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小说网
最新小说 | 小编推荐 | 返回简介页 | 返回首页
(好看的历史小说,尽在久久小说网,记得收藏本站哦!)
选择背景色:
                    浏览字体:[ 加大 ]   
选择字体颜色: 双击鼠标滚屏: (1最慢,10最快)
风雨大宋_分节阅读_第297节
小说作者:安化军   小说类别:历史军事   内容大小:2.7 MB   上传时间:2024-10-19 21:11:38

  赵滋摆手:“此事不急。坐,我们先聊一聊伊州的事情。”

  陈远朋落座,赵滋道:“太宗时候,曾派使臣出使高昌国。依王延德所记,你们自开元年间世守伊州之地,为本城城主。当时言诏敕俱在,可有此事?”

  陈远朋道:“不错,自我为孩童时起,便就世传如此。诏敕还在官衙里,我去为将军取来。”

  赵滋道:“不必了,等你东去京城的时候,带着送与朝廷便是。今日说一说,伊州治下一共有多少属县,有多少人户,到底如何。西边的高昌既已管不到这里,现在与伊州的关系又是如何。”

  陈远朋拱手:“回将军,伊州治下除了州城,还有纳职和益都两县,俱在西边不远处。高昌治理西域各地,都是派出于越,为一地之主,下面还是有城主的。高昌这些年与黑汗王作战,连战连败,已经丢了龟兹,退到焉耆了。兵势衰弱,已经许多年不派于越到伊州来,两国没有什么关系了。”

  说到这里,陈远朋想了想道:“现在伊州治下人户,编户是五千二百余户,三千余户在伊州,纳职和益都各有一千余户。当然这只是城周围的人家,至于深入大漠的民户,那就不知道多少。”

  赵滋道:“不知多少,是说其多呢还是少呢?”

  陈远朋道:“当然是少。这周围的土地,以城池周围的最好,有水源可以灌溉。住在沙漠里,水源又少,当然是种不了多少地。没有地,人户能吃什么?”

  赵滋点了点头,在他想来,也应该是少。这几十年来伊州还算平静,没有战事,大部分人都应该聚集在城池周围。深入大漠居住的民户,一般都有其原因,一时不方便搬出来罢了。

  问了规模户口,赵滋又道:“五千二百余户,不知伊州有多少军队?若是多了,可养不起。”

  陈远朋道:“真正的守军并没有多少,一州二县加起来,也就六七百人。当然,若是有人来攻,那就要丁壮皆从军了,不然不足以守护地方。”

  进城的时候看陈远朋仪仗的寒酸样子,便就知道,这里没有多少守军。不管是高昌还是党项,都离此数百里,只要有斥候,发现大军来攻,从民间征集完全来得及。

  问了这些,赵滋对伊州的情况基本了解,对陈远朋道:“铁路未到伊州之前,还要烦请你带着属下在伊州,治理此地民政。我是军人,一般情况不理民政,你可明白?”

  陈远朋道:“自该如此。现在已经是九月,有的地方已经下雪,说实话走不得远路。我家里的东西总要发卖,到时带了钱财,到京城去找阿爹。”

  赵滋不由苦笑,这些人家,还真是看得开。陈希明留在京城,必然是朝廷给了好处,比他在伊州生活强得多了。陈远朋必然有陈希明的回信,急着卖家产,到京城去生活。两地相比,伊州这里连开封旁边的镇都比不上,到那里生活,可比这里强得太多。

  什么开元时候起便世守伊州,这种话只能听听,这么长时间,朝廷翻了记录,已经发现唐时守将没有姓陈的。这当是唐朝势力退出西域,本地守将的托词。不过城池确实在他家手里,没有人追究罢了。

  站起身来,赵滋与陈远朋一起到了后衙,参加接风筵席。

  伊州城里只有不到五百户人家,人口稀少,耆老乡绅都是托词,其实就是几家富户。加上当时跟着陈希明入京的几个大员外,一共二三十人,在后衙分坐。依着风俗,中间一张地毯,摆着瓜果酒菜,主客坐在两侧。赵滋和陈希志、陈远朋上座,其余的人坐在下面。

  此时天已冷,周围点了炭火,烤得暖融融的。赵滋与众人饮酒吃肉,倒也其乐融融。

  胜州城里,杜中宵坐在官衙里,看着赵滋递来的文书,对一边的富弼道:“伊州全部人口只有五千余户,确实人口不多。这还是和平了数十年,没有仗打,看来西域的人户比预计的少。”

  富弼道:“自是如此。听说西域遍地黄沙,只有靠山的地方,还有河流经过的地方,才有水源。有了水源才能够种地,在沙漠中连绵成串,称为绿州。这些绿州,就是商路经过的地方。”

  杜中宵道:“西域地方广大,不缺水源的地方还是有的,人口按说不该如此之少。以伊州看,整个西域才多少人?能不能有二十万户人口?我看,只怕是没有这么多的。”

  富弼道:“应该是没有。不知黑汗那里如何,只看高昌,也就几万人户。”

  杜中宵道:“有人才能够有兵。他们就这么多人口,能有多少兵?赵滋所部五万人,如果铁路通到伊州,岂不是无人能敌?我本来想着,等到铁路通了,自率大军前去,现在看来,有没有必要两说了。”

  富弼道:“大军未到之前,那里的势力必然不会消失。地方太过广大,还是要大军进驻的。反正通了铁路,五万大军与十万大军也没多少区别,只要不离开铁路太远就好。”

  杜中宵点了点头,又道:“今年吩咐赵滋,把高昌国的情况搞清楚。他的大军如果可能,不必全驻居延,可以沿路驻扎,帮着修铁路的部队修路。这条铁路修得太快,必然许多隐患,以后慢慢修改吧。”

  富弼称是,唤过书吏来,给赵滋写一封回信。已经到了伊州,重要的事情之一,就是搞清楚高昌到底在想什么,是敌是友。两地相距六七百里,虽然距离不近,比胜州可是强得多了。

  杜中宵把公文交给富弼,站起身来,道:“西域地广数千里,人口却只当一大州,确实与中原差别很大。就是河曲路这里,人口不多,却是因为地方没有开发,并不是不能住人。朝廷要进西域,不是简单的事情。一条铁路,连接内外,这铁路却不容易修啊。”

  富弼道:“确实如此。内地修一千里,路两侧的人口数百万,西域却可能只有几万户而,甚至连万户都不到。如果没有路的商旅,现在修到西域的铁路就是亏的。”

  杜中宵道:“亏也是要修的。只有通了铁路,那里才能跟中原连为一体。便如伊州城主,为何进了京城之后,便愿意献出伊州,住在京城?他在路上坐了铁路,知道这路要修到伊州去,挡不住的。以后的西域,最重要的事情就是修铁路,用铁路把几个重要的地方连起来。”

  说到这里,杜中宵笑着摇了摇头:“现在看来,以后驻西域的军队,应该以营田厢军为主,战兵太多反而没有什么用处。朝中组建修铁路的军队,还真是做对了。”

  富弼点头:“是啊,只要有铁路,像伊州这种地方,得来全不费力。只要西域通了铁路,许多城池都可以不战而下。西域的未来,还是看铁路修的进度。不过,节帅,现在的铁路走北线,一路上沿线都没有人口,不是长久之计。将来得了河西数郡,还是要修一条南线,才能划得来。”

  (今天只有一更,祝大家中秋快乐!)

第151章 大雪

  “就下雪了!”杜中宵看着漫天飞舞的雪花,喃喃地道。

  今年的雪下得格外早,还没到十月,就飘飘洒洒地落了下来。前几天的温暖一下子荡然无存,天地间突然变得刺骨。胜州城里热闹的景象一下消失,突然变得冷清起来。

  看看天色,杜中宵道:“副使、判官,我们出去走走,寻杯酒喝。”

  田京道:“节帅说的是,这样的天气,做什么都没有意思,不如出去喝酒。”

  几人结伴而行,出了官衙,向商场那里去。路上没有什么行人,许多店铺已经关了门,惟有漫天的雪花飘洒下来。地上已经铺了一层薄薄的雪花,踩在上面,觉得软绵绵的。

  富弼道:“胜州这里,比陕西路的州县还要冷上许多。以前在陕西的时候,虽然也有十月飘雪,但却没有冷成这个样子。前两天,我起来得早,就发现夜里已经结冰了。”

  李复圭道:“副使,夜里早已经结冰了。我听从上游来的人说,丰州那里,黄河都快冰封了。”

  富弼缩了缩脖子:“还没到十月,黄河就要冰封,若是跟中原人说起来,如何肯信!河曲路这里真是冷得一点道理都没有!下了这一场雪,没有特别的事情,以后就不要出城!”

  杜中宵道:“冷气从北方来,当然就是如此,越向北越冷。听说阴山以北的地方,一年之中夏天的日子没有几天,大部分时间都是寒冷难当。我们这里有阴山挡住寒气,以山北暖和得多了。”

  富弼道:“听说是如此。苏武牧羊的北海边,听说就没有什么夏天,不知道是也不是。”

  几个一边说着闲话,一边到了商场附近。杜中宵左右看看,道:“我们是到官酒楼,还是到那边王普的店里?这种天气,按说到王普店里,围着吃一个羊肉锅,更加有感觉。”

  富弼道:“节帅这样想,那我们去王普店里好了。他做生意还是用心,味道过得去。”

  到了王普店前,一个小厮急忙过来,迎了杜中宵等人进店。王普正在柜台后,看见忙跑过来,带着几个人到了二楼的阁子里。众人坐定,问几位要吃什么。

  杜中宵觉得阁子里分外温暖,对王普道:“与去年不同,你这里加了暖炕吗?”

  王普道:“节帅说的是。小的听说官府里的建筑,都建得有火炕,冬天寒冷的时候,烧起火来,一点也感觉不到寒冷,今年特意在店里加了。诸位如果觉得热,可以把那边窗户打开,不会闷得慌。”

  杜中宵点头道:“如此就好了。我们几个人,不是中原人,就是南方人,还真受不了河曲路这里冬天的寒冷。今天先来一个铜锅,配两盘羊肉,再配一盘牛肉。其他的菜,你先看着上来。”

  王普应诺,转身出了阁子,自去准备菜肴。官府里有公使钱,杜中宵再加上自己节度使的公使给衙门使用,相当宽裕,酒菜不用减省。里面阁子里一桌,外面的随从两桌,花不了多少钱。

  杜中宵觉得有些燥热,对众人道:“这阁子里一加火道,果然就不冷了。现在还不到十月天气,不是十分冷的时节,把窗户找开如何?”

  其余人一起称好,杜中宵便把窗户堆开,看外面的雪已经下得大了。

  不大一会,王普带着小厮把铜锅和酒菜上来,又端上三盘肉,道:“节帅,诸位官人,这都是今日宰杀的牛羊,最是新鲜。你们慢用,有需要的地方只管唤我上来就好。”

  杜中宵道:“这些就差不多了。下面的随从,让他们多吃一些肉,今天委实冷了些。”

  王普应诺,带着小厮退出去,把阁子的门关上。

  倒了酒,杜中宵道:“我们且饮一杯,吃着酱牛肉和凉菜,等锅子开便了。”

  饮过了一杯酒,吃了一会儿菜,杜中宵道:“昨日朝廷来的公文里说,尉迟三郎人情练达,极知进退,谈过之后,朝廷有意以他为国王重建于阗。于阗是佛国,尉迟三郎也是信佛之人,朝廷已经送他入大相国寺里,学习佛法。数月之后,可能还会送到五台山去,熟习中原佛法。”

  富弼吃了块酱牛肉,听了道:“这个尉迟三郎,虽说是于阗王室之后,终究离得远了些。如果我们重建于阗国,再有国王的后人找来怎么办?”

  杜中宵道:“按照我们得来的消息,当时国破的时候,于阗王室尽墨,不应当有国王之后。就是有人真地找来,只要无错,无非给个官吏职位即可,又有什么难的。说到底,西域不是中原,完全郡县其地的条件还不成熟。这个于阗国,无非是增进朝廷威望,收拢各地人心,并不真的是国。”

  富弼道:“依节帅心思,于阗国里,哪些是他们管的?哪些又是朝廷管的?总要分得明白,两者才能并行不悖。如果不分清楚,一国二主,将来总是难免会出祸端。”

  杜中宵道:“于阗本就有新旧两城,在我想来,其中一城为军城,驻扎大军,另一城则为新的于阗国都。除了驻当地的军中事务,其余俱可由于阗国来管辖。拨出一部分土地来,为军队驻地,和军城一起归属于朝廷所有。其境内用番法治番事,省却许多麻烦。”

  西域的人口,部族众多。除了土著之外,还有外迁入的突厥人、回鹘人、粟特人等,以及各种来源的小部族。宋军进入,短时间内,还应该是各族共治的局面。于阗主要就是土著人,让他们自己立国,自己治理,中央朝廷主管军事。其他地方,如果可能,也可以建立这样的王国。如果不可以,那就直接郡县其地。无非是学着河曲路这里,集村并镇,人口集中居住而已。

  杜中宵这样做,就是因为西域的人口太杂,各部皆各自独立,没有共同来源。大军进入之后,全部郡县其地,代价实在太大,而且朝廷力有未逮。河曲路只有几州,官员都不能够配齐,进入西域之后,州县必然会更多,配齐官员就太难了。不如暂且建立几个王国,因番俗而治,慢慢同化他们。

  当然还有一点,西域除黑汗国外,其余势力皆是佛国,与中原的习俗不同。离开二百余年,西域佛事已经跟中原差得太多,需要时间,渐变其俗。此时的西域佛事,包括土蕃,与后世的密宗为主不同,中原的高僧大德在那里极受欢迎。这也是为什么朝廷送尉迟三郎到大相国寺,甚至到五台山的原因。

  富弼点了点头,对此没有异议。于阗国灭近五十年,黑汗又传教凶猛,很多风俗已经变了。不用于阗国,朝廷大军进入并不容易。

第152章 恰逢其时

  锅里的水开了,杜中宵挟了一片肉涮过,夹出来在酱碗里了一蘸,放进嘴里吃了,对众人道:“锅里已经好了,我们下肉吃!”

  几个人夹着面前的肉放到锅里,涮得熟了入口,都不由夸赞。现在是秋天,正是宰杀牲畜准备过冬的季节,肉又新鲜又便宜,王普给的量也多。

  一边喝酒吃肉,杜中宵一边道:“赵滋已入伊州。前两日来公文说,伊州城里不足千户,另两个纳职和益都更少,简直不成城镇。西域那里,如果本地不通商路,估计就是这个样子,没什么人户的。唐朝时候,是南北两条商路,合到伊州,从那里入河西,辗转到中原来。后来党项据有中原,封闭了商路,伊州便就废了。如果铁路通到伊州,南北两路就都可以兴盛起来,伊州复起有望。”

  富弼道:“南边重建于阗国,节帅要如何处置伊州?”

  杜中宵道:“伊州正处到河西的路口,在西域的地位,跟河曲路的胜州相差不多。而且那里有不少中原遗民,自然是郡县其地,派出官员,作为朝廷的州县来处理。”

  富弼点了点头:“是啊,西域要想稳定,必然要有郡县其地的地方,不能全是王国自治。”

  杜中宵笑道:“王国自治的地方,必然是不得已而为之。似铁路通到的地方,必然人口不缺,地方繁华,自然不用王国自治。虽然一时人力不足,时间久了,必不会如此。”

  李复圭道:“节帅说的是。这些年来,官员不知多了多少,而官位不足。前两年,因为中原大力建厂设监,俱都用到官员,官位多了许多,不似前几年那么难了。也正是因为内地建厂设监的关系,一时间官员不足,新开出来的土地没有人愿前来为官。过上几年,铁路修了,内地的官位不够了,还愁没有人来吗?只是一时的事情,对于官员不满不用担心才是。”

  田京道:“是啊,就在前几年,许多官员都是登第之后,压在下僚,不得升迁。这几年新开拓了这么多土地,多了许多官位,恰好赶上内地设厂开监,一时官员不足罢了。”

  杜中宵叹了口气:“确实如此。就以河曲路来说,除了胜州官员较足,其他几州,多是只有知州而已,连通判都不能配备齐全。此时再开西域,缺的官员就更多了。”

  虽然有优惠政策,大部分官员还是不愿意到河曲路来为官,更加不要说西域了。只有通了铁路,地方繁华起来,才有可能配齐官员。没有铁路,从内地到任职的地方就要近一年,没人受得了。

  富弼道:“伊州的地位比较特殊,实际是在西域入中原的商路要道,却由于东西两边隔绝,商路不从那里走了,就此冷落下来。朝廷进入伊州后,如果高昌不改变不通商路的政策,终是难解。”

  杜中宵道:“高昌有多少人口?等到来年,铁路修到了伊州,我自带张岊大军,去会会他们!”

  富弼叹口气:“西域那里都是小势力,最好的办法,还是他们自迎朝廷大军,不动刀兵。一旦在那里打了起来,那些部族互相纠缠,只怕一时不是了局。”

  杜中宵道:“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不打一仗,总有人不死心。铁路通到伊州,以伊州为基地,西域各地皆在掌中,就没有什么悬念了。这一点,西域各势力认识不清,总要打醒他们!”

  几个人点了点头。这个道理,河曲路这里的众将清楚,西域的势力未必清楚。现在的宋军,跟以前大不一样,有足够的马匹、骆驼,三五百里足以保障。以伊州为基地,几乎可以把高昌打穿。

  吃着肉,喝着酒,聊着最近的西域局势,几人吃得热烈。

  窗外飘着雪,不时有冷风进来,配着室内温暖的火道,别是一种滋味。杜中宵在河曲路,自大胜以来,一直觉得压抑。直到今天,赵滋大军进了西域,局势渐渐明朗,心情才好了起来。

  河州到伊州之间,近四千里路,一条铁路连接两头,不用十天就可到达。河曲路的大军,几乎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进入西域,这是那里的势力无法理解的。如果到了下年初,高昌国依然没有动静,铁路修到伊州之后,杜中宵就要带着张岊的五万大军,前进到西域。那时不再需要问高昌的意见,直接一路打过去就好了。带着尉迟三郎,南下重建于阗国。

  到了那时,杜中宵也该离开河曲路了。带着功绩离开,总好过在这里蹉跎三年。

  喝了一杯酒,吃了两块肉,杜中宵只觉得胸胆开张。看着窗外的雪道:“今年早早就下这样一场大雪,来年必然是个好年景。去年开拓河曲路,下年再开拓西域,我这一任经略做得实是功德圆满!”

  富弼道:“此话节帅说的极是。三年时间,一拓河曲,再拓西域!来,且饮一杯!”

  众人饮了酒,富弼道:“这一年来,河曲路诸事稳定下来,可谓民安国丰。契丹那边,耶律重元与洪基在儒州一带酣战不休,至今看不到个了局。其余势力,多是两相观望,并没有亲自下场助战。党项那边,自在河州被打败之后,便就吓破了胆,一直在铸炮筑城,倾力防守。加上因为战败,国相没藏讹庞集中权力,政斗激烈,没有外攻之力。这个时候,河曲路的十余万大军入西域,正是节帅的好时候!”

  杜中宵道:“初战河州,连败黑山监军司和白马监军司,我并没有入西域的准备。直到后来,党项为了求和,放弃了黑水监军司于我朝,赵滋带大军进驻,才突然发现,西域已经近在咫尺!天与不取,反受其咎,这个时候,不夺西域,就说不过去了!此时已占伊州,一切就等来年,铁路修到那里!”

  李复圭道:“前些日子,已经开始向居延运送物资,足够五万大军使用半年。赵滋带着三千人马驻伊州,说实话,以居延五万大军来说,并不多。那里的道路并不是到了冬天就不能通行,只是难走。如果多用驮马、骆驼,冬天也可以运送物资。”

  杜中宵点了点头:“自胜州到伊州,距离四五千里,初来河曲路的时候,哪个敢想一两年后能到那里?数千里路,在中原是不能想的事。可在这里,这四五千里路之间,只有河州和居延,想想真是非常奇妙的事情。十万大军,纵跃数千里,想想就是世间奇事!”

  赵滋进了伊州之后,河曲路进攻西域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一切开始有条不紊地展开。经过了一年多的整训,虽然大军没有恢复营田厢军的战力,却也不是一年前的样子了。这个时候,西不能够进攻党项,东不能进攻契丹,河曲路的十余万大军,正好有西域这个突破口。杜中宵在河曲路任职三年,如果到任离开的话,下一年正好是最后一年,赶在进入西域的时间上。

  离开河曲路,很可能杜中宵要回京城。有军功在身,比平常调回去,就风光得多了。

本文每页显示100行  共470页  当前第297
返回章节列表页    首页    上一页  ←  297/470  →  下一页    尾页  转到:
小提示:如您觉着本文好看,可以通过键盘上的方向键←或→快捷地打开上一页、下一页继续在线阅读。
也可下载风雨大宋txt电子书到您的看书设备,以获得更快更好的阅读体验!遇到空白章节或是缺章乱码等请报告错误,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