劝自己族人,除了营田务里做活,闲时也养些换钱的。
再外边,就是附近的山民摆的小摊。各种山里稀奇古怪的东西,从不知名的野果,到山里猎获的猎物,还有各种各样的草药,一个一个小摊挨在一起。小摊边上,几个拿着称的牙人,聚在一起说闲话。
这里卖货物的平常百姓,是没有称的,也买不起。都是牙人带称,帮着做些小生意。
到了菜市场的尽头,两边各有一个搭了棚子的摊子,一边立了杆酒旗,另一边却写了个“油”字。
耶律不花看了一喜:“你们这里的酒好,原来集市上也有卖的么?”
陶十七道:“那里是官酒坊,每到集日便到这里来。这个日子比平常便宜一些,附近的蕃人多有从这里买酒,带回去饮用的。只是这里的酒不好,官人要饮,还是回寨里去。”
耶律不花听了便就明白,集市是方便百姓,以价廉为主,好的货物不到这里来卖。走到跟前,见铺子里几个大缸,边上一大堆陶瓶,许多蕃人都是买了放到陶瓶里带走。蕃人喜酒,又没有钱,越是便宜性烈他们越是喜欢。可惜这个时代的烈性酒价钱在那里,所谓便宜,无非是兑水而已。
摇了摇头,耶律不花便就准备走开。一转头,却见对面的油铺那里摆了麻花、油条等一大堆油炸食品,甚至还有炸鱼、炸肉、炸豆腐等菜肴,看着格外诱人。
觉得奇怪,耶律不花问身边的陶十七:“怎么这油铺卖的不是灯油?怎么还有吃的?”
陶十七道:“郎君误会了,这里卖的不是灯油,而是吃的油。这油点灯烟大,并不好用。”
此时日常用的油很少,最大量的是芝麻油,用来煎炸,也可用来点灯,油烟较小。至于穷人,广泛使用的是麻油,即种麻织布的副产品。其他的还有杏仁、红蓝花子、桐油之类,大多点灯,豆油则非常罕见。究其原因,此时油的最大用途并不是食用,而是点灯。豆油点灯的效果不好,本身又是食物,并不适合拿来榨油。只有像杜中宵这样推广开炒菜,豆油的优越性才能体现出来。
听了陶十七的话,耶律不花连连摇头:“油拿来做吃食,炸过之后油便就不好了,炸出的吃食才有多少?此物必然价高,寻常人哪里能够吃得起?”
陶十七笑道:“郎君,我们这里与北国不同,炸吃食用的油并不多,多是用来做菜。不说炒出的菜香美无比,就是煮菜的时候,加入两滴油,也有喷香滋味。”
这种事情耶律不花是理解不了的,在他想来,煮菜自然是肉,怎么会缺油?却不知贫苦人家,一年能吃几块肉?多数时候,不过是纯素菜熬煮而已。这个时候,滴入几滴油,味道便就大不一样。哪怕是做豆腐,煮的时候加几滴油,味道也跟白水煮出来大相径庭。
杜中宵最早榨豆油是用来炒菜的,流行开来之后,穷人也会买上一瓶在家里。他们炒不起菜,煮东西的时候滴上两滴,味道跟白水煮就明显不一样了。到了这个时候,油成了日常使用的食料,才真正打开市场。很多山里的蕃户,都会巴巴到这里买上瓶油带回去,不是为点灯,就是为了菜里有点油星。
见耶律不花还是不信,陶十七道:“天色不早,我们到那边叫些吃食。郎君吃过,便知此物妙处。”
耶律不花也觉得有些饿,点头同意。一行人出了菜市场,到了卖吃食的地方。
这里有好几个摊子,除了一家搭得有棚子,其余几家都是露天。人最多的一家,是在地上搭了一大锅,里面咕嘟咕嘟煮了满满的汤。无非是从旁边的肉摊,便宜买来的骨头、下水之类,放到锅里,加入各种调料,煮在一起。又卖的有饼,是用白面搀了各种干菜制成,有点面味,其实大多是菜。来这里的百姓大多没钱,白面的食物吃起来心疼,野菜还是吃得起,主要就是汤里尝点肉味。
这锅旁边围了不少人喝汤,陶十七带着耶律不花,绕过人群,进了棚里。
选了一张桌子坐下,便有小厮跑过来,倒了茶水,问道:“客官用些什么?”
陶十七道:“先来几个菜。一个猪肉炒菠菜配绿豆芽,一个韭黄炒鸡蛋,再来一碟豆腐,一盘熟羊肉。有好酒拿一瓶来,每人再一大碗汤面。”
小厮答应,飞快地跑了去。片刻之间,便就上了熟羊肉和豆腐,拿了一瓶酒来。
耶律不花见碟里的豆腐都是大片,颜色深褐,还冒着热气,道:“这样豆腐,却没有吃过。”
陶十七道:“这豆腐是肉汤里卤出来的,味道香美,郎君尝上一尝。”
几人饮了一杯酒,耶律不花挟起一片豆腐尝了,口中道:“着实美味。作怪,这豆腐肉味浓郁,若是不说,还以为是大块的肉呢。”
陶十七道:“肉汤里卤出来,可不是肉味?此物在我们这里卖得极好,老幼都爱吃。”
这年代的人肚里都少油水,有点肉味已是美食,更兼豆腐肥美,当然人人爱吃。
耶律不花吃了两片,转头看见那边一个大灶冒着通红的火,厨师在上面的一个锅里翻来翻去,觉得新奇,问陶十七:“那是做什么吃食?看着有些作怪。”
陶十七道:“那便是炒菜了。郎君尝一尝,便知美味。”
炒菜的味道其实并不重要,无非是一种做菜的方法而已。杜中宵如此重视,连集市的摊子都推广过来,为的其实还是油。
火山军的位置虽然偏僻,唐龙镇却是到北方大草原的交通要道。要发展商业,必须要有用作交易的大宗货物。火山军这一带有什么?茶、绢之类有雁门寨榷场,必须另想办法。
除了贩来的糖,油便是被选中的贸易大宗。不要以为游牧民族有肉吃不缺油,其实他们难得吃一次肉,对油的喜爱还要胜过农耕民族。大量吃糖,喜欢油炸食物,才是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惯。
第95章 特区
耶律不花回到董家寨,犹自回味着刚才的味道,与陶十七兴致勃勃地讨论。恰巧杜中宵料理了寨中公务,听说回来,急忙叫到寨厅。
分宾主落座,耶律不花取出买的砂糖,对杜中宵道:“没想这里竟有砂糖这种好物,往年几处榷场都不见有卖的。知军治下,着实与其他地方不一样。”
杜中宵道:“地方为官,便就应当便利百姓。火山军这里地方偏僻,地瘠民贫,若不想办法做些生意,百姓哪里去赚钱?这两年榷场的生意好,吸引了商人,贩来的货物自然多了。”
耶律不花点了点头,沉默了一会,展颜一笑:“知军说的不错,做生意赚钱,比为了几头牛羊抢来抢去有意思多了。砂糖据说产自极南的地方,南国也少见,在北朝被视为珍品。若是知军能够从内地运货过来,我愿高价收买。仅这一项生意,这里就获利无数。”
杜中宵笑了笑:“货物我自然可以贩来,也可以卖给郎君。不过,郎君用什么来买?”
耶律不花一怔,竟没有话说。他当然知道杜中宵的意思,不是问自己有没有本钱,而是要用什么来做这项交易。金银是不可以的,契丹禁止出口。现钱就更不用说了,契丹基本不铸钱,还要靠着从大宋走私铜钱呢。至于牛羊之类,是做不来这么大宗贸易的。
看耶律不花不说话,杜中宵微笑不语。北方草原与中原的大宗交易,只有一样,那就是马匹可以支撑得起来。不卖马,哪怕大宋这里的货物不禁售,他们也没有钱买。边境贸易与普通交易不一样,货币基本不起作用,以实物贸易为主,光有本钱是不够的。
沉默了一会,耶律不花道:“砂糖价钱不菲,知军贩此物来,意欲交换什么?据我所知,这一带都是小蕃部,并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
杜中宵道:“市马啊。本朝河路市马,向来是丰州和岢岚军两处。现在丰州已废,只好从火山军这里市马了。茶绢不足,只好加上砂糖这类货物。”
耶律不花沉默不语。契丹禁止向宋朝卖马,河东路能买马的地方,只有这些小蕃部。以前是集中在府州、丰州和岢岚军,现在丰州废了,府州对面的党项也不卖马,只剩下火山军和岢岚军了。
见了耶律不花的神情,杜中宵看得出来,他既想要赚钱,又不敢公然违背契丹禁令,心中暗笑。不敢公然违背,便如果给他一个台阶下,那就未必了。
喝了几口茶,杜中宵道:“唐龙镇自被西贼劫掠,城池残破,人口逃散一空。年前我们千辛万苦寻到了来家的人,已经送回唐龙镇,让他修茸城池,抚绥部族。那里是来家世守之地,朝廷也不好多过问他们的事务。前几日我上报朝廷,欲在那里建处互市之所,远近各族,均可自由贸易。得些税钱,也让来家能守住祖业。这里榷场的货物,都会卖到那里,郎君若有意,可到那里去买。”
耶律不花猛地抬起头来:“知军是何意思?还请明言!”
杜中宵道:“唐龙镇本是藏才等族的地盘,朝廷只是羁縻而已。在他们那里做生意,便如跟境外一般,不受诸般律条约束。本朝如此,只是不知你们了。”
耶律不花仔细咀嚼杜中宵话中的含义,慢慢明白,点了点头,面上露出笑意。
杜中宵的意思,其实就是把唐龙镇建成特区,绕开各国的诸多禁令,成为一个自由贸易地方。宋朝和契丹,包括党项,经济的互补性其实很强,有贸易的强烈需求。但是都控制战略物资,让贸易受到诸多限制,发展不起来。以宋和契丹的体量,一年一两百万贯的交易量是远远不够的。
契丹的核心统治区在东部,与宋的贸易也以河北路四榷场为主,那里也控制最严。大同府以西的广大地区,其实是以党项、鞑靼、突厥、吐谷浑等族为主,契丹和奚人很少。杜中宵就是瞄准这里,用各种办法绕开契丹和党项的禁令,从这些地方换马入境。
唐龙镇便是一个合适的地方,这里地当要冲,跟其他地方,特别是北方草原有大道相通。又是半独立的藩镇,名义上属于大宋,但也向契丹和党项称臣,与三国的关系剪不断理还乱。
论军事上的重要性,唐龙镇其实比不上偏头寨,但这里商业地位优越,潜力巨大。杜中宵费了这么多力气,最终的目的就是让那里成为一处贸易之城,避开各种禁令的自由之地。哪怕契丹和党项阻挠,也要尽量打通跟北方大草原的贸易通道。
三国贸易中,宋朝天然具有优越地位,出口货物基本不包括战略物资。自由贸易,对宋朝有百利而无一害。而主要目的地的北方大草原,有宋朝最急缺的马匹。
阴山南北的大草原上,马匹以百万数,很多都处于放养状态,牧民随便捕捉,根本不值钱。那里的部族被契丹控制,无法跟中原交易,契丹又不缺马,马匹实际是无用之物。说到底,杜中宵的目的根本不是与契丹贸易,目标是北方草原,那些受契丹控制、欺压的部族。
耶律不花思索片刻,便就明白杜中宵的意思。火山军以北属西京道下的西南面招讨使司管辖,西京道新建,对地方事务插手不多,一切都是招讨使司在管。既然名为招讨使司,对治下部族的管理原则也就可想而知,以武力协迫为主要手段。契丹人在这一带动辄抢掠,其实是一种普遍现象。
前年伐党项失败,契丹并不甘心,在边境一直保持对党项的压力。今年初,招讨使萧普挞还曾率军进攻党项,大掠而还。现在这一带的矛盾是以契丹和党项为主,宋朝抽身出来,成了围观者。所以宋军占领唐龙镇后,党项只是派人来问了问,并不敢兴兵进攻。
杜中宵正是把握住了这个局势,才出兵唐龙镇,并在那里建个自由贸易之城。
连年征战,火山军以北的契丹部族过得辛苦,手中又有从党项抢来的宝货,急需贸易。这些部族的独立性又强,操作得当,他们很可能会不管契丹的禁令,与宋贸易。
这是挖契丹墙脚的行为,但耶律不花对此并不关心,他只在意自己能不能从中赚到钱。大草原上的马对契丹并无多大用处,价钱便宜,运到河东路沿边就是暴利。如果唐龙镇不算宋境,马匹交易便就不受限制,贸易的枷锁便就打开了。
第96章 免税
高家奴看着不远处毁坏的寨子,面色阴沉。那里就是曾经的宁边州,被附近的蕃部抢掠一空,一把火烧了,就此废弃。这一处小小寨子没有什么,若在其他地方,高家奴都懒得多看一眼。但在这里却有不一样的意义,没了这里,契丹也就失去了方圆数百里内的控制。加上宋军重建偏头寨,西南面招讨司和朔州的联系被截断了,契丹境内被宋军打入了一个楔子。
张岊看着高家奴,微笑不语。唐龙镇和偏头寨一左一右,扼住这一段的黄河,战略形势比以前改观了不少。虽然现在是和平时期,不知道有什么用处,对一个军人来说,总是值得高兴的事情。
高家奴带的人不多,对沿路的契丹人尸体只能烧化掩埋,就连石家奴都是如此。如果不是宋军在一边看着,他们连这些事情都不会做。到了废弃的宁边州,终于完成,人人都出了一口气。
从寨中出来,高家奴对张岊道:“此事已了,还是谈正事要紧。我们由这里南下,径直去偏头寨去见杜判官。都监可派人知会一声,让判官早做准备。”
杜中宵得了张岊快马报来的消息,与耶律不花一起重回偏头寨。虽然没有明讲,耶律不花大致知道了宋朝的想法,心情格外放松。占了唐龙镇之后,宋军在黄河西岸没有广占地盘,反而提出让那里成为自由贸易之地,大家面上都交待得过去。
到了偏头寨,杜中宵等了几天,张岊才与高家奴到来,此时已近年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