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大学士临时拟题的,大家也看出来了。
没想到这考生也看出来了。
第一题明明是让他们答“孝与忠”,他直接上升到对所有人要求的“敦仁守义”。
答的角度确实不同,也写出独到的见解。
本以为是他另辟蹊径。
第二题,出题人分明是想让考生们根据文王待民的态度,让考生借古喻今。
而那考生又绕开出题人的思路,答了先贤是如何视民如伤的,是因为心存乎民与道。
好家伙,这第三题更不得了。
题目明摆着写了,“事君能致。”
自然是要讲如何效忠皇上。
如今皇上身体不好,看多这样的文章,心情肯定会好一些。
这考生呢?
他又又又换了想法。
答的文章看似忠君,也说了可以慷慨赴死。
但要为国家利益赴死。
这三篇文章单看也就算了。
合在一起?
简直是出题人让他答什么,他就不答什么。
如果是一般的考生,大家或许会觉得,这考生没理解出题人的想法,所以找了其他角度,肯定不算错,而且角度也不错。
偏偏三篇文章都是这样,文章写的又这样好,这要不是故意的,那什么是故意的?
最资深的阅卷官已经满头大汗了,身边的其他考官还在夸第三篇文章写得也妙。
甚至夸这篇文章:“丰仪标举,岳岳怀才。”
可以拿这篇文当标杆了!
“好一个一身之进退不恤也。”
“明明该是慷慨文章,却平和至极,既不大喊大叫,也不作剖心之态,实在难能可贵。”
“我天齐国有如此良才,何愁不昌盛。”
“此子文章,可评为第一!”
“不可!”
那位阅卷官大声道。
他也发现自己有点激动,这才降低声音:“不行。”
为什么不可?
为什么不行?
其他五人直接看过来,脸上都带着疑惑。
这位阅卷官看着自己同僚们,脑子飞快运转。
要怎么说啊?
把其中利害关系说明了?
那才是把这个优秀的考生架在火上考,在场有一个人把这学生的意思说出去,他说不定就会被楚大学士针对,那可是个刁钻的人。
但若不说明,凭此子的文章,评为第一,那是轻轻松松。
自己要找什么借口,把他贬到二甲?
最好还是二甲靠后的名次。
那样试卷就送不到皇上那。
是的,阅卷官还担心,这学生的文章送到皇上那,皇上又是什么看法。
看到一个学生死活都不肯说忠君,或者说,只忠贤君,只忠国,皇上会是什么态度?
换做皇上心情好的时候,估计没什么。
但皇上大病一场,性情是有些变化的,他也摸不准皇上意思啊。
他们这边把卷子评完,还要选前二十或者前三十送到皇宫,此为“送选”,是让皇上也看看。
一般来说,皇上不可能看完所有文章,基本看个前三或者前五。
故而,想要让这个学生平安无事,顺利过关。
怎么也要第五往后。
最后是三十往后,卷子就不会让皇上看到了。
至于这位阅卷官为什么想帮这个考生。
原因也简单啊。
如此优秀的学生,肯定要保。
而且这份书生意气,让人心里忍不住赞叹。
还进前三。
在他眼中,先保住命跟前途吧!
这可比前三重要多了。
如此学生也太过大胆。
这位阅卷官再次擦擦头上的汗,开口道:“或许还有更好的文章,我们再看看。”
???
八日的阅卷时间,如今已经看了绝大多数。
哪里有更优秀的文章啊。
“你怎么回事,这文章好坏,你还看不出来?”
“老陈你也是历经五次会试的人,当了五次阅卷官,难道还分辨不出?”
“要我说,这文章必然是第一。”
“就是,至少也前三。”
最资深的阅卷官表示无语。
还有一位阅卷官没吭声,因为他又翻看了考生的卷子。
按照他来看,他们中间最资深的阅卷官,不至于这么糊涂,所以肯定有问题。
等他再次翻看,连着一起看,眼睛直接瞪大,不可思议地看向提出反对意见的老官员。
啊,这。
这学生,你的胆子是谁给的啊。
但要说喜不喜欢这考生如此做,答案却是喜欢。
如此聪慧,如此文墨,如此意气。
果真让人心生喜爱。
人都说,喜欢知世故而不世故的人。
此文章,便是这类了。
知道答题人要考生谄媚。
他偏不谄媚。
偏偏要说出心中所想。
书生意气吗?
确实。
可这种,中池所以绿,待我泛红光的这种意气跟自信,更让真正的读书人爱不释手。
没错,看出其中意思之后。
阅卷官更喜欢了!
天知道,他们看到那么多阿谀奉承的文章,心里有多恶心。
想吐的心都有了!
这个考生不同寻常啊!
但同时忍痛道:“我赞同陈大人的意思,三十一名,正正合适。”
虽说会试成绩出了之后,不会直接分几甲,但排到三十一,文章既不会让宫里看到,后续殿试排名又容易进二甲。
可以说,这两位阅卷官煞费苦心。
另外三人则直接吵起来。
大家看了那么久的文章,好不容易见到合心意的。
竟然直接三十名开外?!
这合适吗!?
这正常吗?!
要不是时间不合适,他们肯定会阴阳怪气一番。
你们长点眼睛吧!
不行买个叆叇行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