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嗯,听起来好像还不错。”那个商贩点了点头,“不过,就算这样,这价格也太贵了。能不能再便宜点?”
“这已经是最低价了。”江枝坚定地说道,“如果你真心购买,以后再有徐家村的产品,我们可以给你优惠。”
“优惠?怎么优惠?”那个商贩问道。
“这也需要你购买时再细说了。”江枝不打算说得太多,现在当务之急还是卖青粮。
看过样品,竞价开始!
无论嘴巴怎么贬低,身体都是诚实的,举牌加价一点不含糊,谁也不会跟真金白银过不去,这些嫩苞米带回去就是翻倍。
先卖优等品,起价十文!
随着代替钱数的签筹一根根摆出来,优等品的价格迅速升到二十文,最终停在二十五文上。
“江村长,我以二十五文买下,以后徐家村的产品我要第一个拿!”
这是刚才最早提优惠的客商,话里还带着别的意思。
江枝欣然同意,她的心理价位原本是二十文,现在能多出五文,实在是不错。
旁边,二瑞和小满还是第一次经历这种事情,虽然坐着不说话,心里已经是欢欣鼓舞。
虽然去年送去城里最高卖到三十文一棒,实际上损失不少,后面也减价,真正算下来没有三十文。
而且还辛苦通夜,要是以后都如现在这样,那就太轻松了。
定下优等品,接下来就是二等和三等的价格。
有了二十五文开头,剩下两种等级都以十文和八文被另外两家购下。
这边的苞米价一定下来,二瑞立即道:“三位老板,我这就进村让人掰苞米,还得麻烦你们的伙计赶紧准备骡车,最多一个时辰就可以装车出发。”
这里没有冷琏运输,大热天的不容易,能多保鲜一阵是一阵。
听到现在就准备骡车,刚才拍下优等品的老板疑惑道:“你有多少人手,敢说二十多亩地的苞米只需要一个时辰掰下来还要分好?”
最大的农庄,佃户人数也只有七八家,要想掰这么多苞米,至少需要小半天时间。
他这一句话,让曹驿丞和江枝都笑起来。
曹驿丞是听说过徐家村修房子的,那样速度早已经被服徭役的人传遍四里八乡,说得徐家村好像人人都长了八只手。
江枝是清楚如今徐家村人的速度,那还真就是长了八只手。
有王小菊的“一桶水”鞭法,个个干活像开了挂,那盘蚊香的手都差点快出残影,现在全村人掰苞米,那还不跟玩似的。
果然,很快徐家村就让几个商户大开眼界。
此时刚入六月已经是烈阳高照,全村老少都进地掰苞米。
每个人拿着称手的工具,背篓、箩筐和小篮子。
女人熟练的把苞米从杆子上掰下来,小孩子和老人就坐在地边分等级,各种规格分开放置。
男人们则用箩筐把不同等级的苞米送到商家的骡车边,数数登记,一层一层做得行云流水。
这些活是二瑞和李老实验收,王小菊,徐根生则在监督。
王小菊还是第一次监督这么多人一起干活,跑前跑后热得汗水长流。
见她这样负责,皮氏等女人都在开玩笑:“小菊,你这样卖力气,江婶子肯定会给你翻倍的工钱!”
王小菊在蚊香作坊负责监管,工钱是由作坊开支,每天是三十文,可把其他人眼红坏了。
可见蚊香作坊这几天再无人吵架,又对王小菊不得不服,这时候见她又这样卖力,忍不住就要调侃几句。
王小菊嘿嘿一乐:“我就喜欢这样子,自在!”
驿站这边,拍卖会还没有结束,压轴的还在后面。
只有三个人买下青粮显然还不够,江枝把蚊香盘摆了出来。
“这蚊香盘还需要我给大家介绍吗?”江枝故意问。
刚刚才拍到青粮的孙老板道:“实不相瞒,我早就听张巡检说了蚊香之事,所以这次就专门过来!”
孙家商行也是大商行,听到徐家村不光是青粮稀罕,还有一种蚊香也是特别得很。
其余人纷纷点头:“是的,江村长,这蚊香盘的价格不会再拍卖了吧!”
江枝笑道:“青粮实在是不易种植才以拍卖销售,蚊香盘自然是定价为准了。”
以嫩苞米搭台,蚊香盘和驱蚊液唱戏,这是什么都不落下了。
第362章 人人欢喜
之前江枝说今年的青粮量少,并没有谦虚。
这次的早茬嫩苞米不足二十亩地,产量比去年少一半。
制约农业粮食产量的因素很多,其中最关键的是品种和肥料农药。
江枝已经开始给苞米人工授粉,尽量保证不出现缺粒的情况。
一方面提高品质,另一方面还需要保证肥力。
这里没有化肥,土地本来也不算肥沃,前一年的两茬庄稼消耗掉大部分营养。
如果再来一次两茬庄稼加四季不停种植,土地渐渐就要贫瘠,哪怕用上腐熟的农家肥也跟不上。
江枝还知道,在专门种植业里,那些看似寻常堆放的腐殖质里面需要充填大量碳铵磷肥之类。
普通农家的堆肥也满足不了几十亩地的疯狂需肥要求。
所以,原本的亩数减少,只种了一小半土地,需要进行轮种。
空出来的面积也是简单种植。
徐根有和田贵已经把一部分种上花生和棉苗,剩下的部分是第二茬的苞米、红薯。
产量减少,但今年的销售比江枝去年的银子真却是赚翻了。
今年,张军头得了蚊香作坊的干股,于是卖青粮他就没有分嫩苞米自己吃,而是让江枝全部卖成钱。
另外,去年为了让村民度过饥荒,江枝卖的只是精品苞米,把品相稍微差点的苞米全部分给大家吃。
就连卖出的银子也买成粮食补贴给村民,这才让徐家村安稳的度过第一年。
今年不再分发给村民,所有苞米全部出售,银子也放进自己的口袋里。
流水线的工作没有一个闲人,就连石家七人也被石猴子拉出来了,只是石大姐在药坊。
石老大石老二下气力挑箩筐,几个女人用背篓帮忙搬,他们虽然做得慢,总比不出工好,弄得以后村里谁都见不得。
现在,一家人磕磕碰碰就在石猴子的带领下干活。
全村一百多人分散在各个地块,比的就是速度。
正如二瑞说的那样,一个时辰过去,二十多亩地的嫩苞米就放到几个商家面前了。
幸好现在有驿站,商家带来的骡车都停放在这里,每家都带了七八辆车全部装满,除去嫩苞米,还有蚊香盘。
最后一结算,去年江枝除去成本,才得几两银子的收获,今年就是纯赚,光是青粮就卖出八十九两银子。
除去实在拿不出手的光棒子,无论是“缺牙巴”还是“稀毛癞”全部卖出去了。
鲜活带壳的青粮压称,每一棒都要十几文。
送走商家,徐家村立即就开始分钱,都不用等算账,因为这账早就算好了。
你家几十斤,他家几百斤,各是各的价。
算账分钱的是一群孩子,村民们已经习以为常。
之前还让几个来买东西的商家很是惊讶。
徐家村卖青粮真是怪事连连。
在驿站,一个女村长先搬出一个县令手书的牌匾,让几个商家毫无顾忌的买嫩苞米。
接着就是全村老小出动掰苞米,没有谁打着骂着撵着,一个个都是跑着干活,比自家的还勤快卖力。
最让商家奇怪的还在后面,拿着石板在各处记录的全部都是孩子,基本上都是十岁上下的男孩女孩。
徐家村集体做事都有记录,每个人要打卡。
那就是自己每次做过活,就要在记录册子的名字后面按指印。
一个指印就是十文到五十文不等的钱。
按指印时,每个人的眼睛都瞪得大大的。
看完自己的还要看别人的,生怕别人多按了、自己少按了。
一年下来再笨的都把村里人名认得七七八八。
村里人也习惯了记账。
田小泉、田小溪和石猴子、徐黑子、林小虎他们跟着夏秀才学的就是算账。
这也是江枝要求的,要村里孩子们每天识字的同时,还要学会记数。
科举当官太遥远,鸡零狗碎、柴米油盐才在眼前。
只要能算账就不会吃亏,以后做啥脑子都会多想一想。
于是,一个村里突然冒出来五六个帐房。
掰苞米时,几个孩子就拿着石板在各处田边地角记账。
这些账简单好记,只写各家户名和苞米的等级斤两。
最后再过来归拢总账,这样一来哪怕出错金额也不大,而且还能找到谁出错了。
此时,孩子们就把还没有捂热乎的钱分发下来。
见到钱,跟着江村长一起种青粮的村民笑得合不拢嘴。
秦氏喜滋滋把钱袋系在裤腰上。
根庆在药坊挣的钱交给莲花管,家里卖粮的钱、做工分的钱就归自己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