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承道的身体还是不太好,虽然有太医悉心调理,但李承道一旦读起书来就废寝忘食,再怎么调理都是白搭。
好在李承乾的话他是听的,闻言便放下书,吃了点东西填肚子,透过窗户往外面看,见来往百姓都喜气洋洋,便有些疑惑:“最近长安有什么喜事吗?”
“你忘了?秋收刚结束!”杜构笑眯眯道,“今年土豆大丰收,百姓当然高兴了。”
李承道恍然:“原来如此。”
土豆、棉花和番茄的推广进行得很顺利,今年长安附近的百姓几乎家家户户都腾出几亩地种这三样。
农家种植的产量自然不如庄子上高,但土豆平均也有两千斤左右,百姓不仅不用担心饿死,还能顿顿吃饱饭,高兴地嘴都合不住了。
不仅如此,就连原来最害怕的冬天,现在也不用害怕,种上两亩地的棉花,足够给一家人做棉被和棉衣了。
买不起布也不要紧,棉花就可以纺线织布,方法朝廷都教他们了,只要稍微费些力气就能穿得暖暖和和。
百姓心里高兴,又没有生存压力,自然来城里买东西的人就多了。大家穿着崭新的棉布衣裳,人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
到西市吃了饭,几人又在附近玩了一会,现在长安到处铺设水泥路,走起来特别顺畅,就连李承道也不会觉得难受。
直到天色晚了,几人才拎着东西回宫。
原本是不允许带外面的食物进宫的,不过李世民大权在握,他不说话,自然没有人管李承乾。
李承乾带着吃食跑到东宫,迎面碰到神清气爽的魏征,伸手跟他打招呼:“魏伯父!”
魏征行了礼,瞥见小太监提着的大包小包,眉毛就是一皱,想到这人不是李世民,又艰难地咽了回去:“大郎君回来了?”
“嗯。”李承乾可谓惜字如金,挥挥手让小太监给魏征几包吃食,探着脑袋往东宫里头看了看,“您又骂阿耶啦?”
“您说笑了,下臣怎么敢骂太子殿下?”魏征微微一笑,“只是太子在宫里斗蛐蛐儿,下臣劝诫两句罢了。”
李承乾:“……”
呵呵。
他又不是没听过魏征“劝诫”李世民,那和骂有什么区别?但很奇怪,当初李世民受不了魏征“劝诫”,嚷嚷着要把他还给李世民,但两年过去了,魏征依然留在李世民身边。
魏征一边说太子不像话一边为李世民出谋划策,李世民一边被魏征气得暴跳如雷,恨不得永远不再见他,一边又重用魏征。
狗见了狗都得挠头。
李承乾心虚地应了声,没敢说他还和阿耶一起斗过蛐蛐儿,免得也被魏征骂,虽然魏征并没有骂过他。
但不知道为什么,李承乾见到他总是怕怕的。
送走魏征,李承乾没有亲自去书房,知道李世民这会儿估计正生魏征的气,他就不去凑热闹了。让小太监把小吃给李世民和长孙氏送去,他则提着东西去找李渊。
到了太极殿门口,李承乾没有直接进去,而是问守门的太监:“阿翁今天好些了没,我能进去吗?”
李渊的身体一直不好,最近天气凉了,他不小心感染了风寒,一直缠绵病榻。李承乾怕李渊在睡觉,贸然进去会打扰了他。
小太监笑眯眯道:“圣上今儿高兴,精神好了许多,这会儿没有休息,王爷进去吧。”
说着掀开帘子请李承乾进去。
李渊正在用膳,他这两年清减了许多,眉目间也有些郁色,见到李承乾进来便冲他一笑:“承乾来了?”
李承乾恭恭敬敬行礼:“见过阿翁,我买了好次的给你送来。”
李渊让人把吃食拿下去装盘,不一会儿宫人就端了回来,拉拉杂杂也摆了半张桌子,李承乾捏起一点小吃慢慢啃,见李渊不动手就问,“阿翁不次吗?”
“朕一会儿再吃。”李渊又喝了一口粥,“你出宫去玩了?近日外头如何?”
“最近秋收了,外面可热闹了。”李承乾把自己看到和听到的景象一一说来,李渊也听得高兴。
李承乾:“阿翁今天为森么高兴啊?”
李渊一顿:“你怎么知道的?”
李承乾眨眨眼,虽然不知道为什么,但也察觉李渊情绪不对,故而没有说话。
李渊默了一下,笑道:“朕也是为了秋收的事,午后得到消息,你让人种的那个玉米已经收了,亩产有两千四百斤。”
李承乾大喜:“真的?”
李渊颔首:“你阿耶叫人送来的消息,想来不会有错。”
是的,消息是李世民叫人送来的,李渊如今形同软禁,根本无力越过李世民得到外界的消息,更不要说李世民庄子上的事了。
他道:“这玉米不错。”
虽然没有土豆亩产高,但也比一般作物产量高多了。况且玉米和土豆不同,玉米不管用来煮粥还是晒干磨成粉做玉米饼子,都跟水稻和小麦比较相似,更符合大唐百姓的饮食习惯,土豆也可以做土豆粉,但终究不太一样。
即便抛开这个不说,多一样高产作物总是好的,百姓的选择也多一些。
“这么大的喜事,必得好好庆祝一番才好。”李渊捋着胡须笑道,“过几日朕在太极殿与百官同庆,你是主角,必得带着你的朋友一起来啊。”
李承乾觉得此事有些怪异,但又不知道哪里怪异,挠挠头应了。
他陪李渊吃了饭,又说了会儿话才走,直到他离开太极殿,李渊也没动过那几样小吃。
*
与此同时,尉迟恭也在问李世民:“殿下不是说不能让圣上与外人接触吗,怎么又答应他办劳什子宴会了?”
“如今不比从前,该拢的人已经拢得差不多了,阿耶已经做不了什么,偶尔让他透透气也没什么。”李世民冷笑,“且我不让他出去,他总还抱着幻想,以为还有翻身的希望,霸着位子不肯撒手。不若让他知道知道,也好清醒一些。”
等了两年,李世民的耐心也快告罄了。既然李渊自己没眼色,那就只能帮他一下了。
当然还有很重要的一点,这宴会是为秋收、为李承乾庆祝,他怎么会拒绝呢?
*
几天后就是宫宴,李承乾特意换上新做的衣裳,带着几位伴读随李世民一起去太极殿。
今日来的人不少,见到李世民来了,众臣连忙起身请安。
李世民摆摆手:“诸位免礼,请坐吧。”
说着在上首第二个位置坐下,李承乾坐在他身边,李承道坐李世民另一边,杜荷几人则在他们后面。
桌上已经放好了酒水,给李世民这一桌的除了清酒,还有一壶果酒。
李承乾看了一圈,压低了声音美滋滋道:“阿耶,只有我们有果酒!”
李世民微微一笑:“想来是他们特意为你和承道他们准备的,让人看过后再喝。”
这样的特殊待遇,这两年李世民已经经历太多,早已经习以为常。只是正如李渊不信任李世民,也不敢吃李承乾拿过去的东西。李世民也不信任李渊,哪怕对自己的能力很有信心,也不敢让李承乾冒险,必定要事事谨慎才好。
李世民一行到了没多久,李渊也被人扶着到了。
这两年李渊一直抱病,就连早朝也很少上了,几个月才召见一次大臣,多半也是金字塔尖尖上的那几位重臣,在场很多人已经许久没见过他了。
今日一见才知李渊病得如此之重,脸色难看身体孱弱也就罢了。这样的场合他竟都不能自己走路。
李渊在上首坐了,众人行礼,李渊顿了一下,才有些生疏地说:“众卿免礼,坐吧。”
众臣落座,李渊环顾四周:“大郎呢?他怎么没来。”
李承道起身道:“回禀祖父,父亲这几天有些不舒坦,不能来参加宴会了。”
李渊一听李建成不舒服,顿时面露急切:“怎么不舒坦?可是病了?要紧不要紧?请了太医没有?”
“不是什么要紧的,每次换季都会发作,老毛病了,太医已经去看过,也开了方子,吃上几天就不要紧了。”李承道一一答了,李渊这才松口气,见李承道坐在李世民旁边,又嗔道,“你怎么坐你二叔旁边?应该坐你阿耶的位置才是……罢了,你坐阿翁身边吧,阿翁许久不曾见你了。”
众人:“……”
圣上今日怎么了,在这样的场合突然问起前太子也就罢了,还要让李承道代替李建成坐他身边?
要知道李渊坐在上首,他身边的位置比李世民这个太子还有高一层!
可别说圣上只是思念儿孙,并没有旁的意思,傻子都不会信!难道圣上有意再抬举李建成,和李世民打擂台?
众人心里百转千回,李承道也有些无措,下意识看向李承乾和李世民。
李世民呵呵一笑:“承乾和承道玩得好,一时一刻都不愿意分开,阿耶还是不要为难他们了。”
李渊看向李承道:“承道,你说呢?”
李承道纠结了一下,想起父亲的吩咐,鼓起勇气道:“孙儿的确想跟堂弟坐一起。”
李渊眸光一暗,没有再说什么。
很快宫人便开始上菜,今日宴席是为庆祝丰收,自然菜色也要以土豆、番茄和玉米为主,土豆和番茄也就罢了,百官还是第一次听说玉米,知道这又是一种高产作物,惊讶之余,纷纷向李渊道喜,又向李世民和李承道道喜。
心中不免感慨,旁人一个也不曾见过的东西,土豆、番茄、棉花、玉米……恒山王竟是发现一个又一个,除了福泽深厚,真是不知道该怎么解释了。
如今民间已经有了李承乾是神仙转世的说法,不过相信的人终究是少数,大多数人都觉得他是知道得多加上运气好,这才能发现这些作物。
如今很多人都养成了习惯,在外面见到不认识的植物都要关注一下,还经常有人送来给李承乾,盼着他看看有没有用。倒不全是为了赏赐,如果能发现好东西,也是他们的一份功劳不是?
李承乾倒是很高兴,还制作了一份作物图谱散出去,指望谁能发现一两样作物,他就能省下大笔积分了,可惜直到现在也只有一点小小的收获,并没有发现什么很好的东西。
众人吃着用土豆、番茄和玉米做的各种菜肴,别说,味道还真不错。
上首的李渊则又开始关心李承道的学业了,学到哪了?文章可通?累不累等等。
李承道放下吃了一半的碗,又恭恭敬敬站起来,一一答了。
李渊听得满意,捋着胡子笑道:“承道功课一向是好的,从不令人操心。听说你都能当先生了?”
“说不上先生,只是在二弟有事时,替他去国子监上课罢了。”
李渊一顿,淡淡道:“承乾也不错。”
李承乾看出李渊的敷衍,撅着嘴有些不高兴,决定今天都不要理阿翁了!
之后李渊都没有说话,直到宴席过半,才跟李世民说起政事:“朕听说突厥那边有异动?”
“快要冬天了,突厥缺衣少食,打着来大唐劫掠的主意。”李世民答道,“年年都是如此,阿耶不必忧心。”
李渊轻哼一声:“不止如此吧?朕怎么听说突厥动静不小,不像是在边境劫掠的架势?”
李世民默了一下:“儿子会处理此事的。”
“你打算怎么处理?”李渊继续追问,并不打算轻易放过。
众人许久不曾见过李渊在李世民面前如此强势,不由诧异,李世民倒是非常淡定,把自己的安排大致说了,也不能说得太详细,在场人数众多,若是穿到东突厥耳朵里,那才真是坏事了呢。
李渊本来也不是真的想知道李世民怎么安排,不怎么在意地点点头,这才说出自己的目的:“既然要抵抗突厥,朕倒是觉得有个人合适。”
李世民笑意不改:“眼下尚且不缺人用,阿耶就不用操心了。”
“可用未必好用,若有更好的岂不更好?”李渊指指人群中的刘政会,“朕看邢国公就很好,他是随朕打过仗的,后来又留守晋阳,为我们经营后方,可谓文武军政双全,且他忠心谨慎,由他带兵抵抗突厥再合适不过。”
刘政会:“?”