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着又补充一句:“给我好好表现!”
洪亮保证道:“一定完成任务!”
洪亮假装刚才的糗事没有发生,正了正神色,一本正经地走进去,给两人倒茶,又问两人要不要先吃点东西垫垫肚子。
孟秋和许小莹都道不用。
孟秋看了看他:“你是刚才那个……”
“不是我!”洪亮捂脸。
孟秋默默提醒:“……你刚才也是这样的动作。”
洪亮深吸一口气,放下手,自暴自弃:“好吧,是我。”
孟秋道:“我就是好奇,你们刚才是在看我吗?你们认识我?”
“说认识也认识,说不认识也不认识。”
“啊?”
洪亮道:“我们没见过你人,但看过你的文章。特种陶瓷、数控机床、车辆发动机……你写的几篇文章我们都看过。”
自从被国外封锁后,他们国家就办了科研人员内部的刊物,一般都是大佬发文,含金量很高。
虽然有时候不是他们学科的文章,但大家也会看。一是拓宽视野,另一个是从不同的学科中,往往能得到启发。
“孟秋”这个名字第一次出现的时候,大家还说没听过这个名字,猜测对方是谁,还有猜是哪个大佬的笔名。
后来,第二次、第三次,对这个要么不出现,一出现就引起“血雨腥风”的名字印象深刻。
洪亮问出心里好奇已久的事:“有两篇文章,落款处的单位不一样,一个是901所,一个是101研究中心,应该都是你吧?”
孟秋点头:“是我。”
洪亮一拍巴掌:“果然!当时我们私下里还争论过,一派认为是一个人,一派认为不是一个人……”
聊着聊着,外面传来脚步声,洪亮一抬头,站了起来:“叶总师。”
孟秋回头,就见一位满头银丝的老太太走进来,她的年纪应该已经不小了,可一双眼睛却如清泉一般。
温柔但有力量。
是一位很精神的老太太。
叶总师笑容温和:“孟秋同志?”
孟秋站了起来:“是我。”
叶总师玩笑道:“呐,有你的加入,咱们的项目组可以说是如虎添翼。”
孟秋挠挠头,她也没那么厉害。
叶总师看出她的不好意思,抓住孟秋的手,朗声笑道:“孟秋同志,欢迎你的到来。”
叶总师不拘小节,眼看到吃饭的点了,便拉着孟秋去食堂,边吃边聊。
饭桌上,她就提起特种陶瓷。
“发动机的高温部件,尤其是高低压涡轮部件,之前咱们采用的多是高温合金,承受的最高温度能达到一千度左右。”
“这个耐温能力较十年前增长了大约35°,但整体而言,整个发动机的使用寿命还没有完全达到我们的目标。我在你那篇文章中看到你提到了一种特种陶瓷……”
孟秋咽下嘴里的菜,介绍道:“有些特种陶瓷确实具有耐高温的特性,比如氮化硅、碳化硅……”
孟秋一口气列举了好几种:“在实验室条件能达成的情况下,甚至可以制成一种超高温陶瓷,能承受的最高温度预计在1500°以上。”
叶总师来了兴趣:“哦,还有这样的特种陶瓷?”
“是的,理论上是存在,但实际上在制备过程中,可能难度比较大……”
两人就这种陶瓷探讨了一会儿,孟秋又说起他们研究出来的另一种材料。关于芳纶纤维的论文,她交给了组员们来写,还没有对外发布,叶总师可能还不知道。
“……这种材料同样具有耐高温的特性,同时,它还具有阻燃、绝缘、高强度等优点。”
“咱们现在飞机上的许多部位,如地板、舱门、尾翼等都是采用铝合金等材料制作,如果采用芳纶材料合成的复合材料,整体重量上应该会有一定的减轻。”
重量的减轻对飞机的燃油效率和运载能力的提升是有益的。
叶总师确实不知道这种材料,更加仔细地问了起来。
一老一少本来还是边吃边聊,说着说着,不约而同地放下了筷子。
食堂里来吃饭的人就见一张陌生的面孔和他们总师相谈甚欢。
总师虽然温柔,但工作繁忙,时间观念很强,每天吃饭时间雷打不动地不超过半个小时,什么时候像今天这样过?
众人十分好奇,经过提醒,恍然大悟。
原来这就是那位孟秋同志啊!
而那边,孟秋和叶总师聊得投机,等想起来吃饭,饭菜都凉了。
两人对视一眼,不约而同地笑了起来。
叶总师拿起饭盒,道:“走,让大师傅给我们热一热。”
两人站在打饭的窗口前,等着食堂师傅热饭,孟秋想起来,她还不知道他们研究的是什么飞机呢。
叶总师道:“运输机,目前研究的是第二代运输机。”
孟秋想到今天来时,乘坐的那架飞机,心动道:“我能跟着看看吗?”
“当然可以。”叶总师笑道,“还等着你在材料上给我们一些意见呢。”
孟秋抿嘴笑:“我会尽力的!”
除了材料,她也想了解一下其他方面。先把项目里的事情搞清楚,才好找借口把系统里关于这方面的资料透露出来。
作者有话要说:
孟秋:知识的搬运工,没错,就是我!
第72章 运输机(上)
“在这之前,六十年代期间,我们空中运输部分用的还是从果军手里缴获来的C-46、C-47,以及少量苏国制造的里-2。”
孟秋想多了解了解现在正在进行的运输机这个项目,叶总师和袁主任手头有事,便安排了人陪她四处看看。
这人不是别人,正是袁主任的学生洪亮。
洪亮继续介绍道:“C-46、C-47就不用说了,这俩还是四十年代生产的。二战期间有过亮眼的表现,但缺点也很明显,C-46还有个绰号,叫作‘飞行棺材’。”
他说到这里停了停,脸上写着“问我,问我”。
孟秋便问道:“为什么叫这个绰号?”
洪亮如愿以偿,更加兴致勃勃地介绍。
“因为它的部分设计很不恰当,尤其是燃油系统,它的机翼不通风,燃油一旦泄露,很容易发生爆炸等事故。据统计,在二战期间,C-46曾经发生过多起因爆炸、火灾或其他缺陷导致的坠机事故……”
“至于里-2,那也是个‘老同志’了,三十年代生产,四十年代服役,在苏国国内,早在45年,这款运输机就已经停产了。”
“这三种主力运输机其实都已经是严重落后了,可咱们没办法,只能先用着。”
孟秋问道:“咱们现在不是有了Y-5运输机了吗?”
“是。”洪亮点头,“Y-5是六十年代后期,咱们自己研究生产的,也算是摆脱了空中运输机只能依赖进口的困境。”
“不过,Y-5只是一款轻型运输机,运载能力相当有限,续航能力也不行。”
他们这款Y-5实际上是仿苏国的一款多用途运输机生产的,苏国的那一款多用途运输机也不是为了军用研究的,人家主要是用于农业上的。
所以,Y-5能不能满足空军部队的需求可想而知。
Y-5的核定载重只有1.5吨,能搭载的人数不过十几个。
但同时期,国外的运输机就不一样了。
M国有一款C5运输机,最大载重超过一百吨,足足是他们的十倍!
人家那运输机才叫人眼馋呢,一架运输机就能同时搭载士兵两百多人,要是换成武器装备,能同时运输轻型车16辆,或者换成直升机,能装6架,就是重型的主战坦克,人家也能装下2辆。
类似的运输机,苏国也有,最大航程能达到5000公里。
这个航程是什么概念呢?从苏国的首都到他们国家的首都,直线距离也不过五千多公里。
苏国的那款运输机还能搭载导弹、导弹运输车、火箭发射车等等。差不多两辆运输机同时行动,就能部署一支机动部队,还是带导弹的那种。
人家那个空中部队才是真正地实现了机动作战。
相较之下,他们国家的现状和国外的差距就很大了,根本就不能满足空军部队的发展需求。
“……咱们国家现在的空中运输机,正处于‘后继无人’的境况。所以,研究中型乃至大型的运输机,迫在眉睫。”
前面吐槽C-46是飞行棺材,洪亮还是一种半开玩笑的语气,说到这里,他的表情也认真了起来。
“目前我们研究的Y-6,目标很简单,先翻一番,无论是载重,还是最大航程,至少要比Y-5提升一倍!”
洪亮说“目标很简单”,实际上一点儿都不简单。
飞机上最重要的一个部位——发动机,Y-5上用的还是活塞发动机,马力才九百多。这个动力显然是不够的。
孟秋问道:“那Y-6呢?没有采用涡轮发动机吗?”
运用在飞机上,活塞发动机都能称得上是老古董了吧?
洪亮倒没有意外孟同志对发动机也有所了解,之前她发表的那篇说发动机的文章中就提到了涡轮增压发动机,只不过说的是柴油机而已。
当时他们正在研究Y-6使用的发动机,还从中得到了一定启发呢。
洪亮答道:“用了。Y-6就尝试采用涡轮发动机,不过目前还没能达到我们想要的效果……”
刚好走到一间实验室门口,洪亮指着里面道:“这里就是研究发动机的部门。”
孟秋隔着窗户往里看了看,叶总师和袁主任都在里面,除此以外,还有不少人,个个脸色都不太好看。
洪亮只看了一眼,便带着孟秋快速离开。
他叹了一口气:“进展估计不顺利,咱们先去其他地方看看吧。”以免打扰到里面的人。
孟秋点点头,沿着走廊往前走,要拐弯的时候,回头看了一眼,那间实验室的门牌上写着“动力组”三个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