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日半的考试,必须照顾好自己的身体。
纪元收拾好东西,那 蜡烛竟然就快燃尽了,快速吃完师娘做的点心,纪元便准备睡觉。
早点睡吧,明日还要再考。
正荣县的县试格外严格,有些地方的县试不是如此。
比如第一场正声考完,学生们都可以回家。
回家之后干什么?
等成绩。
只有第一场考试成绩合格,才能进入第二轮。
许多考试第一轮就被淘汰了。
比如第一场考生为一百人,那大概有九十人可以进第二轮。
第二场考试为连复,同样是这个流程,淘汰一批人。
一定要说的话,大部分地方的县试像选秀比赛。
一轮一轮地淘汰。
筛选到最后,选出总冠军。
正荣县考试的形式不同,但阅卷的情况差不多。
第一轮考试的试卷会先批阅,前多少名的试卷会进入第二轮。
第二轮再淘汰一些,直到第五轮,评出最优。
但每一轮又不一样。
第一场,跟第二场考试,也就是第一天的考试,大差不差都能过关。
到第三场的考试,便会格外严格。
大部分人的试卷,基本都是死在第三轮,后面的卷子直接会被封存。
也就是说,前两场的考试算是开胃菜。
第三场被称为再复的考试,才是一等一的要紧。
这是优中选优的考试,单里面的规则,都繁琐得不行。
这也是大部分学生要找好夫子,以及有过科举经验夫子的原因。
若对此毫无经验,那不一定要吃多少暗亏。
像纪元参加过模拟县试的人,再加上听了夫子们面提耳授的嘱咐,真正来考县试的时候都会觉得陌生,很多东西要慢慢摸索。
更别说没有好夫子教导的了。
许多皇帝都注重学校,确实应该如此。
纪元吹灭仅剩一点点的蜡烛,很快入睡。
周围还有八十一个考生,还有巡逻的捕快,以及监考官们。
但这里面安静地掉一根针都能听得到。
院子里灯火通明,八十二间席舍里面黑漆漆的,很多人辗转反侧才进入睡眠。
纪元醒的时候,天还未亮,点燃昨日没用完的蜡烛,纪元叠了被子,在房间里做遍操,活动活动筋骨。
说起来,多亏他年纪小,在这狭小的席舍里不算憋屈,那床虽然小,但他个子也不高啊,还算合适。
不过这有什么值得骄傲的啊!
他还是想长高的。
纪元忍不住笑了下,见时间还早,闭上眼默背学过的四书。
二月初七,第二天第三场考试,他必须全力以赴。
蜡烛彻底燃尽,天也亮。
捕快依旧发了大饼跟水,这会运气比较好,早上的饼都是刚做得很热乎。
苦了一天的考生们狼吞虎咽,纪元却只是略略吃了大半个,还没吃饱就把东西放在一边,水一半用来喝,一半洗洗脸回神。
马上就要考试,不能吃太多碳水。
不然碳水消化升糖,考试的时候能困死。
第三场再复,是要认真的。
辰时正刻,早上八点,试卷发下来。
依旧为两道题。
第一道是,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此话出自《论语》,太宰,就是一个大官问子贡,你们老师是哪一个圣人,他怎么会那么多东西。
子贡回答说,是上天赋予他的贤德,让他懂得那么多学问才技。
但子贡的老师孔子听说之后,回答说:“太宰你知道我的,吾少贱也,我小时候很穷;故多能鄙事,所以会很多卑贱的才技。真正的君子怎么会这么多才技吗?肯定不会。”
而这句吾少也贱,故多能鄙视,就是其中的一段话。
这句话的分析有很多种。
有人认为是孔子的自谦,大臣说他是圣人,子贡说上天赋予的。
所以他要说自己其实很一般。
他之所以会很多别人看来低贱的技能,是因为他小时候家里穷。
这些技能在君子看来低贱的技能,是他们不屑做。
孔子能这么说,他其实很了不起,他确实是子贡说的圣人。
也有人说,这是孔子真心实意回答,自己并非圣人,自己的才技也并非上天赋予。
之前教谕也说过,孔子眼中的圣人,是要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这样的人才是圣人。
而孔子也认为,当今世上已经没有圣人,更不可能认为自己就是圣人。
后面说吾少贱也,所以会很多低贱的才技,则是真心实意这样认为。
当然也有很多解读。
每个大家解读的方式都不一样。
只要分析的言之有物即可。
朱子跟张居正等大家都对这话做过注解,每个人理解的方向都有出入。
纪元看过的注疏很多,各种想法在脑子里碰撞,一时不知该怎么下笔。
就连要不要称呼孔夫子为圣人,都是一个问题。
孔夫子一直在说世上已经没有圣人,这个包不包括他?
但大部分人都觉得,孔夫子就是孔圣人。
也有一部分人并不认可,如果遇到认可的考官,那就要顺着孔夫子是圣人的写。
若不认可的话,就要反着写。
能不能过关,考官的喜好也很重要。
纪元一咬牙,开篇便写道:“圣人因时人之称,而忆其昔之事;门人即圣人之意,而述其昔之言焉。”①
圣人因为那时有些人说的话,想到很久之前的事,学生我也跟着说圣人的话,讲讲这些话的意思。
这就是开篇了。
纪元开篇便确定“圣人”二字,自然是认孔夫子为圣人的。
按照他来看,也符合天齐国大部分文人的想法。
毕竟科举发展到现在,其他学说并不盛行,称孔夫子为孔圣人大半没错。
开篇写完,纪元开始分析后面的话。
后面又写:“而况艰巨之任,不及微贱之身。凡一名一物之故,竭旦暮之取携而无禁也。”②
艰巨的任务跟卑微的出身没有什么关联,不管是什么东西都有取之有尽的一日。
所以不管年少学了多少东西,老年了也要继续学习。
这才能像圣人一样掌握很多才技。
这篇写完,纪元长舒口气。
不过时间已经过了大半。
后面的一题也不简单。
第二道是,仰不愧于天。
此话出自《孟子·尽心》。
原文为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父母俱存,兄弟无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zuo)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君子有三乐,而王天下不与存焉。
意思是君子有三种乐趣,乐在平淡,父母兄弟都好,这是第一。
第二是对天地没有惭愧,对身边的人也是如此,怍,就是惭愧的意思。
第三件就是得到天下的人才,可以教导他们。
《孟子》向来被称为有泰山乔岳之姿,读起来像他文里那般有浩然正气。
这君子三乐,便能看出其风格。
考题选了第二乐,仰不愧于天。
这题算是落在纪元的舒适区了,他每读孟子,都觉得心潮澎湃。
此次下笔,自然如有神助。
“求乐于天人之际,君子之存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