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记者就又说:“焦小芳的母亲跟我们说,小陈大夫你和另外几位大夫人特别好,听说她女儿精神上出了问题,主动上门帮她女儿焦小芳看病。经过你们的精心治疗,焦小芳现在已经基本恢复正常。她没有什么能报答你的,就想来我们报社反映下情况。”
“我们领导听说这件事,就想让我对你们几位大夫进行一次专访,请问现在方便吗?”
梅东来在旁边一听到这里,突然用手捏住自己的嗓子,似乎他嗓子很不舒服。接着他又灌了几口水,看样子是在润嗓子。
陈凝正打算把梅东来推出来接受采访,转头一看,就见到他那副做妖的样子,她一时间无语极了。
这家伙一看就是装的!
只不过当着这么多人的面,陈凝懒得揭穿他罢了。
她就跟杨记者说:“当时我们三个人都去了,还有一位骨科的常磊。不过主张做这件事的人不是我,是这位梅大夫。杨记者如果你有什么想问的,可以采访他。”
杨记者随即看向梅东来,梅东来却连着咳了两声,然后指着自己的嗓子,声音嘶哑地说:“我嗓子肿了,有什么想问的你都可以问小陈大夫,她都知道的。”
陈凝:…梅东来,你做个人吧…
第212章
梅东来装得太像了, 连周扬都给骗过去了。他甚至还关切地看了眼梅东来,又给续了些水。
杨记者真以为梅东来嗓子肿了,这种情况她就算想多问几句也不好再问。再说她本来要重点采访的人就是陈凝, 所以她重新看向陈凝,跟陈凝说:“小陈大夫,那你当时也是在的,对当时的情况肯定都了解。我现在有几个问题想问一下, 你来替这位梅大夫回答一下,也是可以的。”
陈凝也只好说:“可以, 有什么问题你尽管问,我知道的肯定会配合。”
这时候走廊上有不少人都知道了, 《临川晚报》的记者来采访小陈大夫了, 这可是大事啊, 一般的大夫怎么可能会有记者专程过来采访呢?
消息传得很快, 好几个大夫从办公室里出来, 向这边张望。斜对门的孔大夫走到门口向里看了几眼,然后他就看到,卫生局的杨主任不知道什么时候也来了。
他打算跟杨主任打个招呼, 杨主任却朝他“嘘”了一声, 示意他别说话。
孔大夫只好住了嘴, 心想这时候打扰记者采访小陈大夫确实不合适,他就什么都没说。
杨记者以前也采访过陈凝, 她知道这姑娘反应快、思维清晰、口齿伶俐,像这种采访对象,是杨记者最为喜欢的那种。因为这姑娘的理解和表达能力都够, 可以清晰地表达出来她这个记者想要的答案。
杨记者来之前就准备了一些采访话题,见陈凝愿意配合, 她自然高兴,她就说:“焦小芳的母亲向我们反映情况之后,我们特意对小陈大夫你和这位梅大夫的情况做了了解。我们听说,你们到目前为止,已经对五位精神病患者进行了治疗,而且治疗的效果很不错。那是不是说,精神病的治疗有望在中医方面获得突破?”
听到这个问题,陈凝微微皱起眉。她知道,这时代出过放卫星之类的新闻,曾出现过小麦亩产二千多斤,甚至早稻亩产三万多斤的夸张报道。这些报道严重偏离事实,被媒体大张旗鼓的宣传,各地群众都争相效仿。然后大家一起弄虚做假,曾一度形成了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闹剧。
她对这杨记者印象很不错,现在那种夸大事实的闹剧也大为减轻,但出于谨慎心理,陈凝还是果断地说道:“杨记者,不是这样的。精神病并不能在中医方面获得突破,这件事绝对不可以夸大事实,免得让一些精神病人或他们的家属产生不切实际的期望。”
“我们一定要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正视这个现实。事实上,精神病的治疗无论是在现在,还是在不久的将来,都是一个很大的难题。”
“很多心理上或者大脑器质性病变以及其他方面的精神病,我们中医也是没办法治疗的,这是客观事实。”
“至于我和梅大夫所处理的那几位精神病人,我个人认为,这些人其实不完全属于真正意义上的精神病。他们只不过是表现出精神病的症状而已。病因跟身体上的疾病有关,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比如百合病、比如少阳胆经小柴胡汤证中的一部分,比如痰、热、瘀血等因素扰及胸膈,影响到了心神,比如蓄血证等各种情况,这些都会导致精神上出现异常。这些异常包括并不限于狂躁、旁若无人大笑大哭大闹、或者经常啼哭、总感到抑郁悲伤等等。”
“这些患者所表现出来的类精神病症状都跟他们身体上所患的一些疾病有关。只要用药物或者针灸及时治疗,把身体上的疾病治好,那么他们所表现出来的精神症状也就会随之消失。”
“像这样的病人,在精神病中,只占一小部分,也是我们有望治愈的那一部分。”
陈凝说话时,面容比较严肃,看样子她是真的不希望别人对这件事夸大事实。杨记者瞬间理解了陈凝的想法,正是因为了解了,她心里对于陈凝的佩服便又多了几分。
她不是没见过年少成名的人,年少成名,被人捧到云端,很少有人能保持平静安稳的心境。
这姑娘这么年轻,就早早成名,但她却跟一些年少成名的人不一样。在她身上,并不见半点浮躁,看上去稳稳的。说出来的话也让人莫名觉得可以信赖。
杨记者本意也没打算夸大事实,她就说:“哦,我明白了。你的意思是说,只有一小部分表现出精神症状的患者可以治愈,而这些患者如果仔细诊断,其实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精神病患者,只不过是看着像是吗?”
陈凝点头:“大致上是这样的,如果你们一定要报道这件事的话,我希望能如实报道。以免给一些精神病人和家属带去不切实际的期望。期望太高,如果再度失望,会让人很难受的。”
杨记者温和地笑了笑,说:“我明白的,小陈大夫你放心,关于报道我们不会乱写。稿子写好之后,我会拿过来给你看一下,如果你没有意见,我再去找领导定稿。”
杨记者说出这句话时,旁边那位戴眼镜的男人惊奇地看了她一眼,心里特别纳闷。因为他们以前采访别人时,除了大领导,还真没有把报道稿提前给被采访者检查的情况。杨记者能这么做,那可真是对这姑娘特别看重啊。
陈凝则笑着说:“杨记者,你言重了。不过你要是愿意给我看一下稿子,我也会很高兴的。那到时候就麻烦你了。”
杨记者则说:“稿子可能会有一部分涉及到专业问题,有你来把关,我也会更放心。这一点都不麻烦,你这也算是帮我。”
说到这儿,杨记者又让陈凝把当时他们给焦小芳看病的情景说一下,陈凝就把周扬和常磊他们都给交待了出来,也大致说了下当时的情况。
最后他们应杨记者的要求,把常磊也叫过来,跟杨记者一起过来的摄影记者给他们四个人一起拍了照片。
陈凝以为这个采访到这里就算是结束了,却不曾想,杨记者却又说:“小陈大夫,我听说你被我市选为优秀青年医生,你还和你们医院的黎大夫和李大夫一起组建了一个技术攻关小组,专门研究对重大疾病的治疗。关于这些事,我还可以再采访一下吗?”
陈凝:…
她看了眼梅东来,见他还是装聋做哑。受到他的启发,陈凝忽然想到了苏副院长。
这位副院长可是最擅长跟人打交道的,对他们的项目了解也很深。于是陈凝就跟杨记者说:“这样吧,杨记者,关于这些事,我觉得你采访我们苏副院长会更合适。因为这些项目我们几个大夫都是在苏副院长领导下进行的。”
“这件事的前因后果,苏副院长都很清楚,而且他那里还有详细的资料供你们参考。”
“如果你们要去找他,可以让小周带你们过去,苏副院长今天在医院上班,没有外出。”
杨记者见状,并没有坚持缠着陈凝不放,她就点头,说:“可以,那就麻烦这位小周同志带我们去找贵院的苏副院长了。”
周扬对着记者多少有些紧张,但他也看出来,陈凝不想再说下去了。这种事交给苏副院长来处理的确更合适。
他就深吸口气,让自己的情绪舒缓一些,然后跟杨记者说:“行,你们跟我来吧,副院长办公室离这儿不过多。”
很快,周扬把那两个记者带走了。陈凝松了口气,梅东来唇角上挑,悄悄对她伸了个大拇指。
陈凝懒得理他,看看时间,还没到午饭时间,她就叫下一个患者进来。
很快,那患者走了进来。陈凝抬头看过去,便看到卫生局的杨主任走进来了。他右手牵着个沉默不语的男青年。那青年人看上去大概有二十三四岁,身上有一股书卷气。只是他面色苍白,眼神游移不定,不愿意跟人对视。
陈凝的眼神并没有一直落在这个青年人身上,因为她又看到了一个熟人出现在门口。
这个熟人也只是眼熟,其实她也不知道这个人姓甚名谁。
但她还是跟那人点点头,说:“同志,你来了?你是要带那位患了过敏性紫癜的患者来复诊吗?他现在情况怎么样?”
这个人正是前几天来过这里的祈玉章,他见陈凝问话,面上便露出点淡淡的笑意,说道:“嗯,他吃药后好多了,现在他在外边等着呢。我还带了另外两个亲戚过来,一会儿你也给他们看一看吧。”
“不过还没轮到我们的号,我先等等,你先给这俩人看完再说。”
他说话时,眼神一点都没往卫生局的杨主任那边看,好像他们俩完全不认识一样。
杨主任心中暗暗腹诽,心说这个人可真是会装相!
但他什么都不敢说,也装作完全不认识祈玉章,跟陈凝说:“小陈大夫,这就是我侄子。他今年二十三,刚参加工作不久,就因为生病,回家休养了。因为他这病,咱们一家人都愁得不行。你帮忙给看一下吧,看他这病能不能治?”
陈凝并未急着给那一身书卷气的年轻人看病,她反而问杨主任:“刚才我跟那位记者同志说的话你们都听到了吧?”
杨主任猜出了她的意思,就说:“听到了,你是想说,不是所有的精神病都能治,只能治一部分是吧?这个我明白的,你尽力就好。”
陈凝见他能理解,这才招手叫梅东来:“你也过来看看吧,这方面是你的长项。”
说到这儿,她剜了梅东来一眼,示意他别在那儿继续装了,记者都走了,该干活了…
第213章
梅东来看到陈凝的眼神, 就走了过来,周扬自动把自己的位置让出来给梅东来坐。
杨主任的侄子垂着眼,安静地坐在椅子上, 谁也不看谁也不理,并没有任何暴力倾向。陈凝和梅东来就觉得没有必要再去保卫科喊人,这小伙子不是那种有发狂发疯倾向的患者,不会威胁到他们的安全。
没过多久, 梅东来和陈凝就给杨主任的侄子做完了诊断。陈凝在确定这个小伙子有口苦等一系列症状后,心里对他这个病已经有了思路。
正是因为有了思路, 她才觉得奇怪,按理说, 这个小伙子只是有抑郁症状而已, 这个程度不至于被误认为精神病吧?
想到这儿, 陈凝就问杨主任:“你侄子平时除了沉默忧郁、不喜欢说话、对什么都不感兴趣、也不爱吃饭, 还有别的异常吗?我是觉得, 仅凭这些,似乎不足以确定他有精神方面的问题啊?”
杨主任却说:“小磊他以前不是这样的,他以前性子很开朗, 见人也愿意说话。从去年开始就变了, 别人叫他不理, 什么都不感兴趣也就算了,他有时候还会拿着刀子念念有辞。有一回她妈亲眼看到他拿着菜刀念叨, 也不知道在说什么,还闹过一次自杀,她妈都快吓死了。”
说起这些事, 杨主任显然还有点后怕,家里有这么一个人, 真怕一个看不住,回头人就没了。
因此他说:“小陈大夫,你说,他都这样了,精神上能没有问题吗?”
陈凝暂时没反驳杨主任的话,她看了梅东来一眼,然后问他:“梅大夫,你怎么看?”
梅东来并未犹豫,直接给出自己的判断:“他有口苦咽干,嘿嘿不欲饮食,可以按少阳胆经病小柴胡汤证来治一下试试。”
听他说可以试试,杨主任悬着的心终于放下来一点,他真怕陈凝和梅东来两个人都说出不能治的话来。
陈凝听梅东来说完,也点头表示同意。他们俩这一段已经把所有用中医药物手段可能治疗的精神情志类疾病梳理了一遍。所以杨主任侄子一来,他们很快就做好了诊断。陈凝看得出来,杨主任侄子小磊这个病应该属于少阳胆经气血不利,使胆参与情志活动的功能受到影响,产生了障碍。
反映到病人的身体上,就会使病人出现表情沉默、情绪低落,总是心事重重的样子。有些人还会有强烈的愧疚或者自责感,这还只是轻度症状。如果更严重的话,甚至会发展成抑郁症,这时候病人就会有一种生无可恋的感觉,对什么都不感兴趣,轻生念头频发,会觉得另一个世界更好。
要是搁在现代,很多人都会认为这个大男孩有抑郁症状,真不至于往精神病上靠。但这时代的人还不注重心理健康,也不懂什么叫抑郁,出了问题就以为是精神上的毛病,这才有现在的误解。
小磊现在的病在陈凝看来,还属于抑郁证早期症状,没到很严重的地步。在中医治疗史上,有用小柴胡汤加减来解郁的先例。陈凝觉得小磊除了情志上的问题,还有口苦咽干等症状,是符合小柴胡汤的应用指征的,所以她觉得可以试试。但最后是否能奏效,还得看患者服用的效果。
想到这,她就跟梅东来说:“我跟你的看法差不多,那咱们俩把方子开出来,回头让患者服用一段时间试试。如果药是对的,吃几个疗程应该能看出来。如果没有效,那咱们再试试别的方法。”
“对了,杨主任。我还是得跟您强调一下,您侄子这个病应该不能算是精神病,他就是情志上出了些问题。你要是真给我带来个精神分裂证之类的患者,那我恐怕还真没办法。”
杨主任心里有了希望,心情很不错,他连忙做了个请的手势:“那就麻烦小陈大夫和梅大夫帮忙开个方子,如果真能把小磊治好,那你们俩可真是活菩萨啊。”
陈凝忙说:“您可别这么说,我就是个大夫,可不想当个菩萨。您也别把我架那么高,我当不起。再说,药有没有用还有待验证,现在说这些太早了。”
说话间,她已经写好了以小柴胡汤为主药的药方,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了加减。
杨主任小心翼翼地接过方子,正打算让侄子先起来,给祈玉章带来的人腾地方,这时他们就听到有一阵笑声从走廊上传过来。
杨主任顺着声音望去,便看到祈玉章带来的一个男人正自顾自嘿嘿笑着,也不知道他在笑什么。旁边的人都在奇怪地看着他,就连祈玉章都有点尴尬。
那男人年纪在三十出头,戴着一副眼镜,看上去也像个文人。像这样的人,一般都是挺注意形象的。可眼前这个人的笑声却没停,周围的人都已经看过来了,他竟然还在呵呵呵地笑。他这个笑,显得莫名其妙,让人都摸不清头脑,听时间长了甚至有点瘆人。
杨主任一时有点恍然,心说自己侄子不是精神病,可看样子,祈玉章带来的人倒挺像是精神病的,至少他这个笑就很不正常。
杨主任看着祈玉章身边那几个人,暗自替陈凝捏了把汗。他想着祈玉章带来这几个人病情肯定都不简单,正是因为这样,他真的有点担心,害怕陈凝会在这几个病人身上翻车。
可祈玉章就在旁边待着,他也不敢在这时候提醒陈凝,只好先带着他侄子走了出去。
他出去的时候,祈玉章带着那几个人与他擦肩而过,就像不认识他一样地走了进来。在祁玉章身后,则跟着两男一女。
其中一个男人前几天来过,就是那位患了肾性紫癜的患者。他一进来,陈凝就看到他脸上的斑点消失了不少,看样子,至少皮肤表面的情况有了较大的改善。
祈玉章先让那紫癜患者坐下,然后又指着他新带来的两个患者跟陈凝说:“小陈大夫,他们俩也是我亲戚,病得都不轻,你帮忙看看吧。”
陈凝把他手里的挂号单都接了过去,打量了一下那俩病人,没说什么,只让他们先等一会儿。
那个三十岁左右的男人还时不时地笑两声,把周围人的视线都给吸引过来了,有人在小声议论:“这人怎么回事啊?老笑啥呀,是不是脑子有毛病?”
这时那男人居然听到了,他暂时止住笑,转头跟走廊里的人说:“你脑子才有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